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487|回复: 0

云天:次贷危机,美国史上最大的“套路”(一)——高盛挖坑AIG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9 11: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于出差,脱更多日,毕竟云天也需要搬砖养家,请小伙伴们谅解,今日起恢复更新,感谢大家耐心的等待。

  言归正传,美国作为蓝星第一强国,超强的综合实力让曾经的我们艳羡不已。进入21世纪后,美国无论是在军事、政治还是金融方面都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形成了一超独霸的局面,但自从08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的发展渐显疲态,早先很多小伙伴向云天提问:美国这是怎么了?尽管造成美国今天这个局面的因素多种多样,但金融业的“崛起”,在“美国衰弱”上,绝对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讲,正是美国的金融业,一手炮制了美国的衰弱……

  谈到金融业,我们不得不提到华尔街,这条不足三分之一英里长的小街道,是金融世界中的绝对核心,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也是美国政府的中心所在——自80年代里根时代起,绝大部分美国财政部长都来自这里。时间回到1980年代,里根上台的美国,对外,与苏联进行全面对抗,星球大战计划好不热闹。对内,里根也没有闲着,面对日渐巨大的投资需求,以里根时代为开端,很多“自古以来”的对金融业限制被一点点打破,造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景象:美国的金融业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毫无限制,肆意啃食(收割)别人辛辛苦苦劳作的成果。

  我们很多小伙伴知道,在1933年大萧条之后,美国通过了《1933银行法案》(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将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严格地划分开,旨在禁止银行拿储蓄款从事投机项目投资,为美国的金融业保驾护航了近半个世纪。在里根时代,一方面将财政部长在美国内阁的地位提升成“亲儿子”,另外在1988年第一次尝试废除该法案,未能获得成功。

  上世纪90年代,由于美国金融业的繁荣,很多商业银行打起了“擦边球”,并且雇佣了大量学者提供“学术支持”,在老布什总统任期内成功通过了《监管改革绿皮书》。而1998年美国金融业两大巨头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意图合并,并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来游说国会,最终获得了成功,花旗集团横空出世,标志着《1933银行法案》名存实亡。1999年11月12日,金融服务法现代化法案正式生效,“顺理成章”地彻底打破了美国金融业身上的枷锁。在彼时的美国出现了很多今天的我们看起来很“熟悉”的场景:各种信贷、融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金融杠杆被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提及,此前次贷即信用不好人员的次级贷款被严格控制,现在,这一切控制不复存在了。以购房为例,民众发起购房行为向商业银行贷款,由于房贷是一个时间跨度极长的“长线”投资,所以银行审核非常严谨。当地银行一方面通过吸收当地存款和其他分行的调拨,满足贷款需求,而另一方面通过严谨的审核把控风险,贷款人按计划还款,银行从而完成资金回收,并作下一步分配。而当枷锁被打破之后,时髦的“证券化趋势”打破了这个静态平衡。当地商业银行可以将这些房贷、车贷、商业贷乃至于信用卡透支打包成所谓的“信贷证券”,投资银行则买入这些信贷证券,再进行整合和包装推向投资市场。

  就这样,以前需要20年甚至30年才能完成的款项回收,在证券化的世界中只需要几个月就能完成资金的回炉。这样商业银行再也不担心贷款收不回来了,因为有投资银行等着在给它们“买单”,贷款放的越多,资金流越大,商业银行赚取的利润也就越多。而在投资银行眼中,证券化的信贷也仅仅是他们的产品,贷款是否能回收根本不是他们需要担心的问题,他们只关心自己的产品卖得好不好。正如当时银行风控部门聊到“风险”时说的:Who care?所以在那段“疯狂”的日子里(2001年-2006年),美国民众的负债率翻了4倍,大伙都在享受“证券化”带来的红利,而根本不管这些能不能形成一个封闭基本的逻辑——这凭空出现的利益到底来自于哪里?风险谁来承担?

  (保尔森究竟在危机里赚了多少外快?这是很多美国人想知道的)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在这场风暴中,时任财政部长的亨利。保尔森的履历很值得我们“深思”:

  1982年 成为高盛公司的合伙人。

  1990年 出任高盛公司投资银行部的联合主管。

  1994年 晋升为高盛公司总裁兼营运总监,并首次被提名为首席执行官。

  1998年 成为高盛公司高级合伙人之一。

  1999年 高盛上市,成为美国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2006年7月任美国第74任财政部长。

  在保尔森上台之前,他抛售了自己所持有的价值4.7亿美元的高盛股票,而得益于老布什总统的金融改革:从业者转职美国政府公职人员,必须撇清相关“利益关系”,而这撇清的收益,是免税的。据悉,这次交易为保尔森节省了5000万美元的税金。此后,保尔森一方面继续放开金融杠杆限制,在美国的各大投资银行中,1:30的这样极度危险的资产融资比(兜里有一块钱,负债30元)比比皆是。投资银行在投资中,只要有3%的资产损失,这家银行就意味着破产,风险之大,不言自明。而放眼在当时整个利益链条中,风险恰恰被大伙有“默契”的“忽略了”——因为有全美最大的保险公司AIG买单(即美国国际集团)。

  AIG的设想是好的,为这些信贷债券作保,退出违约互换产品,即相关投资者无法收回资金,那么他们出面进行赔付。因为这些都是流动的“大钱”,省去了很多审核、评估的过程。况且很多这些产品评级都是3A(后续铺开来讲),风险也是“可控”的,本着有钱不赚王XX的原则,对于这个新项目,AIG是全力推进。据悉仅高盛一家公司就投保了140亿美金,高盛对此也是疑虑重重,生怕AIG会崩溃,因此特地又在别的保险公司又花了1.5亿美元保险,防止AIG的崩溃。为何这个“违约互换”让高盛“忧心忡忡”?此中原因举个例子小伙伴们就能了解了。以我们常买的车险为例,投保肯定是针对该车辆的,也就是说保险公司的风险是可控的,赔付的金额是以该车投保价值决定的。而由于债权的证券化,其中已经倒卖不知多少家了。还是以车子为例,车险里只需要向车主本人赔付即可,有一个赔付价格的“天花板”。而证券化之后,这辆车的债权可能倒卖了50手,一旦“爆雷”,赔付的金额将是原本车辆价值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这“天花板”被证券化拆的一点儿都不剩。

  在08年次贷危机中,布什政府发起了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当中有1600亿美元专门花在了拯救AIG这家公司上,这1600亿美元中的140亿美元被赔给了高盛。亨利。保尔森在任职财政部长前作为高盛CEO,一手策划给AIG挖了这个“巨坑”。在手握“实权”后,保尔森也没忘记照顾老东家,按照救市的惯常流程,AIG与高盛是可以协商的,从而给予一个协议价上的赔付。可是时任财政部长的保尔森坚持AIG按合同全款赔付,这里面的“契约精神”到底有多少“猫腻”,想必小伙伴们自己也能猜出来了。AIG被高盛给坑苦了,差点破产,那高盛就是坏人了?对,坏到你想象不到!篇幅所限,今天到此为止,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云天下回分解。(预计3-5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5 06:48 , Processed in 0.15649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