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68|回复: 0

北山浮生:华为冬天是如何到来的?(下)||什么是华为?(1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7 16: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文说到,华为在2000年前后连续决策失误的原因是,随着任正非威望日益提升,出现了"政教合一"的危险倾向。华为人对任正非早已形成了类似“两个凡是”的盲从心态,任正非说的一定对,如果觉得不对,请检讨你自己。 那段时间,华为的中高层已形成事事上报的习惯,一直报到任正非处,老板发话了,再开始快速执行。老板不吭声,谁都不敢动,事情宁可先放着,也不能主动犯错。

  除了决策机制造成的严重问题,华为凶狠的狼性文化,也使它遭到反噬。

  首先是来自竞争对手的反噬。

  中国通信发展史上,中兴是常常与华为被一并提起的双子星座。一个寓意“中华复兴”,另一个则寓意“中华有为”,寄托了相同的使命愿景。两个创始人任正非和侯为贵,都是来自军队系统,又在同一个城市创业,早年曾彼此惺惺相惜,曾经多次聚在一起,讨论民族通讯崛起的道路。但是随着双方发展壮大,竞争日趋激烈。

  中兴的创立比华为还要早两年。82大裁军,造成了任正非复员转业,也导致大量军工厂订单大量减少,不得不自谋生路。1985年,航天691厂技术科长侯为贵,被工厂派到深圳成立了深圳市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这就是中兴通讯的前身。说是半导体公司,但实际上当时做的是电子表、电子琴的加工业务,一年就赚了35万元。第二年,侯为贵用做贸易挣来的钱成立研发小组,专攻交换机领域,3年研发出数字程控交换机。

  1993年,侯为贵等技术元老自筹资金,与691厂、深圳广宇共同组建中兴通讯,在国内开创了“国有控股,授权经营”的全新模式。

  侯为贵

  1996年,中兴华为都走上了发展快车道。但是由于双方的产品高度重合,成为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任正非用军事理论指导市场竞争,侯为贵同样出身于军队系统,华为所用的招数,中兴同样使得纯熟,双方是排兵布阵,针尖麦芒,斗得不亦乐乎。

  战火从争夺客户的竞争开始爆发,一直延烧到研发领域,甚至还出现了间谍战和情报战。这两位创始人还真是把军事理论都应用到商战上了,把商场玩出了“无间道”的感觉。

  2000年前后,华为与中兴的竞争到了白热化阶段,简直要达到贴身肉搏,刺刀见红的程度。

  双方都在对方公司安插了卧底,搜集关键情报。

  华为高层会议刚开完,会议精神还没向下传达,会议纪要就已经放在中兴高层的办公桌上。当然,中兴总裁侯为贵在内部会议上说了什么,任正非也很快就能知道。卧底甚至会把对方公司内部详细的开发资料偷出来。

  曾经做过华为高管的刘平承认,他曾看到过中兴ATM交换机的详细的开发资料以及中兴接入服务器的立项报告。中兴也同样不甘示弱,派遣商业间谍偷取华为的技术情报。

  为了防止技术资料被对手盗走,华为采取了所有能采取的行动。在开发实验室中安装摄像头,监听电话,检查所有员工来往的电子邮件。所有电脑的对外接口都被封掉。笔者当时所在的公司是华为的乙方,所有与华为来往的邮件都要加密,而华为要求本公司也要对外断网。

  尽管如此,但还是挡不住对手的间谍行为。

  华为的GSM业务相对中兴占有优势,华为无线业务部有五名开发GSM 的骨干技术人员被中兴挖走,带着华为的全套技术资料跳槽到中兴的上海研究所工作。华为得知消息后,通过上海工商管理部门突击检查了中兴的上海研究所,在电脑中当场查到了带有华为标志的技术文档。

  华为方面本以为这次能让中兴吃不了兜着走,但这件事后来还是不了了之。原因是中兴多年来在上海经营,在上海的关系比华为更深。

  那段时间,华为各部门总监都接到通知,在招人的时候要注意应聘人的工作背景,防止间谍,并在内部进行严密排查。仅在中研部就查出了好几个中兴派来的卧底。

  还有一个信息泄露的渠道是配偶。

  中兴华为同在深圳,同在通信行业,通信的研发人员都是理工科背景,交际面狭窄,通常是找异性同学当配偶。因此华为员工中,有很多人的配偶或是男/女朋友在中兴工作。

  公司发现这是一个保密黑洞。于是通过自查和公司调查,掌握了所有配偶在中兴工作的员工名单。对这些员工,首先动员他,让他的配偶离开中兴,如果不行,则控制使用,在职位,工资,奖金,股票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在不断下探底线的恶性竞争过程中,对华为触动最大的一件事,是原《华为人报》主编离开华为投奔中兴。在中兴的鼓动下,这位曾在华为工作多年的资深员工,向中央写了一封检举信,检举华为在经营中有不法的行为,如内部职工银行是非法集资等。在98到99年间,中央派了一个调查组进驻华为进行调查。

  尽管这场调查最后让任正非虚惊一场。但这件事对任正非的触动非常大,让他感受到惶恐不安之余,开始深入反思华为狼性的进攻策略。商业竞争毕竟不是你死我活的战场,是否需要步步紧逼,最终导致双方两败俱伤?

  狼性文化的反噬,还表现在内部人士的背叛。

  狼性文化,往好的方面解释,带有进取心,竞争力强的意思,但是也带有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意思。长期在这种文化中熏陶,使得一部分华为人表现出急功近利,争强好胜,利益至上。其中最著名的典型,就是曾被称作“华为太子”的李一男。

  李一男

  2000年,李一男刚满三十岁。已经是华为副总裁的他,出人意料地向任正非提出要内部创业。与李一男创业同时,还有一批华为老员工也纷纷内部或外部创业,总数大概300左右。

  任正非当时已经感受到华为面临危机,因此他大力支持元老内部创业,可以把华为的分销、培训、内容开发、终端设备等非核心的外围业务,外包给华为创业元老,团结一大群志同道合的合作者,这样,华为自身可以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上,以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危机。这些元老在华为的股权兑换成现金,成为创业启动资金。

  任正非亲自带着华为高管,在深圳著名的五洲宾馆为李一男举办隆重的欢送会,期望他成为华为内部创业的典范。

  想法很美好,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这些创业者很快就偏离了任正非的预期。

  李一男北上创立的港湾公司,初始业务是代理华为的路由器及数据通讯产品,建立华为数据通讯产品的培训基地,同时集成一些与华为产品没有冲突的其他产品。

  然而,没过多久,港湾公司开始走上与华为早期雷同的道路,从代理商起家,然后自主研发数据通信产品,与华为的产品展开直接竞争。

  李一男被称作“技术天才”,显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销售公司,而不涉足研发。在他看来,只要掌握了足够的客户资源,自主研发提供相应的产品并不是难事,既然如此,干嘛不自己干?

  当时美国互联网股市泡沫破裂,许多来自美国的风险投资基金无处可去,纷纷来中国大陆寻找机会。其中一部分就找上港湾网络,支持李一男开发数据通信产品。

  右二为李一男

  一旦开了头,李一男就收不住手了。他就是华为狼性文化的集中代表,为了达到目的,可以用任何手段。

  为了增强研发力量,李一男鼓动仍然在华为研发的老部下、老同事带着华为的技术秘密跳槽港湾。华为当时自身发展遇到了困难,员工面对高额薪酬诱惑,纷纷选择跳槽。一时间,华为人心浮动,技术骨干纷纷离开跳到港湾网络,甚至还以带走华为研发成果为荣。

  有些员工甚至里应外合,成为掏空华为的“内鬼”。

  他们跟港湾签好秘密协议,但是人仍然留在华为,并继续从事研发工作。如果研发出预期的成果,则带着成果高薪跳槽到港湾;如果没有研发出什么东西,则继续留在华为。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里外不吃亏!

  其中有些人甚至根本没有提辞职申请,直接“被创业”。比如华为企业网渠道负责人陈凛,有一天李一男找到他并跟他说,去港湾上班吧,手续已经跟你办好了!!然后他就成了港湾的高管。

  面对港湾网络的竞争和挖角,一开始华为还基本隐忍,毕竟当年情同父子,任正非对于李一男还是抱有感情。2003年年底,港湾收购了华为光传输元老黄耀旭创立的钧天科技,彻底激怒了任正非。

  任正非在内部高管会议上说:乖乖,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还胜利会师了!

  当时,华为最大的利润来源是两个,程控交换机与光传输,移动还只是个拼命烧钱的行当,数据通信也只是华为的一个新兴业务,体量并不大,虽然受到港湾的竞争,并不伤及根本。

  港湾如果选择继续深耕数据通信,华为估计就忍了,甚至可能会退出这一市场将其让给港湾。但是港湾选择进入运营商的光传输市场,是动了华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任正非一旦决定动手,立刻使出雷霆万钧的霹雳手段,务求一击必杀。华为成立了“打港办”,不惜代价要从各个领域封杀港湾网络。

  首先,抛弃了花费巨资从IBM引进的产品集成研发(IPD)流程,港湾有什么新产品就直接做什么新产品。

  其次,港湾产品在哪里卖,华为直接去低价抢单,甚至免费赠送。之所以这么凶猛,是因为华为内部有规定,华为销售一旦遇到港湾,就必须赢下单子,否则就会被华为扫地出门。

  人力资源上,积极从港湾挖人,港湾员工跳槽到华为的,都待遇优厚。华为内部管这种员工叫做“投诚者”。

  面对华为的围堵,港湾谋求突围,先后尝试很多办法,比如上市、被第三方收购,但均被华为用各种手段终止。

  任正非的目的只有一个,彻底搞垮港湾网络,以儆效尤。

  2005年,传言西门子欲以1.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港湾科技时,华为向港湾发出措辞严厉的律师函,并用存在“技术专利纠纷”等消息干扰收购案的达成。西门子又提出,收购港湾的面向电信运营商的宽带高端产品线方案,华为又以先下手为强的方式,出1000万挖走港湾深圳研究所的语音研发小组,西门子的收购也随之流产。李一男还不得不南下安抚员工,以免更多的人被华为挖走。

  2006年,走投无路的港湾终被华为收购。很多从华为离职的港湾员工重新加入了华为,但是待遇远不如之前被华为挖过去的港湾人。他们问:为什么同工不同酬?

  华为HR的回复成为经典:你们是被俘虏的,他们是投诚的,怎么能比!

  华为的收购条件还特意有一条:李一男需要到华为工作两年,头衔仍是华为副总裁,同时兼首席电信科学家,但却被剥夺了重大事件的决策权和参与权。任正非为李一男特意准备的四周全景透明玻璃的办公室,在华为偌大办公区中非常惹眼。李一男每天坐在那里,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仿佛有种无声的宣告:这就是背叛华为的叛徒!

  华为与港湾6年的恩怨纠葛,终以港湾网络被收购落幕。对于华为来说相当于一场内战。任正非称之为“惨胜如败”。

  华为与港湾的这场内耗,表面上看是华为狼性文化引发的反噬,实际上是任正非对世界的底层认知出了问题。

  由于通信产业链的结构性特点,从华为裂变出来的这些创业公司,变成一个个“小华为”,走上与华为类似的发展道路,与华为展开竞争,是大概率事件。

  当时的通信行业处于高速发展当中,利润率很高,而且大部分利益被拥有研发能力的公司纳入囊中。

  根据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产业链可以简单地分为研发设计、生产、市场营销三块,其中生产早已标准化,不具备议价话语权,处于低价值区,两端的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处于高价值区。

  但是通信行业有其特殊性。客户都是B端大客户,数量少而集中,只要踏踏实实做好客户关系维护就好,很容易被模仿,难以具备不对称的优势。而研发端进入门槛比较高,但是对于已经入门的玩家来说,通信底层原理并不复杂,一通百通。对于技术含量显著高于竞争对手的通信产品,根本不需要做太多市场工作,自然就会财源滚滚。

  因此,当时通信业的微笑曲线应当是个“歪嘴”,研发处于较高的一端。

  产业微笑曲线

  前面提到,华为的里程碑产品C&C08交换机作为平台,后续各个通信产品线传输,移动,智能,数据通信,都是从中衍生而来。李一男本就是领衔研发C&C 08 万门机的负责人,后来又做了中研部总裁,华为整个研发体系的搭建和技术他都一清二楚。

  研发端议价能力极高,难度又不大,让李一男这样的研发天才去搞他并不太擅长的ToB市场,你说他是重操旧业啊,重操旧业啊,还是重操旧业啊?

  在巨额利益的驱动下,这些中研部跳槽出来的人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复制一个华为出来并不困难,更何况李一男还是个中翘楚?

  由于对世界的认知出了偏差,因此任正非的决策不仅达不到预期,甚至事与愿违。

  李一男的例子就特别典型。任正非本以为将会形成一个互利合作的生态,但没想到变成了自相残杀的悲剧。再加上华为自身的组织文化建设出现问题,差点导致公司被掏空。

  有句话说得好,“永远不要考验人性,因为人性经不起考验”。任正非的“美好期望”,把李一男等人推向考验人性的悬崖边,不出问题才怪!

  什么情况下会形成竞争,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互补共生的生态,任正非对此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就贸然鼓励员工创业,结果险些酿成一场大祸!

  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任正非深刻反思,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反思华为的决策机制、组织文化、机制流程,甚至深入到任正非自己的方法论、价值观和世界观。

  回顾任正非的前半生,他一直历经磨难,连创立华为也是经受打击的结果。但这次考验与过往都不同。以往都是来自外部的打击,外部的打击再大,对于像任正非这样拥有坚定内心的人来说,只不过是磨练自身的考验而已,再难难不过爬雪山过草地,终究能克服,甚至会变得更强大。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那些杀不死我的东西,终将让我变得更强大。

  但是当一个人开始怀疑自身,怀疑自身的判断是否正确,怀疑自己的三观是否可靠的时候,那是最可怕的,那种感觉就好像脚下每一块砖石都在塌陷,整个世界都在崩塌。极端情况甚至会让人走向自我毁灭。

  对于一个组织或国家也是一样。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最关键的原因是苏联的核心领导层丧失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全盘否定自身,甚至不惜采用休克疗法,彻底推倒重来。改革开放之后,为什么那么多革命年代经受考验的老干部腐化堕落,甚至成为党和国家的敌人?也是因为信仰崩塌,甚至彻底否定原有的信念。

  如果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问题无法解决,不仅任正非会垮掉,连华为这个企业可能也会分崩离析。

  2001年-2003年,华为营收出现了历史上唯一的负增长,业务一再失败、李一男等高管背叛,他的父母在那段时间也先后因意外去世,任正非自己也被诊断出癌症,动了两次癌症手术。

  一连串事业和个人的打击,让任正非心力交瘁,彷徨无助,甚至因此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长达半年时间夜夜睡不着觉。他深刻地怀疑自己,对一切心灰意冷,除了想过卖公司,甚至想到过自杀。

  这是任正非一生中的至暗时刻!

  然而,任正非最终还是从艰难中挺过来了。

  也许他的名字“正非”,就预示了他这一生需要经历“大破大立”的考验。

  在痛苦的思想炼狱之火的淬炼下,任正非经历了世界观层面的“破立”,建立了新的管理哲学。他整个人也如同凤凰涅槃一般,从灰烬中获得新生,焕发出新的动能和斗志。在任正非新的管理哲学的引领下,华为公司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业绩也获得高速发展,直到我们今天看到的5G时代的领航者。

  任正非的世界观到底是如何重塑的?他的新管理哲学又是什么呢?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6-29 15:36 , Processed in 0.18756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