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57|回复: 0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47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8 18: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章邯筑甬道属河,饷王离。王离兵食多,急攻巨鹿,巨鹿城中食尽、兵少,张耳数使人召前陈馀。陈馀度兵少,不敌秦,不敢前。数月,张耳大怒,怨陈馀,使张黡、陈泽往让陈馀曰:“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安在其相为死!苟必信,胡不赴秦军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陈馀曰:“吾度前终不能救赵,徒尽亡军。且馀所以不俱死,欲为赵王、张君报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饿虎,何益!”张黡、陈泽要以俱死。馀乃使黡、泽将五千人先尝秦军,至,皆没。当是时,齐师、燕师皆来救赵,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余人,来,皆壁馀旁,未敢击秦。

  【白话】章邯从黄河边修筑甬道至巨鹿,用以将粮草输送给王离。王离军粮草充足,对巨鹿发起猛烈进攻。巨鹿城中粮尽兵少,张耳多次派人招陈馀前来救援。陈馀顾虑到自己兵少,无法与秦军抗衡,遂不敢前往。张耳大怒,怨恨陈馀,派张黡、陈泽前去责备陈馀道:“当初我与您结为生死至交,如今赵王与我张耳危在旦夕,而您手下拥兵数万,却不肯前来相救,那还谈什么同生共死呢?假如您真能信守诺言,为什么不前来攻打秦军,我们大家要死也死在一起!更何况也还能有十之一二取胜的可能。”陈馀道:“我之前是考虑到攻秦终究不能救赵,只不过是让军队白白送死而已。况且我陈馀之所以不一同赴死,是想着将来能够为赵王和张先生报仇。如果非要一同赴死,那就像是拿肉去喂饿虎一样,又有什么用呢!”张黡、陈泽坚持要一同赴死,陈馀便拨给二将五千士兵先去试探进攻秦军,结果刚一交战便全军覆没。此时,齐军、燕军皆已赶来救赵,张耳之子张敖也到北面的代郡招募士兵,征集到一万多人前来。各路援军皆在陈馀军的旁边修建营垒,不敢主动出击秦军。

  【姚注】

  ①属(zhǔ) :连续,连接。章邯将位于敖仓的粮草经黄河水路运送至位于巨鹿东南50公里处的棘原,然后再从棘原修筑甬道至巨鹿,用以运送粮草。

  【原文】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①,皆沈船,破釜甑②,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白话】项羽杀死卿子冠军宋义后,威名震撼楚国,于是派遣当阳君英布、蒲将军为先锋,率两万士卒渡过黄河救援巨鹿。初战稍获胜利,切断了章邯的甬道,使得王离军粮食匮乏。陈馀再次请求出兵,于是项羽率领全军渡过漳水,凿沉所有船只,砸破锅碗,烧毁房屋,只携带三天的口粮,以此来向士兵们彰显必死作战,无一生还的决心。于是,项羽军抵达巨鹿战场后便对王离军展开围攻,与秦军展开遭遇战,经过九次交战,大破秦军。章邯引兵撤退,诸侯援军这才敢出击秦军,遂杀死苏角,俘虏王离,涉间不愿投降,自焚而死。当时,楚军的骁勇冠绝诸侯,前来巨鹿援救的军队修筑了十多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出兵作战的。待到楚军对秦军发动进攻时,诸侯援军的将领都站在营垒上观望。只见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呐喊声震天动地,吓得诸侯援军无不人人胆战心惊。于是楚军击败秦军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诸侯将领在进入辕门时,无不跪在地上用膝盖前行,都不敢抬头仰视项羽。项羽由此开始成为诸侯上将军,各诸侯援军皆听从其调遣。

  【姚注】

  ①渡河:项羽破釜沉舟时渡的河不是黄河,而是漳水。盖从黄河的平原津渡口到巨鹿的直线距离是130公里,实际路程约200公里。以步兵的行军速度,楚军三天之内未必能赶到巨鹿。即便是以急行军的速度三天内赶到巨鹿,则楚军将士也必将疲惫不堪,项羽又岂敢立刻包围王离军,又如何能九战而大破之?王离军是秦军精锐,万一楚军不能在遭遇战中立刻将其击溃而打成了相持,那么接下来的粮草该何以为继?更何况,项羽之所以要破釜沉舟,为的就是那一鼓作气的士气,岂有士气鼓起来后还要长途跋涉200公里,再投入激战的?因此,项羽破釜沉舟时所渡的河绝不可能是远离巨鹿的黄河,而只会是毗邻巨鹿的漳水。巨鹿到漳水的直线距离约17公里,仅需两三个小时就能到达,是以项羽渡过漳水后破釜沉舟,就是要利用这种必死信念激发出来的高昂士气以击溃王离军。

  ②釜甑(zèng):古代蒸煮食物的器具。

  【姚论】

  这段记载源自《史记·项羽本纪》,可是《资治通鉴》在转载时却擅自添加了一句。《史记》原文是:“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可是《资治通鉴》在转载时,却在其中添加了“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资治通鉴》这一添加,就与《史记》的原意不符了。按照《史记》的记载,是楚军凭借一己之力大破王离军,杀死苏角,俘虏王离,逼死涉间的。可要按照《资治通鉴》的写法,是楚军先大破王离军,迫使章邯引兵撤退,然后诸侯援军纷纷加入战场,是在楚军与诸侯援军的联合作战下才得以杀死苏角,俘虏王离,逼死涉间。事实上,《资治通鉴》添加的这句,完全是画蛇添足,不符合历史的真实进程。

  自前208年后九月王离军围困巨鹿始,至前207年十二月项羽军解巨鹿之围、全歼王离军止,这是巨鹿之战的第一阶段,历时三个多月。项羽之所以能够大获全胜,除了其自身骁勇善战、勇冠三军外,在战术布置上也非常恰当。章邯以王离军围困巨鹿,章邯军运粮打援,很明显是做好了持久战的打算。诸侯援军作壁上观,则完全是按照章邯的战法再打,其结果必定是在巨鹿城破后再为章邯所各个击破。所以,要想击败秦军,只能是速战速决,即便是胜算不高,也必须奋力一搏,因为时间拖得越久,对诸侯联军就越不利。在这一点上,项羽是完全正确的。可如果项羽过黄河后就直接去巨鹿城与王离拼命,则很容易在巨鹿城形成胶着相持,万一章邯的打援主力及时赶到,则势必将使得楚军陷入寡不敌众的困境之中。因此,项羽非常明智地把攻击点选在巨鹿与棘原之间的甬道上,一来,可以断绝王离军的粮道,造成其军心恐慌;二来可以抢占有利地形,以阻击章邯军北上救援。然后,项羽再以破釜沉舟的方式激励士气,极大地提振了楚军的战斗力。《孙子兵法》上说:“杀敌者,怒也。”项羽率领抱着必死决心的楚军精锐,去进攻因粮道断绝、身陷重围而人心惶惶的王离军,大获全胜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至于章邯方面,他之所以未能重演在临济围城打援的胜利,除了这次的交战对手是项羽这样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外,与其自身在战略布局上的漏洞也有关系。临济之战时,章邯是在临济城下乘夜突袭齐楚联军的,换言之,围城部队和打援部队是合在一处,互相呼应的。可是到了巨鹿之战时,章邯把后勤线拉得相当长,一旦出现变故,则打援部队与围城部队很难密切配合。章邯的粮草堆积在敖仓,到巨鹿的直线距离长达260公里,实际路程不少于400公里,一旦发生变故,主力部队需要十天才能赶到救援,这显然太过迟缓了。因此,章邯必定是以一部重兵部署在敖仓,一部重兵部署在棘原,而后将主力部队分散于敖仓到棘原的黄河岸边,以及从棘原通往巨鹿的甬道内,以确保粮道的安全畅通。可是从敖仓到棘原的黄河水道长达400公里,从棘原到巨鹿的甬道又长达50公里,章邯军人数虽有二十万之多,要想在这长达450公里的漫长战线上摆出一字长蛇阵,再多的军队也被稀释得很零乱。待到甬道被断,王离军被围歼的消息传来,章邯再调集长蛇阵上的秦军陆续北上救援,速度就非常非常慢了,这也就是英布和蒲将军只有区区两万楚军精锐,就能够阻击章邯二十万秦军的原因所在。

  由此可见,巨鹿之战第一阶段的时间顺序,是先有英布和蒲将军攻破甬道,阻击章邯的北上援兵,再有项羽在巨鹿城下全歼王离军,章邯见救援王离军无望,这才不得不引兵退却。可是按照《资治通鉴》的写法,章邯是在王离军初战大败时就引兵退却,置巨鹿城下苦战的王离军于不顾,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和军事常识的。

  【原文】于是赵王歇及张耳乃得出巨鹿城谢诸侯。张耳与陈馀相见,责让陈馀以不肯救赵;及问张黡、陈泽所在,疑陈馀杀之,数以问馀。馀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印哉?”乃脱解印绶,推与张耳;张耳亦愕不受。陈馀起如厕。客有说张耳曰:“臣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今陈将军与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张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而陈馀还,亦望张耳不让,遂趋出,独与麾下所善数百人之河上泽中渔猎。赵王歇还信都。

  【白话】于是赵王歇与张耳才得以出巨鹿城答谢诸侯援军。张耳与陈馀相见,责备他不肯前来援救赵国,当问到张黡、陈泽的下落时,怀疑二人已被陈馀所杀,反复多次向陈馀追问。陈馀怒道:“没想到您对我的怨恨竟然这么深!难道您觉得我是舍不得这颗将印吗?”于是解下印绶,推给张耳。张耳愕然,不肯接受。陈馀起身去上厕所,门客中有人劝说张耳道:“我听说‘上天赐予的东西不接受,反而会招致祸患’,现在陈将军把将印推给您,您不接受,是违背天意,是不祥的,请赶快收下吧!”于是张耳佩带上陈馀的将印,接收了陈馀的军队。等到陈余上厕所回来,也怨恨张耳居然没有退让,遂快步离开,独自率领手下几百名亲信部下,在黄河沿岸的湖泊里捕鱼打猎。

  【姚论】

  张耳反复责备陈馀不肯前来救援,这是没有道理的。陈馀说的没错,以当时陈馀军之战斗力,要想击败围攻巨鹿城的王离军,的确就是“如以肉委饿虎”。张耳派张黡、陈泽责备陈馀不能与之俱死,这同样是没有道理的。毕竟,张耳的儿子张敖也在巨鹿城外拥兵万余,可他同样不敢冒死前来相救,只能在陈馀的营垒旁也修筑一座营垒。试问,张耳为何不去责备自己的儿子不孝呢?以父子之亲尚且做不到的事,却拿来责备朋友,这岂非苛责太过?

  当初,张耳、陈馀因秦朝悬赏通缉而从故乡大梁逃离至陈县,充当里巷的大门看守。有一次,陈馀因犯有小过失而遭到管理里巷的小吏鞭笞,陈馀正想起身与官吏抗争,是张耳制止了他,令他接受小吏的鞭笞,事后还责备他不能忍辱负重,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同样的道理,放在巨鹿城下的陈馀身上同样适用,陈馀对张黡、陈泽说自己不是怕死,而是不愿意白白送死,要留着有用之身,以便将来能够为赵王歇和张耳报仇,这在逻辑上并无过错(且不论他心里是不是真这么想)。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使当年在陈县落难时,张耳获罪被关,而陈馀逃亡在外,张耳会再三责备陈馀不来解救吗?我想应该不会的,因为那时候的友情很单纯。可到巨鹿之战时,张耳的想法就变得复杂了,他会猜忌陈馀是否有意坐视不救,只盼着自己和赵王歇为章邯所杀,以便他将来能够独占赵国,这便是古人所谓的“共患难易,共富贵难”。

  自拥立武臣为赵王以来,一直是张耳为相,陈馀为将,兵权皆在陈馀手中。张耳既已对陈馀怀有猜忌之心,自然就处心积虑地想从陈馀手中夺走兵权,而原本受命为张耳执行夺权计划的就是亲信张黡、陈泽。正是因为张耳与陈馀之间早在巨鹿之战前就心存芥蒂,所以本应是陈馀下属的张黡、陈泽可以公然责备陈馀不肯率兵救援巨鹿,二人根本就不相信陈馀;而作为军方最高统帅的陈馀只能是对二人耐心解释,解释不通后也只好交给他们五千人马自己去救,陈馀根本就管不了二人。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张耳会怀疑陈馀杀死了张黡、陈泽,而陈馀在情急之下竟然脱口而出说:“难道您觉得我是舍不得这颗将印吗?”如果我们不了解张耳与陈馀的兵权之争由来已久,就会觉得陈馀的回应显得太过跳跃。可是当我们整个脉络都理顺后,就会明白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所谓的“张耳亦愕不受”,不是因为张耳从来没想过要夺陈馀的兵权,而是没有想到陈馀竟然会这么容易就把兵权让出来,没有想到他还是像当年在陈县时那样沉不住气。一个人处心积虑想干成某件事,可当这件事突然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干成时,是会让人觉得有些不知所措的。所以这时候张耳的门客赶紧劝他收下将印,而张耳回过神来后也就很快收下将印,接收兵权了,心里再没有任何的过意不去。只是,陈馀终究不是等闲之辈。《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上记载:“馀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陈馀以侍奉父亲的礼节侍奉张耳,足见张耳在其心中的地位。可现在张耳责备冤枉他在前,欺骗耍弄他在后,这令陈馀焉能不内心痛恨。这个仇,陈馀迟早会想要报回来的。

  【原文】春,二月,沛公北击昌邑,遇彭越;彭越以其兵从沛公。越,昌邑人,常渔巨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泽间少年相聚百馀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①”越谢曰:“臣不愿也。”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②斩之。皆笑曰:“何至于是!请后不敢。”于是越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令徒属,皆大惊,莫敢仰视。乃略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遂助沛公攻昌邑。

  【白话】春季,二月,刘邦军向北攻打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遇到彭越,彭越率领自己的部队追随刘邦。彭越是昌邑人,经常在巨野泽中打渔,做强盗。陈胜、项梁起兵后,巨野泽中聚集起一百多名年轻人,前往追随彭越道:“请您来做我们的首领。”彭越辞谢道:“我不愿意。”年轻人再三请求,彭越这才答应,和他们约定在第二天清晨日出时集合,迟到的人处斩。第二天清晨日出时,有十几个人迟到,最晚的到了中午才来。于是彭越抱歉道:“我年纪已经大了,是你们执意要让我来当首领。昨天约定好的,可今天还是很多人迟到,也不能把所有迟到的人都杀掉,那就杀来最晚的那一个。”于是下令校长将此人处斩。众人皆笑道:“何至于要搞到这样,以后我们再也不敢迟到就是了。”于是,彭越将最后到的那个人拉出来斩杀,设立祭坛,向部属发布号令。众人皆大惊,没有谁敢抬头仰视彭越。于是,彭越带领这支队伍攻城略地,收编诸侯军队中溃散的士兵,得到一千多人,于是协助刘邦攻打昌邑。

  【姚注】

  ①仲:彭越的字。

  ②校长:一校之长,每校为八百人。杜佑《兵典》记:“凡立军,一人曰独,二人曰比,三人曰参,比参曰伍,五人为烈,二烈为火(十人),五火为队(五十人),二队为官(百人),二官为曲(二百人),二曲为部(四百人),二部为校(八百人),二校为裨(一千六百人),二裨为军(三千二百人)。”

  【姚论】

  前207年十二月,当项羽军在巨鹿之战歼灭王离军时,刘邦军正在从成武南下回到栗县。当王离军被歼,章邯军败退的消息传来,照理说,刘邦此时就该西入关中了。可是,刘邦再次选择了北伐,于二月北上攻打昌邑。昌邑位于栗县以北105公里处,仍属于砀郡的管辖范围。可见,刘邦此时的战略仍是在砀郡积极扩充实力,根本没有西征的打算。又或者刘邦想要更近距离地观察秦楚对峙的战况,必须在确认章邯军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后才肯西入关中。

  就在此次北伐昌邑的过程中,刘邦结识了日后对他统一天下至关重要的彭越。彭越在秦末起义军领袖中是个异类,别的英雄在手里有兵后,要么自立为王,如赵国的武臣,燕国的韩广;要么将王位让给六国王室后裔,自己担任宰辅,如周巿之立魏咎;要么找个六国王室的后裔作为傀儡,自己独揽大权,如项梁之立楚怀王;再要么就是投奔某个国王作为靠山,如刘邦先投景驹,后投怀王。可是彭越在拉起队伍后,既不自立为王,也不依附任何政权。他的所有行动,似乎都没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既不热衷于反抗暴秦,也不热衷于为六国存亡继绝,一切都是以功利至上为准则。

  【原文】昌邑未下,沛公引兵西过高阳。高阳人郦食其,家贫落魄,为里监门。沛公麾下骑士适食其里中人,食其见,谓曰:“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吾问其将皆握龊,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第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白话】昌邑还未能攻下,刘邦便率军向西,路过高阳(今河南杞县西)。高阳人郦食其(yì jī),家境贫寒,潦倒落魄,是看管里门的小吏。刘邦手下有个骑兵,恰好与郦食其是同里的邻居。郦食其见到他后对他道:“从高阳路过的诸侯将领有数十人,我跟他们交谈,发现他们个个都气量狭小,拘泥于繁文缛节,刚愎自用,听不进宏大之论。我听说沛公傲慢而轻视别人,但是却富有雄才大略,这才是我真正愿意追随的人,可惜没有人为我引荐。如果你能见到沛公,就对他说:‘我同里的邻居中有个郦生,年纪六十多岁,身长八尺,人们都说他是个狂生,可他自己却说“我不是狂生”’。”骑兵道:“沛公不喜欢儒家,宾客中有戴着儒生的帽子来见他的,都会被他把帽子摘下来在里面撒尿。跟别人说话时,经常是破口大骂,所以你不可以用儒生的身份去见他。”郦食其道:“你只管帮我传话就是。”骑兵把郦生要他说的话转达给了刘邦。

  【原文】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①,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天下同共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引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郦生言其弟商。时商聚少年得四千人,来属沛公,沛公以为将,将陈留兵以从。郦生常为说客,使诸侯。

  【白话】刘邦抵达高阳旅舍,派人召见郦食其。郦食其前来,入内拜见刘邦。此时刘邦正伸开脚坐在床上,让两名女子为他洗脚,就这样接见郦食其。郦食其入内后,长揖不拜道:“您是准备帮助秦国攻打各诸侯呢,还是准备率领各诸侯打败秦国?”刘邦骂道:“竖儒!天下共受秦法之苦已经很久了,所以各诸侯才纷纷起兵抗秦,你怎么竟然还说是帮助秦国攻打诸侯!”郦食其道:“如果您真是要聚集同道、联合义兵,以讨伐无道的秦国,那就不该对长者傲慢无礼!”于是刘邦停止洗脚,坐起身,整理好衣服,请郦食其上座,向他表示道歉。郦食其便纵论当年六国合纵连横的故事。刘邦听后大喜,赐郦食其酒食,问道:“那接下来该怎么办呢?”郦食其道:“您聚集的是乌合之众,收编的是溃散之兵,人数还不到一万。要想靠这个就径直攻入强大的秦国,真可谓是深入虎口。陈留,是天下的要冲,四通八达的枢纽,现在城内又囤积了大量粮食。我和陈留县令的关系很好,请您派我出使陈留,劝说他归附于您。如果他不听的话,您就率军攻打陈留,我给您当内应。”于是,刘邦派郦食其先行,自己率军跟在后面,最终攻下了陈留,封郦食其为“广野君”。郦食其向刘邦推荐他的弟弟郦商,郦商当时聚集了四千人,前来投奔刘邦。刘邦任命他为将军,率领陈留的军队一起出征。郦食其经常作为说客,出使诸侯。

  【姚注】

  ①倨(jù):通“踞”,两脚伸开地坐着。

  【姚论】郦食其因仰慕刘邦雄才大略而前往投奔,并积极为其出谋划策,这原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攻打陈留一事上,郦食其虽然建立了功名,却失去了道义。如果郦食其是先劝说陈留县令不从,再回到刘邦军中协助其攻入陈留,我们还可以理解他的不得已之处。可事实是,郦食其在出使陈留之前,就已经做好了给刘邦当内应的打算,而之所以能够当内应,理由竟然是陈留县令对自己亲善。像郦食其这样为建立功名而行事不择手段的人,即便将来功成名就,只怕也难以善终。

  【原文】三月,沛公攻开封,未拔;西与秦将杨熊会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之以徇。

  【白话】三月,刘邦攻打开封(今河南开封),未能攻克。刘邦向西与秦将杨熊在白马交战,之后又在曲遇(今河南中牟)以东交战,大破杨熊军。杨熊逃到荥阳,二世派使者将杨熊斩首示众。

  【姚论】

  就在刘邦北上攻打昌邑的同时,项羽也在持续对章邯发动进攻,打得章邯步步败退。刘邦见章邯军败局已定,尤其是不可能再分心对付自己,这才下定决心西征关中。彭越则继续留在昌邑一带,以巨野泽为基地发展自己的势力,他虽然对刘邦印象不错,但并不愿意就此依附于刘邦。

  刘邦一旦决意西征,便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攻入关中。攻克陈留后,刘邦军继续向西进攻开封,遭到秦军守将的顽强抵抗,遂舍弃开封继续前进,与秦将杨熊先战于白马,后战于曲遇之东。曲遇在今河南中牟,位于开封以西30公里处,是以刘邦舍开封后继续向西与秦军于此地交战是非常合理的。问题是白马究竟在哪里?后世史家多认为白马在今河南滑县东,可是滑县在开封正北偏东95公里处,刘邦明明是要西入关中,为何要往东北方向走?白马本是黄河渡口,难道刘邦要从白马津北渡黄河去攻打章邯吗?这显然是极其荒谬的,因此,姚尧认为刘邦与杨熊交战的白马绝不可能是在今河南滑县东,而是在开封以西、距离曲遇不远的地方。曲遇位于三川郡与砀郡的分界线上,杨熊为刘邦所败后,向西逃入三川郡治荥阳。荥阳是我们反复提到的战略要地,当年吴广大军就曾长期围攻荥阳不下,其防守之坚固可想而知,因此刘邦没有继续追击到荥阳,而是南下颍川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6 17:21 , Processed in 0.1093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