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17|回复: 0

枫叶君:捏捏研究生们的小脸,能挤出多少“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3 20: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枫叶君的印象中,上大学,读研究生,读好了不容易,但毕业大致不成问题。但是现在,据说进了研究生门槛,到时候不能揣着学位出去的大有人在。

  据《中国新闻周刊》近日报道,最近,广州大学对72名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他们中,有5名博士生、67名硕士生。这意味着,有的博士生2010年就入学了,至今8年毕不了业。

  据了解,这种现象远不止广州大学,从年初以来,至少有10所高校着手清退研究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例如,《广州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第二十条规定,研究生在校基本修业年限(学制)为:硕士生最长不超过5年,博士生不超过7年。

  这种规定与教育部的要求一致,部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规定:学生若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学校可予退学处理。

  观察诸多大学的做法可知,严出将是未来研究生学位管理的趋势。

  上了研究生,到时无法毕业,这给人直观的感觉是学业难度大,学校要求严,又或者,被清退的学生没有能力完成学业。

  对于这种现象,校方和支持校方的人有他们的观点:逾期没毕业应该清退,这是很好的举措,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研究生学位的含金量。

  可是,这是否就是全部?其中是否还暴露了其他一些问题?

  不少人把视线投向导师,认为这些导师应当承担很大的责任,其中涉及到学术水平、责任心甚至个人品质。

  只有研究生应被清退?有人认为,不称职的导师也应被清退。这些导师就是那些教学能力不行、学术水平低下的人,简言之,是导师中的“水货”。

  上过大学的人对这样的教师不会感到陌生。他们是怎么谋到教职的,人们并不清楚,因为在学校混的时间长,年龄到了,关系熟了,资历够了,于是拿到副教授、教授职称。其实,他们在学术方面,自己都没搞清楚,就因为年头到了,于是手下有了研究生。结果,在讲台上,学生发现他们只会照本宣科,念PPT。

  有一位当年的老师,枫叶君不能不提,因为他给人的印象太深。上大学时,这位宋姓老师主教国际私法,他口才不行,口齿也不清楚,思路还慢得出奇,经常面对全班同学,就一个普通概念反复念叨,等到思路卡克时,他就仰着头眨眼,好像下面的话让装修工人装在了天花板后面。

  直到现在,我都认为给这位宋老师安排45分钟太难为他了,至少有一半时间浪费掉了。可是他后来也带研究生了。当他的研究生,说句心里话,是学生的不幸。

  有些导师不但学术能力欠佳,而且还缺乏责任心,学生们称这样的导师是“甩手掌柜”:他们修养不够,脑子里教学和研究想得少,只想多捞钱,和研究生的关系不像师生,倒像是老板和雇员。有些学生自嘲说,自己就是导师的“廉价劳动力”。

  这样的导师,怎么指望他们带好学生?

  从媒体报道看,导师中有的人问题更严重,学术作假,甚至对学生性骚扰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虽然这种现象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前导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亟需整顿和提高。

  那么,就研究生清退现象看,除了学校和导师的问题,学生自己到底有没有问题?学生们未必会承认,但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肯定有,但是客观来说,不是学生一方自己造成的,而是与近年来研究生连续扩招有关系,招得太多,自然水分就大。等到毕业时再“挤水分”,就出现了未能毕业而被清退的现象。

  过去,普通人身边的研究生寥寥无几,即便是有相当层次的单位,在新入职的毕业生中,大部分也都是本科生。应该说,那时候的研究生还是有一定水准,不是说他们自己都多大本事,而是和比例有关,潘长江有话,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品。那时候招生比例小,这就决定了当时能上研究生的大多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

  可是看看现在,谁身边没有几个研究生?研究生多了,搞得大学生都找到了中学生的感觉。这怨不得学生,中国教育历来好大喜功,学校变学院,学院升大学,学术水平上不去就改校名,这是教育界的拿手好戏。

  数字总能很直观地说明问题。几年前,中国教育在线公布的《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过去30多年间,全国共培养博士研究生49万人,硕士研究生426万人,其中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数量就占了培养总量的50%。

  《报告》显示,1999年是硕士研究生跳跃式发展元年。从2003年开始,硕士学位授予数猛增35.35%,且当年硕士学位授予数首次超过10万人。2003年至2006年,硕士学位授予数量呈爆发式增长,2007年起增长开始放缓,以后每年增长较平稳。

  现在是2019年,从2015年到现在,研究生大家庭又扩大了多少,又有多少硕士、博士乌泱乌泱地涌出校园,没有数字也可以想见。我们是否该为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庆贺呢?毕竟,我们出人才了。

  可是,人才遇到了麻烦。大学生当中学生使,研究生当大学生用,也就丝毫不奇怪。

  调查显示,促使本科毕业生考研的最主要原因是就业压力大。这再正常不过,现在大学毕业生已经满大街堵塞交通了,那可不就是三十多年前的高中生?如果是那些不谙世事,稚嫩得相当可以的妈宝男,说他们是初中生也有人信。

  有些门槛高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提出,必须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其实,这也不新鲜,虽然对那些本科毕业生是个尊严上的打击,但是,从以往的历史脉络来分析,这大致相当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用人单位要求只录用大学毕业生。

  大学生当中学生使,研究生当大学生用,这符合经济规律,和通货膨胀一个道理。大学或许很爽,因为扩招是壮大教育事业之举,加上现在的教育也日益商业化,学生多终归是好事。如果以后扩招搞得更大,我们肯定会在更多的行业中见到这个专业的硕士、那个专业的博士。

  说到就业,有一个现象必须承认,那就是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很多大学毕业生没有做好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特别是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很多人把读研当成了逃避就业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人有“鸵鸟心理”:不管怎么说,现在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如果考上了,这几年就可以在校园里晃悠,外面的世界再怎么样,也与自己无关。

  以这样的心态来读研,这书能读好吗?如果再遇上不靠谱的导师,两糟并一糟,一个没打算下功夫学,一个根本没把心思用在指导上,结果就可想而知。

  另外,大学里的论文答辩有那么难吗?一个学位,5年、7年都没拿下,如果没有外来干扰,人为阻挠,这样水准的学生,即使最后勉强拿到学位,其能力也必定大大折扣。

  大学教育有个特点,如果是“严进”,那“出”基本没有问题,就像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大学生,货真价实。可是,如果是“宽”进,那就别怨某些人到时候掉链子。真金不怕火炼,可如果是塑料,你还敢炼吗?那就不是炼,而是遇热即化的问题。

  要“宽进”,那最好“宽出”,至少搞个皆大欢喜。可如果学校不断扩招,“宽进”了学生,到时候再来“严出”,那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再说,学生和家长也会火大:怎么,学费和管理费都交了,青春都搭进半拉了,现在不想给文凭了?

  所以,关键还在教育部门自身,如果一味扩招,那将来交货时必定就“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6 14:02 , Processed in 0.0937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