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69|回复: 0

姚尧:2月21日股市前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1 07: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日上证指数上涨5.57点,收盘报2761.22点,成交量为2054亿元,如下图所示:
  上证指数再次收出十字,成交量较昨日略有减少,由于中长期均线依然是空头排列向下,是以我们继续维持谨慎保守的策略不变。

  在昨晚的文章中,我们提到按照“先见天量,后见天价”的规律,昨天上证指数的最高点2780点大概率是要会越过的。因此,虽然我们认为中长线应该还是会有一波下跌才对,但在中短线上,2780点的前高还是会过的。虽然空间不算大,不过如果是用期指或期权做的话,或许还是可以操作一把。譬如,今天上证指数在今天下午两点前曾多次震荡下跌,最低跌至2740点。全天上证指数跌在2750点以下的时间还是蛮长的,假设我们是在2750点买入,在过前高的2780点卖出,那么指数的涨幅会超过1%,再加上期货和期权的杠杆效应,赚个10%以上还是很有可能的。当然,对于普通投资者,我还是不建议这么操作。

  “先见天量,后见天价”,这条规律似乎是没有绝对严密的科学推理,但按照我这么多年的实战经验,将其应用于观测指数时,可说是验证过几百次了,没有一次例外,而且通常不会用太长时间就能创出新高。唯一值得说的一次,是2014年的创业板指,请看下图:
  创业板指在2014年2月25日创出1571点的天价,当天成交量也是天量。既然2月25日是天量,那么意味着后面还会更高的天价。不过,这个天价连续过了好几个月都没有出现,让我一度怀疑这条规律是不是失灵了?最终创业板指是在12月初创出新高的,差不多是九个多月后。不过,当时有点情况特殊,那就是创业板指当时最大的权重股乐视网被停牌了,创业板综是在当年9月就创出新高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相信“先见天量,再见天价”这条规律的话,那么接下来上证指数再有深跌的话,你就可以放心大胆的买了,因为这条规律保证2780点是肯定会过的。

  昨晚有不少读者留言,希望姚尧以后写关于诗词的书,这个恐怕真的是顾不过来了,至少不排在这几年的计划之内。以前曾经想过写陶渊明,也确实是有些心得,过几年再说吧。或许等我写《通鉴》写到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顺手把关于陶渊明的书写了,不过这怎么算也得五六年之后了。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很好的讲诗词的书,欧丽娟的《唐诗可以这样读》。

  之前给大家推荐过欧丽娟的《大观红楼》,读过的人应该都能够感觉到她功底深厚了吧?她的主要专业主要就是红楼梦和唐诗,唐诗中又以杜甫和李商隐用力最深。老读者可能还有印象,姚尧曾经在2017年底讲解过王维的“寒梅著花未”,当时我提到有一种非常深刻有内涵的解释,是我从一位台湾作家那里看到的:
  其实这位台湾作家就是欧丽娟。不过我在前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知道是欧丽娟,因为那是很多很多年前以前的事了,当时也没有刻意留心作者叫什么名字。直到去年,我才知道原来当年我读到的那篇文章的作者叫欧丽娟,也很庆幸能够与她结识,向她请教一些问题。而我当年读到的那些内容,基本都收录在这本《唐诗可以这样读》里;
  所以,我觉得,这真的是非常棒的一本书,很认真的推荐大家阅读。

  我知道,很多人一听到诗词,就会本能的害怕和排斥,心里会想:“我是一个学理工的,文科成绩向来很差,怎么会读得懂诗词?”其实,这个观念是绝对错误的,你读不懂诗词的主要原因,是你的学习不得法,又没有个好老师的引导。就好像在姚尧写《精读通鉴》之前,读者中也是有相当多的人觉得自己不可能读得懂历史,对吧?现在,慢慢地大家都能够走入门径,品尝到兴趣和滋味了。诗词更是如此,那些可以流传千古的诗词,必定都是在表达人类内心深处最丰富的、最深刻的、最幽微的人性和感情。只要你是人,就会有人性,就会有感情,对吧?可是你的人性和感情,通常是隐藏和压抑在内心深处的,你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更不知道如何表达,但是通过读诗词,你可以深刻地了解人性,了解人生,也了解你自己。

  不过,很可惜的一点是,现在很多人虽然知道学习诗词的好处,却不知道该怎么学诗词,乃至于被官方媒体引导到比赛谁能背的诗词比较多,比较准。背诵诗词这种事,放在三五岁,七八岁的孩子身上是可以的。可到了十岁以后,还整天比赛背诗,其实就已经不太合适了。像我平常是不看电视,只是因为春节的关系,发现这几年很多家庭都有人在电视机前看一群人背诗词,所以我真是不禁感慨,一个最讲求灵感创意的领域,居然被一群白痴弄成了机械运动,还美其名曰是在发扬传统文化。其实,很多时候你会发现,真正毁坏文化的不是文盲,而是那种自以为是的“文化人”。因为文盲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懂,所以他明白要尊重文化人,尊重文化。偏偏就是那些半桶水,还以为自己有资格教人,还以为自己做的事情很有价值,其实完全是在误人子弟。

  为什么很多人会皓首穷经而一事无成?不是因为他不够努力,而是他的方法完全错误。诗词不是拿来背的,而是拿来感知,拿来揣摩,拿来体悟的。一首好的诗词,你十岁的时候读,二十岁的时候读,三十岁的时候读,四十岁的时候读,五十岁的时候读,心灵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譬如,辛弃疾那首非常著名的《丑奴儿》: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应该很多人都读过,甚至很多人都能背,可会背又怎样?如果你不是有足够多的人生体悟之后,你怎么能够理解什么叫作“而今识尽愁滋味”?又怎么能够理解识尽愁滋味之后的“欲说还休”,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复杂感情?

  我是没有认真看过诗词大会的比赛了,但据说在那上面比赛背诗的都是年轻人,很多都是高中生、大学生。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我已经在文章中说过无数次,我是从骨子里唾弃现在的学校教育,我知道你们会花很大的精力在给子女的择校上,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不惜拼死拼活、花费巨资去购买学区房,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是如此,在我们老家那个十八线小城市也是如此,我留在老家的同学们也都在互相打听怎样让孩子能够读市里最好的初中,分到初中最好的班。但是,恕我直言,不管是十八线小城市的学校,还是一线城市的名牌学校、贵族学校,在我眼里都是垃圾,因为应试教育的思维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在学校是靠应试,就连堂堂央视,不也在全国人民面前搞应试吗?这是什么样的文化思维?如果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在天有灵,看到这些年轻人在比赛谁背他们的诗背得更准确,你认为他们会感到欣慰吗?还是痛心疾首?不能比赛写诗词也就罢了,至少也该搞个比赛讲诗词的吧?居然堕落到比赛背诗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背诗词比较好打分,收视率也很高,反正观众就喜欢看分数高低。文化贫瘠,莫此为甚!思想僵化,无药可医!

  在我的印象中,曾经三次听过周汝昌先生在讲座中提到辛弃疾的《丑奴儿》,三次周汝昌都没有完整背下来,而且三次都是先背了两三句,然后突然卡壳了,接着自嘲地说:“我这个人啊,就是没有背诗的本领,很多诗词都记不全,反正就大概那么个意思吧……”于是把这首词后面的部分用白话说出来,接着继续往后讲。可以想象,如果周汝昌先生去央视参加诗词大会,只怕第一轮就要被淘汰的吧?而那些诗词大会上的冠军们,他们又真的懂几分呢?我们要这样的冠军,意义又在哪里呢?

  时间关系,辛弃疾的这首《丑奴儿》,我就不讲解了,正好在欧丽娟的《唐诗可以这样读》里有分析,是拿来和王维的《杂诗》放在一起讨论的,一个是不敢问,一个是不敢说,写得非常精彩,再次推荐大家阅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6 05:19 , Processed in 0.09375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