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19|回复: 2

云天:红色帝国的掘墓人——勃列日涅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12 17: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此前有小伙伴一直想要云天聊聊前苏联,偌大的一个红色帝国,怎么说垮就垮了呢?特别是其别具特色的武器装备,既有简单粗暴肌肉满满的“基洛夫”一类暴力美学的体现,又有线条流畅美感十足的“苏霍伊”艺术感MAX的显露,就更别提不锈钢造飞机把实用主义用到极致的“米高扬”。红色帝国的逝去,也将那些脑洞大开的黑科技也带入了坟墓,让如今的我们忍不住对其浮想联翩……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是我们一个作为苏联解体的旁观者视角最好的诠释。很多历史教科书都将苏联的解体归咎于其79年介入阿富汗的不明智举措,其实这衰弱的根子,早在其鼎盛时期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而切入那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时代,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绝对是不二之选,因为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苏联在那个特定年代的缩影。

  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出生于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咳咳,想看这些的,请自行百度即可,云天才不会讲述这么一本正经(枯燥乏味)的东西,正经是什么?在咱们这,字典里就没正经这俩字儿!我们还是来从勃列日涅夫个人入手,看看其生平的轶事吧……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勃列日涅夫“之吻”,这一口下去,绝对让你“回味无穷”外加怀疑人生。要知道,勃大帅(在其登顶苏联之后,自封元帅)可是十足的老烟枪,就连其健康状态每况日下的日子,都忘不了让随从在身边大抽特抽——为啥?老子不能抽,边上人抽烟起码也能过过“味儿”瘾吧!就是这么一个爱烟如命的主儿,那口腔中自然也带着“浓浓”的回味儿(请自行脑补,配合下图“效果”更佳)。

  这事儿吧,某种程度上也算“情有可原”,在传统的俄罗斯礼仪中,男人互亲面颊表示问候是常态,而接吻也是屡见不鲜(感情深,一口闷,可不仅仅指酒杯里的玩意儿,有时候也要做好迎接兄弟双唇的准备)。但那只是在双方情感都十分强烈、无以复加(脑中闪过“基情”二字的同学请自行面壁去)的情况为前提(绝处逢生或者无可奈何的惋惜),才会采取的一个“非常之举”。

  这里举个历史中的案例,在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之后,米高扬受“新主”委派,赶往赫鲁晓夫家中,向其传达关于其待遇问题的决定,告别时,“赫鲁晓夫把他送出了门外,当时并无接吻的习惯/准备,但两人除紧紧地拥抱外还是情不自禁地把嘴亲在了一起。”这个就是两个老战友感情到位了,才会来上那么一口,而勃列日涅夫显然想把这个“传统”打上自己的标签(事实上他也成功了,此举后来被称为“勃式三重吻”),在对外的很多场合常常上演。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在其回忆录中“大吐苦水”,讲述他被勃氏多次强吻的经历:勃列日涅夫以俄罗斯典型的、并不总是受欢迎的男子接吻习惯而闻名……1968年8月,勃氏再度造访捷克斯洛伐克时,我在布拉迪斯拉发机场等侯时,对他已有准备(1963年12月第一次见面就已被“强吻过”,杜布切克表示:这毫无缘由;翻译成我们现代的网络语言就是:我特么做错了什么你要这么对我……),我左手拿着一大束鲜花,决定用它作挡箭牌……事情正如我所料。(前方高能)他立即来找我,但我成功地用花把他挡开,他抓住我拿着花的手,使劲把它举到空中(请脑补)……不幸中枪的政界名人可以排成长龙,而其中在1979年东德建国30年的和东德领导人昂纳克那“深情”的一吻最为出名,不仅仅占据了当时很多媒体的头条,更被艺术家搬上了柏林墙。

  其次,就是其上位的历程不得不提,这位勃大帅不是靠着双唇去征服手下的人的,而是“无能和软弱”深深地“打动”了其身边的人。这要说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倒赫行动中,在大伙儿要求他打电话给正在度假的赫鲁晓夫时,此君直接吓得瘫倒在地,还是别人把他扶到电话机边上的。而随后没多久,有传言说赫鲁晓夫已经知晓政变行动时,勃列日涅夫更是吓得大哭:他知道了,他什么都知道了,按照他的性格,我们都会被枪毙!

  后来地位的巩固,则更有传奇色彩,勃大帅的对手谢列平向来有着“铁拳舒里克”的称号,其果敢的作风外加克格勃的强势背景,让“其他人”害怕有一个“斯大林+贝利亚”式的领导人的诞生。因此无能、温和的勃列日涅夫在这场较量中居然获得了多数人的支持。毕竟政变得来的胜利果实实在太宝贵了,有个温和、听话的“话事人”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安稳的享受果实,是当时苏共高层多数人的“共识”。(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3 15: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在苏联74年历史上,勃列日涅夫执政长达18年,在他的带领下,苏联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工业产值也一度达到美国的80%。而同时期的美国却深陷越战泥沼,此消彼长中,苏联成功扭转了美苏争霸的弱势地位,并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开始转守为攻,四处出击,让美国也不得不承认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前文提到的,我们这位勃大帅是个“软弱”“无能”的主儿,咋在他任期内苏联那么牛逼?

  这个我们稍微说点题外话,赫鲁晓夫的改革历史上的评述众说纷纭,但总结起来来看,很多举措还是相对正确的,只是有点偏激,特别是其提出的“轮岗制”,是其下台的重要诱因。而勃大帅上台后,纠正了一些过激的举措,在苏联第八个五年计划里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赫氏的改革才能。而在其执政中后期,也基本沿袭了赫氏的路线,忽略了苏联的具体国情,苏联开始走下坡路也就情有可原了。

  言归正传,在政界要人里轶事排行榜上,我们的勃大帅要敢认第二,那绝对没人敢认第一,这“读稿子”的毛病可谓是闻名遐迩。先来说个段子,1980年夏季奥运会,勃大帅按照流程需要上台演讲,工作人员递上了准备好了的稿件。只见勃大帅“字正腔圆”地连续发出了5个“哦”/“o”音,边上的工作人员一脸黑线:总书记,那五个圈是奥运五环标志,不需要读出来……

  段子毕竟是段子,大伙读毕一笑即可,勃大帅的读稿子闹笑话事例在历史上实在太多也太出名了。1982年在阿塞拜疆党员大会上致辞,勃大帅拿错了稿子,“声情并茂”地开始他的演讲……当他读了几分钟之后,会场开始躁动不安,因为那是给勃大帅视察农场准备的……当着一群党员,一直说着玉米、大豆,牛啊羊啊的,“入戏”的勃大帅居然浑然不知。直到后来助手发现了,将正确的演讲稿递给勃大帅,他倒也不尴尬,直接拿过来继续读,把刚才闹出的笑话“选择性忽略”。

  这在阿塞拜疆闹出笑话也不算什么,毕竟小老弟也不敢说什么,最多“憋”到岔气而已,而和外国元首,特别是和自己对等的美利坚总统,勃大帅也照“演”不误。由于自身“修养”有限,勃大帅的翻译和书记员往往需要提前帮他把问题写好和作出回答,一次勃大帅在与尼克松对谈时,竟当着尼克松俄文翻译的面,问费德林等:下面这段还念不念?直接把尼克松身边的翻译憋到内伤。此外,卡特、里根都“领教”过勃大帅的“读稿神功”,而里根那次,更是将其昏庸与无能体现的淋漓尽致。当时两国元首会晤,都知道里根是个“强势”总统,所以在面对“安排”好了的会谈中感到很不在,就提出了一个稿子以外的问题。而勃大帅“很自然”地回头问翻译:他说的稿子上没有,我怎么回答?就是这么一个主儿,把持苏联国政18年,有一说后8年(1977年开始)由于健康问题,勃列日涅夫已经失去了执政能力,这苏联想不垮都难。

  勃大帅的另一个“人生乐趣”则是发勋章,这点从他存世的照片就可以看出来了,自己身上满满当当……据统计,勃列日涅夫先后114次“被”授勋,其中不乏苏联金星奖章、苏联英雄称号(四次,此前只有朱可夫有过这待遇,还想来第五次的时候,身体不允许了)等“高含金量”称号。而每次授勋按照程序(勃大帅自创,还就爱这么干),都要将其他勋章收起来,然后再一个个挂回胸前。此时,勃大帅会很“紧张”:我还以为失去他们了。而工作人员还得笑脸相迎:别急,您看,这不帮您找回来了?还多了一个!(戏精属性MAX)

  既然勃大帅酷爱勋章,这轶事肯定少不了,有次他在修养的疗养院看电视剧,里面的侦查员十分英勇,而且听闻护士讲述,这个“英雄”确有其人。勃大帅当即拍板:我大苏联有如此机智果敢的英雄,要好好奖励!于是吩咐手下人一边寻访电视剧里侦查员的“原型”,另一方面吩咐打造“金星奖章”,准备给这个英雄人物授勋。而手下人遍访苏联,翻遍了卷宗也没找出这么一号人,万般无奈去询问电视剧的主创人员,结果是“本故事纯属虚构”。这总书记的脸面可不能丢啊,怎么办?只能把那个饰演侦查员的男演员给搬了出来,起码让勃大帅“过一把瘾”。而勃大帅倒也自得其乐,在其晚年没事就看看电视和话剧,看到中意的演员,也来这么一出授勋闹剧。苏联此前很多含金量满满勋章,就这样沦为了勃大帅“过瘾”的玩具……(后文更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14: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前文提到勃大帅的执政,得到了当时苏联高层大多数人的“认可”,图的就是他的“软弱”和“无能”。而当其执政之后,对待这些“老同志”也的确做到了“情深义重”,造成了苏联内部贪腐横行,成功将“红色帝国”的根基给腐蚀殆尽……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那个时代最突出的特征——“老人政治”。苏联当时曾经广为流传一个段子,苏共26大会议开完后,大家议论筹备下一届的苏大会议,第一条被提出来并且全票通过的就是:所有常委和代表都需由专人抬进会场。虽然这只是段子,但也是对其当时苏联“老人政治”最好的诠释。26名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也差不多),平均年纪在70.83岁,而在各个加盟共和国,高层的政治生态也同样如此——老人当政,这就要提到勃大帅政变后“投桃报李”的“干部终身制”了。

  赫鲁晓夫的下台最直接的诱因就是他提出了“轮岗制”,这让当时苏联高层人心惶惶——经营多年得来的位置,说没就没了。而政变成功后,勃列日涅夫很合时宜地提出了“干部终身制”,苏共及加盟共和国中高层干部,可以终身任职。这就造成了高层利益集团的板结,断绝了有能力官员的上升通道,彻底葬送了苏联政治体系的活力。

  不仅如此,在勃大帅的影响下,苏联贪腐成风,在赫鲁晓夫时期,每当外宾呈递“国礼”,赫鲁晓夫都会叫来礼宾办事处的人登记造册——那是公家的财产。而勃列日涅夫呢?一般都是叫来司机或者助理,小一点的礼品就直接放入后备厢,大一点的直接拉回自己的别墅。而在其自建的别墅内,就有专门一个“小”房间(绝对比你我老百姓小高层面积大),专门放置这些礼物,以供总书记闲来把玩。

  在贪腐这方面,勃大帅的儿女也深得其“精髓”,70年代克格勃在边境地区起获了一大批珠宝(当时苏联钻石交易额占世界4成),而种种证据都指向了勃大帅的女儿勃列日涅娃。有总书记“罩着”,自然谁也不敢继续深查此案,也就不了了之了。何况克格勃自己的“屁股”也是一堆子屎,鱼子酱走私,倒卖小麦等等,这些“顺带”的生意也做得如火如荼,据统计在70年代,克格勃每年搞“副业”的灰色收入都超过200亿美元(甚至拿情报来进行敲诈,有些人和CIA交换情报来凸显“政绩”)。除此之外,勃大帅的女婿巴诺夫在迎娶“公主”之后,10年间从一名中校火箭似的爬上了上将的高位……这样带头贪腐,任人唯亲,大搞裙带关系,使得苏联当时的官员脑子里装的不再是政绩和民生,而是如何去钻营。

  “大本营”如此,各分部和加盟共和国自然也好不到哪去,据原苏联检察院调查处处长A.布图尔林生前接受采访的回忆频段显示,在调查鱼子酱非法贸易的案件时:“一开始我们就遇到多方面的人,涉案的人从操作班长、工匠到鱼类加工厂厂长,从海洋联合贸易公司工作人员到渔业部主要领导,直到副部长雷托夫。” 实际上,这个贪赃受贿的链条末梢没有止于雷托夫,还涉及渔业经济部领导、苏共中央委员伊利可夫,脱不了“干系”的中央委员达到19人(一共才26人)。由此可见,当时的贪腐已经形成了利益集团,互相勾结,利用手中的职权给予“便利”,以便别人对于自己的“生意”也能大开方便之门。而在乌兹别克黑手党案件中,一大批领导干部虚报棉花产量,从国库骗取20多亿卢布的收购资金,案件涉及当时的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党中央第一书记拉希多夫。当这些“卷宗”摆到了勃列日涅夫的面前,勃大帅只回了一句:拉西多夫是老同志,对组织也有贡献……总书记话已至此,调查人员自然也不能做什么了。

  “干部终身制”的实行,其实就已经为苏联大厦的崩塌埋下了伏笔,在这个“体制”内,大家都想着过“好日子”,变着法地去贪腐,慢慢形成了板结的利益集团。而对内,勃列日涅夫时期克格勃实力急剧膨胀,一方面对外,为与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争霸服务,另一方面则是控制国内民众,“消除”不和谐的声音(加盟国也有各式各样的情报机构,其中以东德的“史塔西”最为出名),让整个“红色帝国”看起来“歌舞升平”。这也为后来“地图哥”戈尔巴乔夫接受的美式“民主”忽悠埋下了伏笔:压抑让民众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僵化的体制让人们期待变革……(系列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9 04:0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