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33|回复: 3

徐长江:“新”陆权论——王天下的战略理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7 11: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徐长江  盛鑫

  一、  麦金德的陆权论

  a、麦氏警句的不确定性

  1904年麦金德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了他的《历史的地理枢纽》(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一文,提出了地缘政治学领域的全新课题。麦金德从世界整体的角度来看待 世界地理构成和世界历史进程,认为世界是由几个大岛构成的,其中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是最大的“世界岛”,美洲大陆是另外一个岛屿,澳洲则是较小的一个岛 屿。由于欧亚大陆是世界上主要政治、经济力量的集中地域,也是人口众多、面积庞大的连贯性区域,加之欧亚大陆是世界性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念的诞生地,因此欧亚大陆成为世界发展的地理枢纽地带。麦金德理论概括起来就是:谁控制了东欧就控制了心脏地带; 谁控制了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注:地理概念上的东欧是指东欧平原,大至就是苏联的欧洲部分;)。

  应该说麦金德的“欧亚大陆枢纽”说是现代地缘政治的开山之作,然而现实却跟这位伟大的学者开了一个不太和谐的玩笑,在历史长卷中那些曾经几乎控制了整个世界岛的但却并没有能最终实现对世界的控制的国家的失败命运也从另一面证明了麦氏警句的不确定性。

  公元98年—公元117年,罗马帝国达到极盛,经济空前繁荣,疆域也达到最大:

  西起西班牙、高卢与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全盛时期控制了大约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然而罗马帝国不但没能控制世界,其强势命脉也并不长久。

  对麦氏世界岛控制最全面的要数蒙古帝国了,1206年,孛儿只斤·铁木真在斡难河上游的大忽里勒台被推举为大可汗,标志着大蒙古国的诞生,铁木真及其子孙在对外征战中,开拓了东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亚、南至波斯湾的辽阔疆域,国土横跨亚欧大陆,极盛国土面积达四千多万平方公里(含西伯利亚北部),是连续面积最大的帝国。

  如果按麦氏警句蒙古帝国控制世界简直就是一种必然,然而现实却并不是如麦氏所言。蒙古帝国在经历了短暂辉煌之后却迅速崩溃,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战时期的德国已曾将麦氏所谓的世界岛强力控制据为己有,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势力达到顶峰时领土有多大?

  在图中法西斯及其轴心国的势力已经控制了麦氏所谓世界岛的绝大部分,然而现实却是他们不但没能控制世界,而是迅速走向了灭亡。

  二战后的苏联也曾对东欧进行控制,其势力范围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南斯拉夫。麦氏所谓东欧世界岛已基本尽在苏联控制中,然而最具讽刺性的就要算那个并没有控制世界岛的美国却违反学者的学说,剑走偏锋,采用掌控中东的方式击败了控制东欧的苏联成为了世界政治中心,当上了世界的霸主,实现了对世界的控制,不仅违背学者的预言警句,美国还应用了马汉的海权思维和斯皮克曼“边缘地带理论成功实现了对世界岛的包围与钳制。

  为什么麦氏警句与历史现实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是陆权真的比拼不过海权呢?还是历史在故意与学者作对呢!

  b、麦氏警句不确定的原因

  我们认为麦氏警句之所以存在不确定性关键在于当时人们的世界观还不够广阔,尽管麦氏已经提出“世界是由几个大岛构成的,其中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是最大的“世界岛”,美洲大陆是另外一个岛屿,澳洲则是较小的一个岛 屿。由于欧亚大陆是世界上主要政治、经济力量的集中地域,也是人口众多、面积庞大的连贯性区域,加之欧亚大陆是世界性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念的诞生地,因此欧亚大陆成为世界发展的地理枢纽地带。”但他却忽识了月有阴晴圆缺,势有強弱转化的可能,虽然说欧亚大陆是世界性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念的诞生地,但随着其余各地文化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势力强弱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如同美洲虽然曾经是英法等列强的殖民地,并长期受列强控制,但当美洲有能力摆脱控制时,一场独立战争就拉开了脱离控制的序幕,原本在美洲的强势方也逐渐转为弱势,并最终退出控制地位。

  欧亚大陆虽然是世界性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念的诞生地,但由于一战二战这样的你争我夺大消耗战,实际已将欧亚大陆各国的实力消耗殆尽,鹬蚌相争的结果美国从中得利,是欧洲国家相互耗尽国力,谁也没法控制世界岛,这时美国这位渔夫自然就能顺利获得话语权,美国巧妙利用了欧亚各国互不相融的大血拼机会成功拉拢各国,悄悄然成为了欧洲的领导者,并最终实现了控制世界的战略目标。麦氏只看到了欧亚大陆的重要地理特性,却忽视了由于欧亚大陆长期以来缺乏一个能够让欧亚大陆融为一体并真正完全拥有欧亚大陆陆权的大国,而导致欧亚各国互不相容兵戎相见,以至于欧亚大陆势力强弱发生倾斜,给了美国以边缘政治手段掌控世界的机会。同时也给麦氏陆权论带来不确定性,麦氏陆权的错误,并不是陆权论本身有错,而是麦氏陆权论的视角太窄。

  孟子曰:“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麦氏只看到了中东这个世界岛在陆权上的地利优越性,而忽视了在国家搏弈中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陆权扩展与融入,在我们看来:在不同的地域,只要是具备了广阔的陆权空间,具备了融入、团结、发展的条件,就能够形成一个区域性陆权强国,这样的陆权大国可能是在欧州,也可能是在亚洲,美洲,非洲,奥洲,甚或是中东,其最终能否成为控制全球的关键不仅仅在于陆权大国本身陆权的广狭与自身的稳定和发展,还取决于天时与地利,正如孙子所说: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个地域具有必然的王天下优势,只有自身占具了天时地利人和与不可胜的实力,才有在对手出现错误策略时击败对手,获得胜利的可能。胜利可以谋取,但却不是必得,片面强调世界岛的重要性,而忽视别的不可知力量的出现与超越,才是麦氏陆权论的关键失败原因。

  C、历史证明大国兴起必须争夺陆权

  无论多么优秀的理论,都不如历史现实具有更广泛的正确性,我们不妨还是走进历史,进一步审视陆权对国家未来战略的重要性吧!

  我们不妨看一看当今的几个陆权大国的发展壮大史,美国最初位于大西洋沿岸,1776年宣布脱离英国独立,建立新兴的"美利坚合众国"。1775~1783年,美国用革命战争的方式从英国手中夺取了阿巴拉契亚山脉和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土地,美国领土因此而扩大了一倍。接着,美国又在1803年以1,500万美元的代价,从法国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这使美国再次增加了大片的领土,19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先后以武力和外交等手段兼并得克萨斯和新墨西哥,夺取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如果加上1867年购入的阿拉斯加,美国的领土便是第三次增加一倍,据统计,到1872年,美国的面积达350多万平方英里。通过对陆权的不断扩张,美国就把它的边界线推进到太平洋,成为了一个地跨两大洋的大国,通过陆权扩张,为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国力基础。

  俄罗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长于东欧平原的东斯拉夫人的一支。在1147年成立的莫斯科公国在十四到十五世纪逐渐强大并领导其它公国摆脱蒙古人的统治。此后俄罗斯逐渐向外扩张,16世纪下半叶,随着专制制度的形成,在伊凡雷帝在位时奉行对外扩张的侵略政策。俄罗斯人跨过乌拉尔山挺进亚洲。17世纪,俄国基本完成了对西伯利亚的扩张。从17世纪开始,俄罗斯逐步与西方接近。通过一步一步的陆权融入,俄罗斯终于成为一个拥有广阔战略纵深的陆权大国,而广阔的战略纵深也使俄国能在面对拿破伦、西特勒的强势攻击时,有足够的战略回旋空间,为俄罗斯有能力获取最终胜利创造了决定性条件。

  翻开历史长卷,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有很多陆权强国:巴比伦王国、埃及王国、亚述帝国、孔雀王朝、古希腊王朝、罗马帝国、波斯帝国……俄罗斯、美国、中国。这些王朝的兴起无一不是通过对陆权的争夺来实现国家强大的。一幕幕的历史事实,一次次地证明了陆权大国的兴起并非一定要在某一固定地域,证明了地利条件并非大国兴起的必备条件。同时,也证明了陆权对大国兴起的重要性,证明对陆权的争夺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有效战略理论,我们不能因为麦氏陆权论的失误而全盘否定陆权论。而应该从更深层次去探讨陆权对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8 21: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新陆权战略

  a、陆权论的关键是陆权融入

  既然麦氏陆权论具有不确定性,那什么样的陆权理论才是真正能让国家取得战略决定性成功的大战略呢?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时。范睢就由魏入秦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他对昭王说“……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我们认为范睢的远交近攻不仅仅是对地缘政治关系最早的论述,是最早的对陆权论的阐述,也是最行之有效的陆权战略理论,秦国从偏僻的一隅之地一统六国而称王天下的历史事实,有力的证明了范雎这一陆权战略思想是王天下的战略理论。

  在我们看来未来世界只有对陆权的争夺才是各国的战略发展关键点,所谓陆权论应该是指通过某种手段占有某地域,并逐渐使之真正融入自身,最终成为其中的一份子的战略思想。虽然我们也认同某些地域由于其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在地缘争斗中的特殊优势,但在我们看来那只不过是对影响陆权发展方向有一定作用,最多也就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若干个互不相融的分散地域,无论其地理位置如何特殊也摆脱不了被陆权大国争来夺去的悲催地位。我们认为未来世界谁能拥有更广阔的陆地权利,就意味着他能在未来的战略对抗中拥有更多资源资本,谁能拥有更多的陆权就意味着他在未来的世界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他能在未来世界中拥有独占鳌头的能力。

  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政治统一之后,德国地理学家腓特烈·拉策尔(Friedrich Ratzsl)开始研究当时正在扩展中的德国工业产品的市场问题,并开始应用地理学为俾斯麦的帝国主义政策作辩护。他认为,由于世界在向前发展,空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将越来越重要,大国将逐渐拓展,小国将变得无足轻重,世界历史对空间之要求越来越大。拉策尔的话实际也是在强调陆权扩展对未来大国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美国和俄罗斯通过对陆权的争夺而逐渐成为一个陆权大国,并成功的成为在国际上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大国的历史现实就是范雎的陆权战略思维正确性的最有力的证明。而中东地区以及麦氏警句中的东欧虽然拥有绝佳的战略地位,但是由于长期处于陆权分裂与政治动荡之中,不能形成一个真正有实力的陆权大国,所以只能作为一个兵家必争之地被陆权大国作为争来夺去的对象。这实际也就成为中东动荡不可调和的关键原因。

  为了更形象地了解陆权战略,我们想把新陆权战略理论称作滚雪球战略。我想很多人都玩过或看过滚雪球游戏,雪球在皑皑白雪中不断滚动的同时会粘上很多雪,从而让雪球越来越大。但这并不是说随手抓一把雪往地面一扔就能形成雪球效应,首先我们必须把一团雪捏实捏圆,这样才能让雪球在滚动过程中不至于自己散架,只有在确保雪球自身不散架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雪球越滚越大。

  而要想让雪球经过在雪地上滚动扩展到足够大,我们还必须不断的让雪球停下来,用力将新粘附上的雪与原来的雪球捏实,让其真正融入成为一个坚实的整体,否则就算雪球能经过滚动达到足够大,也可能因为受到半道伸出的一枝小树枝的外力干扰而完全解体。如果雪球能在滚滚停停中不断夯实不断融入,那雪球不但能越聚越大,而且在滚动中所产生出的动能也会越来越大,当雪球大到一定程度时时,且不要说半道伸出的小树枝无法对雪球进行拦阻或击散,就算是遇到一棵大树也无法将巨大坚实的雪球阻拦或击破,相反由于巨大坚实了雪球在滚动中产生的强大动能,大树也会被雪球击倒。

  我们不妨把陆权扩展战略与滚雪球游戏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很直观地解释拿破仑和西特勒为什么会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1810年和1811年是拿破仑帝国的鼎盛时期,从领土上来说:当时除巴尔干半岛外,帝国囊括了整个欧洲大陆。(见上图)拿破仑统治的区域包括两部分:其核心是法兰西帝国;然后是一层层的附庸国。往北和往东是几个在其传统政府治理下的盟国: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丹麦和瑞典。

  二战德国势力范围最大时有则是控制了:德国:(356545)法国+科西嘉岛:(551602)捷克斯洛伐克:(127896)波兰+东普鲁士(包括了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德国人叫哥尼斯堡)):(312683)奥地利:(83853)匈牙利:(93033)南斯拉夫(255804)阿尔巴尼亚:(28748)比利时:(30519)荷兰:(41548)卢森堡:(2586)列支敦士登:(160)丹麦:(43080)挪威:(386974)希腊-南波布拉提群岛:(131990-160=131830)罗马尼亚:(237500)保加利亚:(110912)立陶宛:(65200)乌克兰:(603700)白俄罗斯:(207600)爱沙尼亚:(45100)拉脱维亚:(63700)库尔斯克州:(29800)布良斯克州:(34900)斯摩棱斯克州:(49800)别尔哥罗德州:(27100)奥廖尔州:(24700)卡卢加州:(29900)罗斯托夫州:(100800)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76000)斯塔夫罗波尔州:(70600)切尔克斯克西亚共和国:(14300)伏尔加格勒州:(113900)阿尔及利亚:(2381741)利比亚:(1759540)埃及:(1202000)突尼斯:(164150)其他:(18000)总面积:9170504平方公里。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法国还是德国其陆权扩张都是一种快速膨胀式的,(法国从1803年—1815年,短短12;德国从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在这种几乎是连续不断的扩张中,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根本还来不及对占领区的进行同化与融入,新占领的陆权与原有部分不仅不能相融,而且还完全处于敌对状态。古语云:欲速则不达,物极而必反。

  他们都忽视了快速扩张而产生的不稳定因素,急于开展下一场扩张,当扩张之路受阻,兵力调度处于捉襟见肘之时,那些不确定因素就会集聚爆发,形成一股股强大的反抗力,从而为他们的失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身没能融为一体的陆权国家就如同一个连续滚动的松散雪球,虽然因某种机缘巧合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雪球,但由于雪球本身结构的松散,在雪球的快速滚动与膨胀过程中,稍微遇到外来抗力时雪球就会完全散架。一个并不能完全融为一体的陆权,是导致陷入拿破伦与西特勒霸权处于快速崩散境况的重要原因。

  只有在不断拓展陆权空间的同时,加紧夯实基础。才能使新获得的陆权融入而成为一个坚实的陆权大国,就象滚雪球一样,只有雪球在滚动膨胀的同时,不断对雪球自身进行融入与夯实,才能不被半道伸出的小树枝的外力解体。才能在滚动中形成无法阻挡的巨大冲击力。完全处于分裂动荡的小国则随时可能成为别的大国倾压或兼并的对象。

  当政治精英们完全认识和理解到滚雪球陆权战略对国家发展所能带来的长久效果,并逐步实施后,世界将在不同的区域形成若干个陆权大国,这些大国也必然会在该区域国家中拥有主导地位。区域性陆权大国的兴起也将成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意志而发生转变的,除非是陆权大国本身发生内部分裂,任何想用外部强力来阻止陆权大国发展壮大的想法都只能是一种徒然,甚至外部的强力干预还有可能迫使陆权范围内各派系和利益集团的抱团反抗,从而加速陆权大国的团结与融入。

  b、陆权融入

  然而如何才能开拓一片能真正融为一体的陆权空间呢?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想还是应该回到滚雪球上来说。要让雪球变成坚实的一个整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外力加压,但当粘附上去的雪太多时就很难掌握加压的力度,一个不小心,雪球就会事与愿违的被外力压散。另一种方法是让粘上雪的雪球处于一个极寒冷的地方,利用寒气将雪球冻成一个坚实的冰球。这种让雪球自身受冻而结成冰球的方法,不但不会让雪球因受压过大而散架,而且冻成冰球后比原来更结实,抗破坏力更强,也更容易粘附到更多新雪。

  让新归附的陆权与本体融为一体的方法与让雪球融为一体一样,有一文一武两种方法,一种是武力高压控制加残酷杀戮,但这种方法很可能会激起民变引来更强力的反抗,另一种是礼义教化与潜移黙化,这种方法所需要的是大量的时间和耐心。

  罗马帝国的兴起正是滚雪球式陆权战略思维正确性的有力证明。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身亡,时年19岁,身在希腊阿波罗尼亚军中的屋大维获悉后,立即行军回到罗马。屋大维设法与恺撒的同僚马克·安东尼、雷必达结盟,史称后三头同盟。接着,三人开始清理元老院异端,百余名元老和上千名骑士被杀。此后,安东尼与屋大维率军追击已经逃往东方的布鲁图与卡西乌斯。前42年,布鲁图与卡西乌斯在腓力比之战中兵败自杀。前31年9月,安东尼和埃及女王的联军,在希腊的亚克兴角与屋大维交战,史称亚克兴海战。结果,安东尼惨败,与女王逃回埃及。前30年,屋大维入侵埃及,埃及随之而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前19年,征服西班牙全境。从前16年起,出兵阿尔卑斯山东部和多瑙河上游,设雷蒂亚和诺里克两个行省,接着又出兵多瑙河中下游,设潘诺尼亚和米西亚两个行省。

  从前12年到5年,逐渐征服了莱茵河到易北河之间的土地。但新征服的土地不断发生暴动。9年,将领瓦鲁斯在镇压日耳曼人起义的条顿堡森林战役中遭伏击而全军覆没,屋大维不得不放弃莱茵河到易北河之间的土地,从此,罗马帝国向西日耳曼的扩张停止。屋大维没有再进行大的征伐,随后的百余年是一段漫长的稳定局面,称之为“罗马和平”时期。这一时期实际也是罗马这个大雪球自身修复与加固的时期,这为罗马的后期扩张做好了充分准备。

  克劳狄乌斯在位期间展开了对外扩张,又新征服了不列颠南部和毛里塔尼亚。98年,涅尔瓦去世,图拉真即位,从101年起图拉真率兵入侵达契亚,至106年完全征服,设达契亚行省。105年,图拉真占领阿拉伯北部,设阿拉伯行省。114年,图拉真吞并亚美尼亚,设亚美尼亚行省。此后,图拉真继续东进,击败了帕提亚军队,于116年占领帕提亚首都泰西封。年底,图拉真兵抵波斯湾,他是唯一达到过这里的罗马统帅。117年,图拉真病重撤军,设亚述和美索不达米亚两个行省。图拉真死后,哈德良即位。哈德良转攻为守,对其占领土进行统制加固。162年帕提亚入侵亚美尼亚,维鲁斯经过四年苦战击退帕提亚人,并于164年至165年间吞并美索不达米亚。罗马就象一个大雪球滚滚停停,其领土不断扩张,最终成就了一个强大的陆权帝国。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是滚雪球陆权战略正确性的最好证明,虽然其间也曾经出现过五胡乱华、金兵南下、蒙古入侵以及清王朝统制的历史变局,然而中华民族不但没有受到削弱,反而变得更加强大。五胡乱华、金人南下、蒙古入侵、满清入关的结果都是最终融入了华夏文化,不仅如此五胡乱华和金人入侵直接迫使晋王朝与宋王朝的迁移,大量的文人士大夫也随之迁移,于是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最终改变了中国南方的荒蛮现象,使之真正融入华夏民族,让中国的陆权在无意识中得到了扩展,这里面固然有中华文化拥有深刻的吸引力的原因,也包含了一个融入与反融入的辩证关系。

  假设我们把一瓶很浓的墨水,倾倒进一小盆水中,很快那原本清彻的水就会被墨水染色,变成一小盆全黑的水,这就是一种征服性的融入,但是如果我们是把这同样的一瓶墨水倾倒进大海中,那我们除了在墨水与海水接触的瞬间还能看到一点墨色,一个小浪过后就再也看不到墨水的踪迹了,同样的一瓶墨水不但不能把大海染色,而且还反过来被海水冲淡了原来的颜色,显然墨水被海水反融入从而消失了本色,同样的一瓶墨水,同样是倾倒在水中,但出来的结果却是完全不同,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融入与反融入之间的微妙关系,这就是五胡乱华、金人南下、蒙古入侵、满清入关最终却融入了华夏文化成为与中华水乳相融的一个陆权大国的真正原因,也是陆权思维的关键所在。

  美国、俄罗斯、中国这几个当今大国发展壮大的历史事实,有力地证明了“远交近攻"的陆权战略思维的正确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8 21: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海权论陆权论空权论谁才是主宰未来世界的大战略

  a、海权论的兴起引发了对陆权的迷惑

  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华盛顿领导下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美国独立后积极进行领土扩展,19世纪上半叶,美国领土逐渐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数以千计的人, 越过阿巴拉契亚山, 向西移动, 有些开拓者, 移居到美国的边界, 甚至深入属于墨西哥的领地、以及介于阿拉斯加与加利福尼亚的俄勒冈。

  美国由反抗殖民侵略一步步地变为新的殖民者蚕食周边地区,在这期间,美国人和美国本土印第安人之间有过许多战争,但是印第安人节节败退,最后只能退到最西边。在领土扩展的同时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美国采用了滚雪球似的陆权战略实现了美国陆权的扩展,在美国实现了陆权扩大与融入后,美国的战略思维也发生了改变,美国已经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区域性大国,就美国的地缘特点而言要跨区域称霸,跨越海洋就是其必须跨越的障碍,如何跨海称霸成了横在美国面前的一大难题。

  1890~1905年  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1793-1812》和《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联系》,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世界百余年而长久不衰。马汉的海权论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

  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与其说是海权论改变了美国战略方向,还不如说是美国不满足做区域大国的欲望催生了海权论,海权论为美国的跨区域称霸创造了理论依据,美国的战略思维也随之由本土战略而向海外扩展,1898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麦金莱再次向参众两院提出兼并夏威夷群岛的提案,8月12日宣布占领该岛,正式将其纳入美国版图。从此开启了美国运用海权思维的对外扩张之路。

  从1972年至1974年,美国政府与沙特政府达成一系列“不可动摇的协议”。这一系列协议造就了石油美元体系。因为沙特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有巨大的石油储量,在欧佩克组织有领导地位,因此欧佩克其他成员国也接受了这一协议。美元约等于石油成为世界的共识,任何想进行石油交易的国家不得不把美元作为储备。

  实际上,这等同于美元与石油的挂钩。对美国来说,以美元作为国际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重要的不是汇率的高低,而是美元作为交易媒介的垄断地位,这就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地位。由于石油有着工业血液之称,通过美元与石油挂钩,美国等于是掌控了全球工业经济的命脉,美国通过石油经济来实现对全球经济的控制与打压,通过对中东的控制,最终击败其对手苏联,成就了一超独霸的国际格局。

  美国剑走偏锋,通过对中东的控制击败控制东欧大部分地区的苏联而获得全球霸主地位的成功范例引发了政治精英们的兴趣,人们对麦氏警句中“谁控制了东欧就控制了心脏地带; 谁控制了心脏地带就控制了世界岛; 谁控制了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海权制胜论一时成为精英们关注的重点,海权论似乎已成为了大国崛起与称霸的关键战略理论。

  1921年,杜黑依据意大利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有限的资源条件,创造了「空权论」学说。毫无疑问随着飞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空中打击更具灵活性机动性,空权地位也在不断攀升。空权至上论也被不断提出。战略学者们开始对陆权论、海权论、空权论在国家未来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开始展开争论。

  俄罗斯军事学术界颇有名气的俄罗斯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斯里普琴科将军,在2002年出版的《第六代战争》和《非接触战争》两本著作中断言:“第六代战争”是典型的“非接触式”战争,2010年至2020年间陆军作为一个军种将不复存在。

  不仅是斯里普琴科,连美国著名的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持“陆军过时”的观点。他在2000年至2006年担任国防部长期间,多次表示今后“美国步兵将不会在任何地方进行战争”,并主张推行新的改革方案,大幅度压缩陆军。

  b、海权论并不是国家取胜的大战略

  那么海权论、空权论、陆权论,谁才是决定世界未来沉浮的决定性战略思想呢?

  在我们看来未来世界只有对陆权的争夺才是各国的战略发展关键点,所谓陆权论应该是指通过某种手段占有某地域,并逐渐使之真正融入自身,最终成为其中的一份子的战略思想,未来世界谁能拥有更广阔的陆地权利,就意味着他能在未来的战略对抗中拥有更多资源和资本,谁能拥有更多的陆权就意味着他在未来的世界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他能在未来世界中拥有独占鳌头的能力。

  其实不论是海权论,空权论还是陆权论都只能是一个想要强大的国家所应采用的方式之一。我们认为不论海权论还是空权论都只是一种战术性理论,海战、空战、陆战只是战术方式中的一种,只能是一种根据战争性质与战场性质以及攻防性质而不断变化的战术手段,不论海战还是空战,其最终归及点仍然是陆权,海战、空战的最终目的都是为消耗对手实力,以便争得对陆地的控制权,因为不论你在海上还是空中有多大的优势,你也不可能永远留在海上或停在空中,只有掌握了对陆地的控制权你才能有生存和作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这也就是说不论是海权论还是空权论其最终落脚点都是在对陆权的控制,所不同的只是海权论空权论所追求的并不是对陆权融入,他们只是主张通过海上和空中的强大军力和运输能力更多更好的对某些弱势地域进行打击和掠夺。

  我们不妨把海战、陆战比作为人行走时的左、右脚,把空战比作人的双手,人的行走先出左脚、或者先出右脚并不是因为先出左脚或者右脚能快速达到目的,而是要根据当时人所处的位置与姿势所决定的,手虽然有极大的灵活性,但如果沒有了脚在地面的站立与移动,手的灵活性就会在某种程度上被禁锢,从而其灵活也将大打折扣,只有当他灵活地运用双脚并能在地面上自由运动,他的手的灵活性才能得到更有力的发挥。

  同样一方面只有在拥有陆权作为基础的情况下,海权空权才能得到更有力的发挥,另一方面也只有在发挥海权和空权的协调作用的情况下,才能更有利于陆权的争取与保障。

  在19世纪的头75年里,西方国家平均每年占领21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后25年里平均每年占领62万平方公里殖民地。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国家在被称为"最后的大陆"的非洲占领的领土只有318万平方公里,而在19世纪最后的25年里,欧洲对于非洲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在非洲占领了2569万平方公里。

  西方国家占领殖民地而称霸的方式成了马汉海权论的有力根据,也正是这些海权强国的衰败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海权论的片面性,以及以海权论作为强国称霸方式的必然失败性。

  以海权而称霸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当属英国了,据统计,1914年英国殖民地面积达335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1/4,占各列强殖民地总和的1/2,等于本土面积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亿,等于本国人口的9倍,殖民地范围包括各大洲,是当时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的国旗飘扬于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阳光的普照。

  因此自称为“日不落帝国",按地区单元数目说,美洲仍为英国海外殖民地数量最多的洲。南北美洲合计有7处。大洋洲曾是英国殖民地占全洲陆地面积百分比最大的洲(整个澳大利亚大陆及附近岛屿均为其所有)。非洲曾是英国殖民地单元最多、地理分布最广的洲——北非、西非、东非和南部非洲,到处都有它的殖民地。亚洲是英帝国攫取殖民地的头等重要甚至首要地区。它的殖民地虽广及世界各洲,但整个殖民帝国的人口,大部分是在亚洲,亚洲沦为它的殖民地的面积,也很可观。

  英国的海上霸权也就成了无可辩驳的,谁能想到那个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也会有日落西山的时候呢!随着海外殖民地的脱离控制,英国的战略发展空间大大缩減,英国原来的那点战略空间根本就不可能满足做一个霸主的需求。不断颓败也就成了一种必然趋势。海权胜利论在这里开始走向失败。

  西班牙、荷兰、葡萄牙、英国等海权国家的辉煌可以说是马汉海权论最为成功的一个范例,然而海权强国昔日的辉煌已成昨日黄花,如大江东去一去不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呢?原因虽然有很多,但飞天认为最根本处在于英国等国忽视了陆权的重要性,虽然海权国家通过其强大的海上力量极力控制着维护其海上交通生命线的港口、码头以及用以掠夺的殖民地,但这些港口、码头、殖民地却不能真正融入英国,按中国古代谋略说法,这些港口、码头、殖民地就叫着“飞地”,什么是飞地呢?

  飞地应该是指由于军事政治等原因暂时由某国控制其军事、外交、经济权利,但由于地域原因又不能或无法彻底融入其国家的区域。虽然迫于某种不得已,飞地不得不接受宗主国的管制与掠夺,但一旦宗主国出现势力上的鞭长莫及或者飞地自身实力逐渐强大,他就会设法脱离宗主国从而独立开来,美国的独立正好证明了这种说法。

  英国对美洲大陆的殖民对美洲人在语言、文化上都采用了同化策略,但由于地域的原因却无法将美洲融入英国,最终美国宣布独立,随着南、北美的统一,美国的陆权得到了扩大,再加上从英国人那里学来的文化和资本主义制度,美国的国力得以相当迅速的发展,最终美国脱离了英国的控制,彻底成为“飞地",其后的美国不断运用陆权扩张与海权思维成为取代英国的世界霸主。

  马汉的海权论主张以海洋为跳板,以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和港口、码头以及殖民地来维系其海上商业和掠夺线,然而地球总面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3.6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0.8%,如此浩瀚的大海中是没有可以让人生存发展的空间的,单靠那几个维系海上交通线的飞地是很难确保海上安全的,不论你有多想控制海权,你也无处着力,一个不留神你就会成为在茫茫大海中的孤军,孤身被围或者被偷袭是不可避免的,尽管马汉提出要先消灭对方的海上军力的想法,但现代工业技术和制造能力的高速发展,要完全消灭对手的海上军力已是十分困难的事,除非你能控制对方的陆权,并控制其工业生产,否则你能消耗对方多少军力,对方就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甚至超过原有军力,1942年日本军国主义份子山本五十六等正是根据马汉以消灭对手海上军力来实现海上霸权的思路制定了偷袭珍珠港计划,在他们看来用偷袭手段把美国海军消灭在军港之内,是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利益的最有效办法,他们幻想以此打击美国海上军力,让美国海军无法或无力进入太平洋与日本争夺亚洲利益。

  12月7日,日本发动了持续约两个小时的空袭,日方以只损失29架飞机(零式战斗机9架,97式鱼雷机5架,99式轰炸机15架),1艘潜艇,5艘袖珍潜艇的代价换来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惨重损失,4艘战列舰、1艘靶船、1艘驱逐舰、1艘布雷舰沉没,2艘战列舰、2艘轻巡洋舰、2艘驱逐舰遭到重创,1艘战列舰中创,1艘战列舰轻伤,飞机损失450架,约2400人死亡,近2000人受伤,如果不是偷袭珍珠港时 企业号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克星顿号数日前刚刚开出,萨拉托加号正在圣地亚哥维修,那美军的损失估计还会更大。

  一切都按照日方的计划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却是由于此次偷袭只是打击了美国海上军力,而并没有对美国的陆权产生控制,更没有能影响到美国陆上工业生产,也就是说日本方面忽略了美国海军的再生能力,最终让一次海权争霸的胜利,成了另一场海权争霸失败的起点,偷袭导致了太平洋战争全面暴发,美国人群情激昂,美国的陆上生产机器也全面高速启动,很快美国海军以超出以往的军力加入对日战争,日本想以一次偷袭打击美国海军从而减轻亚洲压力,结果却招来了更强大的美国海军,而且这次美军是直接对日开战,弄巧成拙的战略思想最终让日本的海权梦演变成为自寻死路可悲结局。

  我们假设当时日方有能力控制美国的陆权,那么一来美国庞大的生产机器就能为日方所用,那么一来美国海军就算偶尔能胜一两次曰方海军,也终将会因为没有了陆权及陆地上的物质后勤补给而被战败拖败,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们所以要作这样的假设是为了以此突出对比在没有陆权支持与有陆权支持下海战胜负所能产生的不同意义——没有陆权支持就算能用最小的代价换来对方海上军力的最大伤亡,最终也只能是以落败为下场,反过来如果能控制陆权并发挥陆地上工业生产力的优势,即使吃了一次两次大败仗也能最终实现转败为胜。

  在历史上,虽然只拥有微弱的力量,而却以广阔的陆权空间,最终打败强大的海权霸权的典型事例应当是美国的独立战争。1775年4月18日夜,马萨诸塞总督盖奇派800名英军到波士顿27km的康科德搜查民兵的秘密军火库,并准备逮捕民兵领导人,4月19日拂晓,当英军路经莱克星顿时遭遇民兵的伏击,从此打响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在战争中,英国虽然能够利用他们在海军上的优势以占领殖民地的临海城市,但如何控制乡村地区却使他们困惑。

  1777年10月17日,柏高英率5000英军投降,这一胜利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之后美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780年10月和1781年1月,两次玉山战役沉重打击了英军,1781年10月,康华利率7000英军在约克镇向华盛顿投降,美国独立战争己基本结束,美国人民的胜利已成定局。

  没有陆权或者说对陆权控制不到位而空谈海权至上是片面的不可取的,无法控制陆权的海权就像是无根的浮萍,一个历史的小风浪就会以失败收场,海战争取来的飞地如果不能融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那么飞地早晚会脱离自己独立出去,那时候也就是海权霸权终结的末日了,那么一来自己为拓展战略空间而付出的努力也就只能付之东流,那么一来因海权论而带来的成功憧憬也就只能是梦里寻花。陆权国家反对殖民统制,摆脱海权霸权的革命史就是证明海权霸权对“飞地”控制不确定性的最好证据。

  海权霸权虽然能通过殖民和掠夺获取财富,但是,这一扩张若没有经济实力和经济动力作后盾,是完全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单纯依赖海外掠夺并不能对本国的陆权实力予以充实,就如海上强国西班牙一样,有数十年工业基础的西班牙,由于海外制造品市场的突然发展而受到促进,海外掠夺得来的大批金银财宝源源流入国内,引起了急速的通货膨胀。西班牙的物价大致上涨为北欧物价的两倍,然而,约156O年前后,西班牙的工业发展停止了,随即开始了长期的衰落。这使西班牙工业处于严重不利地位,因为其产品过于昂贵,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工业实力的衰落,导致其无力与别的大国争夺海外利益,内外衰败的最终结果就是曾经的海权强国西班牙逐渐走向没落。

  那个自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曾经拥有335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1/4,占各列强殖民地总和的1/2,等于本土面积的100多倍的殖民的。殖民地人口近4亿,等于本国人口的9倍,殖民地范围包括各大洲,是当时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的国旗飘扬于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阳光的普照。

  1776年l月,潘恩出版了富有鼓动性的小册子《常识》。潘恩只是两年前刚从英国来到美洲,他痛恨英国社会的不公正。现在,他在小册子中热情地激励殖民地居民抛弃“ 旧世界 ” 的暴政:“假定一块大陆永远要由一个岛屿来支配,那是件荒谬的事。大自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使卫星大于其主要的行星;由于英国和美洲就彼此间的关系而言,颠倒了大自然的通常秩序,所以它们属于不同的体系,是很明显的。英国属于欧洲;美洲属于它本身。”

  历史事实一次次证明,卫星大于行星是不合乎自然法则的。仅1944年至1970年间,总共有63个国家赢得了独立。这些国家拥有10亿多人,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那些殖民地由于地域相隔等原因无法与海权霸主的本土融为一体,在其控制力减弱或者该殖民地实力增加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开展独立运动,最终飞地一个个脱离英国控制,当英国海权控制下的飞地全部脱离英国后,英国的海外掠夺也不可能再继续,作为海权霸主的英国也就只能逐渐沿曾经的海权强国西班牙的败落之路不断下滑,那旧有的辉煌只能成为昨日黄花,如大江东去,一去不返。

  英国的海上霸权梦己经被历史的车轮辗碎,那么美国的海上霸权是否能永远存在呢!1992年11月,美军驻菲律宾的最后一艘航母驶离了驻军已经长达将近百年的苏比克湾。菲律宾总统拉莫斯于当日升起一面硕大的菲律宾国旗,彻底终结了外国军队驻扎菲律宾领土的历史。美国海权思维中的一个重要飞地从此飞出了美军控制。

  尽管美国不是采用英国殖民地方式而是采用扶值傀儡方式控制其海权中的基础点,但那不过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掠夺而已,其本质仍是海权思维,正如英国霸业颠峰时期一样,美国在海外的霸权地位也是无人能与之抗衡的,但这并不是说美国的海权霸权就能摆脱英国海权霸权的颓败结局而永霸天下,并不是说美国用武力扶植起来的傀儡就永远甘心做美国人手中的提线木偶,并不是说那些倍受美国大兵蹂躏欺侮的人民就不会象当初被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美洲人民那样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变向掠夺和傀儡统治。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美国近年来的军事霸权行动吧!美国两次军事入侵伊拉克,武装入侵南联盟,又同北约一道武力介入利比亚,强力干预叙利亚……,美国的海外霸权已显现无疑,然而美国并没能象早些年那样轻松惬意,IsI的泛滥成灾、越来越烂的中东局势、成千上万的中东难民潮~无不让美国进退两难,是再像当年打伊拉克那样大举动用海陆空力量用武力碾平中东乱局?还是退出中东乱局呢?退,那不仅意味着海权思想的又一次失败,更意味着要放弃中东这块到嘴的肥肉,失去了中东这块宝地,美国又到哪里去进行资源掠夺呢!

  失去了中东这块世界的中枢位置,美国又还怎样控制世界做世界霸主呢!进--对目前美国来讲并不难,以美国现在的军力真要在那块土地上再来一次大动作简直是易如反掌,而且以目前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美国自身强大的国力,世界上恐怕也没有哪一个国家敢于直接出面对抗,难的是这里是一块飞地,如果仍以海权思维强力拿下,而后的管控却是一个大问题,用大量武装力量长期控制一个永远不可能融入美国的地区的陆权,而且很可能就会象第二次海湾战争时那样——治理伊拉克付出的伤亡代价比攻击伊拉克时付出伤亡要多的多,显然那既不符合美国当前的利益,又容易因中东这点小利而撕毁长期以来美国伪善的面具。

  如果碾平后退出,那时谁又说得清会不会象之前美军撤退后那样再冒出一个什么组织来破坏美国利益呢!美国总不能一直在进与退间来回循环动作吧!如果美国真的那样做了,就不要说想得利,就连美国自身也会消耗不少国力。一个不能让美国长期得利的海权论又怎能让美国长期成为海权霸主呢!尽管美国目前仍是世界独一无二的霸主,但在我们看来美若继续单独延用海权思维,那美国世界霸王的地位就很难再维持了。

  英国等曾经的海权强国的倒下已经有力地证明了海权论的片面性和失败性,等到了美国的海权霸主地位再一次轰然倒下时,也就是海权论再一次失败甚至永无翻身之日的时候。或许只有到那时人们才能真正想起陆权的重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0 18: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C、空权论也不是取胜的大战略

  说起空权论我不由想起了一则电视故事,在电视剧粟裕大将里有一个描述粟裕将军去国统区与蒋军谈判时与蒋军将领们对话的场面,蒋军将领们取笑中共方面没有飞机,在故事里粟裕将军用了一个很幽默的说法来回答蒋军将领,他说:飞机的确很利害,但要是飞机再能够下地抓俘虏那就太完美了。故事就是故事,其本身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反应的道理——空战虽然有他的优势,但也有他的局限性,飞机的战斗力虽然快捷灵活强大,但仍有他无法办到的事情。如果一味注重空中优势而忽视陆地战的地位,那么失败就会成为一种必然。随着飞机的出现以及飞机技术的不断提高,飞机在战场上的应用与地位也不断提高,空战以及空权也就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这并不是说空战空权就能够成为可以超越海权陆权的战略理论,空权制上论也同样具有他的片面性。

  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间,以美国为首的由34个国家组成的多国部队和伊拉克之间发生的第一场局部性的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从1991.1.17~2.23开始空中战役,空中战役包括战略性空袭、夺取科威特战区制空权和为地面进攻做好战场准备。

  进入第三周后,空中行动的重点转入科威特战区。至2月23日,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投弹9万吨,发射288枚战斧巡航导弹和35枚空射巡航导弹,并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飞机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对选定目标实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持续空袭,然而尽管美军动用了高科技的牛刀来对付那个小小的伊拉克,却并未能取得牛刀杀鸡的轻松效果,最终美军还是不得不动用大量的地面部队。在这场以优胜劣和战争中,空军发挥了极大的优势,然而空战却仍然不能完全取代陆战,制空权的取得伋不能给美军带来胜利的必然,在接下来的第二次海湾战争与利比亚战争中,空权并不能至上的真理又一次次被美军用最先进的空中力量与几乎没有先进空中战机,完全不能与美军争夺制空权,仅靠落后的地面战来与空中进行的抗衡的现实所证明。用牛刀杀鸡尚有难度,如果遇到与之实力相差无几的对手,那单纯的空战单纯的空权又怎能发挥霸权作用呢?

  然而在美军对伊拉ISI的空袭战中,空权至上再一次被证明不是万能的。美军对ISI进行了长时间的空中打击,其对手根本就没有空中力量,美军对空权的控制那可以说是绝对的,然而从2014年8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外宣称已授权对伊拉克进行有针对性的空中打击并付之于行动至今,ISI伋大摇大摆的在伊拉克行动,空权至上再一次被证明是片面的失败的。

  在我们看来所谓空权至上与非接触战争,都是一种唯进攻论,不可否认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作为进攻性武器的飞机和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在战场上的确能发挥相当大的作用,但飞天认为这不过是一种矛和盾进化中矛先走一步的表现,在矛和盾的相对进化中,盾总是在作为进攻性的矛发生改变后再随之而发生变化的,谁也说不准在作为进攻性武器的飞机和远程导弹出现后,会不会出现相对完善有效的防御系统。如果说海上军舰的出现就以海权论为中心,空军的出现就以空权论为中心,那是不是另一种新武器的出现就会出现另一种新的论调呢?那是不是可以说海权论空权论的本质就是武器论呢?更何况近年来美军的历次军事行动一次次证明了飞机和远程导弹只能打击和削弱对手实力,而不能真正控制和拥有陆权呢!也不能将对手真正制服,这是不是可以说海权论空权论导弹权论已成为过时的战略理论呢?

  d、只有陆权才是国家获取攻守大胜的关键

  不论是海权论还是空权论,凡是不能对陆权作有力的控制的,就不能真正控制那块地域,就算空权海权能一时占优势,总有一天当时机适宜的时候被控制方就会独立出来,他甚至可能象当初美洲反对英国统制一样愤起而武力反击控制方,只有真正控制陆权并让所控制地域融入自己才能实现对该地域的长治久安。

  历史上俄国对中亚、西伯利亚的控制与融入,南北美的统一战,以及古代中国某些朝代对中原周边地区(如岭南、百越、中亚、蒙古和西藏)的征服都是对陆权控制的成功典范。不论再好的理论都不如成功的实例,分析当今世界,中、美、俄得力于自身广阔的陆权基础,运用自身的广大的战略空间不断发展和积累国力,对中、美、俄这种有着广袤的陆权基础,而自身又稳定发展的国家,任何势力想从外部强力击败或者摧毁他都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他的内部发生分裂或者内乱,就如同苏联如果不发生分裂,就沒有谁敢于挑战他的大国地位,世界也就不可能由两极而变为美国一家独霸;若不是中国清朝末年的腐败导致中国内部的分裂动荡混乱,那中国就不可能无法抵抗外来侵略,更不可能有那么一段屈辱的历史。

  对于一个有着广阔的陆权发展空间的国家,只要自身不出现问题,他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进--他可以运用自身军力国力对外扩张,退--他可以凭借他自身的陆权空间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陆权的地位是未来世界战略的根本立足点。只有在确保陆权的基础上运用好海权、空权才能大踏步发展,就如同一个人只有当他脚踏实地时才能尽情发挥自己的战斗潜力,如果将他彻底悬空他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发挥他的能力,甚至可能举步艰难。陆权的关键在于远交近攻,也就是范雎提出的“得之寸则王之寸,得之尺则王之尺”,他与海空权的对飞地的打击控制不同,他的出发点不是单纯的入侵与掠夺,他重视的是一种滚雪球式的真正融入。更为关键的是随着陆权的扩大与融入,他们就不会象海权霸权时的那些海权霸主一样,一旦失去了海外的飞地(殖民地),就等于失去了战略发展空间,就只能在被打回原形后缩在自身狭小的陆权空间,那里根本就不能满足自身的发展,霸权也就只能随之而消失。反之随着对陆权的逐渐扩大与融入,其自身的战略发展空间和实力就得到了巩固,以这个得到发展巩固的实力体作下一步发展的基础,其对外攻伐的能力又更大程度上得到加强,就象滚雪球一样,只要自身不发生解体分裂,雪球就会越滚越大,这就是陆权论的优势所在。

  当然有人会说拿破伦,西特勒所发起的也是陆权战争,争夺的也主要是陆权,为什么他们也没能最终成功并维持其霸权呢?那是不是说陆权霸权也只能象海权霸权那样昙花一现呢?拿破伦与西特勒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们的霸权野心太大,他们想一口完成他们心中的全部霸业,而忽视了对陆权的融入,其陆权扩张得越快,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也就越多,一旦扩张受阻,就必然内外受敌,这就注定了他们只能走向最终失败的悲惨结局,中国有句俗话叫着,欲速则不达,陆权论的关键就如同滚雪球,不能想一开始就把雪球做的无限大,而要一点一点逐步滚动,先把作为基础的球做实,再逐渐加大加实,这样才不会稍微遇到一点外力就散成一堆散雪。

  不论是拿破仑时期的法国还是西特勒时代的德国,其不论是人口还是地域与整个欧洲比那都是有着太大的悬殊差别,要想以当时的法或德来对整个欧洲进行兼并那都是不现实的,就算能一时得逞那也不可能实现真正融入,乱局一旦发生,那就必然会被打回原形。同样是陆权争夺,俄国人能夺取西伯利亚并长久将其融入,美国能让南北美融为一体,中国能由原来的中原地带的那么一小块地域把陆权逐步扩大成为今天的大国,而拿破仑西特勒却只能在取得最初的辉煌后,迅速败亡,深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掌控陆权扩张速度上的技巧,事实上拿破伦与西特勒的失败都是有着一种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几乎都是在一部分地域取得很大胜利后,在所占领地只是被表面征服,还没有真正安定和实现融入的情况下,急于去发动对一个有着广泛的战略纵深大国的战争,一旦前方的战事稍微出现那么一点困难,想从占领区抽调兵力财力就会很困难,甚至在其所占领区域还有可能乘机发动重夺政权的武装斗争,到那时他们就只能是几面同时受敌,面对处处受敌的局面他们又还有什么能力来保障自己不败地位呢!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拿破伦和西特勒的陆权霸权的失败,却又从另一面证明了陆权的重要性,试想如果俄罗斯没有广袤陆地作为其战略纵深,当遇到拿破伦或者西特勒的大举进攻,在大量领土沦陷的情况下他还能有什么能作为其兵员、物质上的补给点呢!有人认为西特勒的失败是因为在对苏联作战是采用两个方向出击,而且又没有一开始就把出击重点放在莫斯科,他们认为如果西特勒能迅速攻下作为政治中心的莫斯科,苏联就必败无疑了,飞天并不想完全否认他们的这种认为攻下政治中心就能获胜的说法,但却也有所保留——苏联在失去莫斯科后是不是就一定会败呢?事实上,在1941年9月3日,苏联宣布迁都古比雪夫。

  10月1日最高苏维埃及其主席团在加里宁的率领下迁往古比雪夫,10月15日外国使团也开始往古比雪夫疏散。11月2日,沙波什尼科夫元帅率领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迁往古比雪夫(只留下斯大林率领大本营指挥所留守莫斯科),同日克里姆林宫的文物和列宁的遗体也开始秘密迁往古比雪夫。直到1942年3月,苏联才宣布首都迁回莫斯科。而莫斯科保卫战始于1941年10月,到1942年1月就已胜利结束。这也就是说即使西特勒能侥幸攻下莫斯科,只要他还不能完全控制苏联的陆权,那胜利仍很难取得,其所能得到的也不过是如当年拿破伦攻下莫斯科时一样,只能得到一座空城,苏联的国家机器仍能在古比雪夫快速为抵御德军攻击而运转。

  二战爆发后,苏联总共动员了约3440万人参战,至二战结束时,苏军总兵力为1280万。强大的再生军力为苏军最终获胜奠定了坚实的力量基础,也就是说,即使德军能侥幸攻下莫斯科,其结局也只能如拿破伦一样,在占领莫斯科这座空城后,仍将面临无可奈何的撤退和节节败退的失败命运,苏联广阔的陆权战略空间才是苏联最终避免灭亡与获取胜利的关键。

  当年德军入侵苏联占领苏联国土有:立陶宛:(65200)乌克兰:(603700)白俄罗斯:(207600)爱沙尼亚:(45100)拉脱维亚:(63700)库尔斯克州:(2980)布良斯克州:(34900)斯摩棱斯克州:(49800)别尔哥罗德州:(27100)奥廖尔州:(24700)卡卢加州:(29900)罗斯托夫州:(100800)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76000)斯塔夫罗波尔州:(70600)切尔克斯克西亚共和国:(14300)伏尔加格勒州:(113900)上面的总计1557100平方千米。这是法国总面积的近3倍(法国55.1602万平方公里,包括科西嘉岛),是波兰总面积的近5倍(波兰国土面积为32.3万平方公里),比德国面积4倍还要多(德国面积:357376平方公里)。

  我们认为:德军的闪电战术之所以对法国,对波兰能显现出明显功效,对苏联却收效甚微,是因为法国、波兰的陆权狭窄,在德军首轮闪击中就失去了所有陆权,失去了与德国抗衡的基础,而苏联拥有广阔的陆权,德国的闪击虽然在最初能取得一定成效,占领一些苏联领土,但他并不能完全占有苏联陆权,并不能使苏联失去与德国抗衡的国力军力,因为德国的闪击战并不能一口吞下苏联广阔的陆权,而且德军攻击速度力量也会被苏军不断的阻击战所迟滞消耗,会受到占领区苏联人民对德军后勤补给袭拢,这些都使德军陷入疲备状态,德军首轮闪击战的势头不得不逐渐减弱,当重新装备补充后的苏军的强势反击正式开始后,疲惫的德军就只能节节败退,假如当年苏联没有广阔的陆权空间,在德军闪击之下就被一口吞下,那还能有苏联的胜利吗?

  德军的入侵引发了苏联人民更为激烈的反抗,苏联以仅存领土为基础,开展军事工业再生产,苏联国力军力迅速增强,至二战结束时,苏军总兵力为1280万。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飞机13.41万架、坦克10.28万辆、火炮和迫击炮82.52万门。历史证明,正是苏联广阔的陆权战略空间,才让苏联在德国的闪击后不至于象波兰、法国一样失去赖以生存的陆权空间,才能有保障苏军物质和兵员的补给地,才能让苏联最终赢得卫国战争。陆权对大国生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失败,中国有广阔的陆权空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已让中国大部分国土沦陷,当时不仅作为中央政权代表的南京被日军占领,国民党政府机构迫于日军威力,临时迁都重庆,继续与日抗战,就是中国的绝大部分经济和工业城市也被日寇占领,日本还在南京拥立了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伪政权,更为艰难的是当时中国与外界的交通已为日方控制,外界想援助中国对曰作战已十分不易,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凭着对祖国的那份热爱,以那些还没被日本占领的陆地为基础,艰苦奋斗,终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假如那时候的中国没有广阔的陆权空间,其陆地面积只是当初三黄五帝时的那一小块地,那中国还能以什么来作为退却的基本呢!那样一来中国还有可能赢得那场战争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拥有广阔的陆权空间才避免了苏联和中国在面对敌人强势攻击下的毁灭,才保障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从苏联卫国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获得最终胜利的历史事实,可以看出广阔的陆权空间对于实现自身“不可胜"的重要性。

  e、陆军并非无用

  在我们看来,既然未来战略的重点是对陆权的争夺,那么在未来战争中陆军不可避免就有着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所谓陆军无用论一方面是各兵种间为了争取自身的地位而抛出诱导性理论,另一方面是在简单分析美对伊拉克以及南斯拉夫利比亚战争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那些专家们只看到在这些战争中飞机所起的先期作用,忽视了后期陆军的作用,他们只是把陆军看作是清理战场的兵种,却忽视了前期长时间大消耗的空中打击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现实,而且专家们好象还忽视了一个问题,这几场战争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美军以强凌弱以大打小,美军所攻击的这几个国家与美国的军力相比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而且他们都是地盘太小,军力太弱,国力也不能支持其作为长期消耗战更没有战略纵深可言,是注定只能挨揍的国家,美国的空军作战半径可以完全覆盖其全境,至于美军导弹那就更是如入无人之境。

  以这些国家的导弹拦截技术来对付美军导弹那就跟不拦差不多是一样的,在这种大落差的军力悬殊情况下,当然只靠空军和导弹就能解决问题,尽管如此美国的空中和导弹并未能把对手打趴下,还是要陆军的配合才能真正打垮对手,认为陆军的作用除了打扫战场就没多在意义,那是一各多么的偏执的说法啊!但假如对手的军力与美国悬殊不大,又有广阔的地域作为为战略纵深,那情况还会一样吗?就算对手的空中力量有那么一点弱,只要对手的导弹打击和拦截技术差不多,在没有地面部队推进的保障下,只有空军敢孤军深入吗?那样的话空军就只有陷入对手空、地一体的包围圈打击之中,其结果会是怎样的呢?恐怕只能是铩羽而归吧!真到那种地部还能说空权至上吗?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说陆军无用吗?

  一场真正的战争是不能分哪个兵种有用,哪个兵种没用的,最多也就是根据战场的性质来决定哪个兵种所占的比例多些,哪个兵种所占的比例少些,不论是哪一种兵种的有用?还是无用?那是要看战争的性质和战场的地形及大小来说,孙武讲兵十分重视“度”{忖度、判断}、量{容量的限度}、数{敌我双方投入的兵力数量}称{权衡}胜五步,这就是说在投入战斗前要对战争性质战场地形及大小、容量进行分析,是攻击还是防守,战场地形适合哪种兵种进入,能投入多少兵力等等都是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比如对于岛屿以及比较小的战场的争夺战那陆军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有限,主要是海空军及导弹部队的打击,最多是海军陆战队的介入以及在最后的时候进行一些扫尾工作。

  但对丛林战、游击战空中打击的局限性就很大,只有陆军特战队才能适合那里的地型,随着战略纵深的加大,己方和对手的导弹都有精准打击和拦截的情况下就只能是空地一体逐步推进才有可能获胜,单一的地面战难以取胜,而单靠空中绞杀或打击也不能发挥作为用,空军或陆军孤军深入更必定会被包围消灭。

  当然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旧有的陆军作战模式必然要发生重大的变革,以往那种刺刀见红近身肉搏的模式,将离我们越来越远,陆军的改型已是必然趋势。诸军兵种间只有抛开陈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空对天,空对地,地对空,海对空,空对海,海对岸,岸对海灵活的融为一体,那才是未来战争的取胜的必然需求。

  在未来世界对陆权的争夺与融入将成为一种关键性大战略,海权、空权只是获取陆权的有力手段,任何不以获取陆权为目的的海权、空权只能是无根的浮萍,即使暂时能显现出控制力,但飞地终究是飞地,是无法与陆权融入的,其最终脱离控制也是必然的,只有立足于陆权,同时运用好海权与空权的配合作用,三者相互依存,象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陆权空间,才能实现国家战略上的最终胜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9 02:51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