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997|回复: 0

张捷:从大师办教育到“洋奴学渣”管教育带来乱象重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 09: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在前一些时候是最差的学生去师范,在师范毕业以后上不了讲台的进教育管理部门当干部,那个时候教育部门是清水衙门,因为升学是考试的,而现在不考试了,背后的潜规则给了学渣们权力,教育部门吃香了,这才是各种教育奇葩政策的来源。

  从大师办教育到“洋奴学渣”管教育

  我们总说在民国时代大师璀璨,而现代的中国是大师缺乏的时代,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本人认为是教育的问题,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的素质,主管教育官员的素质。

  网络时代是各种声音都嘈杂的时代,学渣的声音因为人数多,反而在网络舆论场上有优势,学渣的特点就是对有天才的苗子是潜意识反感的,大师则对未来大师有爱才怜才惜才之心的。

  中国文化传统对教育者的地位是崇高的,我们至圣先师孔子首先就是教育家,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更是所有读书人所向往的。《孟子·尽心上》有云:“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不亦快哉。”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书育人是被读书人当作人生理想的,家有三斗糠不当孩子王是指不去蒙童,对指导有水平的学生可不同。因此在中国历代,热心教育的不乏顶级大师,大师办教育,对未来学子的成长尤为关键,而古代管理教育的学政,在省里的级别也非常高与按察使是同级的官员,相当于副部级,远远比现在的教育局局长职位高。而对国家级学术机构的负责人,国子监祭酒虽然是三品官,但升为宰辅的机会非常多,很多宰相都做过这个职务。

  中华历史传承的基础上,民国的教育界同样是大师云集的,蔡元培当过教育部部长,活跃在基础教育界的第一人就是陶行知先生。我们可以看一下他的学历背景。

  陶行知先生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这样的履历,在现今早就不是当教师了到其他地方做官了。而中国早期的大科学家,另外一个身份是大教育家,他们不仅走在全球科学的最前沿,还翻译整理了适合中国的科学教材,我们现在很多科学概念的中文翻译,都来自他们之手,如:力、电、磁、热、光等等,而且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我们现在常用的“因为”、“所以”等等用词在古文当中有没有?

  中国的科学家很多是师从严济慈和叶企孙的,他们都是教育大师。严济慈、吴有训的老师胡刚复也是教育大师,大师们对中国科学教育的启蒙才是关键。这一代大师投身教育,造就民国时代大师辈出的局面。

  1909年胡刚复被录取为首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他明白中国科学教育尚处于襁褓之中,没有条件继续他的实验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可是,要救国就必须让科学和科学教育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开花,因而胡刚复一心扑在办学、教学、培养学子上,奠定了中国科学的人才体系。大师的教育付出才有后来学生们的成就璀璨。

  而现在我们的教师队伍和教育体系当中的官员情况是如何呢?我们有多少大师真的在一心于教育?现在在大学的本科生基础课,有几个是一线的专家、院士在直接代课?同样的课程,老师讲的如何非常重要,这里老师不特别的花心思,学生就算能够学会也比好老师要费力很多,占用了大量的其他学习时间。而我们的中学,有的老师的水平没有顶尖的学生高,教育要求以不超纲为关键,官员甚至禁止多教,不想外国中学会开设大学课程,在学校里就给能够成为未来大师的学生设置了“成才天花板”。小学和幼儿园更是打着快乐教育的牌匾不教,不学,不考试,为了均衡教学降低质量。我们很多教育部的官员是名校的校长,而名校的校长很多是院士、科学家,但他们与教育家是有距离的,更关键的是中国现在决定政策走向的中坚力量是什么样的?在中国种种教改奇葩政策背后,这里我们要说的就是中国的教育是被“文艺”官员和“洋奴”所把持的!很多搞教育的,是文艺青年喜欢孩子的,当年理工科的人才奇缺,进入教育体系人数不足。

  如果我们能够多想一下,当初我们考大学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人去学师范,是不是当年除了家境太差要师范生补助的以外,就是多为喜欢孩子的带有文艺情节的学生去师范。最最拔尖儿的学生不在教育体系,却有不少学渣为了混饭而进入教育系统。在师范当中,真正优秀的佼佼者能够成为名校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和收入都上来了,也不去做教育官员,教育官员的政体水平更低,而且大量的官员被境外一些机构看中并支持他们到国外学了相关博士,把外国弱化中国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愚民政策给洗脑灌输了一遍,普遍还洋奴化,说着各种外国愚民用的鸡汤,似乎就是权威专家了。但他们与真正的专家差距其实是无法弥补的软实力。且不说其中有些人就是心怀鬼胎的带路党,他们的水平达不到认识一个影响民族大师人物成长的重大问题。

  这些人管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真实的体验,这个体验对教育的观念是有巨大的影响的,就如他们反对奥数,他们之间有谁的奥数出类拔萃?对于他们,一直体验在从小竞争不赢,从小学习奥数不灵,在被逼学习下度日如年的精神噩梦之中,见到奥数就会做噩梦的人来制定政策,如何能够体会奥数对孩子逻辑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对有天分能够成为未来大师的孩子们的重要性?因此他们的政策,不会看到英才教育对国家和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更看不到学习的快乐,而是只看到了天才门槛,联想到了自身学习的痛苦,所希望的就是不要有考试,可以少学,把给天才的机会能够平均化奢望自己能够得到等等,这种思维已经全面体现在中国的教改思维之中了。

  对天才怎样培养,天才培养体系怎样重要,只有自身是天才体系当中的人才可以体会。然而,有些天才系统之外的人拿着天才体系中的失败者,当作自己的选择性教育案例。类似的情况,看看我们大学母校的少年班就很清楚了,成功的人不说却一直抓住其中几个人的失败,对失败后又成功的人也不提。例如宁铂,现在是佛学大师了,成为某寺住持了,这是算成功还是失败?

  网络学渣舆论场绑架了我们的政策,学渣所希望的,就是怎样的“减负”,因为学渣喜欢的就是不学!这个不学的结果,但最后走向问题的反面,产生了逆淘汰。随着课程难度和挑战度的下降,随着高考的区分度缩小而对创造性较强的学生不利,学生高分获得的路径更加依赖于学生的细心、记忆力和勤奋程度,为此学生大量时间耗费在刷题上、死记硬背上。尤其是高三整整一年的复习和模拟考试,使得不少喜欢科学、有天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消磨殆尽,由此产生的厌学情绪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影响到大学生、研究生阶段,对我国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对此朱邦芬院士认为:“我们教育部门目前“一刀切”的减负政策,在传授知识方面是降低均值,减小“均方差”;而在人的基本素质培养上基本无所作为,在科学素质培养和人的诚信教育上还有所倒退。某种程度上是在背道而驰。”

  混饭吃的人来管教育带来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孩子的人品人格的成长是有问题的。这些混饭吃的人大多数在同学社会就不是龙头,会带有一定的学渣习性,包括阿庾奉承、溜须拍马等等,缺乏阳光人格和正能量。而那些西方的愚民鸡汤洗脑的人,一样是盲目媚洋缺少思考力。这些软差距被他们带到了中国教育体系,教育出来的孩子难免近墨者黑,同样也会造成孩子未来在领导力层面的不足,这个问题在中国和印度裔在美国的发展当中已经非常明显。真正的大师,自身内在的品格是关键!

  这里更关键的是会混饭的人,他们自己当年就是不怎么成功的,反而在中国一些官场潜规则当中很成功,而且这些人进入教育体系后,他们就认为这样的学渣成长是很好的,这里可以用这些西方非常熟悉的一个心理现象来总结,他们对自己的学渣历史有投射效应,他们把他们的学渣背景投射到整个中国的教育思维之上。这些学渣在中国教育界的集体投射行为,对中国的教育事业造成了重大灾难。

  背景资料:投射效应是著名的心理学规律,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投射是一种看不到的、存在于人们自身中的事物,它们在外部现实中寻找一个与它们相似的事物,然后它们把自己投射到这个合适的吸引物中去。投射不是有意识地主动地进行的,投射的发起者是具有自主性的无意识心理内容,这些心理内容具有自发地反映自己、进入意识的自主功能。

  中国很少有大师投身教育,这对中国的未来影响巨大。民国时代的大师辈出,就是因为有教育的大师身在一线,当初的蔡元培、梅贻琦对教育投入有多大,我外公当年的老师叶企孙,他培养了多少大师级的学生?这就是中国当今难出大师的关键问题之一。现在的教育政策,搞平庸化、平均化,破坏了大师成长的土壤,不从这根本上认清问题,中国的未来难出大师,中国的崛起还要走弯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0 12:27 , Processed in 0.07813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