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73|回复: 0

六神磊磊:学《弟子规》,不如去听郭德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8 13: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有一个问题:什么是“国学”?

  就是“在如今的国内快速鉴别傻子的一门学问”的简称。

  教大家一个方法:在当下,一个人如果开口就谈《易经》,傻叉的概率大概有60%;一个人如果开口就谈《弟子规》,傻叉的概率大概有90%;如果又是《弟子规》又是《易经》的,百分之百是傻叉,没跑。

  当然,把《弟子规》和《易经》放到一起说,是委屈了《易》。毕竟人家地位不一样,《易》是十三经之一,而《弟子规》啥也不是,属于层次比较低的那种。

  真正聪明的人开口不会说那个,反而谈些别的东西,比如谈谈金庸。

  二

  为什么“国学”现在这么受傻子欢迎?

  表面上的原因,是他们容易被一些装叉的仪式、美好的噱头感召,而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可以不懂装懂。

  综观世界,你其实很难找到一门可以完全不懂装懂的学问。数理化就别说了,连炒菜都不行,磨豆腐都不行,踢足球打乒乓都不行,读金庸都不行。

  而我们的“国学”恰恰是为数不多的可以不懂装懂的学问,最适合台上台下一起装叉。

  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傻子们所钟爱的学问都符合一个特点,那就是“智力投入极小”,而“逼格输出极高”,无一例外。

  读金庸就不符合这个特点。读金庸所需要的智力投入确实不多,可你好歹总得把十四部原著都啃完吧?一千万字呢,对傻叉来说也是难极了。可啃完又怎么样呢?就显得很牛了吗?就可以装叉了吗?并不行。迄今为止通过读金庸装叉成功的算上我在内也没有几人。

  “国学”就不一样了。既不需要什么智力门槛,像孙楠太太那样记住一个歪解的“五德”就行了,又能快速输出大量逼格,迅即拿去装叉,投入产出比极高。

  凡是傻子们钟爱的东西像气功、**(自己填)等等,都符合这个特点。

  三

  发现没,如今,走投无路的学渣都去教国学了。

  每个人看看身边,总会发现那么几例。

  学渣们教不了外语,教不了写作,连刻章办证的手艺都没有,于是只能教“国学”。

  教“国学”门槛极低,比教人做豆腐的门槛要低多了。一般开“国学馆”的还会顺带开中医馆,因为它们的门槛一样低,正好两开花。

  怎么识别一个教课的人是走投无路的学渣?有几个窍门。

  比如,靠谱一点的人教课,教唐诗就会直接说自己教唐诗,教文学史就会直接说自己教文学史。而那种没文化的就会说自己“教国学”。

  哪天你要是发现我说自己要“教国学”了,请你直接一棍子打死我。

  识别骗子还有第二点,看他是不是夸大“国学”的作用。

  一灯大师只能治内伤,治不了情花毒。张三丰只能治各种不服,治不了玄冥神掌。

  老军医什么都能治。

  “国学”有用吗?有用,但没有那么大用。真“国学”都救不了中国,何况你们山寨的,这道理难道还要再证明一次吗?

  在今天,“国学”造就智者和傻子的概率是差不多的,甚至制造傻子的概率还大些。鲁迅教年轻人最好不要读古书,为什么?就怕你读傻了啊!(想象一下郭德纲的口气)

  四

  再有,看一个老师不是傻叉、骗子,还可以看他整天是讲知识,还是讲道理。

  骗子老师有个特点,总是回避讲知识,喜欢讲道理。你问他们知识,他们回答的时候都会转换成道理。

  比如你问: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

  他就会说杜甫讲的就是自然界的规律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草一木,以及我们的生命都有规律。所以我们要顺应规律,不要逆天行事,晚上十点之后睡觉你就是违反了规律,你的“气”就会变浊,就会不健康,blablabla……

  他绝对不敢说这句诗和楚辞有什么关系,和早期古典诗歌有什么关系,和杜甫的人生经历、创作习惯有什么关系。你要再追问,他就会发怒:

  “不要钻牛角尖!”

  因为他不懂啊!他没文化。

  五

  最后说一说《弟子规》。

  这一波“国学热”,最热的之一是《弟子规》。也正常,什么水平的人就爱什么样的教材。

  这个东西原来叫《训蒙文》,如果是这个名字,一万年火不了。后来改了名,就火了。

  今天,一个机构、一个老师如果特别推崇《弟子规》,基本你就可以确定他离不学无术不远了,要不然就是附庸风雅的大款,要不然就是走投无路的学渣。

  是《弟子规》特别傻、特别差吗?倒也并不是。

  在各类蒙养教材里,它的水平、层次不如《三字经》,也不如《千字文》。前两者里蕴含了一些文史知识,文字的水平也更高些,不像《弟子规》通篇是道德说教。

  可它也谈不上是什么“毒草”,说白了,不过是清代的一位二三流水平的作者,以二三流水平的眼界和价值观,写了一个通俗、朴实、但又迂腐的童蒙作品而已。

  这个不许,那个不能,条条框框,随呵随斥,予取予求。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看,失败的父辈总是幻想在孩子面前过暴君的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你确定我们今天的孩子都应该这样鸡贼没血性?

  如果你以平视的眼光、不带标签地来看《论语》和《弟子规》,你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对比。

  前者虽然早几千年,但却是活泼的、生动的、开明而充满人情味的。在那个时代,它像是晨起的牧歌,像是思想之湖里春水方生,像是原野上的文明之火,正熊熊燃烧,肆意喷射着热力。

  后者虽然晚几千年,却是陈腐的、拘束的、灰蒙蒙的,像九斤老太的呓语。它是典型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走到死胡同里的产物,是原本活泼的思想钙化了的产物,到这时,我们民族的灵性之湖已经干涸了,只能刮出这样的水垢。

  《弟子规》并不是特别傻叉,对作者也无可指责,只是今天的人把它当作经典的行为特别傻叉。犹如考古挖出了祖宗的馊鞋垫,喷上香水拿来当手帕。

  今天还学《弟子规》,不如去听郭德纲呢。

  全班朗诵:马瘦毛长蹄子肥,儿子偷爹不算贼,多过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5 01:45 , Processed in 0.0937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