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19|回复: 0

铁流:中资不宜接盘日本淘汰企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6 15: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随着日本老龄化、少子化,“失去的20年”等一系列问题的进一步加剧,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不堪重负。即便是东芝、夏普、索尼等日本明星企业,也不断陷入负面消息,各自噩耗可谓是接连不断:

  2011年,奥斯巴林仅上半年就亏损323亿日元,并被爆出通过财务造假,隐瞒巨额亏损长达20年。

  2012年,日本存储芯片巨头尔必达公司破产,被镁光公司收购。

  2013年,罗 姆半导体亏损524.64亿日元。

  2013年,因电视机业务连续七年亏损,日本松下彻底退出等离子电视及面板产业。

  2014年,东京电子亏损190亿日元,瑞萨亏损53亿日元。索尼的亏损更加吓人,高达1700亿日元。而且索尼在之前的7年中6年处于亏损状态,很大程度上靠卖大楼和债转股续命,已然成为僵尸企业。以至于被网友调侃:“超级企业卖大楼”。

  2015年,夏普亏损超过1000亿日元。同年,日本东芝亏损5500亿日元,裁员10600人。更要命的是东芝被爆出连续6年财务造假,虚报利润1700亿日元,而且涉及四大业务部门,3任社长参与其中……为填补巨额亏损,东芝将核电业务全部出售。

  2016年,夏普被鸿海收购,但在收购过程中爆出夏普之前通过财务造假,隐瞒了3500亿日元的债务。最后,富士康接盘夏普,充当了冤大头。

  2016年,东芝亏损再创新纪录,高达9500亿日元。为了弥补财务亏空,2017年东芝不得不把当时堪称印钞机的存储芯片业务卖给了贝恩资本等财团。

  ……

  在日本企业惨淡经营的同时,出现了一个非从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陷入经营低迷的日本企业在被中国企业收购后实现重建的案例正在增加。根据据日经中文网报道,东芝通过充分利用美的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在中国和东南亚扩大销售,还打算重新进驻印度。白色家电业务之前在东芝旗下“被视为包袱”,但在获得美的的支援后转守为攻,东芝白色家电业务显现复苏迹象。

  被中国企业“救活”的日本品牌远不止东芝家电一家,海尔救活了日本三洋的家电业务,联想盘活了日本NEC的PC业务等等。

  就实践上看,跨国收购案中,比较常见的是收购方在抽干被收购企业的人才核技术之后,将被收购企业的渠道并入自身销售渠道,然后把品牌的剩余价值榨干之后就雪藏了。这方面典型的案例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到中国大陆的各种收购和引入国外投资人。

  另外,微软收购诺基亚的手机品牌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微软只是借用诺基亚的销售渠道和品牌认知度,并且一门心思借鸡生蛋推广自己的Lumia品牌,把诺基亚的品牌价值榨干后就弃之如敝履。像中国企业这种,充当白衣骑士送钱救活日本企业和品牌,还附送中国市场的收购案例绝对是奇葩和异类。

  就收购来说,最好的是能够通过收购获得核心技术,但这方面不管是东洋人,还是西洋人,对中国都是严防死守,像东芝卖存储芯片业务的时候,郭台铭报价最高,但日本官员却表示,报价再高也不卖给中国企业,要卖也是卖美国企业。

  买不到技术,退而求其次,获得日本企业的销售网络和品牌也是可以的,毕竟这样可以借助日本人已经开拓好的销售渠道出售购中国家电产品。但结果现实却是,在收购完成之后,把中国mu公司的销售渠道给日本品牌用,用中国市场去养活在日本的子公司和日本员工,而日本的收购过来的公司是要向日本政府纳税的。

  这样一来,使收购成为用中国市场去养活日本淘汰企业的员工,并向日本政府纳税……

  事实上,就家电而言,国内企业真心不比日本企业差,中国企业完全可以更加自信一点,把日本企业彻底打败,让三洋、NEC、东芝的家电和PC品牌成为历史。没有必要为了一个Logo花那么多冤枉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0 04:09 , Processed in 0.09379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