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70|回复: 0

李晓鹏:明清换代的残酷屠杀以及它对抗日战争的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5 12: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清换代的残酷屠杀以及它对抗日战争的启示
——在《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书友会的上的演讲

  感谢各位朋友今天到现场来参加我的读书交流会。我刚和国研智库书院合作出了一本书《中国的产业规划》,不过这本书太偏专业问题,不研究区域经济和城市规划的朋友应该不会很感兴趣。今天主要还是跟大家聊一聊我写作《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的写作体会和最新进展。

  在我对自己的人生规划里,这辈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写好《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这套书,不会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了。人在30岁左右,能够想清楚一辈子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很幸福也是很幸运的。

  以前,我的规划是5到10年能够写完,现在看起来有难度,因为越往后写,规模就越控制不住。最开始打算写的时候,只计划写一本书,把整个中国古代史用大概不超过10万字快速地过一遍、梳理一下,然后就进入近现代史部分,尤其是重点写建国以后前30年的事情。对建国以后的前30年的分析是我写这本书最初想要达到的目标,结果没想到刚写到明朝就有20万字了。吓我一跳,只能停住,先出第一卷,后边的再慢慢写。

  在刚开始写第二卷的时候,准备做的结论和把第二卷写完的时候真正做的结论几乎是相反的。我没想到我会在第二卷后边如此大力地批判东林党人。一开始,我认为明朝包括东林党在内的问题,实际上是东南地区、沿海地区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和北方的皇权产生的冲突。在动笔写的时候,也是按照传统的思路,把东林党人当成我国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或者市民阶级利益代言人,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东林党的问题。但是第二卷写到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时候,很多观点、思路、想法才随着对史料的阅读慢慢的激发出来。

  所以,在第二卷的结尾我才总结说:老有人说看一件事一定要客观,不能够先入为主。但人看任何一个东西一定都是先入为主的,肯定会事先带着一定的立场、一定的预判去看。我们的史料浩如烟海,如果不带着任何的主观偏见、目的去看史料,一辈子的时间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看不出什么名堂出来。所以一定要带着主观的判断去思考,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点要注意,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可能是错的。

  带着自己的思路去看史料,如果思路是对的,那么顺着史料往下看,你就会越看越顺,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点自然就会从史料当中冒出来。

  但是如果你的思路有问题,那么就会遇到一些你自己无法解释的历史事实,这有两种可能性需要判断:就是这种历史事实是无关紧要的,对这件事不重要,是因为人类社会特别复杂,突然间冒出来一个以前想不到的,或者认为跟之前判断相反的事情,完全有可能就是一个偶发事件。

  比如,农民起义军,总的来说这是一帮反贼,还是正义昂然的革命者?

  如果纯粹就是把农民起义军当做是高大上的完美无缺的革命者去读史料,会发现这当中有无数跟我们预期相反的史料。革命者、造反的人,当中有很多有喜欢乱杀人、乱放火,奸淫掳掠无所不做,这样的记载不绝于史料。这个时候就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这些史料是不是主要方面?第二,是不是可能是所谓的地主阶级为了污蔑农民起义军胡编乱造的?如果不是胡编乱造,那么它就是一个重要的事实。如果是事实,那么这个重要的事实能不能够推翻我们之前的判断?

  两个不同的事实,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就要做出一个判断。如果说我们被反方的事例说服了:那帮人就是一群反贼,是好吃懒做、趁着乱世起来烧杀抢掠的坏蛋。那就立起来这条线,再沿着这条史料去看,我们很容易找到很多佐证农民起义军干坏事的史料。但是只要保持客观冷静的心态,自然又会看到他们干了很多好事,做了正确的事情。我们又要再去颠覆一下这个想法,去思考这到底是为什么。

  最后我觉得还有一点要注意——不同的史料之间的矛盾。难就难在你要去决定什么东西是你不能够避开的,你一定要解释清楚的。如果你的理论连这样的事实都解释不了,那你这套逻辑和理论就一定是错误的。这个事情要想明白。显而易见的重要事实一定不能绕过去,比如说反东林党,《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二卷)这个书出来之后,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就也有人站出来批判我,说我胡说八道、哗众取宠。

  要说明东林党人都是正人君子,都是为国为民的,史料多得很。那些批判的文章列举了好多,但我并不会去认真看。大部分为东林党唱赞歌的人,他们可以列举东林党干了多少感人的好事,但始终有几个基本的问题回答不了。比如,萨尔浒之战后、万历皇帝死了以后,新皇帝登基东林党执政的两年之内,东林党用自己人袁应泰、王化贞担任辽东方面的军事主官,结果被努尔哈赤从萨尔浒一口气打到了锦州、宁远,辽东、辽西10万平方公里土地丢失,这两任主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后来崇祯皇帝把魏忠贤杀了,重用东林党,以及东林党大力推荐的袁崇焕,结果没过多久清军就入塞围攻北京了。

  要反驳我的观点,你能不能先解释这个事情?为啥东林党两次掌权,一次丢了辽东辽西十万平方公里国土,一次清军入塞围攻北京?这是大事,那些什么谁贪污谁被迫害、谁偷税漏税的都是小事儿。我看没有一个人认真解释这个事,也解释不了为什么。打开大量的东林党人自我美化、自我标榜的史料,你会发现他们关注的是什么?他们关注的是怎样在朝廷里面跟太监斗争,怎样证明自己是正人君子受到了迫害,自己没有受到重用,这个太监多么坏,而很少有材料去仔细分析为什么辽东的局势会变得那么糟糕!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辽东丢失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不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大事?我认为它就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大事。

  连这个大事是怎么发生的,谁应该为它负责都不去正面地去回答它,那么这个逻辑肯定就会有问题。你列举一些东林党没有偷税漏税贪污腐败的史料,可我也列举了很多东林党就是偷税偷税和贪污腐败的史料,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么怎么办?还是要看谁能更清楚的解释清楚这些历史的大关节、大事件。

  我写第三卷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个类似的问题。

  我第一卷的副标题叫“中华帝国的治乱得失”,分析帝制与我们国家的历史兴衰之间的关系。第二卷叫“王朝覆灭的历史宿命”,重点以明王朝为例,讲述为什么强大的盛世会终结,为什么一个王朝在盛世终结以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覆灭,从内部原因解释。第三卷叫“中华民族的苦难沉沦”,我给它定义的年限是从明朝灭亡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期间都是苦难沉沦。但时间跨度我不会写这么长,大概计划是写到清朝灭亡。清朝灭亡的时间其实跟共产党诞生的时间非常接近,但是取清朝灭亡这个时间,大家应该会觉得时间概念更清晰一些。

  所以这个苦难沉沦实际上就是从1644年到1912年,但是我现在写了4万字才写到1650年,刚刚写了5、6年,为什么这样?因为涉及南明史的问题。

  南明史在我们整个历史研究当中不太受重视,到了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就像第二卷一样,最多就写到清军南下攻陷南京,后边这些事大家都不怎么管了,天下归于一统,接下来就应该是清史。一个失败的抵抗运动、一个腐朽的南明政权有什么可写的?按照我第一、第二卷的标准,连历史上发生的无数大事我都一笔带过了,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花这么大一番笔墨,一定要把南明史料写清楚?

  我认为这段不写清楚,就不能去解释我说的大事情,就绕过了特别大的事件。什么特别大的事件?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工业革命?还有就是明末清初,中国人口为什么出现如此巨大的损失?这个事情就是我最近也在微信群、公众号里,一直在推的杜车别的那本书——《明末清初人口减少之谜》。这书也是国研智库书院出的。其实我在写第二卷的时候就已经看到这个帖子了,当时杜车别自己写了一个帖子在天涯网上发表,写的是明末清初清军在中国各地从辽东到华北地区,再到江南、西南地区进行的一系列的大屠杀。按照杜车别的推算,结论是比较惊人的!

  他的结论可以改变我们对历史的很多认识。

  第一个结论是明朝末年有4亿人口。

  目前国内的主流观点认为明朝末年的人口应该在应该在七八千万到1亿多一点。按照这个量来算,明朝末年的经济发展程度其实很不怎么样,因为清朝到了康熙年间人口就超过一个亿了,到乾隆年间有两个多亿,后来变成了四个亿,就是我们说的4万万。四亿人口的爆发式增长,相当于明朝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杜车别通过对资料的重新审视、有力论证, 认为在万历盛世年间,明朝末年中国人口应该是已经超过了四个亿,而到乾隆年间,到所谓的康乾盛世的末期,也只是基本上达到这个水平,或者人口还没有恢复到明朝鼎盛时期的规模。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就要回答下一个问题——这些人都到哪去了?

  雍正摊丁入亩是一项巨大的改革,就是说不再加收人头税了,把人头税算到土地上。经过改革以后,我们中国古代第一次有了比较靠谱的人口统计。因为以前的人口统计都是直接跟大数据的户数相关的。所以你会发现一个很搞笑的事情,就是明朝建国初年,朱元璋洪武年间统计,那时候人口大概就有7000万,结果到了明朝末年,万历盛世年间,整个中国和平发展了200年一看,户数几乎没变,甚至还少了60多万户。怎么可能和平两百多年,古代社会也不搞计划生育,人口竟然负增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我们古代,在雍正改革以前,人口统计直接都是跟纳税挂钩的,所以所谓的人口统计全都是指纳税人口统计。

  无数的史料告诉大家,当时户数大概只有人口的1/10,或者说一家有七八个人,但是只按照一个人纳税。如果你按照这个比例来算,明末的统计人口如果是7000万~8000万的话,实际人口就应该乘以七八倍,就是五六亿。听起来可能有点夸张。最后综合算下来,从朱元璋洪武年间的7000万到8000万,按照古代和平年间正常的人口增长率算下来,明末人口超过四个亿。按照这个户口和实际的人口纳税,符合实际人口的样本统计,1:5、1:6、1:7、1:10都有,折算下来也应该有四五亿的。

  除此以外,杜车别又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去考证。因为他认为明末苏州人口大概在300万。这个比较吓人,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口学专家认为,明朝末年可能有二三十万人就算是大城市,因为超过这个规模就不能说明朝人口在一个亿左右。

  杜车别为什么认为当时苏州人口是300万?因为根据记载,在苏州的城外有一个专门为整个苏州市供米的大仓库,记录了苏州每天要消耗多少石的大米。 要消耗这么多大米就得有这么多人口,杜车别就用这种方法把当时中国主要的大都市,南京、北京、苏州的人口推算了出来——南京人口在300万以上,苏州大概有300万,还有大量的省会城市人口基本上在200万左右,还有中国当时1600多个县,每个县的人口大概不到10万。杜车别又找了一些详细的史料论证。比如说有一年地方志记载湖北某个县大火,有2.5万人无家可归。只是县城其中一个部分被烧毁了,而不是全县被烧为平地。一场火就把一个县城烧的2.5万人无家可归,你说这县城有多少人? 应该不会少于10万。而湖北监利县当时并不是处在交通要道上,不是地区经济中心,这样一个县城的人口就有5万~10万。还有大家都知道明末的一个大事就是关中大地震,那是人类历史上有记录的死亡人口最多的地震。关中大地震震中在哪?大概在华山县,那么华山在明朝也只是一个靠近西安的县城,震中也不在西安就震死了89万人。 可以想一想当时陕西县城以及西安地区的人口密度是什么样子,而且当时西北地区不是经济中心,当时人口密度最大的是中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广州、福建、浙江、江苏、湖南这些地区。

  所以通过史料一步一步的梳理,我认为杜车别的结论是非常有力的,中国明末的人口不会少于四个亿,这也是我强烈向大家推荐杜车别的这本《明末清初人口减少之谜》的原因。看起来大家在讨论当时的人多人少,但实际上就关系到对整个明清换代中国历史发展大转折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实,就是4亿人口只剩下不到1个亿。

  那么少了的这3亿人口跑哪去了?死于战乱。其中大部分死于清军的屠杀,屠杀掉了2亿。这个结论很吓人。我在微信群里边跟大家讲过这个结论,当时有个网友跟我说,他跟另外一个满族的朋友说这个结论,结果满族的朋友不屑一顾,当时清军入关的时候,军队不超过10万,其中一半还是辽兵,满洲士兵不超过五万。五万人杀2亿人,是不是不可信?其实很好解释。杀人的人大部分人不是满人,是汉族人。为了这个事情,现在我们还在吵架。比如说著名的嘉定三屠,经常就有反满的和支持满族的吵架,说嘉定三屠是汉奸干的。

  嘉定三屠和扬州十日确实是汉奸干的。我们要尊重历史事实,嘉定三屠就是汉奸干的,不是满人。这是史实。当时的主帅也不是满族,是李成栋。李成栋是明军将领,清军入关以后才投降了满清。他手下的士兵全部是汉族军队,还有著名的广州屠城,杀了70万,谁干的呢?耿仲明,投降满族的藩王,也是典型的汉族军队。赣州屠城,也是汉族,大大部分屠杀行为最后下刀的人大部分是汉族,不是满族。我们很多人热爱华夏文明,或者说热爱汉族的同志接受这个事实,心理上还有点困难。但是确实要看到满族没多少人。满族萨尔浒之战满族是6万人,那就是他鼎盛时期满洲军队最多的时候。后来跟毛文龙打打杀杀,满族人数是在减少的,从来没超过过6万。

  后来征服蒙古后有了满八旗、蒙八旗。还有汉八旗,就是辽东地区的一些汉民,包括孔有德他们投降带过去的汉民,汉八旗入关的时候大概就是10万。满族人口当时估计也就不超过汉八旗的一半,不到5万。真正的满族人在征服中国的过程当中也死了很多。所以满族就这么点人,不可能杀掉这么多人。但是这个事情仍然是满清要为之负责。我在第三卷里面强调,这些汉族人的军队,汉族人的将领,无论是在当农民起义军还是在当明军的时候几乎从不屠城,几乎没有屠城的记录。明军和农民起义军是两支有底线的军队。什么底线?文明的底线。很多历史记录者都是把农民起义军当做反贼尽情的泼脏水,但是仔细看这些历史记录,农民起义军攻下一个城市记录,也都是什么“杀掠甚惨”这种空话,没有说把城杀的干干净净的。往往是什么某举人骂贼而死。基本上就是攻打一个城市,县令不投降砍了,有几个恶霸砍了,当地有这种乡绅举人得杀掉。不仅不杀人,攻下洛阳以后还开仓放粮。

  农民起义军的纪律很好,明军的纪律也很好。明军乱杀人将领是要受到严格的处罚的,到了后期,朝廷实在是管不住他们了,也没钱了,军队得操心打仗,还得想办法自筹粮饷。军纪严重废除就会出现大量的抢劫,冲到一个城里边去,家家户户都像遭过强盗抢劫一样,但是他们不会有计划的屠城!

  三方战争当中大规模屠城的只有清军。不管是汉奸也好,满清也好,还是当年的蒙古人也好,他们为什么大规模屠城?就是因为清军的军事纪律还处在一种野蛮的文明发展阶段,所谓的守城必屠,只要把抗拒我的打下来之后,就一律屠杀精光,这是文明发展阶段的野蛮的军事纪律造成的。

  虽然说是汉奸屠的城,但在没当汉奸之前人家也不屠城,相反真正由满人组成的军队,也是屠城的。清军入塞——不是入关,入关一般是指最后1644年那次入山海关,入山海关之前有多次入塞,就是破长城而入——当时清军以满洲为主,就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大肆屠城,济南屠城杀100万人、临清杀80万。最后杜车别统计,在清军入塞到入关之间,大概就杀了有1000万人。

  怎么算的这个账?清军杀了人他们不统计,他们专门统计掳掠了多少人口。当时由于关外辽东地区汉人已经被满清杀的差不多了,就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短缺,而他们当时又是一个半奴隶制的国家,所以每次入塞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大量的从中原地区掳掠农业人口。一个城的人口一般来说不可能说随随便便的让你掳走的,他们是会反抗的。掳掠的过程,一定是大开杀戒的过程。一般来说统计数据大概是1:6、1:7,就说掳走一个人口要杀掉六七个人口,攻破了某个城市掳走了2万人,那么在这个城市里面就杀掉了十几万人。这是杜车别通过对大量史料中的样本计算出来。比如说满清自己记载说:“我们这次掳走了60万人”,那么乘以6或者7,这一次大概应该杀了200到300万人。有的人认为杜车别很不严谨,但历史研究就不像现在有国家统计局去详细统计,通过这种推算,肯定能够推算出大概的轮廓。

  所以清军入关以后,对于新投降清军的汉人军队,也是按照这个军事纪律来要求的,那就是守城必屠。只要这个城市经过武力攻下来了,那么攻陷之后就是屠城,大量的屠城,几乎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只要是被攻下来就是屠城。

  南京没有屠城,南京是开城投降的。为什么开城投降?就是由扬州十日带来的威胁。扬州十日就是典型的所谓守城必屠,当时清军把扬州屠城以后,就给南京方面写信说:扬州抗拒天兵所以我们不得不把扬州人杀得干干净净,你要想抵抗我,就以扬州为鉴。南京官员就吓到开城投降了。

  但是很大一部分中国城市都是满军屠城过的,明确记载的比较大的城市济南、杭州,苏州府的地区什么嘉定、江阴,然后往南,江西南昌之屠、赣州之屠、广东广州之屠、厦门之屠。最惨重的是四川。四川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以后,最后就剩下了几万人,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大省,最后剩下了几万人,就更惨。

  除了城市以外,还有就是乡村地区的屠杀,这个事情史料记载就更少了,但是现在还是有大量的记录存世,就是所谓的《明清史料》。《明清史料》是指的存放在故宫里边的、明清换代的时候的很多清朝档案,数量非常庞大,经过战火的洗礼特别是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进北京以后,现在可能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数量留存下来,后来经过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的人整理,现在出版的《明清史料》十编。每一编是十本,里边都是一些原始档案,花时间去读的人很少,但是至少有两个人花了很大的时间去读,从里边找清军屠杀的记录。一个是民国时期的李光涛,他负责编撰《明清史料》,肯定是最权威。他是敌视农民起义军的,把农民起义军称之为反贼,在明朝正统的立场上看问题,但通过对史料的阅读,他也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说乱贼虽然杀掠很惨,但是跟清军比起来差的太远了。他说乱贼杀人可能还有一定的目的,为了吓唬人,而清军好像就是为了杀人而杀人!他说以丙编为例,说在研读过程中发现每一页都在杀人!

  这个不是鲁迅《狂人日记》,不是文学上的修辞,就是每一页都记录着真的杀人。当时的档案就是各地的将领给皇帝报的奏章,每一页都能看到“老幼不留”“杀男留妇”这样的报告。你看顺治年间中清军征服中国的奏折,每一页都写着杀人。鲁迅先生说“我打开24史是吧,字里行间都写着两个字,杀人”,他那是感悟,清朝是真杀人。奏折每一页都在汇报这种事情。

  在清军征服中国的过程当中,几乎在每一个地方,在乡村小镇都会遇到反抗。清军军事纪律就是要求凡是有反抗的就斩草除根,一窝杀。整个过程持续了大概六十年。从萨尔浒之后,从清军征服辽东开始,辽东的汉人杀的差不多了,然后清军入关,顺治年间整个十几年都是这样。最后的截止日期是平定三藩之乱,这之后基本上结束。从努尔哈赤攻占辽东到三藩之乱,持续六十年,中间换了好多个统治者,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康熙。这种大规模的屠杀事件:第一,不是因为某个人的残暴干出来的;第二,主要责任不是动手杀人的那些人——他们是在执行军事纪律。主要责任是满清的统治者,他们处在一个没有开放的野蛮社会文明的状态。在战争过程当中还坚守所谓的守城必屠、反抗必屠的这种野蛮的交战规则。

  清朝取代明朝的本质,是一个落后文明对一个发达文明的一次征服。

  讲这个问题,我是想要回答满清到底算不算中华正统的问题。很多人一直在争论这个事。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如果仅是从法统的角度来看,满清不是一个外部入侵政权,它很典型的是一个叛乱政权。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就设了建州卫为对它进行管理,完全纳入了明朝的版图,管理的方式一般来是任命本民族的领袖管理,搞民族区域自治。但它确实是在明朝的管辖范围内,而且不是写个奏章称臣发个圣旨封个爵位那么简单。努尔哈赤的爷爷和父亲都带着部下跟随明军辽东总兵李成粱打过仗,努尔哈赤年轻的时候还在里李成粱的府上打过杂,当过他的护卫。这种明显的上下级从属关系很清楚,主权关系也很清楚。

  通过内部叛乱夺取中央政权,肯定是一种法统的延续。唐代也是内部叛乱——李渊、李世民都是隋朝的臣子,通过内部叛乱取代了中央政权,这个法统也是必须承认的,因此清朝肯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正统王朝,它继承了明朝的法统和主权。把这个事情说清楚了,当我们面对近代殖民入侵的时候,中国人民在清王朝的统治下抵抗近代入侵的正当性,才能够说的清楚。满清不能说是一个外来的殖民政权,它是中华文明内部一个通过内自下而上的叛乱来夺取中央政权建立起来的一个王朝,当它面临来自中华文明外部的西方殖民者入侵的时候,它的抵抗可以代表中华民族。

  这是从法统的角度来看。但光从这个角度看是不够的,还是要从文明的角度来看:满清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内部一个野蛮、没有开化的民族,一个外围的落后文明。由一个野蛮的未开化的民族来征服已经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取代明王朝,取代已经进入了比较高度的文明程度的汉人的统治地位,一定会带来文明的大的倒退。一个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明末的三四亿经过这个战争最后变得剩下不到一个亿了。大量的精英人口,尤其是城市人口手工业人口,那些可以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走向工业革命的经济基础被毁灭。这个是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最根本的原因。

  我以前也说过,如果说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夜,突然被北欧海盗大举入侵并建立了统治地位,把城市人口杀掉2/3,那会怎么样?

  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巨大的科技进步肯定是一群人、一个社会精英阶层共同努力才创造出来的,不能说它是瓦特、牛顿等个人的天才创造的。如果英国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前遭到这样一场大屠杀,就算瓦特或者牛顿这个人正好活下来了、没被杀掉,但是这样一个入侵毁掉了已经开始进入文明阶段、科学化程度相当高的精英阶层,那么近代化工业革命也变得不可能。正因为如此,我才在第三卷里面很认真地讲南明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开始因为我讲的那个问题:这么大的事不能绕过去——4亿人口减到1亿人口当然是天大的事儿。这件事情一定要解释清楚了,后边的历史才能够往下写。

  南明史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它跟将来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特别是理解抗日战争,具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可以进行参考和比较。因为抗日战争和南明史非常像:一边是一支革命的队伍,一边有一个当然大家认为还算是比较正统的中央政权。南明的皇帝对应国民政府,张献忠李自成对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然后有一只外来势力试图趁中国已经陷入虚弱混乱、两边激战的时候征服中国,三方博弈,这个格局非常的像,发生了很多可以进行类比的事情。

  比如说,革命者是承认中央政权的正统性还是跟它拼命对着干?清军入关的时候,南明政府非常开心:反贼李自成害得崇祯皇帝上吊自杀,现在有人替我们杀掉他,真是太好了。所以南明制定的策略叫做“联掳平寇”:首先联合清军把这些反贼干掉,再说其他。国民政府讲“攘外必先安内”,日军打过来东三省丢掉就丢掉,把东北军调过去先把陕北的反贼干掉再说,跟南明政府一样。

  这种情况下,革命者要不要承认这个中央政府的权威地位?承认之后怎么办?你看南明,李自成死了以后,他手下的人改编成“忠贞营”跟南明政府达成妥协,接受南明政府的指挥,共同抗清,也是从民族大义出发。结果当时江西地区发针对清朝的叛乱,湖南的军队调过去镇压江西,农民起义军趁湖南空虚拿下了长沙府下面的八个县,就留下长沙一座孤城围攻,眼看要把长沙打下来了,结果南明这边的督师何腾蛟突然下令:撤围!因为长沙是在何腾蛟手里丢的,被农民起义军再抢回来了,自己没面子。他下令把农民起义军调走去支援江西,派自己的嫡系抢长沙的功劳。农民起义军服从命令,服从统一战线去打江西。结果,何腾蛟的嫡系部队根本就打不下长沙城,中间错失了宝贵的战略时间。清军从北边下来重新占领长沙重新占领湖南。

  这个时候的农民军特别惨:没有打下长沙,正在前往江西的途中,后边清军已经南下了,两头夹击,没办法只能往南撤退。结果南明政府不认账,地方军阀说这帮人在前面打了败仗是过来抢地盘的,沿途不断的袭击农民起义军。农民军就被打得非常惨。经过这一仗,李自成留下的部队也基本完蛋。

  所以,后来共产党跟国民政府合作的时候,当时就有两条路线之争:一条是王明从苏联带回来的路线,叫做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他跟周恩来一起搞了一个南方局,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军队服从国民政府的调遣和指挥,全面配合大家一块去打仗。毛泽东坚决反对,他就说你要看清楚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些人是绝对不可能跟我们真正的联合的,完全就是因为日本入侵威胁到他的生存了,他才临时跟我们联合,随时可能找机会搞我们干掉我们,所以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打敌后游击战,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通过敌后山地游击战配合你正面战场,但是我怎么打我怎么调遣军队,国民政府完全无权干涉,完全由共产党来进行指挥。

  这个战略后来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再步当年大顺军的后尘,但其实中间也倒了一次大霉,就是皖南事变。国民政府认为新四军已经接受过改编了必须服从命令。中央政府下令,新四军必须到北方去,不允许在中国的南方活动。实际上就是把革命势力彻底从南方赶出去。新四军怎么走必须服从中央政府规定的路线,并在路上埋下伏兵。皖南事变消灭新四军,跟当时南明南明政府把围攻长沙的起义军调到江西,在撤退的途中不断伏击消灭它事情是一样的,性质非常接近。

  南明的借鉴意义,还可以用来看待百团大战。大家知道毛泽东和彭德怀这两个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个军事天才,但是后来彭德怀遭到批判,其中的一条就是不该发动百团大战。延安整风专门就开华北地区军事会议,批斗彭德怀,说百团大战让共产党的军队陷入了危险的境地。现在很多人为彭德怀鸣不平,认为当时整个抗战正好处在中间相持阶段,大家感觉不到共产党干了什么事情,老是打敌后游击战,没干点大事,一方面国际舆论对共产党不利,另一方面确实需要一个声势浩大的战役来提高一下全国军民抵抗日本达成抗战的信心。

  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把他控制的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等各种隐蔽分散的力量组织起来,在同一时间在华北地区向日军发布了进攻,组织了百团大战。但是毛泽东认为,或者说当时中央很多人就认为,这实际上是一次军事冒险,有可能把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生力军置于危险的境地,让日本侵略者把更多的炮火对准共产党的军队。

  有些人就不理解,说毛的态度说明,共产党就是真的游而不击,拼命拉地盘、拉队伍,让日本军队去跟国民党火并。实际上如果研究南明史,会发现有一个很类似的案例——怀庆战役。

  怀庆战役,就是南明的百团大战。

  清军入关以后,在一片石把李自成的军队击败。李自成撤回北京之后决定放弃北京往陕西走——陕西是他的根据地,山西河北一带没有很深厚的根基。清军很快占据了华北地区。

  李自成是比较擅长打这种主动撤退诱敌深入的战役的。孙传庭就是这么被李自成给灭了的。李自成跟孙传庭打了之后开始掉头就跑,诱敌深入,然后孙传庭以为这仗好打,结果李自成掉过头来切断他的后路,一个包围孙传庭就完蛋。李自成善于打这种仗,所以当时看起来他应该有一定的战略上的想法,就是山西河北这地方反正也守不住,不如直接撤退回陕西,然后让清军进来,在陕西跟清军进行战略决战。如果李自成真是这么想的,那么其实是比较高明的,而且差一点取得成功。

  多尔衮跟大顺军就打了一仗,就是山海关旁边打了一仗,打败李自成占领北京以后,他觉得农民起义军的实力也不怎么样。清军又很快的占领了华北地区,产生了一定的骄傲情绪。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很危险的战略决策,就是分兵。兵分两路,一路由阿济格和吴三桂等人从山西出发,从太原然后去走延安到长安这条路去攻打陕西。另外一支清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没有走这条路,而是从北京南下去打南京。就是说多尔衮是想把主力部队放到南下去消灭南明政权——那是明朝的延续,首先要干掉。

  把主力部队分开,入关的时候主力就10万人分成了两部分,而且力量最雄厚的满洲兵团南下去打南明。剩下的辽东兵团精锐四五万,再加上一大堆山西收编的明朝的军队,从太原出发去打陕西。多尔衮的这个战略其实已经将清军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了:清军对南方的情况很不熟悉,主力部队贸然南下深入江南地区,就算把南京打下来,一时半会也回不来。而另外一支有一大部分是降军,真正主力只有四五万的军队沿着太原延安进入陕西,长途奔袭,后方资源又不足,而陕西是李自成的根据地,有十几万精锐。如果李自成在延安附近跟阿济格、吴三桂展开战略决战,清军打输的概率是很高的。李自成人数占优势,地利占优势,清军长途奔袭,还带了一堆意志不坚定的新近投降的明军。李自成没道理打不过。

  如果李自成这一仗打赢了,清军在北方的主力就被消灭或者打残,那么华北地区很有可能就会被李自成重新夺取。多铎帅的主力深入江南失去后方、生存几率就很低。这种情况下,清军入关有可能就是昙花一现,被迫退出长城。当时有这么一个战略机遇,而且这个战略机遇跟萨尔浒之战很像。萨尔浒之战明军也是分兵,然后被努尔哈赤集中力量各个消灭,整个攻势就瓦解了。

  但当时就发生了南明的“百团大战”。在怀庆这个地方——怀庆在华北地区,跟百团大战的地方靠的比较近——大顺军的残部自发组织起来,向清军发动了一次猛烈的反攻。这一次反攻相当得力,把清军的地区总兵干掉,攻陷了好多城市,相当于在中部撕开了一条口子,多尔衮紧急派兵去支援,结果援军被围困起来了,情况非常危急。

  这个事情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进程。

  多尔衮马上意识到:他的主要敌人不是南明政府,而是李自成。于是,多铎的部队还没有南下就接到命令立刻掉头,去打潼关!

  李自成瞬间就陷入非常被动的状态,被南北夹击,一支是阿济格和吴三桂带领的部队,正从太原和山西赶过来,一支就是多铎率领的清军战斗力最强的主力也掉头前往潼关。这种情况下,李自成就放弃了去延安与阿济格部进行决战的设想,专门带主力去防守潼关——他应该是想争取能不能一举击溃多铎的部队,但是没有成功。

  李自成还在守潼关,但阿济格的主力已经进入关中平原、逼近西安了。李自成就只能从潼关撤兵,回到西安带上官员们的家属和重要的东西,从陕北地区去襄阳,把陕西的根据地丢了,成了明清交战的一个大的转折。

  所以说,怀庆战役就类似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百团大战,有可能会出现带来颠覆性的后果。

  当然了,具体说细节肯定有很多差异,最后彭德怀的军事冒险没有失败,成功了,我们抗战打赢了。但是其实毛泽东的战略是比较万无一失的。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抗战,如果不打百团大战,其实真的没什么,肯定还是稳操胜券,打了百团大战还是有一点冒险性质:后来日军对华北地区的大扫荡给我们的敌后战场确实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我举这个例子到不是说它就可以证明:毛泽东是对的,而彭德是错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把南明史和抗战史一对比,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毛泽东在百团大战上就是要批判彭德怀。不是毛不想抗日,就想着自己发展,而是这确实是有可能给中共、给整个抗日局面带来很大的危险。

  为什么讲南明史?我把南明史详细的写一写,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古文明最终衰落之谜,对将来讲我们的抗日战争讲共产党政权时,也有助于我们看清楚毛泽东在很多重大的历史关头做出的选择,有助于我们来发掘历史的真相,所以这段历史我们没有绕过去,就得多花时间,写完之后才能接着写清朝的历史。清朝那时候还有很多事情要讲,所以今年第三卷肯定出不来了,我觉得明年应该有希望,争取明年早一点把它写完。毕竟也是写了好几万字,如果真的能够40万字写完了,我估计是没问题,我就怕最后40万字写不完,那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好了,我就讲这些,接下来的时间多跟大家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9 03:0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