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886|回复: 0

戎评:20年战略大围堵,中国曾四面楚歌,这个男人一举逆天改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9 13: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月16日13时35分,北京301医院内,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于敏,走了。

  “中国氢弹之父”,走了。

  这位拥有“20多岁大脑”的93岁老人,走了。

  岁月是如此无情,2019年方始,又一位“两弹一星”元勋凋零,只剩下三人了。

  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戎评深深明白人在自然规律前的无奈,深知古往今来,概莫如此。但心中难过,总是耐不住的。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鲁迅的《野草》,陡然浮现。为斯人故去,也为历史沉湎。

  时势造英雄,旧中国的苦难,催生新中国第一代脊梁;英雄造时势,于老一众民族脊梁,支撑新中国迈过艰辛。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在新中国最危难的10年里,于老用“科学”铸剑,为祖国“收取关山五十州”。

  1958年,是新中国国际环境的转折点,从年初到年尾,三件事将我们逼到了悬崖边缘。

  1、西方核聚变突破

  当年1月24日,英美两国科学家完成了一个世界级试验:

  两个轻原子相撞,在产生第三个更重的原子的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些原子温度直线上升到1亿度,也就是核聚变——氢弹爆炸时的温度。

  在美国人的帮助下,英国无疑也摸到了“地狱的门槛”。可中国呢?第一颗原子弹都没做出来,仍在接受前苏联的援助。

  2、赫鲁晓夫的“无礼”

  虽然1958年时前苏联并没有撤走对我们的援助,但在4月和7月时,已经初现端倪。

  当时,我们已经开始研究核武器与核潜艇,但前苏联承诺的援助迟迟没有到位。在焦急中,赫鲁晓夫给了两个“条件”:一是在中国领土上建设军用长波电台,二是组建联合舰队。

  建电台没问题,问题在于主权归属:这是中国的领土,这电台也归中国吗?

  北京认为各出一半的资金,苏联人出技术,中国出地,最后苏联人可以用,但主权留在中国。莫斯科一听,断然拒绝。

  联合舰队就更不靠谱了,那时候中国海军渔船比还军舰多,舰龄比水兵还大,哪里能够和前苏联联合?赫鲁晓夫满肚子装的坏水,这个提议只是想用军事控制我们罢了。

  3、金门炮战

  那年7月下旬,蒋介石在美国人的支持下,在岛上大搞军事演习。一批批侦察机在东南沿海徘徊,直插我们防区的薄弱点。

  在金门、马祖等地,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四处活动,俨然是准备在前沿新筑一个指挥部。尤其是金门岛上的炮兵部队,不断发出挑衅,轰击福建沿海村镇。

  进入8月,我们也在福建囤积重兵,两岸转入对峙新阶段。8月23日,在没有提前告知苏联的情况下,金门炮战正式打响,局势紧张了起来。

  尤其是9月,美国人开始介入了。美国海军不仅国民党提供武装护航,还将大量的先进武备运往台湾,让我们感受到了真实的压力。

  1958年这三件事,对之后10年的影响太大了。英国氢弹自此始,中苏交恶自此始,西方和前苏联的联合封锁,也自此始。

  1960年7月,赫鲁晓夫瞅着机会翻脸了,撕毁了近所有经济合同,撤走了所有专家,核武器研发的相关资料,一点都没留下。

  那年我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苏美英法四国手里都掌握着核按钮。这四个全球军事大国,每一个国家都看我们不顺眼。

  我们走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做每一个决定都得思考头上会不会降下一枚原子弹。在核讹诈的夹缝里,新中国必须得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出路。

  1960年12月,中央正式做出部署:要尽快研制出原子弹,同时也要先行一步对氢弹作理论探索。

  有原子弹,中国人的腰杆才能挺直;有氢弹,中国人的脊背才能够硬气。

  毕竟当时除了法国,苏联、美国和英国,早就完成了氢弹试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1961年1月12日,于老临危受命,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氢弹研究是在抢时间,和苏联抢时间,和美国抢时间,也是和法国抢时间。

  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印度背后有谁?美国!苏联!世界两大超级大国在这一刻选择了联手,对新中国步步紧逼。

  1963年,赫鲁晓夫撕下最后的脸皮,在国际共产主义的问题上,同新中国完全对立。自此,中苏间名为“意识形态”的“遮羞布”也被扯下,战略环境愈发困难:

  在太平洋上,美军千余艘战舰四处游弋,封锁海上通路;

  在南边,苏联的盟友星罗棋布,邻国虎视眈眈;

  在北面和西面,苏联人的钢铁洪流枕戈待旦。

  至于我们的朋友呢?我们援助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呢?他们等着一个信号,一个名为“氢弹”的信号。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升腾起一柱蘑菇云。

  但是,无论是苏联人还是美国人,他们都不认为这是新中国能做出的成果,捏造谣言称“技术是苏联留下的”。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中国人的脊背要硬气,就得用铁一般的事实去回击。

  原子弹不行,那就氢弹。氢弹的原理不是秘密,但它的构型始终锁在各国机密的最深处。

  国际关系是十分现实的:拳头大才有话语权!

  “氢弹”就是强而有力的拳头!

  前苏联对氢弹三缄其口,美国人也讳莫如深,只有英国在美国的帮助下,花费4年零7个月才做出了成果。

  而法国,在1960年成功试爆原子弹后,仍然独自进行着研究。只要抢在法国人前面,世界就会对中国实力再无疑问。

  此刻在舆论的搏击台上,于老的研究就是最强力的直拳。

  1967年6月17日,新中国赶在法国人之前,使用图16轰炸机空投完成首颗氢弹的爆炸。

  年仅41岁的于敏,用他思考出的“于敏构型”,在首个作品上就有了“小型化”的概念。

  美国人的第一颗氢弹,结构太过臃肿,只能用塔爆。苏联人却因为构造原因,首颗氢弹威力偏小,更像是“脏弹”。

  只有新中国,只有“于敏构型”,首颗氢弹就做到了初步“小型化”。多少诺贝尔奖都无法媲美这一技术,能够称赞这一成就。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中国仅仅只用了2年零8个月。

  在全世界的目光里,新中国抢在法国之前完成了这一壮举,也一举扭转了国际战略环境。

  自1958年以来的10年,西方封锁,中苏交恶,一切威胁都成了历史的尘埃,随着时光的车轮远去。

  1967年10月,准备竞选美国总统的尼克松留下这样一句话:

  “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来助长她的狂热,增进她的仇恨,威胁她的邻国。”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美国率先被突破,只剩下前苏联了。1969年,珍宝岛事件爆发,苏联将路线对立,升级成了军事冲突。

  苏联在边境陈兵上百个师,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背后,是核武器在做支撑。前苏联的导弹能覆盖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却打不到莫斯科。

  拳头要硬,才能将局势彻底打开。什么样的拳头足够硬?小型化的氢弹弹头。

  彼时我们的东风-4弹道导弹研制工作已经进入尾声,东风-4导弹从1967年至1969年,进行了较充分的各种大型综合性地面试验。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4只能搭载1枚重2200公斤的热核弹头,氢弹小型化就是最后一块拼图。

  这块拼图,就在于老手中。研发出首颗氢弹后,于老并没有停下脚步。他接着对氢弹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和核武器生存能力、降低过早“点火”几率等作了优化设计。

  正是于老的不懈研究,在1970年1月30日,东风-4及时完成首次试射并定型。无论苏联还是美国,对中国的实力再无任何异议。

  1971年,新中国重返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中美苏(中美俄)的三角大格局,自此铺开。

  过去几十年战略格局的演变,于老当有一份功绩。

  这份功绩,不会随时间流逝,历久弥坚;

  这份伟业,不会被历史掩埋,丰碑长存。

  于老一人,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建设者;

  千万志士,铸就起民族脊梁,和于老一同见证70载风云变幻。

  了却君王天下事,一生宏图在人间。

  于老,走好。您一生所愿,我们必将有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9 06:0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