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76|回复: 0

姚尧:精读《商君书》第3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 16: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无得取庸①,则大夫家长不建缮②,爱子③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无所于食,是必农。大夫家长不建缮,则农事不伤。爱子、惰民不窳,则故田不荒。农事不伤,农民益农,则草必垦矣。

  【白话】不准雇用佣工,则卿大夫们就不会建筑修缮府院房屋,子女就没法不劳而食,怠惰的百姓也没法偷懒,而那些靠给人作佣工的人就没地方混饭吃,所以只能去务农。卿大夫们不修建房屋,则农业生产就不会受到损害。子女、百姓不偷懒,则原有的农田就不会荒芜。农业生产不会受损害,农民更加努力耕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

  【姚注】

  ①庸:同“佣”,雇佣。

  ②家:卿大夫所食的采邑,故家长即是指卿大夫。建:建造。缮:修葺。

  ③爱子:卿大夫家的子女。

  【原文】废逆旅①,则奸伪、躁心、私交 、疑农之民不行,逆旅之民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白话】废除私营的旅馆,那么奸邪伪诈、心气浮躁、私下结交、不专心务农的人就无法四处周游,那些开旅馆的人就无法谋食,必定只能是去务农。这些人都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

  【姚注】

  ①逆:迎接。逆旅:迎接旅客的馆舍。

  【姚论】

  后世学者在注解本段时,常以商鞅的政策太过极端,竟然为限制百姓周游而将所有旅馆全部取缔。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商鞅取缔的只是民间私营的旅馆,对于公家经营的旅馆,还是继续保留的。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舍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意思是说:商鞅因被控谋反而逃离至边境关口,想要投宿旅馆,旅馆的负责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拒绝道:“商君有令,投宿旅馆的人如果没有携带身份证件,那么旅馆的负责人是要连坐的。”此处的客舍,指的就是公营的旅馆,主要是接待公务使节。逆旅指的是私营的旅馆,主要是接待商人游民。商鞅为勉励农耕,故而废除接待商人游民的逆旅。商人游民无法投宿逆旅,自然就想混入公营的客舍投宿,所以商鞅要求投宿者一律需要出示身份证件,唯有能证明其确实是执行公务的使节才能入住。倘若投宿者不是公务人员,则客舍的经营者要判处连坐。

  在《晋书·潘岳传》中,又有一段关于废除逆旅的记载,现摘录如下:

  转任怀令。时以逆旅逐末废农,奸淫亡命,多所依凑,败乱法度,敕当除之。十里一官樆,使老小贫户守之,又差吏掌主,依客舍收钱。岳议曰:“谨案:逆旅,久矣其所由来也。行者赖以顿止,居者薄收其直,交易贸迁,各得其所。官无役赋,因人成利,惠加百姓而公无末费。语曰:‘许由辞帝尧之命,而舍于逆旅。’《外传》曰:‘晋阳处父过宁,舍于逆旅。’魏武皇帝亦以为宜,其诗曰:‘逆旅整设,以通商贾。’然则自尧到今,未有不得客舍之法。唯商鞅尤之,固非圣世之所言也。方今四海会同,九服纳贡,八方翼翼,公私满路。近畿辐辏,客舍亦稠。冬有温庐,夏有凉荫,刍秣成行,器用取给。疲牛必投,乘凉近进,发槅写鞍,皆有所憩。又诸劫盗皆起于迥绝,止乎人众。十里萧条,则奸轨生心;连陌接馆,则寇情震慑。且闻声有救,已发有追,不救有罪,不追有戮,禁暴捕亡,恆有司存。凡此皆客舍之益,而官樆之所乏也。又行者贪路,告籴炊爨,皆以昏晨。盛夏昼热,又兼星夜,既限早闭,不及樆门。或避晚关,迸逐路隅,祇是慢藏诲盗之原。苟以客舍多败法教,官守棘樆,独复何人?彼河桥、孟津,解券输钱,高第督察,数入校出,品郎两岸相检,犹惧或失之。故悬以禄利,许以功报。今贱吏疲人,独专樆税,管开闭之权,藉不校之势,此道路之蠹,奸利所殖也。率历代之旧俗,获行留之欢心,使客舍洒扫,以待征旅择家而息,岂非众庶颙颙之望。”请曹列上,朝廷从之。

  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

  潘岳转任怀县县令。当时大量逆旅的存在,使得人们追逐末业而废弃农耕,奸邪淫乱的亡命之徒,经常凑集在一起,败坏法律制度。于是,皇帝下令废除逆旅,每隔十里设置一座公营的客舍,让贫穷人家的老人小孩看守,又命官吏统一管理,就每家客舍收取税钱,潘岳上奏建议道:“谨此考察:逆旅,其由来已久了。行路人赖此停顿休息,经营者收取微薄的费用,如此交易往来,各得其所。官府不对其课税,因为它是依靠过往的行人获利,公家没有半点花费,却能让百姓收获实惠。古语说:‘许由推辞尧帝的任命,而投宿在客舍。’《外传》上说“晋国的阳处父路过宁城,投宿在逆旅。”魏武帝曹操也认为设置逆旅是适宜的,所以他在诗中写道:“逆旅整设,以通商贾。”由此可见,从尧帝到现在,从来就没有过不允许私营旅馆的法令。只有商鞅怨恨非议过它,而那本来就不是圣明之世当有的言论。如今四海会同,天下纳贡,八方往来,为公为私的经营者都布满道路。在京畿附近往来的车马更加密集,故而私营的旅馆也更加稠密。冬天有温暖的房屋,夏天有凉爽的树荫,粮草足以成行,器物足以使用。牛疲乏则必来相投,欲乘凉则就近而至,行车卸鞍,都有可以休憩的地方。另外,各种抢劫都发生在偏远的地方,在人多的地方就没有了。如有十里萧条,则歹徒就会有不轨之心;路上旅馆相连,则盗贼就会震惊恐惧。况且听到呼声就有人援救,已经逃走的也有人追赶,不救援的判有罪,不追赶的判斩首,这样禁止暴行和逮捕逃犯,时时都有人能负责过问。这些都是设立私营旅馆的好处,而是官办客舍所缺乏的。不仅如此,行人为了能多赶路,故而买米做饭的时间都是放在早晨和黄昏。盛夏时节白天炎热,只好星夜兼程。既然按规定要早早关门,那么行人就无法及时赶到公营的旅馆。有些人为了避开旅馆晚上关闭,只好跑到路边躲藏,只是这种地方经常是窝藏盗贼的根源。如果说私营的旅馆会败坏法治教化,那么官办的旅馆,又都是些什么人呢?在河桥、孟津等地,解送契据,缴纳钱财,有得力的官员监督检察,计算收入,核查支出,又有高级别的郎官在黄河两岸互相检查,这样尚且担心或许还有遗漏失误之处,所以才要用利禄作为悬赏,以功劳作为许诺。现在就任由低贱的小吏,独自专管公营旅馆的赋税,掌控开关旅馆的权力,又有不受审核的权势可以仰仗,这正是道上的蠹虫得以用奸邪手段谋利的原因所在。若能遵循历代的旧俗,获取行人居者的欢心,使得旅馆洒扫干净,以待旅客选择住下,这难道不是众百姓所翘首期盼的吗?”请求长官将此建议上呈,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由此可见,在西晋时期曾有过一次打算废除私营旅馆的想法,后因潘岳的谏阻而作罢。朝廷废除逆旅的理由是“逐末废农,奸淫亡命,多所依凑,败乱法度”,这与当年商鞅变法时的想法是一致的。潘岳的谏言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反对废除私营旅馆,一是私营旅馆的存在可以更好地满足行人的需求,二是若无私营旅馆,则行人可能会被盗贼所害;三是,若只有公营旅馆,会滋生大量的贪污腐败和以权谋私。可是在商鞅看来,潘岳的三个问题都不是问题,第一,商鞅原本就不希望路上有那么多行人,百姓整天到处出行,就会耽搁农事。第二,既然百姓都忙于农事,则路上既无行人,更无盗贼,也就无所谓安全问题。第三,要防止官员贪污腐败,靠的是整顿吏治,靠的是执法必严,潘岳所谓的放任低级官员专管收税就会导致贪污腐败,因而就不让他们去收税,这在商鞅看来根本就是因噎废食。《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可知潘岳所担心的,在商鞅的治下并不是个问题。

  【原文】壹山泽,则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于食。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白话】由国家统一管理山林湖泽,那么讨厌务农、散漫怠惰、贪欲十足的百姓就无处谋食。这些人无处谋食,就只能去务农。他们都去务农,则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

  【原文】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①,然则商贾少②,农不能喜酣奭③,大臣不为荒饱④。商贾少,则上不费粟。民不能喜酣奭,则农不慢。大臣不荒,则国事不稽,主无过举。上不费粟,民不慢农,则草必垦矣。

  【白话】抬高酒肉的价钱,加重收取其赋税,使得赋税高出其成本的十倍。这样一来,贩卖酒肉的商人就会减少,农民就不会饮酒过度,大臣就不会大吃大喝。商人减少,国家就不会消耗粮食。百姓不会饮酒过度,则农业生产就不会被怠慢。大臣不会大吃大喝,则国家政事就不会被拖延,君主也就不会有错误的举措。国家不浪费粮食,百姓不怠慢农事,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

  【姚注】

  ①朴:成本,本钱。

  ②商贾(gǔ):泛指商人。古时以行走贩卖为商,坐地销售为贾,故称“行商坐贾”。

  ③酣奭(shì):饮酒过度。酣:饮酒尽兴。奭:盛大。

  ④荒:沉迷,过度。

  【原文】重刑而连其罪①,则褊急之民不斗②,很刚之民不讼③,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无变也④。五民者不生于境内,则草必垦矣。

  【白话】加重刑罚的力度,建立连坐的制度,那么气量狭小的人就不敢打斗,凶狠强悍的人就不敢争吵,怠慢懒惰的人就不敢游荡,奢侈浪费的人就不敢挥霍,花言巧语、居心不良的人就不敢欺诈。这五种人不敢在国内生事,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

  【姚注】

  ①《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索隐》注:“一家有罪,而九家连举发。若不纠举,则十家连坐。”

  ②褊(biǎn)急:气量狭小,性情急躁。褊,本意指衣服狭小,后引申为车船狭小、房屋狭小,地域狭小,气量狭小。

  ③很刚:凶狠强悍。很,通“狠”。讼,争辩。

  ④恶心:恶,音è,善的反义。

  【原文】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①。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乱农之民欲农,则草必垦矣。

  【白话】使百姓不得擅自迁徙,那么他们就会变得短浅愚昧。不安心于农事的人无处混饭吃,那么就只能从事农业。将愚昧浮躁的人意志统一,就能让他们安心务农。农民安心务农而又短浅愚昧,不安心务农的人也想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

  【姚注】

  ①诛:通“侏”,短浅。

  【原文】均出余子之使令①,以世使之②,又高其解舍③,令有甬官食④,概⑤。不可以辟役⑥,而大官未可必得也,则余子不游事人,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白话】统一发布有关余子担负徭役的法令,根据他们的出身来安排徭役。同时提高他们免除徭役的条件,使他们只能到甬官处获取粮食,而且还不能多拿。余子们无法逃避徭役,想当大官也不能保证成功,那么就不会再四处游荡投靠,而只能是去务农。余子们都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

  【姚注】

  ①余子:贵族的嫡长子以外的儿子。

  ②世:出身,身份。

  ③高:提高条件。解舍:免除徭役。

  ④有:获取。甬:通“桶”,古量器,即“斛”。《礼记·月令》记:“孟春角斗甬”,郑玄注:“甬,今斛也。”甬官:主斗斛之官。

  ⑤概:量米时用来刮平斗斛的器具,引申为不得过量。《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概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

  ⑥辟:通“避”,逃避。

  【原文】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则知农无从离其故事,而愚农不知,不好学问。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知农不离其故事,则草必垦矣。

  【白话】国家的大臣诸大夫们,凡是和博学多闻、巧言善辩,周游外居有关的事,都一律不许做。大夫们不得到各县居住游历,则农民就无从增广见闻,更无从学习仿效。农民无法多闻仿效,那么聪明的农民就无法脱离其原本从事的农业,愚昧的农民就会没有知识,不喜欢学问。愚昧的农民没有知识,不喜欢学问,就会积极务农。聪明的农民不脱离其原本从事的农业,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

  【原文】令军市无有女子,而命其商令人自给甲兵,使视军兴。又使军市无得私输粮者,则奸谋无所于伏,盗输粮者不私稽,轻惰之民不游军市。盗粮者无所售,送粮者不私,轻惰之民不游军市,则农民不淫,国粟不劳,则草必垦矣。

  【白话】下令军中市场上不得出现女子,同时要求商人自己准备铠甲兵器,时刻关注军队的动向。要求军中市场上不得有人私自运输粮食,那么针对粮食的奸诈阴谋就无法隐藏,偷运粮食的人就无法私下停留,轻浮懒惰的人就无法在军中市场上游荡。偷运来的粮食没地方卖,运送粮食的人员不得由私人插手,轻浮懒惰的人不得在军中市场上游荡,那么农民就不会被迷惑,国家的粮食就不会被损耗,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

  【原文】百县之治一形,则徙迁者不饰,代者不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过举不匿,则官无邪人。迁者不饰,代者不更,则官属少而民不劳。官无邪,则民不敖;民不敖①,则业不败。官属少,征不烦。民不劳,则农多日。农多日,征不烦,业不败,则草必垦矣。

  【白话】各县的政令必须一致,那么官员离任或升迁时就没有办法粉饰自己的政绩,继任的官员不敢更改已有的制度,犯错误被罢官的也无法隐瞒自己的错误。错误的行为无法隐藏,那么官员中就不会有心术不正的人。升迁的官员不粉饰政绩,继任的官员不更改制度,则官员的从属人数就会减少,人民的负担就不会过重。官员中没有心术不正的人,人民就不会游逛。人民不游逛,则农业就不会衰败。官员的从属人数少,则征收的赋税就不会多。人民的负担不重,则干农活的时间就多。干农活的时间多,税负不沉重,农业不衰败,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

  【姚注】

  ①敖,游玩。

  【原文】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白话】加重在关口集市上销售的商品税收,那么农民就会厌恶经商,商人就会产生疑虑怠惰之心。农民厌恶经商,商人疑虑怠惰,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

  【原文】以商之口数使商,令之厮、舆、徒、重者必当名①,则农逸而商劳。农逸,则良田不荒;商劳,则去来赍送之礼无通于百县②。则农民不饥,行不饰。农民不饥,行不饰,则公作必疾,而私作不荒,则农事必胜。农事必胜,则草必垦矣。

  【白话】根据商人家庭的人口数量摊派徭役,命令他们家里砍柴的、驾车的、服劳役的、未成年的奴仆都必须与官府登记的名册相符,这样农民的负担就会减轻而商人的负担就会加重。农民的负担轻,那么良田就不会荒芜;商人负担重,那么他们就不会在各县之间来往送礼。这样一来,农民就不会挨饿,做事情也不用装点门面。农民不挨饿,做事不装点门面,则他们对于公派的事务就会积极,而对于私人的事务也不会荒废,那么农事就一定会得到好的发展。农事得到好的发展,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

  【姚注】

  ①厮、舆、徒、重:泛指商人家的奴仆。厮,砍柴的奴仆;舆,驾车的奴仆;徒,服劳役的奴仆;重,当作“童”,未成年的奴仆。当名,与在官府登记的户口相符。

  ②赍(jī):拿东西给人,送给。

  【原文】令送粮无取僦①,无得反庸②,车牛舆重设必当名。然则往速来疾,则业不败农。业不败农,则草必垦矣。

  【白话】下令在运送粮食时不得私下收取租金,粮车返回时不得私下搭载货物。运粮的车、拉车的牛、以及搭载的重量都要与在官府登记的一致。这样,运粮的车子往返就会迅速,就不会因为运送的环节耽误农事。运送的环节不耽误农事,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

  【姚注】

  ①僦(jiù):租赁,雇佣。

  ②反庸:反,同“返”,返回;庸:同“佣”,雇佣,与“僦”同意。

  【姚论】

  运粮车若为收取租金而搭载私货,就会增加粮车的载重。粮车的载重增加,那就会减缓运送的往返速度。故商鞅除明令禁止外,还要求将运粮的车、拉车的牛、以及搭载的重量都登记在案,以确保无人敢搭载私货。

  【原文】无得为罪人请于吏而饷食之①,则奸民无主。奸民无主,则为奸不勉。为奸不勉,则奸民无朴。奸民无朴,则农民不败。农民不败,则草必垦矣。

  【白话】不得为犯罪的人向官吏求情,并且还给他们送饭吃,这样奸民就没了靠山。奸民没有靠山,那么他做坏事就得不到鼓励。做坏事得不到鼓励,那么奸民就没了根本。奸民没有根本,那么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农民不会受到危害,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

  【姚注】

  ①饷:送饭;食(sì):拿东西给人吃。 现货配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3-28 19:5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