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深度再思考 —— 别了,“债务经济”!(上)
改开前夕,没有债务有拳头的中国
1975年1月13日,周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四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我国财政收支平衡,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岂止是没有内债和外债,还有一大票结结实实的“硬资产”:
—— 将近十亿人口,而且都是年轻壮劳力,很大比例的人口,完成了基础教育普及,加上妇女解放带来的“半边天”,辅以全国强大的动员能力,手把犁耙可耕地,拿起武器上战场,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国家,曾经拥有如此雄厚的优质人力资源基础。(此后几十年,“人民战争”、“农村包围城市”,依然屡战屡胜)
—— 独立自主体系的工业体系,而且有“大三线”做备份。
—— 通达全国的交通基础设施。上了年纪的人,一定会记得8分钱邮票一封信,从西藏到新疆,实实在在的全国可达。
—— 全国农业的水利灌溉系统,已经开发出来的大西北、北大荒大批良田,具备了解决全国人民温饱的基础。
—— 完整的国防体系,强大的军队,看家武器(原子弹、氢弹、卫星)足以保证外国军队不敢上门来打,更不要说,建国后还有几场战争胜利作为“说话算数”的红利。
—— 外交上,已经回到联合国“五大”席位上,拥有国际事务的“一票否决权”。即使后来韬光养晦,很少使用这个否决权。但是这张牌放在手上,可以交换多少国际政治经济资源?
—— 建国后,废除了所有与外国缔结的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勒在中国脖子上的债务绞索,全部清理得一干二净。
……
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一无所有以至于到了“崩溃边沿”,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可怕的无知。放眼当今全世界,除了美国俄罗斯还有独立自主权以外,有哪个国家有这种条件?即便是英法,都驻扎着美国军队。
有人说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乃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恩赐,在我看来,不如说是中国建国以后,积累了几十年的“硬资产”变现。有人说中国今天的成就,应该感谢美国;那我反问一下,美国的冷战胜利,美国人感谢过中国了吗?都是大国,玩的都是利益交换,大家都是老狐狸,跟我们扯什么聊斋?
这里随便说两件“小事”,大家可以想一想,前面30年积累下的有多少“红利”:
—— 两伊(伊朗-伊拉克)战争时期,中国“不得不”做了军火商,而且是两边都卖。没有联合国“五大”资格,你见过哪个国家有这种买卖?
—— 改革开放后,有一笔特别有意思的买卖,就是往狗大户卖“党费”。一笔买卖,就让中国的外汇储备窜升一大截。没有前面30年积累下的深厚基础,你拿什么来卖?
……
更不要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辉煌成就的背后,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其中最大的代价之一,就是债务方式的发展经济 —— 而债务驱动发展的几十年进程中,西方金融资本在中国赚了多少钱?
改革开放 & 债务驱动
1979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历程,严谨一点说,应该是向西方国家开始了开放(建国初期向苏联老大哥,也开放学习过很长时间)。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虽然有前述的诸多核心硬资产,但是手上的现金流是很匮乏的。中国手上的这些硬资产,自保和吃饭有余,变现起来也的确不太容易。加上遭遇了很长时间的封锁,以及中国建国前期集中资源发展重工业,在民生领域还有轻工业,中国的确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有优质资产作基础(抵押),凭借债务发展,也并不都是坏事,在我看来,债分两种,一种是良债,一种是恶债。所谓良债,就是用于发展生产力,并且具备良好的偿还债能力的债务;相反,借债用来吃喝享受搞福利,寅吃卯粮不管以后,这种债务就是恶债(还有刻意拿债务陷阱去坑别人的,出发点就是恶债)。
话说回头,你没有一点家底,没有资源,没有发展潜力,谁会借债给你?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日元贷款,全世界哪里有无条件的贷款?支付一点利息还是小意思了,各种附加条件,特别是政zi附加条件,这些年国际货币基金会、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所作所为,大家又不是没有见过。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第一个大项目,就是宝钢的建设。1978年2月,中日双方签署协议,由中国向日本出口石油和煤炭,日本向中国出口技术和设备来交换(主要是宝钢和配套项目)。—— 我们国家是缺少石油的国家,日本比我们更惨几乎为0,当时中东“石油危机”余波仍在,缺少能源的日本,这笔交易自然是做得过之极。
整个80年代,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日元贷款”援助。但是日本人并没有吃亏,这些项目很多都是使用日本的设备(很多都是淘汰产能,例如京东方前身的北京松下)。
在美苏争霸晚期的1980年代,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窗口期,在这个阶段,西方国家为了拉拢中国一起对付前苏联老大哥斗争,全世界都向中国倘开了大门。从国际上获得资本和技术装备,相对比较容易 —— 对比后来,毛熊解体后的1990年代,各方面的环境就恶劣得多。
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前期,“借债发展”无可厚非,发展是硬道理,错过了这一村,未必有下一店。借助于这些国际上的投资和贷款,中国在1980年代,迅速完成改革开放第一阶段的原始积累。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改开以后,给中国提供投资或者贷款的,大量的资本,来自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华人华侨的资金占比很大。来自日本的资金,也远远多于美国和西方国家。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桥头堡,在进出口贸易和融资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那个也是香港的黄金鼎盛时代。
改开四十年,“债权人”赚得盆满钵满
一般人的理解,所谓“债务经济”,就是借债还钱——主要是银行的贷款。其实这里说的是广义的“债务经济”,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包括发行国债,都算得上是债务经济 —— 以未来的回报许诺,换取眼下的建设资金。
在某种程度上,股权投资、风险投资虽然有一定的潜在风险,但是回报率要高得多,远远高于贷款的利息收益。
改开几十年以来,国外资本无论是贷款,还是直接投资,或者合资股权投资,期望的都是得到一个良好的回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资本比政zi更为敏锐,更为精明,更加敢于冒险。敢于把钱放到中国来,看重的就是这里广阔的市场、廉价的生产要素、稳定的营商环境,综合起来就是风险小,收益高……
这里随便举一些在中国投资成功的案例:
——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虽然风光不如以前,但是在早些年,特别是1980到1990年代,那是垄断性的存在。到底赚了多少钱?可想而知。类似的还有早些年日化巨头宝洁公司。
—— 韩国三星的中国公司,鼎盛时期的时候,在中国年销售额超过4000亿人民币。考虑到电子行业的利润率,想想韩国人在中国赚了多少钱?
—— 德国在中国合资的南北大众,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轿车行业的“扛把子”,由于合资中国一方技术的薄弱(以及被限制),德国大众分走的是利润大头。同样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得到上汽通用。以及后来的宝马奔驰等等。
—— 巴菲特在香港投资的中国石油(股权),在2008年中国石油内地上市之前退出,年平均复合回报率:52%,总回报率:720% 持有期:5年。
—— 中国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有美国的投资,而且大部分都到美国上市。美国人分走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红利,而且在股票市场得到了杠杆放大的多倍回报。
—— 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改制上市的时候,都廉价给美国配送了股份,美国人后来也赚得盆满钵满。
—— 中国有巨大的“影子银行”体系。因为中国很多企业融资非常困难,不得不求助于这些影子银行。也付出了非常巨大的债务代价。(这其中包括了很多在香港融资的房地产公司。)
……
“债务经济”发展到后期,细心的人会发现,无论中国人如何努力工作,越是赚钱的领域,金融资本拿走的比例就越高,外国人拿走的比例就越高,中国就像一个拿血汗工资的“打工仔”。 —— 比如说房地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比如国内最顶级的两家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和腾讯,大股东都是国外的。
在改革开放的早年,中国缺乏资金,技术积累不够,管理经验也不足,而国内的就业压力巨大,引入外部资金搞建设搞生产,并且给以回报。这并不算是坏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双赢。
但是随着“债务经济”越走到后边,它的负面效果越来越明显。本来是先富带动后富的初衷,渐渐的变了。先富的(包括国外的资本)蜕变成金融资本家,让后面那一部分没有富起来的人,世世代代为他们打工,永世为奴。让中国这个巨大的经济体,成为全世界金融资本永远的“打工仔”。
所以,摆脱“债务经济”模式,是中国真正成为超级大国的必由之路。
下一章,讲述“中国式债务”的升级和蔓延,以及越来越重的负面效应。
祝各位读者新年快乐!2019年我们再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