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24|回复: 2

巨龙:2018深度再思考 —— 别了,“债务经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30 12: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个系列文章,分为上中下三个章节来写。熟悉我的文章风格的读者都知道,凡是写成上中下系列的,基本都是深度思考的精品文章。

  我希望这个系列文章,同样也是精品。这凝聚着我对这个时代经济的观察思考,也是“金色乌鸦嘴”的一些反思。—— 毕竟今年,我的很多预言性没有前两年准确度高了。

  我前几天在“印象-2018”中写过,2018年几乎做任何资本投资,都是不容易赚钱。无论是买房、炒股、投资等等,资本的回报率都很低,大部分都是负的,如果一不小心踩中p2p的雷,很多人都会血本无归。

  但是实际上,2018年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不赚钱。我这里随便列举几个如下:

  —— 钢铁行业经过供给侧改革以后,主流的钢铁产品,价格都稳定在3000、4000以上。这个价格体系,所有还在正常生产的钢铁公司,都赚得盆满钵满的,下图是柳钢股份的三季报业绩表,其中很醒目的一栏,销售额增加了15%,但是利润增加了159%。

  你以为只有钢铁行业如此?实际上,经过环保整治和供给侧改革,水泥行业也重新焕发了青春。看看下一张报表,是冀东水泥的2018年第三季业绩报表。营业收入增加了15%左右,但是净利润增加了111%。

  —— 手机行业,随着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的进一步提升。中国厂商实现了高中低端的覆盖,高端产品(比如华为的Mate20)价格已经触摸到4000元以上,而且销量相当的不错。手机行业的利润率公开数字不多说,但是大家留意观察一下,现在黄金地段的铺面,很多都让给了手机。而在国内外很多地方,各种展示的场合,华为的手机广告更是无孔不入。

  —— 即使是哀嚎声一片的互联网行业,美团公司在实现成功上市的同时,连年亏损额持续降低,随着销售额的上升,也逐渐看到了盈利的曙光。

  也就是说,2018年并非所有的行业一片凄惨。前两年供给侧改革,重点削减产能的行业,现在的形势就非常好,盈利也很可观,体现了供给侧改革的效果。当然这个过程也是很残酷的,很多优质的大企业生存了下来,很多小型的、地方的、环保不过关的企业,都被强制关门。

  ……

  这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为什么很多IT大企业的风光不再?为什么看上去不太起眼的传统行业,比如说钢铁水泥,盈利状况有如此好的改善?为什么依赖资本泡沫的行业,比如说p2p理财、炒房、炒股等等,似乎却入了寒冬。

  不仅是中国,即使在欧美国家,也能看得出很多端倪。美国依赖于国债驱动的金融增值模式,似乎也走到了尽头——美国股市有明显hold不住的迹象。

  我认为,就全球而言,依赖于债务驱动的经济模式,实际上已经告别了它的“黄金时代”。金融(主要是债务和利息)吞噬了太多的实体经济的利润,大家都没钱了,都是债务,再也支撑不了金融的持续膨胀。

  在我们学物理化学的时候,有一些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这实际上是自然科学的准则,在这些准则的约束下,人们不可能制造出永动机,也不可能凭空制造出物质。

  想到这里,我在想,其实经济学里边也有一些刚性的约束 —— 比如说“债务驱动”,在物质匮乏技术低端时期,经济有一个高速的增长期,那么债务驱动并不会构成巨大的压力—— 比方说,如果一年回报率有30%,那么10%的利率付出,那么债务驱动是有效的。

  如果经济产能已经过剩,已经陷入价格战的泥潭,而社会运营成本一直在高涨,这时候再使用“债务驱动”,投入的资金越大,债务负担越重,而且还不能盈利。这个时候,靠贷款投入的经济发展,就走到了尽头。

  更直白的比方说,如果20年前去借钱炒房,只要不是高利贷,那么谁能借出钱来买房子,谁就能够很快发财;而现在房价涨不动了,甚至还有下降趋势,不要说借钱买房,就是自己刚需买房子都可能形成资产上的亏损。

  那么依赖于债务驱动的经济,是不是已经过了它的黄金时代呢?综合社会的、金融的、经济的,还有国家的发展趋势来看,我认为答案是真的。

  中国即将告别依赖于债务驱动的发展模式,最重要的是避免美国式的金融一家独大,去工业化的陷阱。除此之外,金融越发达,债务经济越发展,社会贫富差距越大,社会越不公平。能够享受到债务发展红利的,都是金融资本家,这些人为数极少,但却占有了世界大多数的财富,而且蜕变成长期的“食利阶层”。

  改革是有阵痛的,尤其是告别资本高速增值的时代。财富神话,渐渐没有了,早些年一个个依赖于股市泡沫哄抬起来的首富,要么财富缩水,要么原形毕露。

  一直到现在,我才真正理解了前面几年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精髓,也理解了这个改革进程的不易。2008年以来,全球的经济结构都有问题,中国的经济形势不是最糟糕的(甚至是很亮眼),但是中国的改革的深度和力度,在各国对比中,都是最强的。与此相反,西方很多国家,都是依靠量化宽松来延迟危机爆发。

  如果未来几年经济危机不得不爆发的话(康德理论周期如果成立)。那么中国的准备工作是最充足的,通过几年渐进改革,降低了债务经济的依赖性,而优质实体企业充足的现金流,为将来的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的三篇文章,我将会从“中国式债务经济”、“致命的债务危机和危险极限”、“轻装上阵再出发”三个主题,讲述中国债务经济的前世今生。

  希望这个系列文章,能够提供一个分析2019年以及以后中国经济的视角,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配资公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0: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深度再思考 —— 别了,“债务经济”!(上)

  改开前夕,没有债务有拳头的中国

  1975年1月13日,周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四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我国财政收支平衡,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岂止是没有内债和外债,还有一大票结结实实的“硬资产”:

  —— 将近十亿人口,而且都是年轻壮劳力,很大比例的人口,完成了基础教育普及,加上妇女解放带来的“半边天”,辅以全国强大的动员能力,手把犁耙可耕地,拿起武器上战场,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国家,曾经拥有如此雄厚的优质人力资源基础。(此后几十年,“人民战争”、“农村包围城市”,依然屡战屡胜)

  —— 独立自主体系的工业体系,而且有“大三线”做备份。

  —— 通达全国的交通基础设施。上了年纪的人,一定会记得8分钱邮票一封信,从西藏到新疆,实实在在的全国可达。

  —— 全国农业的水利灌溉系统,已经开发出来的大西北、北大荒大批良田,具备了解决全国人民温饱的基础。

  —— 完整的国防体系,强大的军队,看家武器(原子弹、氢弹、卫星)足以保证外国军队不敢上门来打,更不要说,建国后还有几场战争胜利作为“说话算数”的红利。

  —— 外交上,已经回到联合国“五大”席位上,拥有国际事务的“一票否决权”。即使后来韬光养晦,很少使用这个否决权。但是这张牌放在手上,可以交换多少国际政治经济资源?

  —— 建国后,废除了所有与外国缔结的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勒在中国脖子上的债务绞索,全部清理得一干二净。

  ……

  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一无所有以至于到了“崩溃边沿”,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可怕的无知。放眼当今全世界,除了美国俄罗斯还有独立自主权以外,有哪个国家有这种条件?即便是英法,都驻扎着美国军队。

  有人说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乃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恩赐,在我看来,不如说是中国建国以后,积累了几十年的“硬资产”变现。有人说中国今天的成就,应该感谢美国;那我反问一下,美国的冷战胜利,美国人感谢过中国了吗?都是大国,玩的都是利益交换,大家都是老狐狸,跟我们扯什么聊斋?

  这里随便说两件“小事”,大家可以想一想,前面30年积累下的有多少“红利”:

  —— 两伊(伊朗-伊拉克)战争时期,中国“不得不”做了军火商,而且是两边都卖。没有联合国“五大”资格,你见过哪个国家有这种买卖?

  —— 改革开放后,有一笔特别有意思的买卖,就是往狗大户卖“党费”。一笔买卖,就让中国的外汇储备窜升一大截。没有前面30年积累下的深厚基础,你拿什么来卖?

  ……

  更不要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辉煌成就的背后,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其中最大的代价之一,就是债务方式的发展经济 —— 而债务驱动发展的几十年进程中,西方金融资本在中国赚了多少钱?

  改革开放 & 债务驱动

  1979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历程,严谨一点说,应该是向西方国家开始了开放(建国初期向苏联老大哥,也开放学习过很长时间)。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虽然有前述的诸多核心硬资产,但是手上的现金流是很匮乏的。中国手上的这些硬资产,自保和吃饭有余,变现起来也的确不太容易。加上遭遇了很长时间的封锁,以及中国建国前期集中资源发展重工业,在民生领域还有轻工业,中国的确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有优质资产作基础(抵押),凭借债务发展,也并不都是坏事,在我看来,债分两种,一种是良债,一种是恶债。所谓良债,就是用于发展生产力,并且具备良好的偿还债能力的债务;相反,借债用来吃喝享受搞福利,寅吃卯粮不管以后,这种债务就是恶债(还有刻意拿债务陷阱去坑别人的,出发点就是恶债)。

  话说回头,你没有一点家底,没有资源,没有发展潜力,谁会借债给你?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日元贷款,全世界哪里有无条件的贷款?支付一点利息还是小意思了,各种附加条件,特别是政zi附加条件,这些年国际货币基金会、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所作所为,大家又不是没有见过。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第一个大项目,就是宝钢的建设。1978年2月,中日双方签署协议,由中国向日本出口石油和煤炭,日本向中国出口技术和设备来交换(主要是宝钢和配套项目)。—— 我们国家是缺少石油的国家,日本比我们更惨几乎为0,当时中东“石油危机”余波仍在,缺少能源的日本,这笔交易自然是做得过之极。

  整个80年代,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日元贷款”援助。但是日本人并没有吃亏,这些项目很多都是使用日本的设备(很多都是淘汰产能,例如京东方前身的北京松下)。

  在美苏争霸晚期的1980年代,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窗口期,在这个阶段,西方国家为了拉拢中国一起对付前苏联老大哥斗争,全世界都向中国倘开了大门。从国际上获得资本和技术装备,相对比较容易 —— 对比后来,毛熊解体后的1990年代,各方面的环境就恶劣得多。

  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前期,“借债发展”无可厚非,发展是硬道理,错过了这一村,未必有下一店。借助于这些国际上的投资和贷款,中国在1980年代,迅速完成改革开放第一阶段的原始积累。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改开以后,给中国提供投资或者贷款的,大量的资本,来自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华人华侨的资金占比很大。来自日本的资金,也远远多于美国和西方国家。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桥头堡,在进出口贸易和融资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那个也是香港的黄金鼎盛时代。

  改开四十年,“债权人”赚得盆满钵满

  一般人的理解,所谓“债务经济”,就是借债还钱——主要是银行的贷款。其实这里说的是广义的“债务经济”,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包括发行国债,都算得上是债务经济 —— 以未来的回报许诺,换取眼下的建设资金。

  在某种程度上,股权投资、风险投资虽然有一定的潜在风险,但是回报率要高得多,远远高于贷款的利息收益。

  改开几十年以来,国外资本无论是贷款,还是直接投资,或者合资股权投资,期望的都是得到一个良好的回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资本比政zi更为敏锐,更为精明,更加敢于冒险。敢于把钱放到中国来,看重的就是这里广阔的市场、廉价的生产要素、稳定的营商环境,综合起来就是风险小,收益高……

  这里随便举一些在中国投资成功的案例:

  ——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虽然风光不如以前,但是在早些年,特别是1980到1990年代,那是垄断性的存在。到底赚了多少钱?可想而知。类似的还有早些年日化巨头宝洁公司。

  —— 韩国三星的中国公司,鼎盛时期的时候,在中国年销售额超过4000亿人民币。考虑到电子行业的利润率,想想韩国人在中国赚了多少钱?

  —— 德国在中国合资的南北大众,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轿车行业的“扛把子”,由于合资中国一方技术的薄弱(以及被限制),德国大众分走的是利润大头。同样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得到上汽通用。以及后来的宝马奔驰等等。

  —— 巴菲特在香港投资的中国石油(股权),在2008年中国石油内地上市之前退出,年平均复合回报率:52%,总回报率:720% 持有期:5年。

  —— 中国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有美国的投资,而且大部分都到美国上市。美国人分走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红利,而且在股票市场得到了杠杆放大的多倍回报。

  —— 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改制上市的时候,都廉价给美国配送了股份,美国人后来也赚得盆满钵满。

  —— 中国有巨大的“影子银行”体系。因为中国很多企业融资非常困难,不得不求助于这些影子银行。也付出了非常巨大的债务代价。(这其中包括了很多在香港融资的房地产公司。)

  ……

  “债务经济”发展到后期,细心的人会发现,无论中国人如何努力工作,越是赚钱的领域,金融资本拿走的比例就越高,外国人拿走的比例就越高,中国就像一个拿血汗工资的“打工仔”。 —— 比如说房地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比如国内最顶级的两家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和腾讯,大股东都是国外的。

  在改革开放的早年,中国缺乏资金,技术积累不够,管理经验也不足,而国内的就业压力巨大,引入外部资金搞建设搞生产,并且给以回报。这并不算是坏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双赢。

  但是随着“债务经济”越走到后边,它的负面效果越来越明显。本来是先富带动后富的初衷,渐渐的变了。先富的(包括国外的资本)蜕变成金融资本家,让后面那一部分没有富起来的人,世世代代为他们打工,永世为奴。让中国这个巨大的经济体,成为全世界金融资本永远的“打工仔”。

  所以,摆脱“债务经济”模式,是中国真正成为超级大国的必由之路。

  下一章,讲述“中国式债务”的升级和蔓延,以及越来越重的负面效应。

  祝各位读者新年快乐!2019年我们再相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6 20: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告别债经济,转换新动能 (完结篇)

  上一篇被和谐了,因此这一篇我尽量写得简短一点,也避免过度的尖锐。

  由此想到,创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说真话是哪方面都不容易讨好,除了功底、阅历、思考,还需要会讲故事会讨好读者,还要懂得如何说的有分寸。偏偏我这个人的内心顽固得很,我下笔只忠诚于自己内心,从来不打算迎合任何人,也不妥协自己的立场 —— 除非现实告诉我错了。

  这几天朋友圈子都在热议罗振宇,特别是吐槽他的跨年演说 —— 明明是一些常识的东西,偏偏包装得动听而充满故事性。而时间证明,罗胖子的预言,并没有前瞻性 —— 至少他捧过的很多人,后来下场都不太好。

  我昨天在群里和朋友留了几句话,大意是我现在越来越害怕读书,特别是流行的社科类的书(很多还是国外知名的学者),十部书里倒有九部坑 —— 但是在《毛选》里面,可以读到超越时代的智慧,感受得到深邃的哲学思维。我这么说的意思,大概是我还没有找到一本西方的书,可以合理地解释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甚至是书里的各种预言都有很多坑,不是夸大其实,就是偏离现实万里。

  后来也想明白了,凡是出名者,背后都有资本在捧场,资本是有利益的,因此作者的立场也必须符合资本的利益,是非对错倒是第二位的了,屁股坐在谁家的凳子上,端着谁的饭碗,自然就说谁家的好话。

  有朋友反驳我说:“我读书有点多,你不要骗我哦……”我就回了一句,现在的媒体和书籍,骗的就是读书人。白纸黑字,你读了就会受到影响,骗的就是你!

  扯得有点远,回到“债务经济”这个话题上来。关于“债务经济”,我认为所有西方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基本都是错误的,因为现实状况证明,即使是看上去“合理”的负债,最终仍然会导致不可收拾的结果 —— 2018年全球债务创新高。发达国家的债务,尤其感人至深。

  因为,就全球而言,债务已经从公司纷纷转向了个人,从“有限责任”变成了“无限责任”(前两天杭州推出放贷到80岁,相当于推出“父子贷”)从生产转向了消费,债务不再是发展生产的手段,而是财富分配和掠夺的工具。债务的本质,大部分都是为了某些集团(或者大公司)的利益最大化,比如说:你在花呗借的钱,转过头就是阿里的利润,回过头在美国股市杠杆再放大——大公司光鲜的财富数字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债务。

  所有解释“恶债”合理性的经济学理论,从本质上就是邪恶的,或者是一种“伪学说”。无论多么巧言令色,无论公式模型做得多么漂亮,恶就是恶。你能够指望地产商雇佣的经济学家,给出理性的房地产分析报告?

  有的读者朋友问我,你怎么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要摆脱债务经济?要知道几十年来,一直都是债务驱动的动能,要转换新动能有多难?

  我的看法是,债务还是会继续,国家一边加大投入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的“良债”(更多优质资产),一面出清“恶债”(或者降低比例),也就是让资本为我所用,但是尽量避免其作恶。我先说几个重要的方面:

  —— 国家这几年,投资了巨额的资金在芯片、新能源、航空航天、面板、物联网和5G……这部分的投资,现在看看电子产业的“国货”进步速度,可想而知大部分都是“良债”。比如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即使是在价格战泥潭中,仍然盈利发展。

  —— 一直在加大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最近一口气开通了十条高铁,从国家批复的项目看,2019年仍然是基础设施的投资的“大年”。

  —— 军事新装备高科技装备的井喷,这其中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支持。

  —— 科研领域的巨额投入,比如最近上月球的嫦娥4号。

  —— 产业升级、加大环保力度。同时推动供给侧改革,去掉低端无效产能。供给侧改革也是把一些资产,从恶性转为良性的重要手段。

  —— 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当然这句话发挥效力,需要一点时间。不过从我的直观感受来看,已经在进行时。

  —— 2018年几乎所有的投资领域,大部分都是亏本,“钱生钱”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褪去。不仅国内如此,国际上也是如此。

  —— “扫黑除恶”,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打击“高利贷”和“传销”,防止恶性债务的进一步蔓延。

  ……

  在很多公众号的文章里,常常引用这一句话:“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没错,我们都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份子,就像一群人乘坐电梯上楼,有人在电梯里翻跟斗,有人在电梯里俯卧撑,有人在电梯里到处蹦达,有人一动不动,最后电梯到达顶楼的时候,别人问他们怎么上来的,每个人都煞有介事各有各的说法。但是事实的真相,乃是电梯在上升。换做我们这个改革开放时代,电梯就是国家的宏观经济,大大小小的土豪,搭乘的都是国家发展的便车。

  同样道理,如果一个国家陷入“恶性债务”的泥潭,绝大部分的人,都会是受害者。因为最终这些债务,都会转嫁到普通人的头上。

  所以认清自己的所处的位置,看准国家发展的脉搏,努力做好自己手里的事,克制自己的贪婪和享受的欲望,避免被恶债缠身,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新进程。

  这个系列文章,以这样的方式来收尾,各位是不是会觉得太肤浅呢?其实大道至简,很多复杂的大道理,往往是几句简单的话能说清楚,至于能不能做得到,那才是真正重要的。

  不信吗?我就用21个字来总结这个系列文章。而这21个字,只要看电视,大家每天都能听得到。(我也听了很多年,直到最近才有比较深的领悟。)

  —— 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

  没错,就这21个字。它概括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精髓,且听我一一给你解读。

  —— 国是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家国天下的情怀,而团团圆圆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家。不懂的,想想2019年初,对海峡的讲话。

  —— 善作魂,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于西方列强强则必霸的行径,中国人讲的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一带一路”就承载了中国人的全球责任担当。

  —— 勤为本,一切伟大事业都是干出来的。财富都是双手创造的,而不是搞金融债务借来的。

  —— 俭养德,去奢靡之风,消费量力而行,不要为了图满足一时欲望,陷身债务泥潭。

  —— 诚立身,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

  —— 孝当先,除了对父母长辈的孝以外,最重要的中国传统还有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和为贵。我们爱好和平,无论是贸易战,金融战还是什么超限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准备了足够的力量来保护和平。

  ……

  大部分做人做事的道理,其实本来就很简单,但是做到并不容易。有人故意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金融的学问,很大的篇幅就是人性,特别是人性的弱点 —— 从众、虚荣、懒惰、希望不劳而获……恶性债务犹如一种软性毒品,针对的就是人性的弱点而下手。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战胜自己内心的魔鬼,控制自己内心欲望的野草,重拾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优秀传统,无论收入多寡,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时代的物欲横流面前,才能够保护好自己的未来 —— 如果说,这三篇系列文章,能够有什么启发的话,希望这几句话,有一点点用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 08:16 , Processed in 0.10941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