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34|回复: 0

冉学东:为什么要压缩银行的利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4 14: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让银行股票遭到重创的所谓“窗口指导”并未得到监管层的澄清,而媒体爆出来的一些细节表明,此事可能是监管的惯常动作。

  窗口指导的具体内容是:要求商业银行“适度控制”利润增速,让2018全年的业绩增速“不要放太高”。这个指导,让人想起今年5月,银保监会要求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将全部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一刀切”计入不良;属于地方银监局管理的地方法人银行则按各地实际情况,有些地方银行可以延期到明年达标。这在当时也是一个传闻,没有得到官方的明确态度。

  其实这个政策最终的效果还是降低银行利润的,因为不良的拨备将很高,这是压缩利润的一种方式。监管为什么现在要让银行严格认证不良资产,因为为了提高利润,银行一般的倾向都是隐瞒不良,或者通过其他手段转移不良的,比如目前的借新还旧,事实上就是大量不良资产以贷款归还,或者以新增贷款归还利息,本来已经是不良,银行还会认定为相对优质的资产,通过新增贷款来养着。

  这种模式对于经济的发展影响极坏,因为大家看贷款数据在提高,但是这些数据没有价值,因为银行的信贷并未进入实体的交易,只是给银行贡献了利润而已。

  中国金融业最近十多年来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银行业都有一种资产膨胀冲动,因为银行业跟其他行业不同,它是信用主体,可以创造货币,央行以存款准备金率控制之,但是它可以通过影子银行创造,因为只有信用创造了,资产扩张了,才能有利润。理论上讲,如果不顾及未来的资产风险的话,中国的银行业可以无限创造资产,比如给某企业贷款,贷款变成存款,然后再贷款,如此周而复始。

  商业银行跟监管玩“猫捉老鼠”的金融有些都是多年了,其中最主要的办法是把表内的资产转到表外,表外的资产没有表内的各种限制,比如资本充足率流动率杠杆率等等,这些方法从一开始的带抽屉协议的卖断式信贷资产转让,然后信托贷款、非标资产三方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投资、甚至有限合伙基金等花样翻新。这些听起来很专业的名词把外行能吓晕,把监管者搞得脑袋疼,其实就是规避监管,没有多少创新价值。商业银行的所谓资产管理或者投资银行业务管理只不过是将储户的存款吸引到理财产品,而理财的投资标的依然是债权。资产出了表,但是风险还是银行的,只能让刚性兑付大行其道,这就是最近几年所谓“金融乱相”主线。

  只不过此前只是银行一家参与了贷款,拿到利润的只有银行一家,现在则加入了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资管公司、租赁公司等等通道,但是钱还是银行出的。只不过到了实体企业那里,融资成本大大提高了。

  现在的银行除了利润冲动外,还有各种排名,董事长行长排名下滑太严重,面子上过不去,所以大家拼命扩张再扩张,这是金融体制的一大痼疾。

  所以最近十多年央行银监会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控制银行发放贷款,甚至一度又恢复了贷款额度控制,有时候不惜用很多方法进行惩罚。

  所以按照这个逻辑,此次传言如果是真的,那跟这几年监管机构对于银行业的监管精神是一致的。只不过此次监管要银行提足拨备,做小利润,压缩的可能是银行自身的经营成本,比如银行人士的薪金收入、办公成本甚至营销市场成本等等。

  由于商业银行被赋予很多的政治功能,比如支持三农、扶贫、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国企做大做强、这些支持当然都很好,但是民营企业的资金却被挤出了,现在上上下下都在大力提倡支持民营企业,但是民营企业能力毕竟不足,风险毕竟很高,需要的风险资本肯定更高,这就必然要求商业银行省钱花,类似于把钱存起来,为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支持民营中小企业打下基础。

  银行业跟实体业是相互依存的,银行业长期处于较高的盈利,实体企业越来越困难,这对银行业来讲不是好消息,因为银行业的利润是从实业那里分过来的。要改变这种局面,要么银行业让利反哺实业,要么银行做小利润,做大拨备,以防范坏账风险。从这个逻辑来讲,笔者支持监管的“窗口指导”。配资指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0 23:05 , Processed in 0.1250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