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56|回复: 0

孙立平:大萧条:牛奶的误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 12: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用几讲来谈谈三十年代大萧条的问题。

  我想,在今天的情况下,了解历史上发生的这些重要的事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当然,历史和现实不能简单的比赋,但是增加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对我们认识现实无疑是有帮助的。

  我想,对于三十年代大萧条,人们都耳熟能详。它爆发于1929年,到明年正好是九十周年。那我们从什么地方开始说起呢?我想先问一个问题:(对)三十年代大萧条你最形象的印象是什么呢?可能很多人都会说牛奶,卖不出去的、倒到河里、倒到海里的牛奶。在我们的教科书当中,在课堂上老师的讲述当中,只要讲到三十年代大萧条,都会提到这个牛奶。所以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牛奶就成了三十年代大萧条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但是现在我要说,这是一个有害的误导。在三十年代大萧条当中,牛奶是不是过剩?没错,过剩。过剩的牛奶是不是倒到河里、海里?有的确实是倒到河里、倒到海里。以至于当时有一句话说,密西西比河成了一条“奶河”,但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了,说明牛奶对于三十年代大萧条的象征意义。但是现在我要说,其实牛奶并不重要,当时真正卖不出去的不是牛奶。那不是牛奶是什么?是房子、汽车、摩托车、简易冰箱、洗衣机、电话机、收音机……是这些东西。区别这个东西很重要,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弄清楚,当时美国也好,西方世界也好,它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我曾经用两个概念,来解释三十年代大萧条发生的背景。这两个概念,一个叫生活必需品的时代,一个叫耐用消费品的时代。或者换句话来说,三十年代大萧条之所以发生,就是从前一个阶段向后一个阶段转型出现了问题。生活必需品和耐用消费品,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人们生活用品的两种不同的类型,也可以把它看成是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可以说,在过去成千上万年的时间里,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生活必需品的阶段。也就是说是一个柴米油盐的阶段。那时候,柴米油盐是整个社会的中心,无论是社会的生产,还是人们的消费,都是围绕柴米油盐来转的。但是到三十年代大萧条发生之前,这个情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就是另一类的物品,耐用消费品,开始成为整个社会生产和人们消费的更主要的内容。我们说两个数字,大家就可以了解三十年大萧条之前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我们先说汽车。1929年——三十年代大萧条发生那一年,美国这一年大约生产了五百万辆汽车。那五百万辆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去年我国乘用车的产销量大约是两千九百多万辆,就是不到三千万辆,就算三千万辆吧。那也就是说三十年代大萧条那一年,美国生产的汽车大约是相当于我们现在汽车的六分之一。但是这里得注意两点:一个,他那个五百万辆,那可是九十年前的数,而我们的三千万辆是现代的数。另一个,那时候美国的人口大约是一个亿,也就是说九十年前,它一个亿的人口一年汽车的产销量是五百万辆。而我们现在将近十四亿人口,而且是九十年后,每年是三千万辆。也就是说在1929年,九十年前,当时美国每一百个家庭汽车的保有量比我们现在还要高。大体当时是美国大约一个家庭平均拥有一辆汽车。这是一个数字,第二个数字就是房子。在三十年代大萧条之前,美国每年新造的房子大约是一百万幢,也就是说那时候美国和我们今天的情况很相似,也是一个房地产蓬勃发展的时代。但是在三十年代大萧条爆发那一年,美国连五十万套房子都没卖出去。所以我说这两个数是想说明什么呢,是想说明当时三十年代大萧条发生的时候,美国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个问题非常的重要,大家都知道,经济危机虽然从直接的层面来说,往往是发生在金融的层面,但就实质内容来说,问题其实还是发生在实体经济的层面。

  所以从上面我们讲的背景当中,我们就可以想到一个问题:三十年代大萧条过去差不多将近九十年了,那么在过去的九十年当中,关于三十年代大萧条人们做了很多的研究,出版了无数的专著、无数的论文,甚至有不少学者呢,可以说一辈子就靠研究三十年代大萧条来吃饭。但是我个人的看法,尽管有这么多的研究,但是三十年代大萧条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其实没有完全说清楚。那为什么没有完全说清楚呢,就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些年一直没有人去问,可以说这个问题是我第一次认真去问的。什么问题呢?就是人们都不是说三十年代大萧条是生产过剩危机、是东西卖不出去吗?但是在将近九十年的时间里,就没有一个人去问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说生产过剩,究竟什么东西过剩?你说东西卖不出去,究竟什么东西卖不出去?而弄清楚这个问题非常的重要,而前面我讲的这两个数字表明的是什么?当时的问题,不是出在牛奶上、不是出在生活必需品上、不是出战柴米油盐上,问题是出在房子汽车上、出在家用电器上、出在耐用消费品上。这告诉我们,当时美国和西方正处在从生活必需品的阶段向耐用消费品阶段转变的时期。有的朋友可能知道。当时三十年代大萧条爆发的时候,当时美国在任总统是谁,是胡佛。胡佛是1929年就任美国总统的,也就是说他是在1928年总统大选当中获胜的。当时他在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曾经向当时美国的选民做过一个许诺,他说如果我当时美国总统,我一定要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让美国的每个家庭锅里都煮着两只鸡,院子里都停着两辆车。所以从这个目标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当时那个时代的特征,两只鸡是什么?生活必需品。两辆车是什么?耐用消费品。当时正好是处在这样一个转变的时期,而三十年代大萧条其实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发生的。或者说,大萧条和这个转变的不顺利、这个转变没有真正转过去有直接的关系。这样就使得我们不能不思考一个问题:从柴米油盐阶段到房子汽车阶段的转变,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转型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但是很可惜的是在过去这些年当中,好像很少有人从这样一个角度、这样一种眼光去看这个过程,为什么呢,人们把这个事情看得太简单了,说,过去是柴米油盐,现在是房子汽车,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不挺好的吗,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那现在我要说的是,非常有可说的,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如果这个转型转不好,这个坎儿过不去,很可能就是一场经济危机,就是一场社会生活的剧烈的动荡。那么这样一个看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过程,为什么会这么艰难?这个原因我们找时间来进行分析,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6-11 01:50 , Processed in 0.1406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