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14|回复: 0

孙立平:资源配置方式的解释:为什么有的人一无所有有的人却得到的太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 12: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好。今天,我们谈一个话题:为什么有的人一无所有,有的人却什么都有。

  年龄大一点的朋友都知道,台湾原来有个歌手叫郑智化。他有首歌我非常喜欢,叫《你的生日》,可以说这是一首最忧伤的生日快乐的歌。他在这首歌中唱到:“你的生日让我想起一个很久以前的朋友。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他流浪在街头。我以为他要乞求什么,他却总是摇摇头,他说今天是他的生日,却没人祝他生日快乐。”然后他就一遍又一遍地唱“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在这首歌当中有一句歌词,当时我听了之后感到一种强烈的震动。他说:“这世界有些人一无所有,有些人却得到太多”。我今天说这个事情不是为了发几句感慨,甚至也不是为了抨击一种社会现象,我重新提这个问题,是为了探讨和解释这种现象: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一无所有,有些人却得到太多。

  让我们首先从资源的类型以及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机制说起。我们知道经济学当中有一个概念叫稀缺资源,可以称得上稀缺资源的至少要有这两种属性:第一个它是人们所需要的,也就是说它对于人们来说是有效用的,人们都想得到这些东西;第二,这些东西是有限的,稀缺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充分拥有它。比如说,在一般的情况下,阳光和空气,我们就不把它叫做稀缺资源。从人类的历史上来看,人们最早认识到的是经济资源。这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后来人们才慢慢地将政治权利、文化乃至于社会关系,也看做是一种稀缺资源。甚至有的人进一步提出了社会货币、文化货币、政治货币,这样的一些概念。也就是说社会当中那些稀缺的资源,是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的,如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等。

  这些资源既然是分成不同的种类的,那么这些资源又是如何在社会成员当中进行分配呢?从整个人类的历史来看,这种资源的分配,可能有两种很不相同的类型,一种类型,通俗的说就是这些资源,它是分开来分的。这样分的结果,就是这些人可能得到这种资源比较多,但是他得到其他另外的资源就比较少,而另一部分人呢,他得到另外的某种资源比较多,但是得到其他的资源比较少。比如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就经常举美国的例子,在他们看来,在美国那样的社会当中,政治家拥有政治资源、政治资本比较多,他权利比较大,但是并不意味着说他会是一个富人,也并不意味着说他拥有很高的社会威望,也就是说他拥有的经济资源、经济资本,社会资源、社会资本并不见得多。而一些拥有经济资源、经济资本比较多的富人,但他并不见得同时拥有很大的政治权利和很高的社会威望。人们经常举的例子还有,比如说神父、牧师,这些人往往拥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威望,但是在经济上并不富有。相反,有的妓女经济上的条件可能不错,但是社会威望很低。这些情况都说明在这样的社会当中,这些资源是分开来分的,你得到这个多,但是并不见得到其他的也多。但是也有另外的一种社会,不同类型的资源是混在一起,或者是合在一起来分的,也就是说你得到这个多得到那个也就多,你这个得不到,其他的也得不到。这就是我们一开始就说的,有的人一无所有,有的人却得到太多。这个太多不仅是指数量上的,同时也是指类型上的,比如说,原来我们社会当中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就是和就业、和单位制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你有单位、有就业,你有工资、有货币的收入,也就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如果你没有单位、没有就业、没有工资、没有现金收入,也就同时没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

  从这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当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如果不同类型的资源是分开来分的,就说你这个多一点,他那个多一点,那么这样能够得到的人相对来说就比较多。但是如果这些资源都是混在一起,合在一起来算的,那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得到这些资源的人数更少,也就是说有的人他要得到这个,他也就有了那个,而另外的人可能就一无所有。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分配的方式?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不同资源的相对独立性。比如说,在有的社会当中,经济资源是相对独立的。也就是说,他受像政治权利这样的因素控制的程度比较低。文化的资源、文化资本也是同样如此。有的朋友可能看过一个话剧叫《蒋公的面子》,它说的是蒋介石在兼任南京大学,也就是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期间,邀请三位中文系的教授赴宴这么一个故事。讲述了三位教授围绕要不要给蒋介石这个面子发生的争论。有的人是觉得有点儿受宠若惊了;有的人是因为喜欢美食,特别想去,但是呢,又放不下自己的面子;那么还有的呢,是我就不给你这个面子。那么从这里边可以看到,当时所谓的文人,所谓的文化资源,具有一种相对的独立性。一般来说,各种资源是不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一个因素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就是权利在社会当中的地位以及这种权利的性质。

  在九十年代的时候,当时我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总体性资本。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社会当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前,不同的资源是高度结合在一起的,其中核心的东西就是权利,权力支配着一切,支配着种种其他的资源,其他的资源很难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在后来的一篇文章当中我们又提出一个概念,不落空阶层。也就是说,当社会当中每一次出现机会的时候,能够得到些机会的都是同一部分人。这样就导致对资源资本的一种很高程度的垄断。其实不仅仅是政治权力有这样的特点,经济资本,如果强大到一定的程度也会有一种类似的特点。我们经常讲说这个社会当中有 “通吃”的现象,说的就是一种资源他占据了绝对优势之后,对其他资源的这种支配的关系。我原来曾经讲过在改革开放之初,其实我们有一个不错的趋势,也就是说这些资源开始分开来分了,有了这样的一种趋势。比如说那时候机关干部、国企的工人,仍然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收入来说呢,相对来说比较低。而个体户,还有一些当时刚刚出现的企业主,他们收入比较高,但是呢,在人们心目当中社会地位并不高,当时的知识分子被社会赋予了一种很高的社会地位,但是其经济条件也并不是很好。这样在当时就形成了一种所谓的普遍的不平衡感,也就是说每个群体、每个阶层都有他满意的地方,又有他不满意的地方。其实这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应当是一个好的趋势。但是当时人们把这种普遍的不平衡感当成一种负面的情绪。那后来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资源越来越集中,这些资源也越来越重叠,从而形成刚才我说的,有的人可能是一无所有,有的人可能是得到的太多,然后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形成的是一部分阶层、一部分群体他的绝望感。一部分阶层、一部分群体的绝望感,其实要比整个社会的普遍的不平衡感要危险得多、有害得多。所以这之间微妙的变化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好了,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各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6 11:27 , Processed in 0.18754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