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85|回复: 0

枫叶君:徐锡麟的惨死与端方的“宪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7 18: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端方,晚清大臣,担任过闽浙总督,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乃朝廷封疆大吏,就权力所及而言,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北一带的事他全管过,用今天组织部门的话说,履历完备,经验丰富。

  端方出身也好,满洲正白旗,从小过继给伯父桂清。桂清是慈禧太后的亲信,当过同治皇帝的老师。所以,端方是正经八百的高干子弟。

  (端方)

  戊戌政变之后,大清已经风雨飘摇,貌似华丽宫殿,其实已如一座破草屋,只差一脚便倒。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出逃陕西,而那时端方正在陕西主事,接驾有功,因此更得慈禧太后赏识。

  端方有学问,有能力,支持教育改革,也很会拉关系,人际形象较好。1905年慈禧太后派五大臣去欧美考察宪政,端方就是其中之一。在很多人眼中,端方是一个改革派的好官。

  但是,清朝末年,革命党开始兴起,身为地方大员的端方不断替朝廷“平息乱党”。而他与革命党结下的最大梁子,就是他于1907年下令处死光复会重要成员徐锡麟,方式是极其残忍的凌迟。

  徐锡麟,浙江绍兴人,早年留学日本,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成为主要领导成员之一。

  光复会主张用暗杀、暴动等极端手段解决满清高官。可是,要暗杀就得能接近高官,于是徐锡麟捐了个官,成为安徽巡抚恩铭身边的人。徐锡麟做事精干,也很殷勤,深得恩铭信任,被任命为安徽巡警学堂会办。

  徐锡麟不像现在那些没出息的贪官,接近书记省长就是为了向上爬捞黑钱,他心里只有灭清、建立共和,心里一直盘算着刺杀恩铭。

  (安徽巡抚恩铭)

  1907年2月,徐锡麟和秋瑾商定在安徽、浙江同时举行起义。起义原定在7月19日,但因一会党成员被捕,招出一些起义人员暗号,起义被迫提前。

  此时,两江总督端方急电恩铭缉拿乱党。恩铭将名单给徐锡麟看,徐锡麟发现自己的暗号就在其中。于是,徐锡麟觉得无法再等,决定于7月6日巡警学堂毕业典礼时起义。

  毕业典礼上,徐锡麟趁向恩铭呈递毕业生名册时,突然拔枪对恩铭连开7枪,恩铭当场毙命。很快,闻讯赶来的清军与起义人员展开激战,4个小时后,起义失败,徐锡麟被俘。

  徐锡麟从被俘到审讯到被处死,大义凛然,毫无惧色,审讯时,徐锡麟与藩台冯煦有下面一段对话:

  冯:恩帅对你不错,你为什么要害他?

  徐:他对我不错,那是私人交情;我杀他,那是公事。我不能公私不分。恩帅怎么样了?

  冯:明天就要杀你祭他!

  徐:这么说死了?好啊,好啊。他死了,我就是被你们剁了也心甘了。

  审讯完毕,按规定要给死囚留影。拍完一张,徐锡麟不满意,要求再补拍一张。审讯的人问为什么。

  徐锡麟说,刚才那张没拍好,怎么好意思留给后人?

  于是,照相的就又给徐锡麟拍了一张。这就是流传后世的著名留影徐锡麟就义照,虽然也看不出多少笑意,但是双目炯炯有神,大义凛然。

  (行将就义的徐锡麟)

  次日晨,徐锡麟于安庆巡抚衙门东辕门外,被凌迟处死,年仅34岁。

  徐锡麟死得很惨,他先是被砸碎睾丸,胸膛被剖开,心肝被挖出,以祭奠死去的恩铭。据说他的心肝后来被士兵拿去炒食。

  凌迟俗称“千刀万剐”,是最残酷的一种极刑。实际上,清朝从1905年后就不再使用凌迟,为什么徐锡麟会被用凌迟方法杀死?有人说,这是恩铭妻子要求严惩。可是,一个家庭妇女能命令两江总督?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唯一较为合理的解释就是,端方此举是为震慑革命党人。

  这样,徐锡麟就成为正史上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人。

  受审时,徐锡麟写下供文,行文充满革命者之豪气:

  “我本革命党大首领,捐道员,到安庆,专为排满而来。做官本是假的,使人无可防备。满人虐我汉族,将近三百年矣。观其表面立宪,不过欲牢笼天下人心,实主中央集权,可以膨胀其专制力量……我蓄志排满已十余年,今日始达目的。”

  “你们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剁了,全身砍碎了均可,不要冤杀学生,是我诱逼他们的。革命党本多,在安庆实我一人,为排满事欲创革命军助我者,仅陈伯平与马宗汉两人,不可拖累无辜……我自知必死,可拿笔墨来,将我宗旨大要,亲书数语,使天下后世,皆知我名,不胜荣幸之至!”

  端方用凌迟处死徐锡麟,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是,按照徐锡麟的说法,端方本人也在革命党的暗杀名单上,而且排在铁良、良弼等人前面。可是,端方不会想到,在他杀死徐锡麟仅四年后,他本人就在新军起义中被砍头。

  1911年5月,清廷在盛宣怀的强力推进下,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强收川汉、粤汉铁路为“国有”,引发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地大规模保路运动。其中尤以四川为剧烈。为了灭火,清廷任命端方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率湖北新军2000余人入川弹压。

  该着端方倒霉,随他入川的湖北新军中有许多革命党人。不久,武昌起义爆发,各地随后响应。11月27日,新军哗变,端方与胞弟端锦被抓获。此时的端方,早已没有了杀害徐锡麟时的气势,他想活命。

  先是用钱,说可以给新军筹措数万两银子的军饷,但人家不理会;见钱保不住命,端方就开始讲家史,说自己家原本是汉人,姓陶,是被迫加入八旗的。据说当时痛哭流涕,只求活命,好像在清廷做官多年是误入歧途。倒是他弟弟端锦像条汉子,口中大骂。最后,兄弟俩双双被砍头。

  可见,端方的嚣张只是在他手中还握有权力之时,一旦成为阶下囚,便威风不在。相比之下,当年的徐锡麟即便在受审期间,依然顶天立地,豪气干云。

  1912年1月10日晚7时,端氏兄弟的头颅,放在装菜油的铁盒里,由革命军押运抵武昌。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都督黎元洪下令将两颗头颅游街示众,武汉万人空巷,前往围观。后由端方长子端继先寻回并运回北京安葬。

  从徐锡麟的安庆起义时,革命党人就想杀死端方,但没成,到了辛亥革命爆发,端方终于死在革命党手中。他是清末被革命军杀死的最高级别的清朝大员。

  按说端方在清廷里也算个改革派人物,革命党为什么一定要除掉他?其实,在革命党看来,端方的改革不外乎是迫于形势,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满清统治,延续这个日薄西山的腐朽政权。他的这些措施,只对维持清廷统治有力,而于共和革命不利。

  对于统治者来说,很多的所谓文明表现只是表象,他们离真正的文明社会相距甚远。以端方为例,在慈禧太后任命他为五大臣出洋考察之前,他一本正经地跟太后讨论起宪政;1906年,在芝加哥,身穿马褂的他站在一群美国官员中间,仿佛也在探讨着文明的东西。

  (1906年,端方(前排左)在芝加哥考察)

  可是,一年之后,就是这个考察西方宪政的端方,下令将徐锡麟剖心挖肝。

  文明是一种内在气质,修为,有些人就算嘴里谈着宪政,骨子里也是暴力政权的维护者,端方如此,实施了某些新政的恩铭也同样如此。

  这种道理同样适用于朝廷。实行多年的酷刑凌迟,为何后来被废止?也是因为迫于外来的压力,清廷才在法律上进行了修改。欧美各国早就知道中国有凌迟酷刑,但是真正引起他们关注,是因为一个叫富珠哩的死囚。

  富珠哩是满族人,是一个蒙古王子的家奴,于1905年的农历除夕夜谋杀主人,原因据说是该蒙古王子凌辱他的妻子,被判凌迟处死,同年4月10日在北京菜市口行刑。这个残酷的过程被一名法国人拍摄下来,照片相当完整,后通过多个途径流传到国外,刊登于报纸上,遂引起欧洲各国关注。

  (富珠哩凌迟行刑图。1905年4月10日,大清直隶北京菜市口。)

  其实,早在1866年,英国驻华使馆参赞威妥玛就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出建议停止凌迟。结果,朝廷只允许对由洋人交付的犯人免用凌迟,其他犯人如犯重罪被判凌迟,还要照常执行。

  在富珠哩的照片被散播后,欧美各国开始向清廷施压,要求中国废除凌迟酷刑。结果,在富珠哩被处死两周后,即1905年4月底,法律大臣沈家本主持修改《大清先行律例》,并奏请光绪皇帝同意,将凌迟连同戮尸、枭首等酷刑“永远删除”,之后死刑“具改斩决”。

  但是,端方对徐锡麟的残酷处死明显是一个例外。

  文明本来应该是自己前进的,但很多时候又不得不被外界推动着向前。晚清的凌迟酷刑,如果没有外界的压力,恐怕它不会废止于1905年,又或许连徐锡麟都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刑者。

  所以,我们绝不能轻易地把一个嘴上谈宪政的人看成是支持民主,支持自由,支持文明,就像慈禧太后和端方的那段谈话,更不能因为某人和一些绅士站在一起拍张照,就认为这个人也融入了文明社会之中。文明、民主、法治这些东西,不是靠一两件华丽的外在包装就能定性的,就像出洋考察宪政的端方,回来的第二年便用人类所不齿的残酷刑罚处死了一个革命者。

  开着新车,拿着手机就是一个现代人吗?其实,你很可能还生活在过去,有些人只是不自知而已。

  徐锡麟正好相反。如同光复会的纲领“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所言,他捐官是为了革腐朽大清的命,为中国赢得光明的前途。尽管光复会与同盟会有矛盾,审讯时徐锡麟曾说过“我与孙文旨不合,他也不配使我行刺”之类的话,但是,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还是怀着敬仰之情亲赴杭州祭奠,感慨万千地说:“光复会有徐锡麟之杀恩铭,其功表见于天下!”

  鲁迅与徐锡麟同为绍兴人,与光复会关系密切,鲁迅的学生和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鲁迅加入过光复会。在1919年发表的小说《药》中,鲁迅塑造的人物之一夏瑜的身上就有秋瑾、徐锡麟这些革命党人的影子。夏家的儿子要被砍头,华家的华老栓要为儿子讨人血馒头,夏瑜死了,小栓子也未能因人血馒头活下来,暗喻中国的华夏两家的儿子,一个作为病人,一个作为革命者,一同走进了坟墓。

  夏四奶奶不理解儿子的革命,但却相信儿子的善良,认定他是被冤枉的。在小说结尾,看到儿子坟前树上立着一只乌鸦,便说:“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 就在她和来给小栓子上坟的华大妈要离去时,“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安史之乱中,杜甫在《春望》中留下这样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在《药》的结尾,鲁迅笔下出现的是一只大叫的乌鸦。在国家处于祸乱之时,穿越1100年,爱国文人的心竟是如此相通!

  其实,那只乌鸦岂止是飞过夏瑜的坟头?它也飞过了秋瑾的坟头,飞过许许多多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的坟头。自然,里面也有徐锡麟的坟头。

  在黑暗中眺望光明,于革命者是理想抱负,而对普通人来说,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生于黑暗之中,即便无力改变,也绝不为它辩护。这是做一个正直人的本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9 05:2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