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82|回复: 0

姚尧:笨蛋,问题在战略(前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1 11: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202年一月,刘邦在定陶登基称帝。五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摆酒设宴。席间,刘邦向众人提出一个问题:“诸位将军都别瞒我,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拥有天下,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高起、王陵答道:“陛下傲慢而喜欢侮辱人,项羽仁厚而经常爱护人。可是,陛下每次派人攻城略地,所降服和攻下的地方都会分给他们,这就是与天下共享利益。项羽嫉贤妒能,有功劳的就陷害,有贤能的就猜疑,打了胜仗也不计别人的功劳,占了地方也不给别人好处,所以他才会失去天下。”

  刘邦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这点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抚慰百姓,供给粮饷,不绝粮道,这点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这点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的俊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之所以能取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之所以被我擒获的原因。”

  刘邦的这番高论,千百年来获得后人无数的赞誉,可是在姚尧看来,刘邦也不过是只知其二,不知其三。张良、萧何、韩信三杰确实是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不朽功勋,可是范增无论是在才能还是作用上都远不能与三杰相比。项羽并非全然不用范增,只是即便用了范增也未见得比不用好太多。项羽输给刘邦,关键出在战略环节,而范增的战略能力亦未见得比项羽高出多少。

  在姚尧看来,大事业就像是一张桌子,大势、战略、战术、后勤就是支撑这张桌子的四只脚,缺一不可。在秦楚汉之际先后主要有嬴政、陈胜、芈心、项羽、刘邦五位领袖,他们的成败得失皆与此有关。

  先说芈心,也就是项梁所立的楚怀王。当时的天下大势是由周制向秦制过渡,可是芈心在怀王之约中却试图重新复辟周制。违逆大势的结果,是他派出的两支军队,刘邦和项羽虽然都相继攻入咸阳,灭亡了秦朝,但怀王自己却是最大的输家,先是被迁徙出都城,接着又被刺杀于异乡。

  陈胜在陈县建号“张楚”,目的是要继承秦制,可见他在大势上是对的。在战略上,以主力西征秦国,以偏师四处略地,这也是对的。以吴广为假王围攻荥阳,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后勤问题。陈胜之所以最终败亡,问题是出在战术上,他没有足够多的军事人才去替他执行战略。派出去围攻荥阳的吴广迟迟未能得手,派往各处略地的将领皆各怀私心,只有周文这一路成功杀进函谷关,可惜这支孤军深入的部队原本就是乌合之众,一战而被章邯击溃。之后,各地将领纷纷自立为王,孤立无援的陈胜只能是兵败被杀。

  嬴政以秦制统一天下,在大势上自然是毫无问题的,其战略、战术能力亦毋庸置疑。可惜的是,秦始皇在将秦制推行于天下时操之过切,以致于人力、物力、财力皆已超过帝国所能承担之负荷。胡亥继位后,不能在后勤上匡正乃父之过失,反而在战略和战术上不停地自残,最终导致了秦朝二世而亡。

  刘邦自分封汉中以来,以萧何次律令,这是在内政改革上全面推行秦制。以韩信申军法,这是在军事改革上全面推行秦制。后来张良谏分封,这是在外交改革上全面推行秦制。就大势而言,刘邦因三杰在三个方面的襄助而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在战略上,韩信的汉中对策和九月来信,张良的下邑画策,皆保证刘邦在战略上也始终正确。在战术上,从还定三秦,到京索阻击,到横扫北方,再到垓下决战,全部都是由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为他解决。在后勤上,则由萧何力保刘邦前线的足兵足食。不过,刘邦称帝后开始着手剪除功臣,进而大肆分封同姓王,遂使天下又由秦制退回到周制。大势上的错误,最终酿成了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最后,我们来说项羽。项羽战术能力之强,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在其它三方面都有缺陷。天下分封时,项羽在怀王之约的周制中加入了秦制的成分,这在大势上虽说是较怀王有所进步,可毕竟还有瑕疵。在战略上,项羽更是屡屡犯下大错,这些在书中都有详细解析,此处则暂不列举。至于后勤方面,则多次因彭越军的南下奔袭截断粮道而苦不堪言。

  不过,这四方面因素并非完全孤立,而是互相关联。仅以项羽而言,他若真有战略眼光,就该懂得他所分封时采取的周秦混合制绝非长治久安之计,只是一种过渡形态,那么在分封时就必须为将来的天下重启战端而未雨绸缪,做好各项战略规划。而他的战略规划如果得法,就不会将都城设在彭城,以致于楚汉对峙时的补给线被拉得太长,给彭越以频频南下侵扰的机会。这些,我们在书里都有详细分析。

  就个人素质而言,刘邦在战略上强于项羽,项羽在战术上强于刘邦。我们并不因最终的结果是刘邦胜、项羽败就认为战略一定比战术重要。事实上,项羽经常在战略上陷入困境时通过超强战术来扭转局面,刘邦也多次在战略上稳操胜券时被项羽的超强战术打得狼狈不堪。当初,刘邦在洛阳誓师时,曾率领六十万诸侯联军攻入楚国的都城彭城,劳师远征的项羽几乎已经陷入绝境,可他却仅用三万骑兵一夜之间扭转乾坤,杀得诸侯联军尸横遍野,刘邦本人也差点做了俘虏。后来广武对峙时,刘邦虽然在战略上处于优势,可却在一次对骂中不可思议地被项羽一箭射中胸口,几乎令刘邦丧命。鸿沟议和后,刘邦率二十万大军毁约追击,结果又被项羽的十万大军打得大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是从长期来看,刘邦在战略上的优势因韩信、张良的帮助而越发强大,在战术上的劣势则因韩信的出现而得以弥补;项羽在战术上的优势因韩信的出现而被极大抵消,战略上的劣势却无人能为其弥补,即便是刘邦口中称赞的范增也不能够。所以说,项羽之所以失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战略。

  近年来,社会的主流思维总是在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可人们似乎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倘若在战略上犯下致命错误,那么无论在细节上如何精心打磨,其最终的结局都将是镜花水月。领导们喜欢过分强调“细节决定成败”,我以为,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本人不懂战略,另一方面更是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推卸责任。毕竟,如果将败因归咎于细节,那么责任就出在下属,如果把败因归咎于战略,那么战略就出在领导了。

  本书最初的取名灵感来自于美国总统克林顿1992年的竞选口号“笨蛋,问题在经济(Stupid!It’s the economy!)”,却也正是姚尧内心深处想要对许多领导者发出的呐喊。孟子曾经问齐宣王:“有人说他的视力可以看清楚秋毫的末梢,却看不清整车柴草,您相信有这回事吗?(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齐宣王说他不相信。然而事实上,类似的情形在领导者身上是非常普遍的,他们总是将目光集中于细枝末节,却对大的战略问题视而不见。以姚尧现在的才学,尚不足以将战略学发展成一门体系完备的学科,只能是先做一些基础性的案例工作,通过周密刻画秦汉之际的风云变幻,细致剖析棋局中人的功过得失,以便于读者能够深入品读,反复琢磨,进而提升自己的战略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7 19:30 , Processed in 0.0781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