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11|回复: 0

北山浮生:技术与人性的深层悖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31 10: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上一篇文章《DiDi命案之后的沉思:我们每个人的困局?》的末尾,我写了下面这句话:

  人类创造技术,目的是解决问题,却制造出更多的问题,不得不用更加复杂的技术来解决。如此循环往复,最终毁灭于无法控制的技术之手。

  这恐怕才是人类的终极困境。

  这段话含义比较深,而且也没有展开,很多人不能理解。最近在准备“混沌大学”的科学哲学课程模块的练习内容时深有感悟,于是就这个话题再展开一下。

  1.1 摘要:

  技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人的本质是通过技术自我构建的。技术原本是出于提升人类存在度的目的而服务,最终却成了消灭人类自身的祸首。——这就是人类与技术之间的深刻悖论。

  更加深刻的悖论是,就算所有人都理解了这一悖论,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类的自我毁灭而无能为力。

  1.2 技术与需求的关系

  我们常把“科学”与“技术”这两个概念相提并论,并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人们对于两者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的认知,存在诸多含糊不清之处。这就需要我们从科学与技术的源流上,去认清两者的本质。

  人们通常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基础,但实际上,技术的起源要比科学久远得多。人类文明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就是以当时的重要技术突破为标签,例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等等。而科学的起源,最早也仅能追溯到公元前八百年的古希腊时代,至于近代科学革命,则只能追溯到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

  技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或者反过来说,技术的进步推动人类的进步。或者更进一步说:技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人的本质是通过技术自我构建的。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人”,也有人说语言是人与动物的关键区别。《人类简史》中认为,远古智人进化的关键环节是认知革命,人类通过想象的共同体构建了人类组织,从而获得强大的能力。无论是劳动、语言还是讲故事,实质上都是对某种技术的使用。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人类创造了技术,通过技术构建自身,而不再像其他动物那样,依靠基因的变异导致的身体变化来生存。

  关于技术起源的假说,有两种主要的假说,一种是“生物本能匮乏论”。大意是人类的祖先原本是生存竞争中的卢瑟(loser),在其他动物获得专长并不断发展,在动物生存军备竞赛中快马扬鞭时,人类始祖是啥都会一点,但是干啥都不精通。比如说猿人会攀爬,但是上树比不过猴子,会奔跑,但是跑不过羚羊,牙齿和爪子都还可以,但是跟猫科比起来不够锋利,视觉听觉嗅觉比不上许多动物,会挖洞但是挖不过其他挖洞能手,于是始终在强者活动区域的边缘苟且偷生。猿人为了生存需要适应复杂的状况,需要处理多变的信息,促进了脑部的发育,于是人类最终学会借助工具来增强自己,并不断加强技术能力。这就跟中共军队因为长期火力不足,染上“火力不足恐惧综合症"是类似的道理。

  另一种是“心理能量过剩论”,这个假说跟《人类简史》中的说法类似,说人类祖先不知道为啥,也许是被雷劈了,突然就有了复杂的心理活动,很容易出现心理状态不稳定,成天琢磨“我是谁,这是哪里,我在干什么”等无聊问题,想不明白就恐惧地要发疯。于是需要借助外力制造各种意义符号,来使得心理状态恢复稳定,于是就创造出技术。

  无论是哪种假说,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存在。人类的绝大多数需求在获得满足后,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出现不断上升的发展变化趋势。比如人类出行需求得到满足后,不断要求更快更方便,因此用来满足人的出行需求的技术从骑马、马车,到汽车、火车、飞机不断演进。

  满足人类需求不断上升的发展变化趋势,这是推动技术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技术演进过程中不断分化,不断出现新的分支,对应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

  熊彼特在他的不朽名著《经济发展理论》的第一章中提到,经济活动的过程,就是从生产源头到最终消费者各种分工不断汇聚,形成最终消费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同许多支流汇聚成一条河流。

  如果我们从技术的角度解读这句话,就是不同分支的技术不断汇聚,所形成的的最终消费品成为这些技术的载体,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根据在圣塔菲研究所元老布莱恩·阿瑟的著作《技术的本质》这本书的揭示,所有新技术都是建立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之上,其发展过程就如同生物进化一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连续性的。但是我们又常常感受到某些阶段技术的快速突破,被称为技术革命。

  技术革命的来源可能有两种:

  一是现有技术的全新组合(或称为技术的组合进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显著变化。比如引发工业革命的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就是典型的例子。引发智能手机革命的苹果iphone手机,本质上也是现有技术的全新组合。

  二是源于科学发展的非连续性。

  (明白了上述规律,可能会有助于找到商业创新的路径,获得先人一步的机会。具体怎么找,请看混沌大学创新院九月份科学哲学的课程,这里就不方便透露了。)

  1.3 人类需求的本质

  搞清楚了技术与需求的关系,我们还要继续追问,什么是人类需求的本质?

  需求是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个体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

  现代人的需求纷繁复杂,但是归根结底,都是由人性最基本的需求衍生出来的,即通常所说的人之“六欲”(注1):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和情欲注2。

  许多看起来不符合上述六欲的需求,其实是追求上述六欲的手段。

  比如人们常说的“衣食住行”四大基本需求,实际上都不是终极需求,而是追求上述六欲的手段而已。

  上班通勤时的出行主要是满足求生欲,如果移动办公成熟后,就可以消灭因上班导致的出行需求。滴滴顺风车业务之所以出现问题,就是因为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时,过度关注表现欲和情欲,而忽视了求生欲,从而出现重大隐患。再举一个例子,正是出于“出行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这一逻辑,立足于本地生活服务的美团会进军出行行业,从而实现打造“一站式生活服务”的商业野心。

  人们常说的“贪婪”之欲,其实是上述六欲得不到满足时表现出的匮乏感。如果六欲都已满足,则必然不再贪婪。

  从粗糙的石斧到瞬间毁灭亿万人的核武器,技术的表现形式变化极大,但是底层逻辑永恒不变:新技术并不创造新的需求,而是更高效、更便利地满足人性的需求。

  (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人别再往下看了,前方高能!)

  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六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根据王东岳老师《物演通论》中的哲学观,六欲源于人的存在度。人不仅追求物质层面的存在和永续,还追求精神层面的存在和圆满,因此就衍生出所谓六欲。

  与前四欲(求生欲、求知欲、表现欲、表达欲)相比,舒适欲和情欲看起来似乎与人的存在无关。

  但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类之所以感到舒适,源于进化过程中提高生存概率的脑内奖励机制;而情欲则源于人类物种繁衍而形成的激励机制。人类用技术制造出各种杀人武器,似乎与追求存在度相悖,但是,消灭敌人是为了消除威胁到自身生存的可能性,本质上仍然是出于对存在度的追求。

  因此归根结底,人性的需求源自人对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存在的永恒追求。

  如果站在这一认识高度上,重新审视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那么技术就是与人的生存度对应的“代偿度”。

  或者用更通俗地话语来解释:人性的欲望(需求),来自人存在度不圆满造成的心理残缺,技术就是人类用来弥补心理残缺的手段。

  佛教追求人性自我圆满,这同样是世人的不懈追求,只不过世人是借助技术手段来实现这一目的。

  1.4 人性与技术的悖论

  在不考虑限制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根据人类存在度的上限,推测人类技术发展的上限。

  《物演通论》中将存在度上限定义为“永恒不灭”或者与宇宙同在,那么人类存在度的上限,应当与基督教中上帝的定义近似——“全知、全能、全智、全视、全权、全爱、全造的永远至高并永生者,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有”。

  或者我们可以说,人类正是出于对自身存在度的不满足,构想出了理想中自己的化身——上帝。《未来简史》中所说的“从智人到智神”,就是基于这一逻辑对未来的推演。

  人类追求存在度的圆满,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又对技术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依赖性,其严重程度甚至超越了瘾君子对于毒品的依赖。现代人类的生存已经无法离开技术,在人类日益强大的表面之下,如果抛开技术的外衣,人类作为生物个体的自身却日渐弱小。

  另一方面,技术的日益强大,使得人类对于技术的控制越来越力不从心,越来越被技术所控制,直到被技术所反噬。最终,生物意义上的人类不复存在,人类文明被超越人类的人工智能技术文明所取代。

  技术原本是出于提升人类存在度的目的而服务,最终却成了消灭人类自身的祸首。——这就是人类与技术之间的深刻悖论,也是“递弱代偿”所揭示的道理。

  更加深刻的悖论是,就算所有人都理解了这一悖论,也会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而无能为力。原因就是竞争导致的技术军备竞赛。

  技术带来的竞争优势太强了,在生存的压力下,只要人类内部存在不同的利益主体(这简直就是一定的),就一定会不断地发展技术,最终达到失控的地步。

  就算地球统一,甚至通过类似思想钢印的强制方式洗脑,让人类放弃对技术的过度追逐,但是否能确保宇宙中人类是唯一的智慧生物呢?这种对技术的自我阉割的方式,在宇宙范围的技术军备竞赛面前,无异于放弃了求生的机会。满清王朝为了维持统治的稳定性,对技术进步进行了自我阉割,最终导致惨痛的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无法忘却的深刻教训。

  因此,就算是知道技术的悖论,不仅不会停止追逐技术的脚步,反而更要拼命发展本国的技术。就算最终人类会被自身的技术毁灭,那也要毁在“我们”所掌握的技术手里,而不是被其他民族所毁灭。

  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地球已经陷入技术的“囚徒困境”,这可能也正是对“费米悖论”(注3)的有效解释。

  马斯克和贝索斯这样的科技大佬可能正是看到这一点,正在竭尽所能发展星际技术,以寻求暂时摆脱这一囚徒困境的可能。

  贝索斯和“蓝色起源”火箭公司

  1.5 技术与宇宙的演化

  如果跳出人类中心的立场,将人类作为宇宙演化的一环,再来审视人性与技术的关系,则又会得到更深层次的感悟。

  如果说宇宙源于大爆炸前的“奇点”,大爆炸无中生有,创造出宇宙,从此开始了宇宙的演化,演化的结果是宇宙又将回归奇点,进行下一次大爆炸。换句话说,宇宙的演化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在达到“一元复始,万象归一”的循环。

  宇宙分为物质宇宙和信息宇宙,物质宇宙就是我们熟悉的时间、空间、物质与能量,信息宇宙就是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转化。物理学主要研究前者,而最近几十年诞生的复杂性科学,主要研究后者。

  宇宙演化过程就是两种过程的推演:无序和有序。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热力学系统总是趋于熵增加且不可逆,熵就是无序的量度。

  在混沌与无序中,由于物质宇宙各个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又会有秩序自发涌现出来,所以才会从宇宙初期的能量海中诞生各种物质结构:质子、电子、原子、分子,再到生命乃至人类。

  越是复杂系统,有序性越高,所需要的信息也越多。因此信息宇宙中的信息越来越多,也就是有序性越来越强。

  宇宙演化的前半场,无序度越来越高,达到极限之后就进入下半场,有序度将逐渐升高。你可以把宇宙想象成一个计数器,时空以及质能都是计数位。上半场,计数器的位数在不断增多,杂乱的噪声也在不断增多,到了下半场,总位数开始不断缩减,有序的信息从噪声背景中涌现出来,并逐渐占据主流,最终回到单一纯粹的形态,就是奇点。

  人类的技术本质上和生命一样,都是信息带来的“有序性”。之前我们讨论的技术都是人类创造出的“狭义技术”。宇宙中的一切有序性,实际上都属于广义技术的范畴。是的,物质结构,生命乃至人类自身,都是一种“广义技术”。

  人类这种智慧生命(也可能还有与人类类似的其它智慧生命)的出现,是宇宙演化的关键一环。技术跟生命一样存在其内在的演化逻辑,人类使得技术演进速度极大加速,最终实现无需人类帮助的技术自我演进。根据《技术的本质》中的观点,人类不过是技术完成繁衍的生殖器官而已。

  人类的使命,就是创造出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然后让人工智能继续演化,将有序性不断延伸到更微观的层次(生物是分子层次的有序性,相对于质子电子以及更细微的物质结构,这种有序性还是太粗糙了),人类就完成了历史使命。这正是《奇点临近》这本预言书的核心观点。

  这本书对于技术的发展过于乐观,2045年可能有点太近了。但是不管怎么说,或早或晚人类的奇点终究会来的 ,不是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7 17:51 , Processed in 0.1717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