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17|回复: 0

刘雪松:昆山砍人案,谁是“受害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9 21: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案子,不同的人能够看出截然不同的感受。昆山砍人案,又是一例。

  8月27日晚,昆山市震川路发生一起持刀砍人案件。虽然剧情很狗血,但还是能够找到一句最简单明了的表述方式的:一个人去砍人,结果人没砍成,反被对方给砍了。而且砍死了。这是现场视频带给人们的直观感受。

  但不论是警方还是检方,规范的案情通报文本显然跟民间的概述差异很大。昆山市检察院连夜提前介入之后,发布的公告如此表述:经初步调查,当晚21时许,犯罪嫌疑人于某在昆山市震川路顺帆路交叉口附近和被害人刘某因交通问题发生口角,继而升级为持刀伤害,致使被害人死亡。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侦查中,犯罪嫌疑人已被控制。

  检方所述的“犯罪嫌疑人”,便是在很多网友眼里视为“侠”一样的白衣男子。“被害人”,便是开宝马车、取刀砍人反被白衣男子夺刀砍了的纹身男。

  网友眼里,如果不是砍人的把刀弄落了地、如果落地的刀子不是被白衣男于某抢先得手,最终的受害人就是白衣男,也就是检方通报中的的这位“犯罪嫌疑人”了。便剧情的反转来得太突然。从车上拿出刀子用来砍对方的剧终版“受害人”,一番砍去却失手把刀掉地上了。剧终版的“犯罪嫌疑人”眼更疾、手更快,先抢到了刀子,然后绝处逢生,一路反砍。最后,角色反转了。受害者成了“犯罪嫌疑人”。而本来应该是犯罪嫌疑人的,成了“受害者”。

  舆情也因此发生了。幸亏有现场的这段视频监控,它让网友基于法律常识的认知与正义情绪的判断,提供了足以评判的条件与便利。在很多网友眼里,警方和检方通报中的“犯罪嫌疑人”,不论是在冲突的起因、还是在起初的反应上、最后的角色转换上,都是很难挑出“瑕疵”的。在面对纹身宝马男提刀砍着见的危机面前、在自己的人头完全有可能落地的情况下,对方失手把刀弄丢在地,成为他生命的重大转机。他先抢到了刀。砍了,追了。最后,他眼中的凶手被自己砍倒了,砍死了。所以在网友眼里,检方和警方眼中的“犯罪嫌疑人”,不说是为民除害的侠士,至少是个根本用不着“被控制”的幸运者。而剧终版的“受害人”,这个死法、这个结果,更像是应该的,活该的。

  这个案件迅速引发关注,很大原因是警方和检方对于案情的通报表述所引起的。网友担心的是,按照这样的表述,“犯罪嫌疑人”于某,会否成为又一个“于欢”。山东辱母杀人案最初被判无期徒刑,就是因为不同的个体与群体,对于同一个案情的认知不一样。于欢案因为更多细节的水落石出而案情翻转被改判轻刑。而今天的昆山案现场视频基本清晰、谁是真正的受害人也不难辨析,倘若按照司法机关的通报来办案,这法律、这支办案队伍,让人很难放心。

  网友的担忧不是多虑的。前些年错判的冤案不在少数。这是其一。第二就是,稍具法律常识的人也能看出,昆山砍人案最多在白衣男于某究竟属于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上,有一定的争议空间,其余怎么都找不出通报给出的这种貌似有些错乱的信息。所以如果要按照通报这么简单表述、以及“犯罪”“受害”的角色定位,这案子办下去让人心里不踏实。这不仅是一个基本的判断问题,还涉及到一方是宝马车、有刀、纹身,另一方是骑电动车的。而且从起因来看,电动车原本是正常骑行,反而是宝马车驶入了非机动车道。

  越是错乱,越是好奇。于是很多网友开始自行搜集信息了。包括纹身男此前颇具行为习惯的照片与视频被扒出来,而且竟然还扒出他此前获得过见义勇为的奖励。而让网友有些抵触的是,当地警方在简短的警情通报中还不忘“提醒广大网民不要发布和轻信未经警方证实的信息,也不要传播涉及相关当事人的图片和视频”。

  网友扒信息,其实是反复探究过现场视频、对照警方和检方的格式化通报信息之后,已经对通报的信息内容有抵触、有失望的一种行为方式。他们觉得,经警方证实的信息,跟视频给出的信息不对称,基本的判断也落差太大。这时候警方提醒广大网友信警方证实的、不信同样可以作为补充证据、补充判断的信息,虽然法理上说得通,但情理上站不住。

  其实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今天的执法与办案,都处在最接近阳光的地方。法治在进步,是跟网友法治意识的进步是处在同一个节奏中的。很多时候,网友既是监督者,也是智者。办案机关多听听网友的反映,多获得一些信息,肯定利大于弊。法治的正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经得起社会的监督,经得起法律的检验。网友的判断错了,纠错很容易。用事实、用证据、用法律的准绳就行。而一旦办案的事实、程序、判断错了,兹事体大。这一点,很多伤害法治公信力的冤假错案,已经给足了教训。

  昆山砍人案,从发案之初就被社会所盯上,这是一件好事。司法够公正,就能够自信。办案可以不考虑网友的情绪,但必须尊重基本的事实,尊重法律的价值。在这段视频呈现的基本事实面前,谁是真正的受害者,其实并没有结论。但完全可以讨论和争论。办案机关千万不要低估群众的法律认知水平,不要低估了群众的判断。现在被盯得紧些,案子办得才会更漂亮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7 17:52 , Processed in 0.1719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