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82|回复: 0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40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9 11: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209年 壬辰
秦二世皇帝 元年

  【原文】冬,十月,戊寅,大赦。

  【白话】冬季,十月,戊寅日,实行大赦。

  【原文】春,二世东行郡县,李斯从;到碣石,并海,南至会稽;而尽刻始皇所立刻石,旁著大臣从者名,以章先帝成功盛德而还。

  【白话】春季,秦二世向东巡视各郡县,李斯陪同前往。秦二世一行先是向东抵达碣石,然后沿着海岸线南下抵达会稽。秦二世将秦始皇当年立下的石碑全部刻上字,并在旁刻上随从大臣的名字,以此来表彰先帝的丰功盛德,然后返回。

  【原文】夏,四月,二世至咸阳,谓赵高曰:“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终吾年寿,可乎?”高曰:“此贤主之所能行而昏乱主之所禁也。虽然,有所未可,臣请言之:夫沙丘之谋,诸公子乃大臣皆疑焉,而诸公子尽帝兄,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今陛下初立,此其属意怏怏皆不服,恐为变,臣战战栗栗,唯恐不终,陛下安得为此乐乎!”二世曰:“为之奈何?”赵高曰:“陛下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灭大臣及宗室;然后收举遗民,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尽除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此则阴德归陛下,害除而奸谋塞,群臣莫不被润泽,蒙厚德,陛下则高枕肆志宠乐矣。计莫出于此!”二世然之。乃更为法律,务益刻深,大臣、诸公子有罪,辄下高鞠①治之。于是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②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逮者不可胜数。

  【白话】夏季,四月,秦二世回到咸阳,对赵高道:“人生在世,犹如驾着六匹骏马飞过缝隙般短促。我现在既已君临天下,就希望能够满足耳目之所喜好,穷尽心志之所欢乐,直至生命结束的那一天,你觉得这样可以吗?”赵高道:“这正是贤能的君主才能做,而昏庸暴乱的君主不肯做的事情啊!不过虽然如此,但目前还不能立即实施,请让我说给您听:对于当初的沙丘之谋,诸公子和大臣都有所怀疑,而这些公子都是您的哥哥,大臣们又都是先帝所任命。现在您刚刚继位,这些人都心怀不服,恐怕将来会发生变故,对此,我每天都感到战战兢兢,就怕不得善终,陛下您又如何能欢乐得起来呢?”秦二世问:“那该怎么办呢?”赵高道:“陛下应当采用严刑峻法,令有罪者互相株连,以此来诛灭大臣和宗室。然后收服提拔各国遗民,使贫穷者能够富裕起来,卑贱者能够尊贵起来。将先帝任用的旧臣全部除去,然后更换成您自己的亲信,这样他们自然能感念您的恩德。祸害清除干净,奸谋全被阻塞,群臣无不感恩戴德,如此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而尽情享乐了。我认为,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秦二世认为赵高说得很有道理,遂修改法律,使之更加严苛残酷,但凡大臣和诸公子有罪,则立刻交由赵高处理。于是,有十二位公子在咸阳街市上被斩首,有十位公主在杜县(今陕西西安东南)被分尸,财物全部没收充公,因受牵连而被逮捕者不可胜数。

  【姚注】

  ①鞠(jū),通“鞫”,审讯、审查。

  ②僇,通“戮”,杀戮。矺(zhé),通“磔”,古时分裂肢体的酷刑。

  【姚论】

  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深受父皇的喜爱,故而出巡时将其带在身边。可是,秦始皇之所以会喜欢胡亥,不是因为欣赏胡亥的政治才华,恰恰相反,正是由于胡亥完全不懂政治,所以秦始皇才能在这个讨喜的小儿子面前彻底放松,享受到天伦之乐。相比之下,那个既有政治才华,又有政治阅历的长子扶苏,却整天为儒法之争而与父皇争执不休,令秦始皇烦恼不已。因此,秦始皇从未打算把胡亥培养成为政治家,胡亥本人也从未想过要成为政治家,只是一时被赵高蛊惑而参与夺权,可真等权力拿到手,才知道当皇帝远不如当王子舒服,尤其是当他联想到父皇统一天下后,并未过上几天安宁的好日子,一生都在为处理政事而辛苦劳累、四处奔波,更觉得人生若不能纵情享乐,那当皇帝又有什么意思?因此,胡亥对于政治唯一感兴趣的就是骨肉相残,以为只要消灭那些可能对他继位构成威胁的皇室宗亲,就可以无忧无虑地纵情享乐了。至于天下大势的最新演变和未来发展,则既不是他兴趣所在,亦不是他能力所长。胡亥篡位为帝,于人、于己、于国、于家、于官、于民都是件坏事情,唯一能获利的,就是让六国残余势力看到了反秦的希望。

  【原文】公子将闾昆弟三人囚于内宫,议其罪独后。二世使使令将闾曰:“公子不臣,罪当死!吏致法焉。”将闾曰:“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何谓不臣?愿闻罪而死!”使者曰:“臣不得与谋,奉书从事!”将闾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吾无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剑自杀,宗室振恐。公子高欲奔,恐收族,乃上书曰:“先帝无恙时,臣入门赐食,出则乘舆,御府之衣,臣得赐之,中厩之宝马,臣得赐之。臣当从死而不能,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不孝不忠者,无名以立于世,臣请从死,愿葬骊山之足。唯上幸哀怜之!”书上,二世大说,召赵高而示之,曰:“此可谓急乎?”赵高曰:“人臣当忧死不暇,何变之得谋!”二世可其书,赐钱十万以葬。

  【白话】公子将闾兄弟三人被囚禁于内宫,按顺序排在最后论罪。秦二世派使臣训斥将闾道:“你犯有不臣之罪,应当处死,由执法官行刑!”将闾道:“在宫廷礼仪上,我从来就不敢不遵指挥;在祭祀位次上,我从来就不敢违反礼节;在受命应对上,我从来就不敢出言失当。我怎么可能会有不臣之罪?请把我的罪状说清楚再让我去死!”使臣道:“这个不是我考虑的,我只是奉命行事!”于是,将闾仰天大呼三声“天”,道:“我没有罪!”兄弟三人皆痛哭流涕,随即拔剑自杀,整个宗室都为此感到震惊恐惧。公子高本打算逃亡,可又害怕株连到族人,于是上书道:“先帝在世时,我入宫,他赐我饮食,我外出,他赐我车驾;御府的衣服,可以赏赐给我,御厩的宝马,也可以赏赐给我。我本就该追随先帝去死,然而我却没能这样去做,这是我为人子的不孝,为人臣的不忠。不孝不忠之人,是没有资格生存在这世上的。因此,我请求能够追随先帝去死,安葬在骊山脚下,希望陛下能够垂怜,成全我的这番心意!”书信递上去后,秦二世大喜,把赵高找来给他看信,道:“这算不算逼得太急迫了?”赵高道:“这些臣子整天恐惧死亡尚且来不及,又哪里还有心思去图谋造反呢!”秦二世批准了公子高的上书,赐给他十万钱以安排葬礼。

  【原文】复作阿房宫。尽征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稿①,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

  【白话】胡亥下令继续修建阿房宫,征调五万名勇武之士到咸阳驻防,训练他们射箭。由于狗马禽兽需要消耗的粮草很多,估计会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于是下令到各郡县去调拨,将各种粮食和草料输送到咸阳。运送粮草的车夫都必须自备粮食,同时下令咸阳三百里内的人一律不准食用这批谷物。

  【姚注】

  ①菽粟,泛指人吃的粮食,菽(shū)为豆类,粟为谷物。刍稿,泛指牲畜吃的草料,刍为牧草,稿为禾杆。

  【原文】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是时,发闾左①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为屯长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因天下之愁怨,乃杀将尉,召令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皆从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③,为坛而盟,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拔之;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尉皆不在④,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不胜,守丞死,陈胜乃入据陈。

  【白话】秋季,七月,阳城(今河南商水)人陈胜、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吴广在蕲县(今安徽宿州南)起兵反秦。当时,秦朝征召闾左贫民百姓前往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戍边,有一支九百人的队伍屯驻于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陈胜、吴广皆被指派为屯长。恰逢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不通,推测时间已经无法如期赶到渔阳,而按照秦朝的法律,不能按时赶到肯定要被斩首。于是,陈胜、吴广利用天下人对生活的愁苦和对秦朝的怨恨,杀死押送他们的将尉,召集众戍卒号令道:“你们都已延误日期,按照法律将被斩首,就算不被处斩,凡是戍边的人,十个中也有六七个要死在边疆。况且不死则已,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那些当王侯将相的,难道真的是天生的富贵命吗?”众人群起响应。陈胜、吴广便诈称是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部下,筑坛盟誓,号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义军随即进攻大泽乡,予以攻克;再收兵进攻蕲县,又予以攻克。于是,陈胜令符离(今安徽宿州东)人葛婴率军自蕲县向东打,自己则率军向西,相继攻克了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酂县(今河南永城西)﹑谯县(今安徽亳州)、苦县(今河南鹿邑)﹑柘县(今河南柘城西北)等地。一路收兵买马,等义军抵达陈县(今河南淮阳)时,已拥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千余人,步兵数万人。义军进攻陈县时,陈郡的郡守和郡尉都不在,只有留守的郡丞在谯门率军迎战,郡丞兵败战死,陈胜军攻入陈县。

  【姚注】

  ①闾左:贫民。古时以二十五家为一闾,《周礼·地官·大司徒》记:“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史记·陈涉世家》索隐注:“闾左谓居闾里之左也。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秦役戍多,富者役尽,兼取贫弱者也。”

  ②屯长:按照秦帝国的军制,五个人编为一伍,两个伍编为一什,五个什编为一屯。这九百人的队伍,大约是由十八个屯组成,陈胜、吴广即是其中两个屯的屯长。

  ③此话看起来充满矛盾:扶苏是秦国公子,秦始皇属意的继承人,如果反对的是秦二世胡亥而非大秦王朝,那打扶苏的旗号是可以的。如果反对的是大秦王朝,那么打楚国名将项燕的旗号也是可以的。但无论如何,怎么可以把这两个人的旗号放在一起?陈胜同时支持扶苏和项燕,这算是什么意思?许多人据此认定陈胜不是个有战略眼光的人。其实,公子扶苏与楚将项燕并不矛盾,他们之间还真有共通之处,连接此二人的是一位被史籍刻意淡化的关键性人物:昌平君,以及与其相关的一大段历史。简单来说就是,公子扶苏的母亲是楚国女子,昌平君是楚考烈王在秦国充当人质时与秦国公主所生的儿子,自前237年继吕不韦之后任秦相,至前226年罢相前往陈县。当李信率秦军灭楚时,昌平君在项燕的策反下叛秦归楚,击败李信的二十万军,迫使秦始皇亲自登门请王翦率六十万军灭楚,杀死昌平君、项燕,二人兵败的地方正好就是在蕲县。项燕曾在楚王负刍被俘后立昌平君为新楚王,因其在血统上是父楚母秦,公子扶苏在血统上则是父秦母楚,故亦深得楚人支持,详见拙作《笨蛋,问题在战略》之《鸿鹄之志》。

  ④前223年,王翦、蒙武灭楚,以其地置楚郡,又因其郡治在陈县,故称为陈郡。当陈胜义军进攻陈县时,陈郡的郡守和郡尉理应在郡治陈县率军抵抗。

  【原文】初,大梁人张耳、陈馀相与为刎颈交。秦灭魏,闻二人魏之名士,重赏购求之。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里吏尝以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馀谢之。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陈中豪桀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耳、馀对曰:“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张楚”。

  【白话】当初,大梁人张耳、陈馀结为生死之交。秦灭魏时,听说两人是魏国名士,悬重赏以征召他们。张耳、陈馀于是改换姓名,一同逃到陈县,充当里巷的大门看守,以此来糊口度日。管理里巷的小吏因陈馀犯有小过失而要鞭笞他,陈馀正想起身与官吏抗争,张耳踩住陈馀的脚,令他接受鞭笞。待到小吏离开后,张耳将陈馀拉到桑树下,责备他道:“当初我是怎么对你说的?现在只是遭遇一点小的侮辱,你竟然就想要跟一个小吏拼命啊!”陈馀为此向张耳道谢。等到陈胜义军进入陈县,张耳、陈馀便前往陈胜的军营登门求见。陈胜早就听说二人的贤明,故而非常高兴。当时,陈县的豪杰父老请求立陈胜为楚王,陈胜便以此事来征求张耳、陈馀的意见。张耳、陈馀答道:“秦朝无道,灭人国家,残害百姓,将军您甘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秦,是在为天下百姓除害。可现在您刚到陈县就要称王,那是在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希望将军先不要称王,立即率兵西征,派人复立六国王室的后裔,以此来为自己培植党羽,为秦朝增添敌人,敌人多则力量分散,盟友多则兵力强大。这样一来,军队不用在野外交锋,县城不用派兵驻守,即可诛灭暴秦,占据咸阳,以号令天下诸侯。您让诸侯灭亡后又得以复立,再用仁德对其感化,如此则帝业可成了!现在只是在陈县称王,恐怕天下人会因此而懈怠。”陈胜不听二人的建议,自立为王,号“张楚”。

  【姚论】关于陈县父老的建议,《史记·陈涉世家》的记载是:“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的记载是:“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陈涉不听,遂立为王。”

  从这两段对话可以看出,三老、豪杰与张耳、陈馀都认为秦灭六国是不正义的,虽然以后人的观点来看,统一天下是历史潮流,但在当时的主流观点看来,“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秦始皇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这被认为是无道之举,而陈胜起义则是伐无道的正义之举。但是对于陈胜应该如何实施“存亡继绝”的王道,三老、豪杰与张耳、陈馀却存在分歧。三老、豪杰认为,是陈胜复兴了楚国的社稷,所以应该当楚王。张耳、陈馀则认为陈胜此时应该寻访六国的王室后裔,为六国存亡继绝。那对陈胜自己有什么好处呢?张耳、陈馀说,将来复兴后的六国在陈胜的统领下进攻咸阳,即可成就帝业。

  三老、豪杰与张耳、陈馀之所以会有此分歧,或许与其自身的身份也有关系。三老、豪杰都是楚人,所以一心想要复兴楚国,只要陈胜能够为楚国存亡继绝就好。张耳、陈馀都是魏人,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复兴魏国,所以才会劝陈胜为六国都存亡继绝。可以看到,陈胜起义虽然造成了“天下云集响应”的反秦声势,但“赢粮而景从”的各路诸侯却各有各的打算,起义军的内部整合问题在创业之初就已经出现了裂痕。

  如果按照张耳、陈馀的建议,等于是让天下回归到战国七雄的局面,陈胜的未来就是成为相当于周天子的天下盟主,这显然是陈胜不可能接受的。

  但是,陈胜没有听张耳、陈馀的,是否就意味着他听三老、豪杰的呢?

  从“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这句话来看好像是的。其实则不然,陈胜跟三老、豪杰想的还不是一回事,因为他的国号是“张楚”,而不是“楚”。

  什么叫“张楚”?意思就是要张大楚国,而不只是复兴楚国。可是在战国七雄中楚国的领土已经是最大的了,复兴之后你还要“张”到哪里去?

  这就可以看出陈胜的野心了。他所要做的并不只是三老、豪杰为他设计的楚王,更不是张耳、陈馀给他设计的周天子,而是要统一天下,继承秦始皇的事业!

  这也正是当初陈胜之所以非要打公子扶苏旗号的深层原因,他其实并不反对天下统一,关键是该由谁来统一天下,统一后的天下又该如何治理?在陈胜心里,他希望是由楚国来统一天下而不是秦国,即便秦国统一天下,那么继承帝业的也应该是有楚国血统、走温和路线的公子扶苏,而不是非楚系的、走暴力路线的胡亥。

  【原文】当是时,诸郡县苦秦法,争杀长吏以应涉。谒者①从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怒,下之吏。后使者至,上问之,对曰:“群盗鼠窃狗偷,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也。”上悦。

  【白话】当时,各郡县的百姓都苦于秦法之残暴,争相诛杀当地官员以相应陈胜。谒者从东方归来,把各地反叛的情况汇报给秦二世。二世闻言大怒,将谒者交给司法官员治罪。之后再有使者回来,二世向他们询问情况,都回答道:“这些盗贼不过是鼠窃狗偷之辈,各地的郡守、郡尉正在追捕他们,现已全部抓获,不必再为此事忧虑了。”二世听后很高兴。

  【姚注】

  ①谒者:在国君身边负责传达信息的近侍。

  【原文】陈王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

  【白话】陈胜命吴广为代理楚王,统帅诸将西征攻取荥阳(今河南荥阳)。

  【姚论】荥阳北临黄河,南连嵩山,东据鸿沟,西托汜水,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且城北十公里处就是秦朝囤粮之地敖仓。按照陈胜的战略规划,拿下荥阳,就等于打开了通往关中的门户。再取敖仓,则既可切断秦国的物资供应,同时也能解决四处投奔而来的各路义军的粮草问题,故命吴广为假王,率军攻打荥阳。

  【原文】张耳、陈馀复说陈王,请奇兵北略赵地。于是陈王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徇赵。

  【白话】张耳、陈馀再次劝说陈胜,请出奇兵向北攻取原赵国的领地。于是,陈胜命他的故交、陈县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拨给他们士兵三千人,前去攻取故赵之地。

  【原文】陈王又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白话】陈胜又命汝阴(今安徽阜阳)人邓宗率军攻取九江郡。此时,楚地到处都是由数千人聚集在一起起势的军队,数量多得数不胜数。

  【原文】葛婴至东城,立襄强为楚王。闻陈王已立,因杀襄强还报。陈王诛杀葛婴。

  【白话】葛婴到达东城(今安徽定远)后,立襄强为楚王。后听说陈胜已经自立为王,便杀死襄强以返回陈县奏报,不过陈胜仍是将葛婴诛杀。

  【原文】陈王令周巿北徇魏地。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①。

  【白话】陈胜命周巿率军向北攻取原魏国的领地,任命上蔡(今河南上菜)人、房君(封号)蔡赐为上柱国。

  【姚注】

  ①上柱国:又称“柱国”,楚国时设置为一国最高军事长官,位居令尹(即宰相)之下。

  【原文】陈王闻周文,陈之贤人也,习兵,乃与之将军印,使西击秦。

  【白话】陈胜听说周文是陈县的贤人,通晓军事,便授予他将军的印信,命他率军西征攻秦。

  【姚注】

  荥阳作为秦朝控制东方的枢纽,不但城防坚固,而且兵精粮足。当起义队伍逼近时,三川郡的郡守、丞相李斯的儿子李由亲自领兵从洛阳赶赴荥阳固守。因此,吴广虽将荥阳重重围困,却迟迟不能攻克,战争遂进入胶着状态。陈胜见吴广进展不顺利,便又派出两支军队,一支由周文率领,绕过荥阳而直接进攻函谷关;另一支由宋留率领,领兵攻占南阳郡,进而从武关迂回,直逼咸阳。这样,吴广、周文和宋留就在北、中、南三个方向组成品字形进攻阵势,如下图所示:

  【原文】武臣等从白马渡河,至诸县,说其豪桀,豪桀皆应之,乃行收兵,得数万人,号武臣为武信君。下赵十馀城,馀皆城守,乃引兵东北击范阳。范阳蒯彻说武信君曰:“足下必将战胜而后略地,攻得然后下城,臣窃以为过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千里定,可乎?”武信君曰:“何谓也?”彻曰:“范阳令徐公,畏死而贪,欲先天下降。君若以为秦所置吏,诛杀如前十城,则边地之城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君若赍臣侯印以授范阳令,使乘朱轮华毂,驱驰燕、赵之郊,即燕、赵城可无战而降矣。”武信君曰:“善!”以车百乘、骑二百、侯印迎徐公。燕、赵闻之,不战以城下者三十余城。

  【白话】武臣等率军从白马津(今河南滑县)渡过黄河,前往各郡县以游说当地豪杰,豪杰们皆纷纷响应。于是一路招兵买马,收集到数万人,号武臣为“武信君”。武臣军攻下赵国十多座城池,其余的则固守不降,于是武臣引兵向东北方攻击范阳(今河北定兴西南)。范阳人蒯彻劝说武臣道:“您总认为必须先得交战获胜,然后才能扩张地盘,必须先得进攻得手,然后才能占领城池,可这在我私下看来是一个错误。您若真能听从我的计策,可以不用进攻而让城池归降,不用交战而扩张地盘,只需传递书信,便能平定千里,您愿意吗?”武臣道:“什么意思?”蒯彻道:“范阳县令徐公,怕死而贪婪,早就想率先投降了。倘若您以为他是秦朝所任命的官员,所以就像对待此前十座城池那样将他诛杀,那么边地所有的城池都将固若金汤,无法攻克。如果您赐我侯印,让我带去授予范阳县令,然后让他乘坐华贵的车子,驱驰于燕、赵的郊野,那么燕、赵各城都将不战而降。”武臣道:“有道理!”于是命蒯彻率领一百辆车、二百名骑兵以及封侯的印信前去迎接徐公。燕、赵故地听闻此事后,有三十多座城池不战而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4 02:25 , Processed in 0.1875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