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652|回复: 0

姚尧:精读《道德经》第9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8 21: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似乎不难理解,却又让人觉得云山雾罩,不知所云。对此,我们还是要从解字开始讲起。

  始,女之初也。从女台声。

  ——《说文》

  这是《说文》中对“始”字的解释,即女子最初的时候,其小篆写法如下:
  
  “始”字左边是个“女”,右边是个“台”。“台”字,从厶从口。厶,音sī,一说其形状像鼻子,一说其形状像天冷时呵出的云气,两说皆有气息、声音之意。故“台”即是“胎”的本字,象征胚胎的雏形(口鼻)。因此,“始”所谓的“女之初也”,指的就是母体中的女胎。

  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说文》

  这是《说文》中对“母”字的解释,意思是说,“母”,就是喂养、哺育。其形状象征着母亲怀里抱着子女,又有一种说法认为,“母”字的那两个点象征女子的两个乳房,即可以哺育婴儿的女子。其小篆写法如下:
  
  这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能体现得更清楚:
  
  (甲骨文“女”)
  
  (甲骨文“母”)
  
  (金文“女”)
  
  (金文“母”)

  理解了“始”和“母”的意思,我们就可以来解读“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了。在天地最初的状态,是根本就没有“名”的,或者说是“不可名”的,我们姑且将这种状态名之为“无”,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等到天地开辟之后,世间产生了万事万物,我们就将这种状态名之为“有”,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为了辨别这万事万物,我们就需要给每种事物命之以“名”,即《管子·心术》上所谓:“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既然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那么“名”自然也就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又担心读者不能深刻理解“无”与“有”之间的转化关系,所以就拿女子来作为比喻。无,就像是母体中的胎儿,等她出生后就成为了“有”。“有”逐渐长大后成为母亲,母亲体内又孕育了胎儿,也就是新的“无”。世人经常无法理解,“无”为什么能够生“有”,“有”又为什么能够生“无”,于是老子用女子作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有无相生”的过程。

  另外,此句还有一种断句方法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但姚尧以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种断法更好。因为“无”是较“无名”更广泛的概念,“无名”仍然可以是某种具体的事物,只是不具有名字而已,但它还可以是“有形”、“有色”、“有质”。只有“无”,才可以用来指称天地之始。帛书本此句的记载是“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即将“天地”和“万物”等同而用。姚尧以为,将两词等同而用不如分开而用的好,但它可以作为帮助我们断句的参考。按照这种记载,如果在第二字断句,即“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那么问题就来了,“无名”怎么就是万物之始,“有名”怎么就是万物之母?万物“之始”与“之母”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名?句意总让人觉得很别扭。如果在第一字断句,即“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句意则是完全不受影响的,即:无,指的是万物的初始,有,指的是万物的产生。而且在“无”和“有”处断句,也可以非常自然地与下一句“常无”和“常有”连贯起来。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音jiào,边界,边际。故历代注家对这句话的解释通常是:“故常无,以观察其中的奥妙;常有,以观察其中的边际”,这种解释非常牵强,你从“无”里面能观察出什么奥妙?又想从“有”里面观察出什么边际,难道是要做数学物理实验吗?于是有人又将“徼”字的意思作引申,如王弼将其解释为“归终”,即观察事物发展的终极阶段。还有人将本句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解释成“因此要保持无欲,才能观察出其中的奥妙;要保持有欲,才能观察出其中的边际(终极)”。这些说法解释依然非常牵强,我们就不一一评论了。其实,后世之所以会有这些牵强附会的解说,根本原因是他们对“妙”和“徼”这两个字都有误解。“妙”不能作“奥妙”解,而应作“微小,细小”解。至于“徼”,则是个通假字,通的是“竅”,即“窍”的繁体字。

  《说文》记:“窍(竅),空也。从穴敫聲”。段玉裁注:“空也。空孔古今字。老子。常有欲以观其窍。从穴。”可见,段玉裁是知道此处应该为“窍”的。“徼”和“竅”里面都有个“敫”,那么“敫”又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记:“敫,光景流也。从白从放。”白,即日光,空洞之意;放,即向外发射之意。所以“敫”的意思就是从中心向外发射。《说文》记:“徼,循也。从彳敫声。”意思是说,徼即是循着中心点行走,故“徼”字有边际、边界之意。但老子此处真正要用的字不是“徼”,而是“窍”。窍,由“穴”和“敫”构成,“穴”代表空洞,“敫”代表这个空洞能与其它地方连通,故人体的眼耳鼻口舌等器官称“七窍”。所以,“妙”的意思,其实就是“微有”,而“徼(窍)”的意思,其实就是“微无”。

  这样一来,我们就好理解老子原话的意思了,他是说“因此,要在道的‘常无’中看到‘微有’,要在道的‘常有’中看到‘微无’。”在上一句,老子以女子为喻,来解释有无是相生的。这一句,老子进一步阐述有无为什么可以相生,因为即便是“常无”,里面也含有“有”的因素,即便是“常有”,里面也有“无”的因素。所以,这两句话中的“其”,毫无疑问指的就是“道”了,由于道中同时包含有和无两方面因素,所以它就不可能是恒常不变的,这就呼应了“道可道,非常道”。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指的是“常有”和“常无”,它们都同属于道,只是名称不同。这句话还有种断句方法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即此两者原本是同属于道的,只是从道里出来后名称就不同了,意思与前一种断句相差不大,但姚尧认为前一种断句方法更好,盖“道”中原本就包涵“有”和“无”,不存在此两者要从道里出来才异名的问题,其在道里共存时本来也就是异名的。不过总体来看,即便有些语意之差,问题也不算太大,而对于下一句“同谓之玄,玄之又玄”的解释,在现行的各解读版本中,姚尧就没发现一个是对的。许多人把“玄之又玄”翻译成“玄妙而又玄妙”,这其实就等于没翻。又有人翻译成“幽远而又幽远”这就比“玄妙而又玄妙”要更好,至少把“玄”字的意思翻出来了。《说文》记:“玄,幽远也”,可见而“玄”字也确实有“幽远”的意思。但这样的翻译读起来就是很怪,什么叫作“幽远而又幽远”?譬如我们说一个人很美丽,会说她“美丽而又美丽”吗?又譬如说我们说一座山很高大,会说他“高大而又高大”吗?不会,这是一种很别扭的表达方式。在《道德经》中,我们找到了一个与这句话非常类似的句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清晰,翻译成白话是:“为学是在一天比一天增益,为道是在一天比一天减损。减损而又减损,以至于最终达到无为。”很明显,“减损而又减损”,这种说法是通的,“幽远而又幽远”,这种说法就很别扭。问题出在哪里?就减损是动词,而幽远是形容词,“……而又……”这个句式只能用动词,改用形容词就是很别扭。因此,“玄之又玄”的“玄”必须解释成动词才通。那么,“玄”字有动词的意思吗?我们还是回到说文解字,它的小篆是这样写的:
  
  玄字的上面是根棍子,下面是缠绕的绳子,当棍子牵引着绳子不停旋转时,形成一个个向前推进的圆圈,相较于原来简单孤立的绳子,确实是显得幽远复杂。不过,玄字的本义应该是旋转变化,而“玄之又玄”的意思就是“旋转而又旋转”,如此语意便能够通顺了。最能表达这种意向的,就是太极阴阳图,如下图所示:
  
  这整个的圆形就是太极,对应于“道”,太极里有阴阳,对应于“常有”和“常无”,而阴中又有阳,对应于“常有”的“微无”,阳中有又阴,对应于“常无”中的“微有”。常有和常无同出于道而异名,当他们同属于道时,道就在不停地变化旋转,旋转而又旋转,这就是一切微妙事物不断发展的法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18 11:50 , Processed in 0.09375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