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92|回复: 0

姚尧:精读《道德经》第8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2 15: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上就是《春秋三传》,特别是《公羊传》和《谷梁传》对“郑伯克段于鄢”的解读,后世又有许多经学家对《春秋三传》作注,从不同角度阐发其中的义理。然而,无论他们在细节上的争执有什么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这件事上郑庄公和姬段做得都不对,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兄不像兄,弟不像弟,故而《春秋》便不以正常的君臣兄弟之间的用语称呼他们,以讥讽他们的做法是违背礼制的。这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即用微妙含蓄的言语来表达精深切要的义理,为孔子作《春秋》时所创,故亦称为“春秋笔法”。

  可以看到,在孔子的眼中,“名”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实”不能与“名”相符,那么就不承认“实”配有这样的“名”。在“郑伯克段于鄢”这个例子中,郑伯的所作所为,根本就不像个哥哥,故而孔子不承认他哥哥的“名”;姬段的所作所为,根本就不像个弟弟,故而孔子不承认他弟弟的“名”,这就是儒家的名实观。当名不副实时,以名为重,通过不承认对方的“名”,进而否定对方的“实”。而道家的观点则刚好相反,当名不副实时,以实为重,要求“名”要真实地反映“实”。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可名之名”原本就不是恒常不变的名,它必须随着“实”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名实相副是儒道两家的共同追求,他们争论的焦点在于,当名不副实的情况出现时,究竟是该重名还是重实。到汉景帝时期,儒道两家就发生了著名的辕黄之争。

  在这场论战中,道家的黄生认为,商汤王和周武王并非承受天命而继位,而是通过弑杀君主而篡位(汤武非受命,乃弑也)。儒家的辕固生则反驳道:“夏桀、商纣暴虐混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是顺从天下人的心愿而杀死桀纣,桀纣的百姓不愿意为桀纣效命而心向汤武,汤武是不得已而即天子位,这不是受命又是什么呢?”

  黄生道:“帽子即便再破旧,那也要戴在头上;鞋子即便再新,也只能穿在脚上。为什么呢?这就是上下有别的道理。桀纣虽然无道,但他们是君主,处上位;汤武虽然圣明,但他们是臣子,处下位。当君主有了过错,臣子不能直言劝谏以匡正君主的过失,维护天子的尊严,却反过来利用他的过错而杀死他,篡夺他的位置而南面称王,这不是弑杀又是什么呢?”

  辕固生道:“如果非要照你这么说,那么高皇帝取代秦朝而即天子之位,也是错的了?”

  话讲到这个份上,辩论就已经无法再进行下去了。因为按照黄生的说法,那么汉高祖刘邦也是乱臣贼子,大汉王朝的合法性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可要按照辕固生的说法,将来任何人都可以打着“人心所向,奉天承命”的旗号取代大汉王朝。

  于是,这时候汉景帝出来打圆场,道:“吃肉不吃马肝(有剧毒),这不算不懂美食;讨论学问不讨论汤武受命,这不算愚笨。”从而结束了这场辩论,之后的学者也不敢再讨论汤武受命和桀纣放逐被杀的是非对错问题了。

  不难看出,所谓的汤武受命本质上也是个名实相副的问题。

  儒家认为,虽然桀纣名义上是君,但是他们的行为根本就不像个君,即名不副实。既然桀纣的“实”配不上为君的“名”,所以我们就根本不承认他们是君,我们要选择更能符合君这个“名”的人来为君。经实践考察,汤武的“实”更加符合为君的“名”,所以我们就承认汤武才是君,所以说汤武是受命。

  道家则认为,桀纣的“实”是君,所以他们就理应享有君的“名”。汤武的“实”是臣,所以他们就理应遵守为臣的“名”。儒家说桀纣的行为根本不像个君,可是什么才能叫作“像”,具体标准何在?儒家或许会列出“仁、义、礼、智、信”等,但道家说了,“可名之名”都不是恒常的“名”,都是随着不同的时空环境而不断变化的。

  《韩非子·五蠹》中讲了两个小故事,一是楚国有个人名叫直躬,向官吏告发自己的父亲偷羊,楚国令尹听说此事后下令处死直躬,因为他虽然对君主忠心,但是对父亲不孝。另一个是鲁国有个人跟随国君出征,三次上阵,三次逃亡。孔子问他原因,他回答道,“我家里还有老父,如果我战死,就没有人赡养老父了”。孔子认为他是个孝子,就提拔他做官了。于是韩非评论道:“君主的忠臣,却是父亲的逆子;父亲的孝子,却是君主的叛臣。”

  由此可见,所谓“忠孝”也是要根据具体条件来具体分析的,确实没有绝对恒常不变的忠孝两全,那你又怎么能根据这些不断变化的“名”来确定“实”呢?只能是根据已经确定的“实”来确定“名”。桀纣或许有不守君道的行为,但汤武的行为显然也是有亏臣道的,既没有尊重桀纣身为君主的“名”,也没有谨守自己身为臣子的“名”,所以说汤武是弑杀。

  因此,“道可道,非常道”与“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话是一脉相承的。道是名的本质,名是道的表现。儒家认为,周制就是恒常的“道”,所以周制确定的“名”就不能改,违背周制,首先是从方方面面的“名不副实”开始,并最终发展到礼崩乐坏的。所以要想天下太平,就要回归周制;要想回到周制,就要从方方面面的“名实相副”做起。然而道家认为,周制原本就不是恒常的道,之所以会出现名不副实,就是因为实践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当过去的“名”已经不能适应“实”的变化时,就需要改革。为什么“名”是可以改革的呢,因为“可名之名”原本就不是恒常不变的“名”,凡是脱离实际的“名”,凡是会干扰实际发展的“名”,都应该被改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4 14:29 , Processed in 0.09360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