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25|回复: 0

姚尧:精读《道德经》第4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5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上便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对于老子的记载,之后司马迁又相继写了庄子、申子和韩非子三位思想家,现转载如下: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zī)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guāng)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庄子,是蒙地人,名周。庄周曾经担任蒙地管理漆园的官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代的人。庄周的学问包罗万象、无所不窥,但他的中心思想还是归结于老子的学说。故而庄周写了十多万字的书,大多都是以寓言的形式。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音qū qiè)这几篇文章,都是用来诋毁孔子的门徒,而宣扬老子的学说的。至于《畏累虚》、《亢桑子》这类文章,都是靠凭空虚构,不以具体事实为依据。然而庄周非常擅于写作修辞,擅长推理类比,以此来讽刺攻击儒家和墨家,即便是当世的博学之士也无法幸免。庄周的语言汪洋恣意,只为了让自己能随心适意,故而朝中的王公大人都不能重用他。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便派使者携厚礼前去迎请他,许诺他出任楚国的宰相。庄周笑着对楚使道:“千金,这的确是丰厚的礼物;卿相,这的确是尊贵的权位。可是,您难道没见过祭祀时用作牺牲的牛吗?这头牛被喂养几年后,就穿上有精美花纹的绸缎,被牵入太庙充当祭品。到那个时候,它就算想做一只孤独的小猪,还有可能实现吗?您赶紧走吧,不要玷污了我。我宁可在污浊的水沟里自娱自乐,也不愿意被国君束缚。我一辈子都不会出去做官,只为了让自己心情愉快。”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

  申不害是京邑人,原先是郑国的低级官吏。学习法家之术后向韩昭候求官,韩昭侯任命他为宰相。申不害对内修明政教,对外应付诸侯,执政长达十五年。一直到申不害去世,韩国政治安定,军队强大,没有哪个国家敢侵犯韩国。申不害的学说本源于黄帝和老子,而以刑名法术为主。申不害的著作有两篇,称作《申子》。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他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而其学说本源于黄帝和老子。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属于能说会道的类型,但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为水平不如韩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d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韩非见韩国日益衰弱,屡次上书劝谏韩王,但韩王都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因此,韩非痛恨君主在治理国家时不能修明法制,不能凭借手中掌握的权力驾驭臣子,不能富国强兵而任用贤才,反而去提拔一些轻慢浮夸的蛀虫,将他们的权位置于有功实干的臣子之上。韩非认为,儒生会利用文辞来混乱法制,侠士会凭借武力来触犯禁令。法制宽松时,君主就会宠幸那些徒有虚名的文人;法制严格时,君主就会重用那些穿铠甲的勇士。现在国家所供养的都是些没用的人,有用的人又没能得到供养。韩非同情那些因为廉洁正直而不容于奸邪的臣子,他考察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遂写下《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然而,韩非既深知游说的困难,在他所著的《说难》一书阐述得非常详尽,可是最终还是死在秦国,未能逃脱游说带来的灾难。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有人将韩非的著作带到秦国。秦王嬴政(即秦始皇)读到《孤愤》、《五蠹》这些文章后,道:“哎呀,如果我能够见到文章的作者,能够和他交往出游,那就算是死也没有遗憾了!”李斯说:“这是韩非所写的书。”秦王因此立即出兵攻打韩国。韩王最初不肯起用韩非,待到事情紧急,才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见到韩非后非常高兴,但也还没有相信并任用他。李斯和姚贾出于嫉妒,遂在秦王面前诋毁韩非道:“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如今大王正在打算吞并各诸侯国,韩非终究还是会为韩国考虑,而不会为秦国考虑的,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大王既不任用韩非,等他长期居住秦国后再放回,那是在给自己留下祸患啊,不如给他定个罪名,依法处死他。”秦王觉得有道理,遂命令司法官员给韩非定罪。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令他自杀。韩非想要亲自向秦始皇陈述是非,可惜始终无法见到。后来秦始皇后悔,派人去赦免韩非时,韩非已经死了。

  申子、韩子皆著书,传于后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申子和韩非子都曾著书立说,这些书也流传到了后世,学者们许多都有他们的书。我只是悲叹韩非能够写出《说难》这样的文章,可惜自己也终究不能逃脱厄运。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hé)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太史公说:老子所推崇的“道”,是一种虚无的东西,主张以无为来顺应自然变化,因此他写的书措辞微妙而不易理解。庄子宣扬道德,尽情推论,其根本也还是自然无为。申子勤奋自勉,将自己的学说施行于循名责实。韩非子将法度作为规范行为的准绳,以此来决断事情,明辨是非,极其严苛冷酷,很少考虑情意。这些,原本都是源于道德的义理,因此老子的思想可以说是相当的深远。

  前文提到,道家学说之所以诞生,其根本原因在于要改革周制。法家虽然自成一派,但其在改革周制这点上与道家是一脉相承的,故称“道法同源”,这也是司马迁在作《史记》时将老子、庄子、申子和韩非子合并作传的原因所在。两千多年来,注解老子《道德经》的书汗牛充栋,可惜大多细究于字词和版本,而忽视其思想的根源和脉络。世人若有心研习《道德经》,只读通行本即可,不必在细枝末节上皓首穷经。如果还想要增加几本参考书的话,则可阅读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著作、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著作和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著作,再辅之以《春秋》为代表的史学著作,应该也就足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3 12:13 , Processed in 0.0781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