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07|回复: 0

姚尧:精读《道德经》第3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3 15: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古一帝秦始皇在中国文化领域主要干了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一件是统一文字,即“书同文”,这让他备受称赞;另一件是焚烧书籍,即“焚书坑儒”,这让他饱受骂名。春秋战国期间,汉字的书写方式被称为“大篆”,又因其是由周宣王时的太史籀(zhòu)所发明,故亦称为“籀文”,各国大篆的书写方式都不一样。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便于处理空前繁重的国事和文书,不仅有必要统一六国的文字,而且有必要简化秦国原有的文字,于是命丞相李斯将大篆化繁为简创立了“小篆”,之后在汉朝又逐渐演变成“隶书”。于是,对于汉朝人来说,大篆和小篆就被称为“古文”,即古代的文字,隶书就被称为“今文”,即当代的文字。

  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先秦诸子的文化典籍基本被付之一炬,只留下医药、卜筮、种树等少数技术性书籍。所幸的是,秦朝统治时期不长,待到汉初推行文化复兴时,许多博学鸿儒还依然健在,于是他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将当年熟记的经书背诵下来,而这些背诵下来的经书是汉朝人以“今文”书写的,故称“今文经”。另一方面,在秦始皇下令焚书时,民间尚有不少经书是被儒生冒险埋藏的,到汉初时得以逐渐重见天日,而这些经书是在先秦时以“古文”书写的,故称“古文经”。围绕着古文经和今文经,学术界逐渐发展出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这两大学派之争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如何评价孔子的地位。

  在今文经学看来,孔子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是为万世立法的“素王”。但在古文经学看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应该是周公,因为万世之法都是周公立的,周公才是真正的“先圣”。孔子当然也很伟大,但他只是“先师”,即为后人讲述阐发圣人之道的老师。姚尧认为,这两种看法都各有一定道理。西周建立的这套制度法则,后世称其为“周制”,其创始人是周公。至于孔子,用他自己的话说叫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是对周制进行论述阐发而已,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重大创新。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周制的先圣确实是周公,而孔子只能算作先师,古文经学说的并没有错。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下日益动荡不安,于是就逐渐产生了两种截然对立的思想,一种思想认为,天下动乱的原因是周制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必须要对周制进行改革,才能让天下重归安定。另一种思想认为,天下动乱的原因是人们背离了周制,所以必须坚定地弘扬周制,才能让天下重归安定。后一种思想的集大成者就是孔子,为此他创立了儒学,儒学所讨论的宗旨,就是怎样才能更好地维护、继承并发展周制。儒学有可能在周成王、周康王的时代诞生吗?答案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候周制运行得非常良好,不存在还需要一个大学派来讨论该如何维护、继承并发展的问题。只有到了春秋中期,天下已经出现礼崩乐坏,周制面临全面瓦解的时候,才需要有人出来大声疾呼,讨论该如何弘扬周制。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今文经学说的也没错,孔子也的确可以称为先圣,但他只是儒学的先圣,而不是周制的先圣。对于周制,孔子只能算作先师,因为他所创立的学派并不是研究如何订立周制,而是如何弘扬周制。

  现在,我们重新回顾《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那段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对话,就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这段对话的真实内涵是:孔子为了更好地弘扬周制,所以不远千里前往周王室的都城,希望能够从最懂周制的周守藏室之史老子那里获得最详细、最权威的知识,可惜老子却给孔子兜头泼了一大盆冷水,告诉他那个当年创立周制的人(即周公)已经死掉很多年了,你居然还要死抱着他的早已腐朽的骸骨不撒手?言下之意已经非常清楚,老子的思想是要改革周制的。

  由此可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这段对话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却正是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岭,当周制面临难以为继的重大危机时,一派主张要彻底改革周制,后来发展成道家,其创始人就是老子;一派主张要弘扬周制,后来发展成儒家,其创始人就是孔子。当这两种思想路线之争在公元前520年发生激烈碰撞时,就表现为以周景王、王子朝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单穆公、刘文公为代表的反改革派之间的殊死搏杀。显然,老子是站在改革派一边的,而且他极有可能是改革派的总设计师。

  前516年,周敬王在晋国的支持下攻入王城,王子朝兵败后与部分同党携周朝典籍逃奔楚国。既然老子是王子朝一党,那么作为掌管典籍的守藏室之史,老子必定是会与王子朝一同赴楚的。王子朝在楚国生活了十年,老子极有可能也在楚国生活了十年,这样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后来道家思想会在楚国生根开花。

  前505年,周敬王趁楚国动乱之际派刺客杀死王子朝,老子应该是在这种背景下被迫流亡的,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子不得不西出函谷关。因为长期以来的天下格局都是晋楚争霸,现在晋吴联盟既已攻入楚国郢都,连王子朝都被刺杀,那么四海之内又有哪里还能是他的容身之处呢?所以老子只能是被迫远离华夏,从此杳无踪迹。另外,函谷关以西是秦国,是当时唯一具备一定实力而又与楚国友好的国家,后来申包胥就是前往秦国请来援兵救楚的,这或许也是老子西出函谷关的主要原因之一。至于那位关令尹喜,他必定是老子的朋友,极有可能就是周景王和王子朝的旧部,甚至就是前文多次提到尹氏族人,在王城陷落后隐居于此。正如王子朝赴楚后派使者通告诸侯,详细阐述周王室动乱的来龙去脉一样,关令尹喜也希望老子能够留下些文章,以阐述我们这一派的治国理念和思想主张。于是,这才有了后来的《道德经》。

  我们继续来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文本: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讲述道家思想的应用,是和孔子同时代的人。”

  前文提到,老子与孔子本就是同时代的人,只是老子相较孔子约长二十岁。此处提到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代,而不提与老子同时代,当是指老莱子与孔子的年纪非常接近。老莱子极有可能是老子居楚十年期间所收的弟子,故在老子离楚西行后著书十五篇,讲述道家思想的应用。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他活了两百多岁,因为他擅长修道养生,故能够益寿延年。

  前文提到,老子西出函谷关后“莫知其所终”,因此他究竟活了多少岁,是没有人真正能说清楚的。不过,以《道德经》中的内容来看,老子确实非常懂得养生,而耳垂长亦是长寿之相。故而我们推测,且不说他是否能活到一百六十岁,能活到一百岁以上应该是极有可能的。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自孔子去世后一百二十九年(即前350年),有史书记载周朝的太史儋在会见秦献公时说:“最初秦和周是合在一起的,合了五百年后会分开,分开后七十年就会有霸王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能确定他到底是不是老子。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前文提到,有人说老子活了两百多岁,假设老子出生于前571年,那么活到前350年会见秦献公时是221岁。因此,相信老子能活到两百多岁的人,就认为会见秦献公的太史儋其实就是老子。如果不相信老子能活到两百多岁,就认为太史儋不是老子。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

  老子的儿子名叫李宗,是魏国的将军,封于段干。李宗的儿子名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名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名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在齐地安家定居。这段话介绍的是老子的家族后人,一直写到曾担任胶西王刘昂的太傅的李解。那么李解之后呢?司马迁没有写,很有可能到李解就结束了。因为胶西王刘昂后来参加了吴楚七国之乱,兵败后自杀。李解作为刘昂的太傅,要么是随刘昂一起自杀,要么是在战场交锋中被杀,要么是兵败被俘后被杀,应该是很难逃脱一死。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世上学老子的人都贬低排斥儒学,儒学也贬低排斥老子。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指的就是这个吧?老子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3 19:45 , Processed in 0.1093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