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98|回复: 0

姚尧:笨蛋,问题在战略(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1 16: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208年后九月,当宋义、项羽率军北上救赵时,刘邦也率军从砀县(今河南永城北)出发西征。

  前207年十月,刘邦军在成武(今山东成武)击败秦东郡尉。成武地处东郡与砀郡的边界线上,在砀县正北偏西105公里左右的位置。此番刘邦出兵成武,与其说是西征,却更像是北伐。考虑到成武位于定陶东南方不远处,而项梁所率领的楚军主力就是在定陶兵败被杀的,故刘邦此番北上,目的必定是为了收编定陶之战后的项梁残部。与此同时,宋义、项羽已经抵达安阳,开启了长达四十六天的坐山观虎斗。

  十二月,刘邦军回师栗县(今河南夏邑),途中与刚武侯所率领的一支四千余人的军队相遇,刘邦夺取了这支军队的兵权。接着又与魏国将领皇欣、武蒲所率领的魏军联合,击败了一支秦军。刘邦的这个举动非常奇怪,照理说,北上收编项梁残部后,刘邦就该一路向西,攻打关中了,为什么此时他反而南下,回到起始点砀县附近的栗县呢?项羽杀宋义之事发生在十一月,当刘邦军抵达栗县时肯定已经得知消息,但我们现在无法确认的是,当刘邦军离开成武时,是否已经知道此事。如果刘邦是得知安阳兵变后的消息才回师栗县,则此举明显是出于自保,因为倘若楚怀王和项羽因为宋义之死而彻底翻脸,则自己又哪里还有什么资本孤军深入秦境?如果刘邦是不知道安阳兵变而回师栗县的,则说明刘邦并不急于攻入关中,甚至当初抢着要率军西征的主要目的也不是灭秦,而是要保住兵权,并伺机发展势力。刘邦本是楚怀王任命的砀郡长,但当时实际能控制的只有砀郡东南角的一小块地方,为此,刘邦军在砀郡的东部做南北折返,以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却迟迟没有向西挺进的意思。姚尧以为,刘邦是在观望巨鹿之战的动向,他必须等到巨鹿之战有了明确结果后才能采取行动。如果章邯在巨鹿战败,那么自己西征还能有些胜算。如果章邯在巨鹿战胜,那自己还谈什么西征?随时都将面临被章邯截断后路的风险。因此,相较于项羽的速战速决,刘邦选择的是静观其变,谋定而后动。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刘邦和宋义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宋义率领的是楚军主力,而刘邦率领的只是偏师;宋义的战场就近在眼前,而刘邦的战场是千里远征,两人的实力和风险都存在巨大差别,读者不可将宋义的畏缩不前与刘邦的犹豫观望混为一谈。
  一月,项羽率领诸侯联军驻扎在漳水以南,章邯率领秦军驻扎在棘原,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刘邦军在砀县、栗县一带休整。

  二月,刘邦率军北上攻打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昌邑位于栗县以北105公里处,仍属于砀郡的管辖范围。可见,刘邦此时的战略仍是在砀郡积极扩充实力,而根本没有西征的打算。在此次北伐昌邑的过程中,刘邦结识了彭越。

  彭越本是在巨野泽中捕鱼的渔民,在陈胜起义后也拉起了一支队伍,但彭越的做法又与其他义军领袖存在着明显不同。别的英雄在手里有兵后,要么自立为王,如赵国的武臣,燕国的韩广;要么将王位让给六国王室后裔,自己担任宰辅,如周巿之立魏咎;要么找个六国王室的后裔作为傀儡,自己独揽大权,如项梁之立楚怀王;再要么就是投奔某个国王作为靠山,如刘邦先投景驹,后投怀王。可是彭越在拉起队伍后,既不自立为王,也不依附任何政权。他的所有行动,似乎都没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既不热衷于反抗暴秦,也不热衷于为六国存亡继绝,一切都是以功利至上为准则。

  刘邦与彭越结识后,两人惺惺相惜,一同攻打昌邑,但终究没能打下来。此时项羽持续对章邯发动进攻,章邯则步步败退。刘邦见章邯军败局已定,而且也不可能再分心对付自己,这才下定决心西征关中。彭越则继续留在昌邑一带,以巨野泽为基地发展自己的势力,他虽然对刘邦印象不错,但并不愿意就此依附于刘邦。

  刘邦一旦决意西征,便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攻入关中。当部队抵达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附近的高阳(今河南杞县西)时,刘邦遇到了能言善辩的郦食其(yì jī),并在郦食其的帮助下攻克陈留,获得了大量的粮草。随后,郦食其的弟弟郦商也率所部四千人投奔刘邦,刘邦任命郦商为将,统领陈留的兵马,与他一同西征。

  郦商为将,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开封未拔。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南攻颍阳,屠之。

  ——《史记·高祖本纪》

  三月,刘邦军继续向西进攻开封(今河南开封西南),遭到秦军守将的顽强抵抗,遂舍弃开封继续前进,与秦将杨熊先战于白马,后战于曲遇之东。曲遇在今河南中牟,位于开封以西30公里处,是以刘邦舍开封后继续向西与秦军于此地交战是非常合理的。问题是白马究竟在哪里?后世史家多认为白马在今河南滑县东,可是滑县在开封正北偏东95公里处,刘邦明明是要西入关中,为何要往东北方向走?白马本是黄河渡口,难道刘邦要从白马津北渡黄河去攻打章邯吗?在上一集《破釜沉舟》中,我们提到项羽从安阳北上救赵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一条是先向西至白马津,从白马津渡过黄河后北上救援巨鹿;另一条是先北上平原津,从平原津渡过黄河后向西救援巨鹿。最终,项羽选择的是从平原津西渡黄河,因为从白马津渡河的难度非常大,对岸有强大的章邯主力把守。连项羽率领的楚军主力都不敢走的路线,难道刘邦的这支偏师竟敢冒险?更何况,刘邦本就是要抢先攻入关中去争当关中王的,现在北渡黄河去与章邯主力交战,这岂不是在为项羽作嫁衣裳?难道他现在竟然准备臣服于项羽了吗?因此,姚尧认为刘邦与杨熊交战的白马绝不可能是在今河南滑县东,而是在开封以西、距离曲遇不远的地方。杨熊为刘邦所败后,向西逃入荥阳(今河南荥阳)。荥阳是我们反复提到的战略要地,当年吴广大军就曾长期围攻荥阳不下,其防守之坚固可想而知,因此刘邦没有继续追击到荥阳,而是南下颍川郡。就在颍川郡,刘邦再次遇到了张良。
  刘邦第一次遇见张良是在前208年一月。当时秦嘉立景驹为楚王,张良本打算投奔景驹,在半道上遇见刘邦,一见之下大为倾心。张良常与人谈论自圯上老人处所授之《太公兵法》,别人都不能领悟,唯有刘邦见解深刻,这让张良不禁感叹刘邦真是受命于天。于是张良不再投奔景驹,而是转投刘邦,并随他参加项梁主持的薛县会议。项梁纳范增之言立芈心为楚怀王后,张良亦在项梁的帮助下立韩国王族韩成为韩王,自己担任韩国司徒,领兵向西夺取韩国故土,从此与刘邦分开。韩成与张良的复国行动进展并不顺利,在收复若干城市后,又被秦军尽数夺回,只好在颍川郡一带打游击。此番刘邦率军进入颍川郡,与韩成、张良会师,军威大振。

  四月,刘邦与韩成联军攻打颍川,攻克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之后对顽抗的秦国军民实施屠城作为报复。按《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所屠之城应为颍阳(阳翟东南30公里)。这是史书有记载的刘邦第二次屠城,第一次是他和项羽一起在城阳屠城。当初彭城分兵时,诸老将不许项羽进攻关中的主要理由,就是指责项羽曾经在襄城屠城,因此,为了安抚秦国百姓,不能用凶狠残暴的项羽,而要用宽厚仁义的刘邦。可是,以刘邦的所作所为,他真能担得起宽厚仁义的评价吗?

  五月,一支由赵国将领司马卬率领的军队从上党郡南下,抵达平阴(今河南孟津)的黄河北岸,有意从平阴南渡黄河进入三川郡,之后向西攻取函谷关。刘邦察觉到司马卬的意图,遂立刻率军北上直插平阴,封锁了黄河渡口,迫使司马卬放弃南渡黄河入关,转而投奔在黄河北岸的项羽,后随项羽一同入关。平阴位于荥阳正西90公里,是以刘邦军先是自开封朝西南方进入颍川郡,接着自颍川郡朝西北方进入三川郡,抵达平阴后就已经把荥阳甩在身后,就近拿下洛阳后再往西即可经由新安、渑池、陕县攻取函谷关。这其实就是项羽日后入关所走的路线,刘邦比项羽提前近半年抵达洛阳城下。此时,项羽仍在漳水与章邯对峙。章邯正面有项羽的强大攻势,背面有司马卬包抄后路,派至咸阳求援的司马欣逃回,劝说章邯投降项羽,陈余也写信劝他背叛秦国,章邯内心处在动摇、犹豫不决之中。

  六月,刘邦自平阴南下攻打洛阳,洛阳为三川郡治,此前由李斯之子李由担任郡守,防御能力十分顽强。刘邦在洛阳与秦军交战不利,被迫放弃经由洛阳、新安、渑池一线攻取函谷关的想法,转而率军经轘(huán)辕关(今河南偃师东)南下退回颍川郡。再次回到颍川郡后,刘邦令韩成留守阳翟,自己则与张良率军南下进入南阳郡,意图攻取武关以进入关中。刘邦军行至犨县(chōu,今河南平顶山)以东时,与南阳郡守齮(yǐ,姓不详)交战,击败秦军 ∵县位于颍川郡与南阳郡的交界处,南阳郡守齮既无法将刘邦军阻绝在南阳郡外,遂退入南阳郡治宛县(今河南南阳)固守,刘邦军随即包围宛县。与此同时,章邯正向项羽约降,项羽未准其投降,而是全力进兵,大败章邯军。
  七月,刘邦见宛县久攻不下,遂领兵绕过宛县,准备舍弃宛县而直接朝武关方向快速突进。张良劝谏道:“虽然沛公您急着想要攻入关中,可是前方还有许多秦军,占据着险要的地势。如果不攻下宛县就向西挺进,将来强秦的军队在前方阻拦,宛县的军队从后面进攻,那我们就危险了。”于是,刘邦当晚率军改道杀回,清晨时突然出现在宛县城下,将宛县层层围困。南阳郡守齮眼见大势已去,准备拔剑自刎,其门客陈恢阻止了他,然后出城面见刘邦道:“我听说您在楚怀王处有过约定,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现在你却留在这里攻打宛县。宛县,是大郡的治所,相连的城池有几十座,人口众多,积蓄充足,官员百姓都以为投降后必死,故而坚守城池。如果您整天留在这里强攻,则军队的伤亡必定惨重。如果您率军离开宛县,则宛县之兵必定会随后追击。现在您前有错失咸阳之约的担心,后有宛县之兵追击的忧患,为您考虑,莫不如与宛县守军约降,封赏南阳郡守,留他在这里守城,您自己则率领军队继续向西进发。前方那些还没有被攻下的城池,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会争相打开城门等您进城的,这样您就能够畅通无阻地进入关中了。”刘邦采纳陈恢的建议,接受宛县的投降,封南阳郡守齮为殷侯,封陈恢为千户,率领楚军旧部与新收编的秦军继续西进。与此同时,项羽也接受了章邯的请降,在殷墟盟誓,封章邯为雍王。

  宛县受降,是刘邦集团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在此之前,刘邦军与其他诸侯起义军并无本质不同,都是对秦人苦大仇深。就在三个月前,刘邦还在颍川郡搞了一次屠城。可是自从宛县受降之后,刘邦不再视秦人为生死仇敌,而是开始考虑将他们也视为自己的子民。自沛县起兵以来,刘邦军一直隶属于楚军的战斗序列。怀王之约后,刘邦担任砀郡长,在砀郡作了近半年的南北折返,期间收编了一部分魏国士兵,之后进入颍川郡与韩成、张良会师,期间也收编了一部分韩国士兵。自南阳受降始,刘邦军西征途中所过各县无不望风归降,而秦国士兵也大量地、成编制地加入到刘邦军中。

  后世史家在评论楚汉战争时,通常是将前206年十二月的鸿门宴作为刘项之争的起始点。事实上,从大战略的角度而言,刘项之争的起始点是在半年前。同样都是在前207年七月,项羽收降了章邯,刘邦收降了南阳,对于刘项二人而言,秦军都已无法再构成任何威胁。可是在对于秦军的态度上,刘项二人却采取了截然相反的路线。项羽对秦人继续持仇恨排斥的态度,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新安坑降卒和咸阳烧秦宫,刘邦对秦人转而持和解包容的态度,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望风归降和约法三章。楚汉战争的本质实际上是同样出自楚国的刘邦和项羽在取得灭秦战争胜利后,究竟应该如何对待秦人和秦制的路线之争。最终,是主张“容秦”的刘邦打败了主张“亡秦”的项羽。
  (沛公)乃以宛守为殷侯,封陈恢千户。引兵西,无不下者。至丹水,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西陵。还攻胡阳,遇番君别将梅鋗,与皆,降析、郦。遣魏人宁昌使秦,使者未来。是时章邯已以军降项羽于赵矣。

  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

  ——《史记·高祖本纪》

  宛县受降后,刘邦军一路招降纳叛,所向披靡,来到武关前。刘邦派魏国人宁昌出使秦国,宁昌走后就一直没有回来,而此时章邯已经率军投降项羽,各路诸侯也争相归附。不久,赵高杀死秦二世胡亥,派使者来面见刘邦,想要平分关中为王。刘邦以为其中有诈,于是采用张良的计策,派郦食其和陆贾以利益游说秦将,而后乘机攻破武关。

  这段话的字面意思并不复杂,可里面却有颇多疑点值得推敲。首先,宁昌使秦主要是谈什么?为什么到了咸阳后就杳无音信?其次,赵高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杀秦二世,又派使者来和刘邦约定平分关中为王,他有资格在关中称王吗?赵高能深得秦始皇的常年信任,能扶持胡亥继承皇位,能逼迫李斯满门抄斩,能把秦朝君臣玩弄于鼓掌,显然是个极其聪明的人。如此精于算计的人,当不至于纯粹是异想天开地一厢情愿,必定是手里拿着什么凭恃,又或者刘邦给过他什么暗示,才让他敢于铤而走险。那这个凭恃或者暗示会是什么呢?再次,刘邦拒绝赵高平分关中的提议,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可是刘邦为什么会认为赵高有诈呢?彼时诸侯联军已经兵临城下,赵高已是穷途末路,能保住身家性命就已经很不错了,若是能有机会平分关中,他还有什么不知足的?还有必要使什么诈呢?他又有什么能力使诈呢?故《汉书·高帝纪》在记载此事时,就只是说“沛公不许”而不提“以为诈”,但《史记·高祖本纪》说“沛公以为诈”,难道是没有原因的吗?

  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于高,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二世梦白虎啮其左骖马,杀之,心不乐,怪问占梦。卜曰:“泾水为祟。”二世乃斋于望夷宫,欲祠泾,沈四白马。使使责让高以盗贼事。高惧,乃阴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其弟赵成谋曰:“上不听谏,今事急,欲归祸于吾宗。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婴。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

  ——《史记·秦始皇本纪》

  按照《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刘邦在率军攻打武关时曾派使者私下与赵高联系,这个使者应该就是《高祖本纪》中所提到的魏人宁昌。赵高担心遭到胡亥的罪责甚至诛杀,故而与女婿阎乐、弟弟赵成密谋先下手为强,杀胡亥而立子婴。那么,赵高杀胡亥与宁昌使秦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呢?是不是因为宁昌带来了刘邦的某种意见或者承诺,赵高这才下定决心杀死胡亥,并随即派人与刘邦商议平分关中呢?对此,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以为这个推理是非常合乎逻辑的。

  二世乃出居望夷之宫。留三日,赵高诈诏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入告二世曰:“山东群盗兵大至!”二世上观而见之,恐惧,高既因劫令自杀。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

  子婴既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高上谒,请病,因召入,令韩谈刺杀之,夷其三族。

  ——《史记·李斯列传》

  赵高的弟弟赵成是郎中令,属九卿之一,掌管宫廷侍卫。赵高的女婿阎乐是咸阳令,掌管首都咸阳的防卫。望夷宫位于咸阳北郊,因能北望夷狄而得名。因此,当赵高决意杀死胡亥,就先把他引诱到既远离朝政中心,又便于自己的亲信就近看管的望夷宫,然后以境内出现盗贼为名,令阎乐率领咸阳县的士兵开赴望夷宫,与事先安插在望夷宫的赵成会合,联手逼迫胡亥自杀。赵高取胡亥的玉玺佩戴在身上,身边的文武百官没有人跟在他身后。登上大殿时,大殿多次差点崩塌。于是,赵高自知上天不打算让他当皇帝,群臣也不愿意他当皇帝,遂只好将皇位传给子婴。又废除秦国的帝号,重新称秦王,这等于是承认六国的复国事实。子婴即位后,假装自己生病不能上朝,引得赵高前来拜见,询问病情。子婴将赵高召入宫中,令事先埋伏好的韩谈将赵高刺杀,进而诛灭其三族。

  关于子婴的身份,后世史家众说纷纭,即便是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也多有冲突。按《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是“始皇弟”,即胡亥的叔叔辈,按《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是“二世之兄子公子婴”,即胡亥的侄子辈。按《六国表》的记载是“二世兄子婴”,这句话有两种解读,一是二世之兄(名)子婴,即胡亥的兄弟辈;二是二世之兄之子(名)婴,即胡亥的侄子辈。《李斯列传》之《集解》在“始皇弟”下引徐广说:“一本曰‘召始皇弟子婴,授之玺’”按照这个版本,同样是两种解读,一是始皇之弟(名)子婴,即胡亥的叔叔辈;二是始皇之弟之子(名)婴,即胡亥的兄弟辈。其实,子婴就是秦始皇的同父异母弟成蟜的儿子。嬴异人在邯郸为质时与赵姬生下嬴政,随后赴秦投靠华阳夫人,被太子安国君(即秦孝文王)立为继承人。嬴异人的生母夏姬是韩国人,为嬴异人又娶了一位韩国女子,生下了成蟜。前251年,安国君继位为秦王,立嬴异人为太子,赵国将在邯郸做人质的赵姬和嬴政母子送回秦国。秦孝文王正式登基后仅三天就去世,嬴异人继承王位(即秦庄襄王),尊嫡母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尊生母夏姬为夏太后。由于嬴异人是通过吕不韦得以投靠华阳夫人的,赵姬又是吕不韦所献,故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支持立嬴政为太子,而以夏太后为首的韩系外戚支持立成蟜为太子。凭借华阳太后的绝对权威和楚系外戚的数代经营,最终嬴政被确立为太子。前247年,秦庄襄王去世,嬴政继位为秦王,朝政大权掌握在吕不韦手中。按《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七年,夏太后死。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於临洮。”成蟜在夏太后死后次年举兵谋反,无论成蟜是真的谋反,还是被诬陷谋反,都必定是失去夏太后的保护伞后的无奈之举。嬴政生于前259年,成蟜当比嬴政小三岁,生于前256年。成蟜谋反身死是在前239年,时年仅17岁。成蟜出征前已有一子,因其时尚为婴儿,故取名为婴。嬴婴的生年当在前240年或前239年,而胡亥的生年在前230年,故称嬴婴为“二世兄”。由于嬴婴属于成蟜一系,在继承权上不对胡亥构成威胁,故而才能在胡亥屠戮宗室时得以逃过一劫,甚至还敢在胡亥杀害蒙恬、蒙毅兄弟时出口相劝。正如楚系外戚会安排秦国王子迎娶楚国女子一样,夏太后为成蟜安排的亲事也必定是迎娶韩国女子,故嬴婴之母当是韩女。由于异人、成蟜和嬴婴三代的母系皆出自韩国,故韩系外戚在秦国仍具有相当实力,在宫中帮助嬴婴刺杀赵高的韩谈,必定是出自韩国贵族。

  认识到嬴婴具有韩国血统,这对于理解楚汉之争非常重要。正如楚人拥立父楚母秦的昌平君为楚王,支持父秦母楚的扶苏继承皇位一样,韩人也必定是支持父秦母韩的成蟜和嬴婴当秦王的。当刘邦军进入颍川郡与韩成、张良会师后,韩系已经成为仅次于楚系的军中第二大势力,而刘邦与张良、韩成之间更是有着极深的交情,这也正是刘邦进入关中后会力排楚军众将之议不杀嬴婴,反而要立他为宰相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张良等韩人来说,由自己辅佐的刘邦担任秦王,由与韩国有血缘关系的嬴婴担任秦相,这无疑是最好的结局。

  讨论完嬴婴的身份,我们再讨论赵高的身份。按照《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赵高在杀胡亥后是想自立为王、甚至自立为帝的,奈何文武百官不从,这才不得不让位给嬴婴。于是就有人质疑,赵高不是宦官吗?宦官怎么能当皇帝呢?

  其实,赵高本来就不是宦官,即后世理解的被阉割的太监。让后世产生误会的,主要是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胡亥为赵高辩护时说的“夫高,故宦人也”,但宦人并不等于宦官。《说文》记:“宦,仕也。从宀从臣。”宀(mián),象形字,即深邃的房屋。臣,象形字,其甲骨文、金文的形状皆像一只竖立的眼睛。
  古时,奴隶在主人面前不敢抬头,只能低着头以示俯首屈从之意,而人在低头时,眼睛看上去就呈竖立的形态,故臣的本意就是男性奴隶。宦,则是高门大户里的男性奴隶,引申为君王的家奴,而君王的家奴显然不止是被阉割的太监。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辖境内的百姓皆可视为君王的家奴,故宦有出仕做官之意。如《左传·宣公二年》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显然,这里的“宦”绝不是说当了三年的太监,而是说给赵宣子当了三年的奴仆。按《史记·蒙恬列传》的记载,赵高本是赵国王室的远支,母亲曾遭受过刑罚,世代身份卑贱。秦始皇听说赵高很有能力,又精通法律,故而提拔他为中车府令,又让他教胡亥学习司法判案。因此胡亥说“夫高,故宦人也”,是指赵高早年就是他的家臣,而不是说赵高以前就是太监出身。至于要论证赵高不是太监,我们至少可以列出以下三条证据:

  第一,中车府令是执掌乘舆之官,而从秦始皇陵出土的车马御者皆有胡须。秦始皇既让赵高执掌乘舆,负责自己的出巡事宜,则说明赵高必定擅长驾车御马,不可能是被阉割过的太监。

  第二,史书明文记载赵高的女婿叫阎乐,可见赵高是有女儿的。后世宦官掌权后常有广收义子的做法,但却没听说哪个掌权的宦官是只收义女,而不收义子的。可见,赵高自己是有生育能力的,不可能是被阉割过的太监。

  第三,在汉代典籍中,有大量文章讨论秦朝灭亡的原因,却未有只言片语讨论到宦官干政,对赵高的指责也主要集中在他执法严苛残暴。南朝范晔作《后汉书》,其中有一篇叫《宦者列传》,这是史籍中首次为宦官作传。在《宦者列传》的开篇,范晔写道:“其能者,则勃貂、管苏有功于楚、晋,景监、缪贤著庸于秦、赵。及其敝也,则竖刁乱齐,伊戾祸宋。”这里面提到六个宦官,其中勃貂、管苏是因为自己有才能而为国家立功的,景监、缪贤是因为推荐贤才而为国家立功的,竖刁、伊戾是给国家带来祸害的。可若要说祸害,竖刁、伊戾给国家带来的祸害程度与赵高怎么能比?范晔不在此将其列入,是因为知道赵高不属于宦官。在《宦者列传》的末尾,范晔写道:“三代以嬖色取祸,嬴氏以奢虐致灾,西京自外戚失祚,东都缘阉尹倾国。”可见在范晔看来,秦朝是因奢侈暴虐而亡国的,因宦官干政亡国的是东汉。事实上,正是因为东汉以及后来的唐朝、明朝饱受宦官干政之苦,所以才穿凿附会地把导致秦国灭亡的赵高说成是宦官。

  这样,综合各方面史料,我们就可以把刘邦入关前后的逻辑给串起来了:当刘邦军行至武关时,项羽已经收降章邯,正率领诸侯联军朝函谷关进发。鉴于武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果强行攻打武关,不仅会伤亡惨重,而且耗费时日,被项羽抢先入关。为此,刘邦派宁昌使秦,与赵高约定平分关中。站在赵高的角度来说,他是有理由相信刘邦的诚意的。按照怀王之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如果赵高死守武关,刘邦必定会比项羽晚入关中,届时什么都拿不到,为此,刘邦只有与赵高合作才能当上关中王,半个关中总比空手而归要好。

  八月,赵高接受刘邦的提议,将胡亥调至望夷宫杀死,随后一面准备自立为王,一面派使者与刘邦协商平分关中之事,并告知武关守将放刘邦军入关。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宁昌使秦后一直没有回到刘邦军中,因为平分关中之事还没有得到落实,他此次谈判的任务还没有结束。然而,令赵高万万没想到的是,刘邦提议平分关中是在使诈,目的只是为骗开武关的大门。不仅如此,刘邦竟然还反咬一口,说平分关中的建议是赵高提出来的,而赵高的这个提议是在使诈,然后趁虚攻破了武关。

  按照赵高最初的算计,他当然知道杀死胡亥会得罪秦人,但他自恃在政治上有主动投诚之功,军事上有刘邦军作靠山,足以镇压秦人反抗并在关中称王。可当刘邦攻破武关后,赵高才发现自己的处境异常凶险,外有刘邦、项羽两支大军压境,内有杀死胡亥后的秦人反对。于是,赵高不得已立嬴婴为帝,将自己杀死胡亥的弑君行为解释成除暴立贤,这样至少可以暂且求得秦人的谅解和支持。正是由于在形势上有求于嬴婴,所以当嬴婴称病而召赵高入宫时,赵高不得不孤身前往拜见,这才中了韩谈的埋伏和刺杀。

  九月,刘邦军自武关沿丹水而上直逼峣关,嬴婴在清除赵高党羽,稳定朝廷政局后,立刻调遣京城卫戍部队前往峣关,以阻止刘邦军进逼咸阳。刘邦用张良之计,先以重利诱惑秦军守将,待守将表态愿意投降后,又趁其放松懈怠而发起突然攻击,大败秦军。之后追击到蓝田,再次击败秦军。这样,大秦帝国再也无险可守,咸阳已经在刘邦军脚下了。与此同时,项羽仍在前往函谷关的途中。
  前206年十月,刘邦军抵达咸阳郊外的霸上,嬴婴见大势已去,被迫开城投降。刘邦拒绝部下关于诛杀嬴婴的建议,将他交给有关部门妥善安置,之后进入咸阳城。进入咸阳城后,刘邦一度为秦宫的富丽堂皇所震撼,打算留在咸阳住下来好好享受一番,但在樊哙和张良的极力劝说下,刘邦终于打消贪欲,下令将所有府库财物都查封好,率领军队退出咸阳,回到霸上。与此同时,项羽仍在前往函谷关的途中。

  十一月,刘邦还军霸上后,召集各县的父老豪杰道:“各位父老深受秦朝严苛法令的暴虐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的要被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死刑,我曾与诸侯约定,谁先进入关中就在关中称王,所以理当由我来出任关中王。现在我与各位父老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与抢劫者治罪,其余秦法全部去除,所有官员与百姓皆一切如旧。总之,我到关中来,是要为各位父老除害的,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担心害怕!况且我现在把军队撤回霸上,就是想等各路诸侯到来后共同制定规约。”随即派人与秦朝官吏一同到各县的乡镇巡视,向民众阐明政策。秦国百姓听说后非常高兴,都争相送来牛羊酒食以犒劳士兵。刘邦又推辞不接受,道:“仓库里的粮食充足,不存在缺粮的情况,就不让大家破费了。”秦国百姓听说后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能在关中做秦王。此时又有人游说刘邦道:“秦国的富足是天下其它地区的十倍,地理形势又非常好。现在听说章邯已经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准备让他在关中称王。现在要真等章邯来了,您恐怕就无法再拥有关中了,您应该立即派兵驻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的军队进来,然后逐步征发关中的士卒,增强自己实力,以抵抗诸侯联军。”刘邦觉得有道理,就听从了他的建议。与此同时,项羽在新安坑杀二十多万秦军降卒,只带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人与诸侯联军一同朝函谷关进发。

  十二月,项羽听说刘邦已经平定关中,勃然大怒,命英布等攻破函谷关。再然后,就是著名的鸿门宴。

  通过审视刘邦入关的这段行程,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相较于项羽在巨鹿破釜沉舟,轰轰烈烈地一战而定天下,刘邦是转战千里,却没有真正打赢过一场硬仗。二月在昌邑,三月在开封,六月在洛阳,刘邦军皆因无法攻克而弃城转战,之后在攻打宛县、武关和峣关时,刘邦皆是以劝降和使诈为主,军事行动更多是扮演辅助角色。由此可见,刘邦的战术水平是不如项羽的,但他的战略水平却远高于项羽。当他实力不足以孤军深入灭秦时,就静如处子般在砀郡做南北折返,当他发现秦国大势已去后,就动如脱兔般快速向西推进。由于他不执着于一城一池的得失,故能领先项羽两个月进入咸阳,又在这两个月的时间内广收民心,使得关中成为刘邦日后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根本。反观项羽,他在七月收降章邯后,本来是完全可以领先刘邦进入关中的,却一路上磨磨蹭蹭,期间还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埋下与秦人的血海深仇,会在这两个最关键的事情上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问题当然还是出在战略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3-29 08:13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