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游戏(之十七)
三十五
美国和沙特关系改善的结果,不光是沙特在911中不清不楚的干系不再被美国追究,而且美国也不再在沙特等国鼓励民主革命。当然,由于美国对伊拉克的逊尼派民兵从交战改为扶持政策,那些和美国在伊拉克打打杀杀几年的外国战士们(超过一半是沙特公民),也就做个顺手人情,不被西方媒体所提起。
美国还答应出售价值200亿美元的高科技武器给沙特,以应付伊朗的军事挑战。而以色列人对这个军售的风险还是洞若观火,他们害怕逊尼派极端分子已经渗透进沙特的陆军和空军,结果还没等沙特和伊朗人开打,这些人已经先冲以色列人开火。有以色列的情报说,曾有基地分子坦承他们已经可以控制数架沙特空军的F-15战机,可以随时发起对特拉维夫的恐怖袭击。而在头一批供应沙特的军火中,大约有9百个改装袋,可以把常规的炸弹改装成激光制导炸弹或者卫星定位系统导航的智能弹(Joint Direct Attack Munitions ,即JDAM)。
以色列的担忧不是没有根据,但其主要目的是对美国政府施加压力,保持布什总统不会改变他许下的任何巴以和平协定都不会让以色列退回1967年中东战争分界线的承诺。而沙特所倡导的和平计划的核心就是回到那个边界。而今美国同沙特走得如此亲近,不免令以色列担忧其基本利益会被牺牲。
另外,美国政府同意出售核技术并帮助沙特发展自己的核计划,以换取沙特不再通过巴基斯坦获得核子技术。这个决定同样引起了美国国会的疑虑。因为很多美国政界中的亲犹太人势力觉得沙特还没有完全证明是自己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纽约州参议员舒默甚至指责在国际油价高涨的时候,沙特没有帮助美国朋友过关。在08年5月,舒默在国会的演讲里,更扬言要在国会通过法案阻止对沙特的军售,除非沙特可以增加每天一百万桶石油生产,让美国的每加仑汽油价格可以下降50-75美分[1]。只不过布什在08年1月对沙特访问时,他的情石油增产的请求,被沙特国王轻轻松松的一句话给拒绝了——沙特国王告诉布什总统,他的国家已经是全力在开采石油,没有任何的多余生产能力了。
图4.1 布什在08年初紧急访问沙特,希望沙特增产石油
这还算是客气的。对英国人,沙特人就没有这么礼貌了。在1989年,沙特从英国购买了价值430亿英镑的军火,但在911事件及美军入侵阿富汗后,经手这次采购的沙特王子班达尔苏丹被英国内部线人爆料,从英国军火商英国航天系统公司(BAE)收取了10亿英镑的回扣。班达王子本人出使美国超过二十多年,和布什和切尼的私人家庭关系极为密切,但就在911事件后,被纽约市长朱利安尼拒绝他为死难者的捐款。现在班达王子在父亲成了王储之后,更上一层楼,出任沙特王国的国家安全会主席,自己也富甲天下,有什么必要贪污呢?据对沙特王室财政运作熟悉的人士,班达自己的账户、沙特驻美国使馆的账户、和沙特王室在美国的账户,从来都不分。看起来当初这笔黑钱的目的似乎是有其他不可告人,也不能公开的目的。而这些目的就成了911事件后,“有心”人特别想爆出来的动机。但在2006年底,也就是美国和沙特开始重修旧好的时候,英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停止对这件贪污案的调查,因为调查下去,“有损于英国国家利益”。对这个宣布,英国政界当然有人不满,尤其是在野党政客趁机攻击执政党在这个案件里的个人利益。欧洲经合会也对此不满,决定开始自己的调查。而沙特对英国的回应是,如果英国人在这件事上继续咬住不放,就会影响沙特与英国在反恐战争上的合作。考虑到大部分国家恐怖分子都是来源于沙特阿拉伯,如果没有了沙特政府的合作,那英国就等着伦敦被人多炸一次吧![2]
图4.2 沙特国家安全顾问班达王子警告英国少管闲事
英国人当然知道其中的厉害,得罪沙特阿拉伯的风险实在太大。连纽约被撞得稀巴烂的美国政府都当没事了,而且美国媒体都不愿意踩这趟浑水,英国也就没什么必要在这个小事上纠缠下去,只是要求沙特看紧来自巴基斯坦部落区的默哈加丁(Muhajadeen)[3],让他们不要再“访问”英国。
三十六
沙特对中东和自身的安全考虑大概有以下几条思路:
1.让整个中东成为非核区。但是这个选择不可能,因为以色列不干,自然所有西方国家也都不同意。
2.因为1走不通,沙特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威慑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是自己发展核武,或者由核大国提供保护伞。
3.本来,这个核大国就是美国。但是,因为911事件后,美国内部有人对沙特不满,光靠与美国政府现在的官员的私人关系来维持核伞,似乎不是上上之选。
4.所以,一个可以信赖的核大国,比如巴基斯坦,就更有吸引力。巴基斯坦同为穆斯林,而且还是逊尼派,国家又不是太富,同宗又满口袋钞票的沙特就更有挥洒的空间。
所以说沙特肯定不会走回对美关系一边倒的老状态,而在美以联合对付伊朗的行动中,沙特更会采取一种隔岸观火、火中取栗的姿势,希望让犹太人和波斯人两败俱伤。而美国对沙特这种态度的应对,就是一方面答应帮助沙特发展自己的核工业作为甜头,另一方面又在巴基斯坦利用北约军队和阿富汗傀儡军四处点火,给巴基斯坦和中国压力,阻止巴基斯坦核力量伸进中东。
就原油这个最终目的来说,伊拉克的原油至少有1150亿桶,而目前采油只在相对稳定的库德族地区进行,由一些北欧和土耳其的小石油公司在运作,出油量达到了200万桶一天。但是这些产量产生的300-400亿美元收入只够伊拉克政府自己分钱,而美军大量的军费开支和重建工作远远不止这个数目,光2007年就花掉了美国3680亿,丝毫也没有减轻的迹象。美国议员们气得在国会骂街,要求伊拉克至少自己支付重建费用。目前埃克森、雪佛兰、BP和英荷壳牌等大油商还在等待,想着局势稳定后齐心合力地把每日出油量提到600万桶,可在美国布什后的新政府的伊拉克政策定型前,他们能做的就是等待。
而美国政府在这一段时间里的主要考虑就是如何把被伊朗抢去的优势夺回来,然后再如何通过对伊朗核计划的炒作而实现对其国际经济制裁,重新树立美国不可挑战的中东霸权。
美国在伊朗的经济制裁基本上是杀人一千,自伤九百。当然,由于美国本身目前并没有和伊朗的任何经济联系,所以它推动的经济制裁是主要通过逼使欧洲的英国、德国和法国等来到达最终目的。但是,对伊朗的制裁,就和美国这几年对朝鲜的经济制裁一样,绕不过中国这一关。美国制裁的结果,不光是迫使伊朗退出美元经济,而且还使伊朗经济与西方经济体系如欧洲的联系逐渐中断,而与东方尤其是中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强。一旦伊朗的经济在将来完全依靠和东方的贸易生存,将来的伊朗在政治和外交就更难以产生一个亲西方的政府。而如何产生一个亲西方和亲美的伊朗政府,本来是美国对伊朗颜色革命的最大和最重要目标。也就是说,美国的经济制裁似乎产生的是一个反效果,使伊朗的强硬派的地位越来越稳。
大国游戏(之十九)
————————————————————————————————————————————————————————————
[1] 由于有长期的国外能源支持和依赖汽车的消费习惯,美国汽油长期维持了低价传统,一般在2美元左右。2008年6月原油价格达到140美元/桶的高位时,美国汽油平均价格达到每加仑4美元的较高价位(约合每升1.06美元)。每加仑下降50-75美分是很大的降幅。——编者注。
[2] 英国《卫报》在2008年2月15日报道“秘密报告透露来自沙特王子的威胁”(Secret papers reveal threats from Saudi Prince)。伦敦曾于2005年遭遇袭击。
[3] 默哈加丁,Muhajadeen,是指巴基斯坦与西北阿富汗沿线交界地区一代出身的宗教战斗人员。在80年代的反苏战争、阿富汗内战和90年代以来袭击美国的一系列活动中有所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