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597|回复: 0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37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5 08: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221年 庚辰
秦始皇帝 二十六年

  【原文】王贲自燕南攻齐,猝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秦使人诱齐王,约封以五百里之地。齐王遂降,秦迁之共,处之松柏之间,饿而死。齐人怨王建不早与诸侯合从,听奸人宾客以亡其国,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之不详也。

  【白话】王贲率军从燕国南部进攻齐国,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杀入都城临淄,齐国军民没有敢抵抗的。秦国派人诱降齐王建,答应封他五百里土地。齐王建于是投降,但秦国却将他迁往共邑(今河南辉县),软禁于松柏之间,致使其饿死。齐国人埋怨齐王建不早与诸侯建立合纵联盟,却听信奸佞宾客的建议,以致于国家遭到灭亡。为此,人们歌唱到:“松树啊!柏树啊!使田建住在共邑饿死的,就是那些宾客啊!”以此来指责齐王建任用外国宾客,从而导致齐国灭亡。

  【姚论】

  秦国用客卿而兴盛,齐国用客卿而亡国,那么问题究竟是出在客卿身上呢,还是出在齐国身上?

  【原文】臣光曰:从衡之说虽反覆百端,然大要合从者,六国之利也。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家国也。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晋者,齐、楚之藩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里相依。故以三晋而攻齐、楚,自绝其根柢也;以齐、楚而攻三晋,自撤其藩蔽也。安有撤其藩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

  【白话】臣司马光认为:合纵连横的学说虽然反复无常,但从总体来看,合纵对六国有利。从前,先王封建万国,亲近诸侯,使他们彼此间通过拜访来互相交往,通过酒宴来沟通感情,通过会盟来增进团结,目的不是别的,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同心协力以共保国家。假使六国之间能够以信义互相亲善,则即便秦国强暴,又怎么能灭亡六国呢?三晋,是齐楚的屏障;齐楚,是三晋的根基。他们在形势上互相资助,在表里间互相依靠。因此,三晋攻打齐楚,这是在自断根基;齐楚攻打三晋,这是在自撤屏障。哪有自己拆毁屏障去讨好盗贼,然后还说“盗贼将会爱惜我而不攻击我”的道理呢?这岂不是太荒谬了!

  【姚论】

  先王(周武王)分封诸侯之目的,不是为了让诸侯间能够相亲相爱,是因为其以小邦周能够颠覆大邑商,靠的是与天下各路诸侯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必须通过分封建国的方式对这些诸侯进行政治酬庸。先王当然希望受封的诸侯彼此间能够相亲相爱,以维护周王室的既得利益,可事实上,所有的诸侯都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竞相兼并。不仅是秦国,东方六国也是靠不断兼并而逐渐扩张的,因此司马光所谓的“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根本就是句不切实际的空话,完全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合纵本是权宜之计,天下终将归于一统,对此姚尧在《苏秦合纵》一集曾有详尽论述。

  【原文】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①,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②。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白话】秦王嬴政兼并天下之初,认为自己德行超过三皇,功业超过五帝,于是改称号为“皇帝”,皇帝颁布的文告称为“制”,下达的指令称为“诏”,皇帝的自称为“朕”。追尊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颁布制书,道:“君主死后,根据其生前的行为加谥号,这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实在是毫无意义。从今以后,废除谥号法。朕为始皇帝,后继者依次计数,称为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于无穷。”

  【姚注】

  ①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按《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上奏秦王嬴政,称其功业远超五帝,而三皇中又以泰皇最为尊贵,故建议秦王嬴政称“泰皇”。由此可见,泰皇已经是古往今来最尊贵者,但秦王嬴政不愿与古人并列,遂去“泰”留“皇”,采上古“帝”位号,称“皇帝”。

  ②古时君臣皆可自称“朕”,如屈原《离骚》首句之“朕皇考曰伯庸”,意即“我父亲的名字叫伯庸”,自秦始皇以后,“朕”成为天子专用的自称。

  【原文】初,齐威、宣之时,邹衍论著终始五德①之运;乃始皇并天下,齐人奏之。始皇采用其说,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始改年,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旌旄、节旗皆尚黑;数以六为纪。

  【白话】当初,在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邹衍创立了终而复始的“五德相运”学说。等到秦始皇兼并天下后,齐国人将这套学说呈奏给秦始皇。秦始皇采纳了这套学说,认为周朝是得火德,秦朝取代周朝,按照火不能胜水来推算,秦朝应该是得水德。于是下令更改岁历,新年朝贺时从十月初一开始,衣服、旗帜、符节等都崇尚用黑色;计数时以六为单位。

  【姚注】

  ①五德:即五行,金、木、水、火、土,其相克关系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周为火德,水克火,故秦为水德。《河图》上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秦以水德,故以六记数。五行对应五色,即木对应青、火对应赤、土对应黄、金对应白,水对应黑。秦以水德,故尚黑。秦历以十月为岁首,以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为例,依次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再然后就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依惯例,人们习惯于认为在前220年九月之后,自然就是前220年十月,可是依照秦历,在前220年九月之后,接着的是前219年十月,这是后人读史书时需要注意的。

  【原文】丞相绾言:“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白话】丞相王绾建议道:“燕、齐、楚三国的故地距离都城咸阳太过遥远,如果不在那里设置封国,便不足以镇抚,请将其地分封给诸位皇子。”秦始皇将此事交给群臣讨论,廷尉李斯道:“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大量的同姓子弟,可是他们的后代彼此疏远,相互之间攻击犹如仇敌,即便是周天子也不能禁止。现在四海之内仰赖陛下的英明神武而得以统一,将全国都划分为郡和县,对于诸位皇子和有功之臣,可用公家的税赋予以重赏,从而能够非常容易地予以控制,使得天下人不再怀有二心,这才是治国安邦之道。分封诸侯,是不合时宜的。”秦始皇道:“天下人之所以饱尝战乱无休之苦,都是因为分封侯王的缘故。现在仰赖祖先的庇佑,使天下初步得以安定,倘若又重新分封建国,那简直是在培养战乱。如此还想要获得安宁,岂不是太困难了吗?廷尉的主张是对的。”

  【姚论】

  秦亡之后,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遂使天下很快又再次陷入战端。刘邦建立汉朝后大肆分封同姓王,遂酿成了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行“推恩令”,使天下重新回到事实上的郡县制。在此后的两千年间,郡县制一直是中国的主要行政制度,故称“百代皆行秦政法”。西晋司马炎推行分封制,遂有“八王之乱”,明朝朱元璋推行分封制,遂有“靖难之役”,皆李斯所谓之“相攻击如仇雠”,亦始皇所谓之“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烛照千里,洞察千年,真不愧为千古一帝。

  【原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白话】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设置郡守、郡尉和郡监。

  【姚注】

  春秋初期,晋、楚等大国为加强中央集权和边防安全,遂将新兼并而来的小国设置为县,而不再封给卿大夫作为采邑。至春秋中期,新设的县日渐增加,且多位于边地,有加强边防之用。秦国最初是在前456年在频阳(今陕西富平)设县,此后于前398年在陕(今河南三门峡西)、前379年在蓝田(今陕西蓝田)、前374年在栎阳(今陕西临潼)等地设县,目的皆在加强边防。至春秋末期,晋国开始设郡。郡亦位于边地,因其荒凉偏僻,地广人稀,故面积虽远大于县,但地位却比县还低。至战国时期,随着边地日益繁荣,郡下亦分设若干县,遂产生郡县两级制。设郡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加强边防,如魏国设置西河郡和上郡是为了防秦,赵国设置云中郡、雁门郡和代郡是为了防林胡、楼烦。随着秦灭六国进程的推进,原六国故地皆逐渐被设为秦郡。至前221年,秦国先后设置三十五郡,加上内史共三十六郡。内史即秦国的京畿核心之地,因“郡”原指边地,故有史家认为不宜称内史为“内史郡”。现将秦国先后设置的三十五郡分列如下:

  1、上郡:以原魏国上郡为基础,但辖境较魏上郡更大,有今陕西黄河以西,黄陵宜川以北,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乌审旗以东的地区。上郡为魏文侯时期所设置,前328年,魏国献上郡十五县给秦国。前312年,魏国将上郡全部献给秦国。前304年,秦国以原魏上郡加上部分原义渠国领地,设置为秦上郡,郡治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

  2、河东郡:因在黄河之东而得名,辖境相当于原魏国的河东郡,有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的地区。前328年,秦国开始逐步蚕食魏国上郡,魏惠王遂设置河东郡以抗秦。前290年,魏国被迫献出河东地四百里给秦国,秦国沿用原魏河东郡的设置,重设为秦河东郡,郡治在临汾(今山西曲沃北)。

  3、汉中郡:因在汉水中游而得名,以原楚国汉中郡为基础,但辖境较楚汉中郡更大,有今陕西秦岭以南,湖北郧县、保康以西,大巴山以北地区。汉中郡本为楚怀王所设,前312年,秦国在丹阳之战中大败楚军,占领楚国汉中郡。再加上之前秦国占领的部分巴蜀之地,设置为秦汉中郡,郡治在南郑(今陕西汉中)。

  4、巴郡:因巴国而得名,以原巴国领土为基础,辖境有今四川阆中以东,巫县以西,武隆、江安以北的地区。前316年,秦灭巴后设郡,郡治在江州(今重庆北)。

  5、蜀郡:因蜀国而得名,以原蜀国领土为基础,辖境有今四川阆中以西,松潘、天全以东,宜宾、石棉以北的地区。前316年,秦灭蜀后,仍以其为封国。前285年,秦废蜀之封国,改设为蜀郡,郡治在成都(今四川成都)。

  6、陇西郡: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辖境有今甘肃临夏、临潭以西,宕昌、礼县以北的地区。原为义渠国领地,前272年,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随即起兵灭义渠,以其地设置陇西郡和北地郡。陇西郡的郡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

  7、北地郡:因方位而得名,辖境有今宁夏青铜峡以东,包括今甘肃东北部马莲河流域。原为义渠国领地,与陇西同时设郡。北地郡的郡治在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

  8、南郡:因方位而得名,辖境有今湖北武汉以西,襄樊以南,监利以北以及重庆巫山以东的地区。原为楚国郢都及其周围地区,前278年,秦大良造白起攻破郢都,随即设置南郡,郡治在郢(今湖北江陵)。

  9、南阳郡:因南阳地区而得名,辖境有今湖北襄阳、随县以北,河南栾川、鲁山以南,信阳以西,湖北均县、河南西峡以东的地区。原为韩、魏、楚三国的交界地带,前273年,魏昭王献部分南阳地给秦国,秦遂以所占韩、魏之南阳地与楚之上庸地合并设置为南阳郡,郡治在宛(今河南南阳)。

  10、上党郡:因上党地区而得名,辖境有今山西太行山以西、以北,和顺、榆社以南,沁源、沁水以东的地区。上党原为晋国领地,三家分晋后,韩赵平分上党,且都先后设置了上党郡,赵之上党郡在北,下辖二十四县;韩之上党郡在南,下辖十七县。前259年,秦军攻占韩之上党郡;前236年,秦又攻占赵之上党郡。秦遂将原韩、赵两国之上党郡合并设为秦之上党郡,郡治在长子(今山西长子)。

  11、黔中郡:因黔山而得名,以原楚国黔中郡为基础,辖境较楚黔中郡更大,有今湖南洞庭湖以西,包括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黔中郡为楚威王时期所设置,前280年,司马错率领秦军经蜀地攻克楚黔中郡。之后,秦楚两国在此地反复争夺,直到战国晚期才为秦国全部所有。秦以楚之黔中郡,再加上部分楚之巫郡的领地,设置为秦之黔中郡,郡治在临沅(今湖南常德)。

  12、太原郡:因太原地区而得名,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句注山以南,霍山以北,五台、阳泉以西,黄河以东的地区。太原原属赵地,前259年长平之战后,秦将司马梗攻占太原,次年为赵军收复。前247年,秦军王龁率军伐赵,再次攻占太原,设置太原郡,郡治在晋阳(今山西太原)。

  13、三川郡:因黄河、洛水、伊水三川而得名,辖境相当于原韩国的三川郡,有今黄河以南,河南灵宝以东,中牟以西及北汝河上游的地区。三川郡为韩宣王时所设,前249年,秦将蒙骜率军伐韩,攻取成皋、荥阳等地,秦国沿用原韩三川郡的设置,重设为秦三川郡,郡治在洛阳(今河南洛阳)。

  14、东郡:因方位而得名,辖境有今山东东阿、梁山以西,定陶、成武以北,河南延津以东,清丰以南,长垣以北地区。原为魏国领地,前242年,秦将蒙骜率军伐魏,攻取三十城,设置东郡。次年,秦军攻占卫国的濮阳,将其并入东郡,郡治在濮阳(今河南濮阳)。

  15、雁门郡:因雁门山而得名,辖境相当于原赵国的雁门郡,有今山西北部神地、五寨、宁武等县以北到内蒙古一部分地区。原为楼烦地,赵武灵王破楼烦后设为雁门郡。前234年,秦将桓齮率军伐赵,沿用赵雁门郡的设置,重设为秦雁门郡,郡治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南)。

  16、云中郡:因云中地区而得名,辖境相当于原赵国的云中郡,有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的地区。原为林胡地,赵武灵王破林胡后设为云中郡。前234年,秦将桓齮率军伐赵,破赵后沿用赵云中郡的设置,重设为秦云中郡,郡治在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17、颍川郡:因颖水而得名,辖境有今河南登封以东,尉氏以西,包括舞阳、临颍等地。原为韩地,前230年秦以内史腾灭韩后,取其地设置为颍川郡,郡治在阳翟(今河南禹州)。

  18、邯郸郡:因邯郸地区而得名,辖境有今河北泜河以南,河南浚县以北,山东冠县以西的地区。原为赵地,前228年,秦将王翦攻入邯郸后,取其地设置为邯郸郡,郡治在邯郸(今河北邯郸)。

  19、巨鹿郡:因巨鹿泽而得名,辖境有今河北白洋淀以南,南运河以西,晋县、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以西的地区。原为赵地,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灭赵后,取其地设置为巨鹿郡,郡治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

  20、广阳郡:因广阳地区而得名,辖境有今河北雄县、易县、房山及北京等地。原为燕地,前226年,秦将王翦率军攻入燕国都城蓟城,两年后取其地设置为广阳郡,郡治在蓟(今北京西南部)。

  21、上谷郡:因在大山谷之上而得名,辖境相当于原燕国的上谷郡,有今河北张家口、小五台山以东,赤城、延庆以西,及北京昌平以北的地区。燕将秦开破东胡后,燕昭王取其地设置上谷郡。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灭燕,沿用原燕上谷郡的设置,重设为秦上谷郡,郡治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

  22、渔阳郡:因在渔水之阳而得名,辖境相当于原燕国的渔阳郡,有今内蒙古赤峰以南,北京通县、怀柔以东,及天津以北的地区。燕将秦开破东胡后,燕昭王取其地设置渔阳郡。秦破燕后,沿用原燕渔阳郡的设置,重设为秦渔阳郡,郡治在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

  23、右北平郡:因在北平之右而得名,辖境相当于原燕国的右北平郡,有今河北承德、天津蓟县以东,辽宁大凌河上游以南,六股河以西的地区。燕将秦开破东胡后,燕昭王取其地设置右北平郡。秦破燕后,沿用原燕右北平郡的设置,重设为秦右北平郡,郡治在无终(今天津蓟州)。

  24、辽西郡:因在辽水以西而得名,辖境相当于原燕国的辽西郡,有今辽宁大凌河以西的地区。燕将秦开破东胡后,燕昭王取其地设置辽西郡。秦破燕后,沿用原燕辽西郡的设置,重设为秦辽西郡,郡治在阳乐(今辽宁义县西)。

  25、辽东郡:因在辽水以东而得名,辖境相当于原燕国的辽东郡,有今辽宁大凌河以东的地区。燕将秦开破东胡后,燕昭王取其地设置辽东郡。秦破燕后,沿用原燕辽东郡的设置,重设为秦辽东郡,郡治在襄平(今辽宁辽阳)。

  26、砀郡:因砀山得名,辖境有今安徽砀山以西、亳州以北,河南开封以东,山东巨野以南地区。原为魏地,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军灭魏,取其地设置为砀郡,郡治在砀(今安徽砀山南)。

  27、楚郡:因楚国曾定都陈县而得名,辖境有今河南平舆以北、柘城以南,包括淮阳、鹿邑等地。原为楚地,前223年,秦将王翦灭楚,取其地设置为楚郡,郡治在陈(今河南淮阳)。

  28、泗水郡:因泗水而得名,辖境有今淮河以北,江苏宿迁以西,安徽涡阳以东的地区。原为宋地,后为齐所有,又为魏所得。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军灭魏后,取其地设置为泗水郡,郡治在相县(今安徽淮北)。

  29、薛郡:因薛国而得名,辖境有今山东新汶、枣庄、济宁之间地。战国初年,齐灭薛,后为孟尝君田文的封邑。前224年,秦取其地设置为薛郡,郡治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30、九江郡:因九江地区而得名,辖境有今淮河以南之安徽,及赣江以东之江西。原为楚地,前223年,秦灭楚后取其地设置为九江郡,郡治在寿春(今安徽寿县)。

  31、长沙郡:因长沙地区而得名,辖境有今洞庭湖以南之湖南大部,及赣江以西之江西一部。原为楚地,前223年,秦灭楚后取其地设置为长沙郡,郡治在临湘(今湖南长沙)。

  32、会稽郡:因会稽山而得名,辖境有今长江以南之江苏,安徽黟县、旌德以东,及浙江金华以北的地区。原为吴、越地,后皆纳入楚国的势力范围。前222年,秦将王翦率军灭楚后,进一步平定楚国在长江以南的全部地区,降服百越首领,取其地设置为会稽郡,郡治在吴(今江苏苏州)。

  33、代郡:因代国而得名。辖境相当于原赵国的代郡,有今山西东北部,及河北、内蒙古之一部。代国为赵襄子所灭,赵武灵王取其地设置为代郡。前228年,秦将王翦率军攻破邯郸,公子赵嘉逃往代郡,自立为代王。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攻代,俘虏赵嘉,沿用原赵代郡的设置,重设为秦代郡,郡治在代(今河北蔚县西北)。

  34、齐郡:因齐国而得名,辖境包括原齐国大部,前221年,秦将王贲率军灭齐,取其地设置为齐郡,郡治在临淄(今山东临淄)。

  35、琅琊郡:因琅琊地区而得名,辖境有今山东沂源以南,平邑以东,临沂以北的地区。琅琊郡原为越地,后为齐地,前221年,秦灭齐后取其地设置为琅琊郡,郡治在琅琊(今山东胶南南)。

  【原文】收天下兵聚咸阳,销以为钟鐻①金人十二,重各千石②,置宫庭中。一法度、衡、石、丈、尺。徙天下豪杰于咸阳十二万户。

  【白话】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送汇集到咸阳,销毁后铸成十二个钟架铜人,各重千石,放置在宫庭中。统一天下的度量衡,将天下的豪杰迁徙到咸阳,共十二万户。

  【姚注】

  ①鐻(jù),同“虡”,钟架。有学者认为应断句成“钟鐻、金人”,甚至断句成“钟、鐻、金人”,即钟架和金人为两个并列的物体,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正确的理解是“钟鐻金人”本为一物,即铜人形状的钟架。秦汉时期宫廷宗庙前建有钟鐻以悬挂大钟,以作举行朝礼时鸣钟之用。

  ②石,作量词时音dàn。若作容量单位,则一石为十斗;若作重量单位,则一石为一百二十斤。

  【原文】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白话】秦王朝的宗庙以及章台宫、上林苑都设在渭水南岸。每征服一个国家,秦国就会仿照该国的宫室,在咸阳以北的山坡上再修建一座同样的。这样沿着渭水的北岸,自雍门向东直至泾水、渭水相交处,宫殿、房屋、天桥、楼阁相互连接,所虏获的各国美女和钟鼓都被安置在内。

公元前220年 辛巳
秦始皇帝 二十七年

  【原文】始皇巡陇西、北地,至鸡头山,过回中焉。

  【白话】秦始皇出巡陇西郡和北地郡,行至鸡头山(今甘肃泾原北)而还,经过回中宫(今陕西陇县西北)。

  【原文】作信宫渭南,已,更命曰极庙。自极庙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①自咸阳属之,治驰道②于天下。

  【白话】在渭水南岸修建长信宫,完工后改名为极庙宫。从极庙宫筑路通往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修建甘泉宫前殿,筑甬道与咸阳相连,又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以通往全国各地。

  【姚注】

  ①甬道:两旁修筑墙壁的大道,可供行人和货物通过,但在墙外看不见里面。

  ②弛道:即古代的高速公路,道宽五十步,每隔三丈种植一棵树,东至燕、齐,南极吴、楚。应劭注:驰道,天子所行道也,若今之中道。孔颖达注:驰道,如今御路也;是君驰走车马之处,故曰驰道。

公元前219年 壬午
秦始皇帝 二十八年

  【原文】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①。诸儒或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葅秸②。”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太山阳③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白话】始皇帝出巡东部各郡、县,登上邹地的峄(yì)山(今山东邹城东南),树立石碑以歌颂自己的功业。秦始皇召集鲁地的儒生七十人,到泰山(今山东泰安北)下商议封禅之事。儒生中有人道:“古时君王封禅,用蒲草包裹车轮,以避免伤害山上的土石草木;扫地祭祀时,使用草编的席子。”儒生们各有各的说法,让秦始皇觉得很难采用施行,遂因此罢黜儒生。下令修筑车道,从泰山南麓抵达泰山之巅,树立石碑以歌颂自己的功德,然后从泰山北麓下山,转至梁父山(今山东泰安东南)祭地。祭祀由太祝令主持,与秦国在雍县祭祀上帝时的仪式大致相同,事后的封土埋藏工作全都保密,世人无法获悉记录。

  【姚注】

  ①封禅:古时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因泰山为群山最高,故天子需要登泰山以祭祀上天,才算是受命于天。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称为“封”;在泰山下的梁父等小山上辟场祭地,称为“禅”。

  ②葅秸(zū jiē):用农作物的茎秆编成的铺垫物,草席。

  ③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原文】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①。始皇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作琅邪台,立石颂德,明得意。

  【白话】秦始皇随后继续向东巡游沿海各地,祭祀名山、大川及八神,接着向南登上琅琊山,玩得十分高兴,在那逗留了三个月,建造琅琊台,树立石碑以自颂功德,彰显自己一统天下的得意。

  【姚注】

  ①八神:按《史记·封禅书》记载,八神分别为:一、天神,在渊水(今山东临淄南)祭祀;二、地神,在泰山、梁父祭祀;三、兵神,在平陆(今山东汶上北)祭祀;四、阴神,在三山(今山东莱州北)祭祀;五、阳神,在之罘(fú,今山东烟台北之芝罘岛)祭祀;六、月神,在莱山(今山东龙口东南)祭祀;七、日神,在成山(今山东荣成东北之成山角)祭祀;八、四季神,在琅琊山(今山东胶南之南)祭祀。

  【原文】初,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迂怪之士皆争传习之。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云此三神山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风引船去。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乃始皇至海上,诸方士齐人徐巿等争上书言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

  【白话】当初,燕国人宋毋忌、羡门子高这些人声称世上有一种成仙之道,即人老后形体化解而变成神仙升天。燕国和齐国的迂腐怪异之士都在争相传习这种法术,自齐威王、齐宣王到燕昭王都相信他们的话,派人到海上去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据说这三座仙山就在渤海之中,距离人间社会并不遥远,只是每当船只想要靠近,就会被大风吹走。也有人曾经到过三山,看见上面有诸位神仙和长生不死的药。等到秦始皇巡游至海边时,包括齐国人徐巿在内的许多方士争相上书言说此事,请求斋戒之后率领童男童女去海上寻找。于是,徐巿率领数千童男女入海寻仙,可是每次船只入海后都不得不因风势而返航,他们说:“虽然没能到达仙山,但确实是看到了。”

  【原文】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能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此。”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①其山。遂自南郡由武关归。

  【白话】秦始皇返回咸阳,途中经过彭城(今江苏徐州),斋戒祭祀后,想要打捞出沉没在泗水中的周鼎。派了一千多人下水搜寻,结果毫无所得。于是,秦始皇向西南方渡过淮水,前往衡山、南郡,接着乘船沿长江抵达湘山(今湖南岳阳西北)祭祀,适逢大风,几乎不能渡水。秦始皇问博士道:“湘君是什么神?”博士答:“听说是尧帝的女儿,舜帝的妻子,死后埋葬于此。”秦始皇大怒,命三千服刑的囚犯全都上湘山砍伐树木,使得整座山裸露出土壤的红褐色。然后,秦始皇自南郡经武关返回咸阳。

  【姚注】

  ①赭(zhě):红褐色,山上树木被砍,红褐色的土壤得以显露,故山体呈红褐色。

  【姚论】

  湘君的父亲尧帝、丈夫舜帝皆属于五帝,而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故根本不把湘君放在眼里,于是砍尽湘山树木作为惩罚。秦始皇之所以恼怒于湘君,恐怕不只是因为湘君竟敢作风阻拦他前行,亦是因为在泰山封禅时受了儒生的气。儒生言必称尧舜,触犯了秦始皇的逆鳞,怒火遂于此处在湘君身上爆发出来。

  【原文】初,韩人张良,其父、祖以上五世相韩。及韩亡,良散千金之产,欲为韩报仇。

  【白话】起初,韩国人张良的父亲、祖父曾经做过五代韩相。等到韩国灭亡后,张良散尽千金家财,想要为韩国报仇。

  【姚注】张良之祖父名开地,是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时期的宰相。张良之父名平,是韩釐王、韩桓惠王时期的宰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7 01:55 , Processed in 0.1093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