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04|回复: 0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32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9 22: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燕孝王薨,子喜立。

  【白话】燕孝王(名不详)去世,其子姬喜继位。

  【原文】周民东亡。秦人取其宝器,迁西周公于惮狐之聚。

  【白话】周王室的百姓向东逃亡。秦人夺取了周王室的宝器,并将西周文公姬咎迁移到惮狐(今河南汝州西北)附近的聚集地。

  【原文】楚王迁鲁于莒而取其地。

  【白话】楚考烈王将鲁顷公姬雠迁往莒城(今山东莒县),占领了鲁国的土地。

  【姚论】《史记·六国表》记:“楚考烈王八年取鲁,鲁君封于莒。”《史记·春申君列传》记:“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莒城本是齐国五都之一,何以能由楚考烈王拿出来封给鲁顷公?除非莒城已经被楚国占领,但史书上并无相关记载。比较说得通的解释是鲁顷公所封之地毗邻今山东莒县,或曾经为莒城所辖,楚军北伐鲁国时顺带侵占了一些齐国边境,故《春申君列传》称“当是时,楚复强。”

公元前254年 丁未
秦昭襄王 五十三年

  【原文】摎伐魏,取吴城。韩王入朝。魏举国听令。

  【白话】秦将摎率军讨伐魏国,攻占吴城(今山西平陆)。韩桓惠王入秦朝拜,魏国全国都听从秦王号令。

公元前253年 戊申
秦昭襄王 五十四年

  【原文】王郊见上帝于雍。

  【白话】秦昭王在雍城(今陕西凤翔)祭祀上帝。

  【原文】楚迁于巨阳。

  【白话】楚国迁都至巨阳(今安徽阜阳北)。

  【姚注】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入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楚国遂将都城由郢迁往陈县(今河南淮阳)。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记,前241年,春申君纳门客朱英之言,将楚国都城从陈县迁往寿春(今安徽寿县)。那么本年(即前253年),楚国何以是将都城从陈县迁往巨阳?寿春位于陈县东南220公里处,而巨阳位于陈县与寿春连线的正中间。以此推测,大概是前253年,楚国为避秦国锋芒,遂将部分首都行政职能机构东迁至巨阳,仍有部分职能机构保留在陈县。至前241年,所有首都职能机构全部东迁至寿春。

公元前252年 己酉
秦昭襄王 五十五年

  【原文】卫怀君朝于魏,魏人执而杀之;更立其弟①,是为元君。元君,魏婿也。

  【白话】卫怀君前往魏国朝拜,魏国将他抓起来后处死,另立其弟为君,即卫元君。卫元君,是魏安釐王的女婿。

  【姚注】

  ①《史记·卫康叔世家》记:“怀君三十一年,朝魏,魏囚杀怀君。魏更立嗣君弟,是为元君。”按《史记》所载,卫元君不是卫怀君之弟,而是卫嗣君之弟,即卫怀君之叔。可卫元君如果真是卫嗣君之弟,亦即卫平侯之子,而卫平侯死于前335年,故卫元君必定生于前335年之前,至本年已至少83岁。卫元君即位二十五年后去世,则其寿命将超过108岁,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故《资治通鉴》记卫元君为卫嗣君之子,卫嗣君在位有四十二年,死于前293年。以此推算,则卫元君本年至少41岁,尚在合理之数。

  【姚论】前325年,卫嗣君有个奴隶逃到魏国,因通晓医术而为魏国王后治病,卫嗣君听说此事后,宁可用一座城池也要换回奴隶。当时的魏惠王听说后感叹道:“人主之欲,不听之不祥”,于是用车将逃犯遣返回卫国,也没有索取报偿。当时我们就评论道“在那个战国群雄竞相称王的年代,卫国国君不但不敢再进一步,反而由公国自降为侯国。面对这样窝囊的附庸,身为宗主国的魏惠王何必去在乎他的什么‘人主之欲’?魏国不给他带来不祥就谢天谢地,他又能有什么能力给魏国带来‘不祥’?”果然这次卫怀君到魏国朝拜,莫名其妙就被魏安釐王诛杀了。魏国没有宣布诛杀卫怀君的理由,但他想杀就杀了,卫国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接受他指定的人为新国君。在那个强权即公理的时代,强者可以有无数条冠冕堂皇的理由善待弱者,可一旦他决心整死弱者,却不需要给出任何理由。魏国在宿敌秦国面前卑躬屈膝,转过身来就对自己的附庸卫国蛮横无理,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不亡?

公元前251年 庚戌
秦昭襄王 五十六年

  【原文】秋,王薨,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以子楚为太子。赵人奉子楚妻子归之。韩王衰绖①入吊祠。

  【白话】秋季,秦昭王嬴稷去世,其子嬴柱继位,是为秦孝文王。秦孝文王尊生母唐八子为唐太后,立嬴楚(即嬴异人)为太子。赵国将嬴异人的妻子和儿子(即嬴政)送回秦国,韩桓惠王穿着丧服到秦国祭奠秦昭王。

  【姚注】

  ①衰绖,音cuīdié,丧服。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称为“衰”,围着丧服的麻绳称为“绖”,围在头上的称为“首绖”,缠在腰间的称为“腰绖”。

  【原文】燕王喜使栗腹约欢于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反而言于燕王曰:“赵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闲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王曰“吾以五而伐一。”对曰:“不可。”王怒。群臣皆以为可,乃发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将渠曰:“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攻之,不祥;师必无功。”王不听,自将偏军随之。将渠引王之绶①,王以足蹴②之。将渠泣曰:“臣非自为,为王也!”燕师至宋子,赵廉颇为将,逆击之,败栗腹于鄗,败卿秦、乐乘于代,追北五百余里,遂围燕。燕人请和,赵人曰:“必令将渠处和。”燕王使将渠为相而处和,赵师乃解去。

  【白话】燕王姬喜派栗腹前往赵国缔结友好同盟条约,并以五百金送给赵孝成王作为酒钱。栗腹返回燕国后对燕王喜道:“赵国的青壮年男子皆死于长平之战,幼年人又还没来得及长大,现在可以出兵讨伐赵国。”燕王喜召昌国君乐闲(乐毅之子)前来询问,乐闲答道:“赵国四面都是强国,百姓人人习惯作战,不可讨伐。”燕王喜道:“我用五倍的兵力来攻打它。”乐闲答道:“那也不行。”燕王喜大怒,燕国群臣皆认为可以讨伐。于是燕王喜调动两千乘战车,一路由栗腹率领攻鄗城(今河北高邑东),一路由卿秦率领攻代地(今河北蔚县)。大夫将渠道:“我们刚和赵国缔结友好同盟条约,并且还送了五百金为赵王祝酒,现在使者一回来就立刻出兵讨伐,这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此次出兵一定会无功而返。”燕王喜不但不听将渠的劝阻,而且还亲自率领一支偏师跟随主力部队出发。将渠情急之下拽住燕王喜的绶带不让他走,燕王喜气得用脚踢他。将渠哭泣道:“我这样做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大王您啊!”燕国军队抵达宋子(今河北赵县),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将,率军迎战燕军,在鄗城击败了栗腹,在代地击败了卿秦、乐乘,之后乘胜追击燕军五百里地,进而包围了燕国都城蓟城。燕王喜只得派人向赵国求和,赵人道:“必须要让将渠前来议和才行。”于是,燕王喜命将渠为宰相,前往赵国议和,赵国这才撤军。

  【姚注】

  ①绶,音shòu,古时用来系佩玉、官印的丝绸。

  ②蹴,音cù,踢,踏。

  【姚论】

  燕王喜和栗腹见赵国的青壮年男子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殆尽,就以为赵国将不再有抵抗能力。可他们却不想想,如果赵国真像他们想象的那般不堪一击的话,何以秦国的虎狼之师轮番攻打却就是拿不下赵国?难道燕军的战斗力比秦军还要强?足见此二人不仅是见利忘义之辈,亦是利令智昏之徒,一旦看到有利可图,就什么都不管不顾了。

  【原文】赵平原君卒。

  【白话】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去世。

公元前250年 辛亥
秦孝文王 元年

  【原文】冬,十月,己亥,王即位;三日薨。子楚立,是为庄襄王;尊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夏姬为夏太后。

  【白话】冬季,十月,己亥(初四),秦孝文王正式登基。三天后,秦孝文王去世,其子嬴楚(嬴异人)即位,是为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尊奉嫡母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尊奉生母夏姬为夏太后。

  【原文】燕将攻齐聊城,拔之。或谮之燕王,燕将保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之,岁馀不下。鲁仲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为陈利害曰:“为公计者,不归燕则归齐。今独守孤城,齐兵日益而燕救不至,将何为乎?”燕将见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我自刃!”遂自杀。聊城乱,田单克聊城。归,言鲁仲连于齐,欲爵之。仲连逃之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白话】燕国有位将领率军攻打齐国的聊城(今山东聊城),予以攻克。有人到燕王喜处说这位将领的坏话,致使燕将只好据守聊城,不敢返燕。齐国田单率军攻打聊城,一年多也未能攻克。鲁仲连便写了封信,绑在箭上射入城中,向燕将陈述利害道:“为您考虑,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归燕,要么归齐。现在您独守孤城,齐军日益增加,而燕军救援不至,您还在等什么呢?”燕将看到信后,哭泣了三天,仍然犹豫不决。想要回归燕国,可现在与燕国已经有了嫌隙;想要归附齐国,又因杀伤俘虏的齐人太多,恐怕投降后会遭到羞辱,只好叹息道:“与其让别人来杀我,不如我自杀算了。”遂自杀。聊城因此大乱,田单予以攻克。田单回师后向齐王陈述鲁仲连的功绩,准备授予他爵位。鲁仲连为此逃往海上,道:“与其为获取富贵而屈从于人,我宁愿贫贱而随心所欲!”

  【姚论】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燕王喜以五倍之众讨伐新遭重创的赵国,居然被赵军打得节节败退,蓟都被围,不得已而求和,其原因除了燕王喜自身为君无道外,又岂非是因为燕军缺乏良将,而赵军的统帅是百战名将廉颇?然燕国新败之余,却有将领能率军攻克齐国的聊城。且当时在内民心未附,在外缺乏支援,该将仅凭一座孤城就抵挡了名将田单一年多的进攻,这是何等的军事天才?换做别的国家,早就把这名将领视作奇珍异宝,可惜燕王喜却将该将领逼得自杀身亡,连名字都未能留下来。若是像燕王喜这样的昏君都不亡国,那还有天理吗?

  【原文】魏安釐王问天下之高士于子顺,子顺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为次,其鲁仲连乎!”王曰:“鲁仲连强作之者,非体自然也。”子顺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白话】魏安釐王询问孔斌,谁可以称为真正的天下高士。孔斌道:“世上没有这样的人。如果降低点标准的话,应该就是鲁仲连了!”魏安釐王道:“鲁仲连只是勉强做作,不是本性的自然流露。”孔斌道:“每个人都是要勉强自己做一些事情的,如果能坚持不停地勉强做作,那就会成为君子,如果勉强做作的内容不变,则习惯逐渐与本性融合,也就成为自然了。”

  【姚论】

  没有人天生就是至善至美的圣人,美德都是靠后天实践来不断修养的。每个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差不多,是后天的习性才让彼此之间的德行差距越来越大。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就是这个意思。魏安釐王若能制定长期稳定的国家战略,任用信陵君这样的无双国士,自然能够让魏国逐渐走向强大。可惜的是,魏安釐王从来就不懂得什么叫作坚持,在国家战略上朝秦暮楚,时而合纵伐秦,时而与秦连横。对于信陵君,魏安釐王只有在国家危难时才想到请来救急,一旦度过危难就立刻翻脸、百般猜忌。像魏安釐王这种货色,哪里有什么资格配讨论“天下高士”。

公元前249年 壬子
秦庄襄王 元年

  【原文】吕不韦为相国。

  【白话】吕不韦出任秦国的相国。

  【原文】东周君与诸侯谋伐秦;王使相国帅师讨灭之,迁东周君于阳人聚。周既不祀①。周比亡,凡有七邑: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

  【白话】东周君与各诸侯国谋划合纵伐秦,秦庄襄王派吕不韦率军灭了东周,将东周君前往阳人(今河南汝州西北,靠近西周君所迁之惮狐)附近的聚集地,周王室至此祭祀断绝。至灭亡时,周的领土只剩下七个城镇,分别是:王城(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毂城(今河南洛阳西北)、平阴(今河南孟津)、偃师(今河南偃师)、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和巩县(今河南巩义)。

  【姚注】

  ①《史记·周本纪》记:“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史记·秦本纪》记:“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两者看似语意相反,实则是一个意思。

  【原文】以河南洛阳十万户封相国不韦为文信侯。

  【白话】秦庄襄王封相国吕不韦为文信侯,将河南洛阳的十万户作为他的封地。

  【原文】蒙骜伐韩,取成皋、荥阳,初置三川郡。

  【白话】秦将蒙骜率军伐韩,攻取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荥阳(今河南荥阳),初次设置三川郡。

  【原文】楚灭鲁,迁鲁顷公于卞,为家人。

  【白话】楚国灭亡鲁国,将鲁顷公迁移到卞城(今山东泗水),贬为平民。

  【姚注】前255年,楚国将鲁顷公迁移至莒城,仍为其保留国君头衔。此次再度迁移至卞城,贬为平民,鲁国至此灭亡。

公元前248年 癸丑
秦庄襄王 二年

  【原文】日有食之。

  【白话】出现日食。

  【原文】蒙骜伐赵,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

  【白话】秦将蒙骜率军伐赵,攻取榆次(今山西榆次)、狼孟(今山西阳曲)等三十七座城池。

  【原文】楚春申君言于楚王曰:“淮北地边于齐,其事急,请以为郡而封于江东。”楚王许之。春申君因城吴故墟以为都邑。宫室极盛。

  【白话】楚国春申君向楚考烈王建言道:“淮北一带与齐国接壤,军事防务非常紧急,请在那里设置郡县,并把我封到江东。”楚考烈王同意了。春申君就在原吴国的旧都上筑城,所营造的宫室极其华丽繁盛。

  【姚论】

  无论就眼前局势,还是就历史渊源而言,楚国最大的敌人毫无疑问就是秦国。想不到,楚国君相居然会认为军情紧急的地方不是西边的秦国,而是东边的齐国,要在齐楚边境设置郡县、加强防备。比较此时的各国实力,楚国即便与齐国结盟尚且未必能战胜秦国,可楚国君相却要同时与齐、秦两国相抗衡,岂非是自寻死路?春申君避居江东苏州,营造极其繁华的宫室,想来也是对前景彻底不抱希望,遂恣意放纵以待死期之至了。

公元前247年 甲寅
秦庄襄王 三年

  【原文】王齕攻上党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

  【白话】秦将王齕率军进攻上党郡尚未归附的诸城,全部予以攻克,初次设置太原郡。

  【原文】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

  【白话】秦将蒙骜率军讨伐魏国,占领了高都(今山西晋城)和汲城(今河南卫辉)。魏军屡战屡败,魏安釐王对此深感忧虑,遂派人前往赵国请信陵君魏无忌回国。信陵君害怕会被判罪,不肯回国,并且告诫门客们道:“有胆敢给魏国使者通报的,一律处死!”于是,宾客们都不敢劝谏。毛公、薛公面见信陵君道:“您之所以受到各诸侯国的敬重,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现在魏国情势危急,而您却毫不顾惜,一旦将来秦国攻克大梁,将您先王的宗庙夷为平地,公子您还有何面目立于天下呢!”二人话还没说完,信陵君脸色大变,立即催促车驾赶回魏国。魏安釐王见到信陵君后,抱着他泣不成声,任命他为上将军。信陵君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援,各诸侯国听说信陵君重新担任魏国主将后,都派兵救援魏国。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南击败蒙骜,蒙骜带残部逃走。信陵君率军一路追击至函谷关,将秦军压制在函谷关以内才回师。

  【姚论】魏国信陵君与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和楚国春申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皆以门客众多、善于养士而著称。然其余三位所养之士,皆趋炎附势、鸡鸣狗盗之徒,独信陵君所养之士,是真正可以称得上“国士”的。信陵君在历史上的两次精彩亮相都是率军抗秦,而两次激励和辅佐信陵君抗秦的都是他在民间结交的布衣,第一次是侯嬴、朱亥,第二次是毛公、薛公。战国四公子皆有礼贤下士的气度,在这点上他们是相似的;但如何才能从茫茫人海中识别出真正的贤士,这就是信陵君远高于其他三位的地方。

  【原文】安陵人缩高之子仕于秦,秦使之守管。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执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之。”使吏导使者至缩高之所。使者致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父攻子守,人之笑也;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城也,手授太府之宪。宪之上篇曰:‘臣弑君,子弑父,有常不赦。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今缩高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负襄王之诏而废太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此辞必反为国祸。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信陵君闻之,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

  【白话】魏国安陵(今河南鄢陵)人缩高的儿子在秦国就职,秦人命他驻守管城(今河南郑州)。信陵君率军攻打管城不下,便派使者面见安陵君道:“如果您能把缩高遣送到我这里来,我将授予他五大夫的职位,并任命他担任执掌符节的校尉。”安陵君道:“安陵是个小封国,百姓并不一定都会服从我的命令,还是请使者您自己前去邀请他吧。”于是派一名官员引导魏国使者前往缩高的住地。使者向缩高传达信陵君的命令,缩高道:“信陵君之所以看重我,是为了派我去进攻管城。可是当父亲的攻城,做儿子的却在守城,这是要被天下人耻笑的。况且,我的儿子如果因为看见我而放弃抵抗,那就是背叛他的君主。当父亲的教做儿子的背叛君主,也不是信陵君所喜欢的做法,因此请原谅我不敢接受这项任命。”使者回报给信陵君,信陵君闻言大怒,再次派使者前往安陵君处告知道:“安陵虽是封地,但也属于魏国的领土。现在我攻不下管城,秦国的军队就会反过来攻我,届时魏国就危险了。希望您能将缩高捆起来活着送到我这里,如果您不愿意的话,我就将调动十万大军开赴安陵城下。”安陵君道:“我的先君成侯奉魏襄王的诏令镇守此城,亲手接过藏在太府的宪法。宪法的上篇讲到:‘臣子弑杀君主,儿子弑杀父亲,按照常法是不能赦免的。即便国家实行大赦,举城投降和临阵脱逃的人也都不能被赦免。’如今缩高推辞官位,目的就是希望能成全父子之义,可您却说‘一定要把他活捉送来’,这就是让我违背襄王的诏令而废弃太府所藏的宪法啊!我宁可去死,也终究不敢执行您的指示!”缩高听说此事后,道:“信陵君这个人,凶悍勇猛而且又刚愎自用,那番话必定会使安陵招致祸患。我已经保全自己,没有违背为人臣子应尽的道义,现在又怎么能让我的主君遭到来自魏国的祸患呢!”于是来到魏国使者居住的馆舍,拔剑自刎而死。信陵君听说此事后,改穿素服,避居厢房,派使者前往安陵君处道歉说:“我魏无忌,真是个小人,因受攻取管城的思虑所困扰,对您说了些不该说的话,请让我再拜谢罪!”

  【姚论】

  此事记载于《战国策·魏策四》,《资治通鉴》原文转载,并未删减。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作注时曾对此事有着严厉批判,认为这四个当事人一个都没做对。胡三省认为,缩高之子本是魏人,却逃到秦国,为秦国守城以抵御魏国,这是不对的。安陵和缩高同样是魏人,就该为了魏国的安全着想,可他们却以所谓“君臣父子之义”来拒绝信陵君。二人不但不怕死,反而是在求死,可这种死法是不得其所的。至于信陵君,他根本没有必要缟素辟舍向安陵君道歉,他做的全都是魏军主帅该做的事,现在认错道歉,反而对不起他的身份了。不过,在姚尧看来,胡三省的话虽有一定道理,可四个当事人亦有其不得已之处。缩高之子虽是魏人,但他未必就是主动投敌以侵略自己的父母之邦。管城曾是魏国领地,后来为秦所占,既然秦军提拔他守城,他自然也只能忠于职守,那又有什么可说的呢?数百年来,列国互相兼并攻伐,当地军民转而为新统治者效力,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至于缩高,如果他前往管城劝降其子,我们会认为他是情有可缘的。现在他不愿意前往管城劝降其子,我们同样认为他是情有可缘的。他本来就处在一个极其尴尬、极其难以抉择的位置上,最后只能是一死答谢君王,我们对他没有责备,只有同情。至于安陵君,他虽也是魏国的臣民,但从未参与过军政大权。魏安釐王与信陵君兄弟打不过秦军,其责任无论如何也不在安陵君。在安陵君看来,你信陵君在前方打不过秦军,这责任可算不到我安陵君头上,为什么就要我把缩高活捉送过去,他又犯了什么错?而且信陵君的态度非常凶悍霸道,毫无商量之余地,一言不合就要率十万大军兵临城下,这让安陵君如何咽得下这口气?在他看来,你信陵君若真能那么厉害,你拿着十万大军去打管城,去打函谷关啊!你打不过秦军,就来恐吓威胁我,算什么本事?我如果就这样被你吓住了,把自己的臣民活捉送上,那我还要做封君吗?我还怎么治理我的封地和百姓?因此,安陵君宁死不从的表态也是必然的。至于信陵君,其言辞确有不妥之处,以致于酿成缩高自刎的悲剧,我们可以体谅信陵君是因为精神压力太大才导致的焦虑躁怒,也可以赞赏信陵君在意识到自己犯错后就立刻主动认错道歉的态度。反倒是胡三省主张信陵君没有必要认错,让我们觉得相当不以为然,处在当时那个大变局大动荡的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得已之处,不能说你觉得自己没做错,就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对方的感受。就信陵君而言,他的言辞态度确实太过凶悍霸道,这是他应该道歉的地方。除此之外,缩高之死必定会令安陵君等人悲愤不已,极有可能造成魏国后方不稳,信陵君主动认错道歉的行为,对于缓和内部矛盾也不失为有效的补救措施。

  【原文】王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求得晋鄙①客,令说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复为将,诸侯皆属,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王又数使人贺信陵君:“得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以酒色自娱,凡四岁而卒。韩王往吊,其子荣之,以告子顺,子顺曰:“必辞之以礼!‘邻国君吊,君为之主。’今君不命子,则子无所受韩君也。”其子辞之。

  【白话】秦庄襄王派使者携带万金前往魏国,以离间魏安釐王与信陵君之间的关系。使者寻找到晋鄙以前的门客,让他去游说魏安釐王道:“信陵君在外流亡十年,如今重新担任魏国主将,各诸侯国都听从他的号令。天下人就只知道信陵君,而不知道还有魏王您了。”秦庄襄王又多次派使者向信陵君他表示祝贺道:“您当上了魏王没有啊?”魏安釐王每天都听到许多此类毁谤信陵君的话,也不由得他不信,遂另派他人替代信陵君统领军队。信陵君明白自己再次因他人毁谤而被废,遂称病不再上朝,整天整夜以美酒女色为乐,四年后就去世了。韩桓惠王亲自前往魏国吊丧,信陵君的儿子颇以此为荣,将此事告诉了孔斌。孔斌道:“你一定要按照礼制推辞韩王的吊丧活动。根据礼制,‘邻国的国君前来吊丧,必须由本国国君主持。’现在魏王没有任命你代他主持吊丧仪式,那么你就没有资格接待韩王的吊丧活动了。”信陵君的儿子便辞谢了韩桓惠王的吊丧。

  【姚注】

  ①晋鄙,魏国将领,当初信陵君窃符救赵,便是命朱亥椎杀晋鄙才夺得的兵权。

  【姚论】

  “天下人只知有他,不知有你”,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极其常见,却也极其管用的离间手段。二十多年前,范睢就是用这一招成功离间秦昭王和穰侯魏冉之间关系的。但信陵君与魏冉又有不同,魏冉确确实实是把持朝政四十年,将雄才大略的秦昭王几乎变成傀儡。秦昭王想从魏冉手中夺权已经很久了,即便后来得到范睢的帮助,也还需要按步骤逐渐夺权。信陵君则不然,他从来就没有擅权跋扈的意思。当初窃符救赵是迫不得已,如果他想擅权的话,当时就可以拥兵自重了。可是信陵君并没有这么做,他在击退秦军后就命人将军队带回魏国,自己则在赵国客居十年,是魏安釐王担心被灭,非要求着信陵君回来率军抗秦,信陵君这才回来的。且再次返魏后,兵权说夺就被魏安釐王夺了,丝毫没有反抗的意思,可见信陵君胸怀坦荡,从未有过擅权的念头。更何况,天下人只知信陵君,不知魏安釐王,这本来就是事实,魏安釐王自己难道就心里没点数吗?否则为什么你向诸侯求援没人搭理,信陵君一回来,诸侯就能纷纷出兵呢?现在危机已过,魏安釐王就急着卸磨杀驴,下次危机再起,魏安釐王又该如何应对?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以此来感叹国士的贤才难为君王所知,可是对于已经被证明是千里马的贤才,君主又都能够善用吗?想想赵孝成王之猜忌廉颇,齐襄王之猜忌田单,魏安釐王之猜忌信陵君,燕王喜之猜忌攻聊燕将,再加上软弱胆小的韩桓惠王和昏聩无能的楚考烈王,此时的东方六国竟没有一个稍微像样点的君王,是他们的嫉贤妒能、昏庸荒唐为秦始皇的一统天下铺平了道路。

  【原文】五月,丙午,王薨。太子政立,生十三年矣,国事皆决于文信侯,号称仲父。

  【白话】五月,丙午(二十六日),秦庄襄王嬴异人去世,太子嬴政继位。嬴政当年只有十三岁,一切国家大事都由文信侯吕不韦决定,号称“仲父”。

  【原文】晋阳反。

  【白话】秦国属地晋阳(今山西太原)反叛。

  【姚注】本年,秦国设置太原郡,晋阳即为太原郡治。因秦庄襄王去世,晋阳遂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6 16:33 , Processed in 0.0937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