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76|回复: 0

陶短房:三八节的异化:不要在一片纸迷金醉中剪掉了自卫的牙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9 07: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文圈”,3月8日这一天被从商家到许多女性自己巧立了诸如“女生节”、“女神节”、“女王节”之类的名目,仿佛其正式名称“国际妇女节”或“国际劳动妇女节”已变得不合时宜了。

  正如许多历史学家所考据的,“妇女节”的概念始于北美女权和劳工运动,1910年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妇女运动领导人蔡特金(Clara Zetkin)提议将原本专属于美国的“妇女节”升格为国际性劳动妇女节,1917年为纪念圣彼得堡女工大罢工暨俄国妇女由此获得选举权,国际妇女节由原本北美风格的“每年2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变成了固定的3月8日。

  简单说,不论从起源、发展,三八节都和工团运动、男女平权,和妇女参加劳动、参与社会活动息息相关,“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IWD)概念的含义,是让妇女自强、自立、自尊,通过工作和社会活动,成为和男性平等的社会成员。1975年联合国正式承认并开始庆祝三八节,并赋予其“争取女权和妇女保护”的含义。

  换言之,三八节至始至终就是一个斗争和维权的“节日”,是一个女性“示强”的日子,正因为充满着“斗争性”和左翼色彩,三八节的“故乡”美国和英联邦国家才从来不在官方层面承认和庆祝这一节日,也正因为是“劳动妇女节”,一个世纪以来尽管迭有兴屈,但欧美绝大多数工团和女性权益组织,都矢志不渝地坚持举办“原汁原味”的三八节纪念、庆祝活动。

  然而在“中文圈”里,三八节却异化为这样那样的“怪胎”:名目看似繁多,实质却是一个,要么说服“女生”、“女神”们“让男人宠自己”,要么说服她们“没有男人、自己也要宠自己”——换言之,在这样的“异化”下,“新三八节”蜕变成了“不劳动妇女节”,或干脆说是“不劳而获妇女节”,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妇女节”的本名被有意无意回避、憎嫌的风气下,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新理念”正在以“病毒式传播”的速度蔓延。

  今天的许多女性(当然还有许多男性)或许已经忘记,“男女平权”、“男女同工同酬”,甚至“妇女投票权”、“妇女参政权”,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长期斗争的结果,第一个允许妇女投票的国家新西兰,这一变化是1893年才实现,加拿大则直到1940年,才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男女投票权的平等。至于“同工同酬”,时至今日在大多数国家和行业也不过停留在“政治正确”层面上而已。此时放弃“劳动”和“斗争”,回归“小鸟依人”的“被宠与自宠”,实在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

  在三八节异化上,商家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所谓“被宠与自宠”在这些商家的进一步解读中,实际上意味着“让人买买买和自己买买买”,这并不奇怪,事实上某些商家恨不得将所有节日都异化为购物节,但不要忘了,商家不过是介质和载体,我们自己才是自己和节日的主人,不要在一片纸迷金醉中剪掉了自卫的牙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0 16:08 , Processed in 0.1719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