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99|回复: 0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25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30 10: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266年 乙未
周赧王 四十九年

  【原文】秦拔魏邢丘。

  【白话】秦国攻占魏国的邢丘(今河南温县东)。

  【姚论】范睢为秦昭王定下的统一天下之策是先韩、魏而后齐、楚,韩、魏二国中是先韩而后魏,要灭韩就必须先孤立韩,尤其是令魏国不敢支援韩国。《战国策·秦策三》记:“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睢曰:‘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范睢认为,要想与魏国亲善,靠言辞不行,靠财货不行,靠割地也不行,只能是靠军事打击,打得魏国不敢不与秦国亲善。故此次拔魏邢丘目的不在灭魏,而在令其不敢助韩。果然,秦军拿下邢丘后,魏国主动请求亲附。

  【原文】范睢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孟尝君,不闻有王;闻秦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臣又闻之,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悬之于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今臣观四贵之用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夫三代之所以亡国者,君专授政于臣,纵酒弋猎;其所授者妒贤疾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觉悟,故失其国。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①,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王以为然,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以范睢为丞相,封为应侯。

  【白话】范睢日益获得秦昭王的亲近和信赖,手中掌控的权力越来越大,便趁机建议秦昭王道:“我以前在崤山以东居住时,只听说齐国有孟尝君,没听说还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没听说还有秦王。能够专擅国政的才能算王,能够决定利害的才能算王,能够控制生杀的才能算王。现在太后擅自行使权力而不顾及大王,穰侯出使外国而不禀报大王,华阳君、泾阳君处事决断而无忌讳,高陵君任免官员而不请示,朝廷中有此四贵而国家不危亡,那是从来都未曾有过的事。在此四贵的统治之下,秦国可以说简直就没有王。穰侯派出的使者操持着大王的威势,对诸侯威逼压制,在天下游说穿梭。穰侯下令征讨敌国,没有人敢不听从的。如果战争打赢了,他就将所获得的利益全部收归自己的封地陶邑;如果战争打败了,他就把百姓的怨恨转移到国家身上。我还听说,果实太过繁盛就会压断果树的枝干,枝干折断就会损伤树的根本,封地太过强大就会危害到国家的安全,臣子的地位太过尊崇就会有损君王的威望。淖齿统治齐国时,箭射齐湣王的大腿,抽断齐湣王的筋脉,将他悬挂在房梁上,折磨了一夜而死。李兑统治赵国时,将赵武灵王囚禁于沙丘,活活饿了一百天才死。现在我看秦国四贵的所作所为,也与淖齿、李兑是一路货色。夏、商、周三代之所以亡国,就是因为君王将朝政大权授予臣下,自己纵情于饮酒打猎。被授权者又嫉贤妒能,欺上瞒下,一切为了自己的私利,完全不为君主考虑,而君主对此却始终未能察觉醒悟,所以最终失去了国家。现在秦国上上下下的官员,从基层小官到朝中大臣,再到大王您的左右随从,无一不是丞相魏冉的人。我看到大王您孤零零地站在朝堂之上,私下里真是为您感到担忧恐惧啊!只怕等您去世之后,继承秦国王位的就不是您的子孙了!”秦昭王听后深以为然,于是废黜了太后的专权,将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驱逐到函谷关以外的地方,任命范睢为丞相,封为应侯。

  【姚注】

  ①有秩,相当于掌管五千户的乡长。《汉官》记:“乡户五千则置有秩,掌一乡之入。”《续汉书·百官志》记:“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大吏,指左更、中更、右更以上的高级官员。

  【原文】魏王使须贾聘于秦,应侯敝衣间步而往见之。须贾惊曰:“范叔固无恙乎!”留坐饮食,取一绨①袍赠之。遂为须贾御而至相府,曰:“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怪其久不出,问于门下,门下曰:“无范叔;乡者吾相张君也。”须贾知见欺,乃膝行入谢罪。应侯坐,责让之,且曰:“尔所以得不死者,以绨袍恋恋尚有故人之意耳!”乃大供具②,请诸侯宾客;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③、豆于前而马食之,使归告魏王曰:“速斩魏齐头来!不然,且屠大梁!”须贾还,以告魏齐。魏齐奔赵,匿于平原君家。

  【白话】魏安釐王派须贾出使秦国,应侯范睢身穿破旧的衣服,徒步前往须贾下榻的宾馆来见他。须贾惊奇道:“范叔,原来你还安然无恙啊!”于是留下范睢吃饭,又赠给他一件丝棉袍。范睢便为须贾驾车前往丞相府,道:“我先为您进去向丞相通报。”须贾等了很久都未见范睢出来,心里感到奇怪,便向门卫询问。门卫回答道:“没有什么范叔,刚才进去的是我们丞相张先生。”须贾这才知道被欺瞒了,只好屈膝跪行进去请罪。应侯范睢高坐堂上,斥责须贾道:“你之所以还能不死,是念你在赠我绨袍时尚有一丝故人之情!”于是大设酒席,宴请各国宾客,令须贾坐在堂下,将碎草杂豆之类喂马吃的饲料放在面前让他吃,然后命令他回去告诉魏安釐王道:“赶紧把魏齐的头砍了送来,不然,我要屠你大梁城!”须贾回国后将范睢的话告知魏齐。魏齐逃奔赵国,藏匿于平原君家里。

  【姚注】

  ①绨,音tí,光滑厚实的丝织品。《说文》记:“绨,厚缯也。”

  ②供具:陈设酒食的器具,亦指酒食。

  ③莝,音cuò,铡碎的草,用来做饲料的草。

  【姚论】

  按《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须贾跪在地上磕头自请死罪时说:“我须贾所犯的,是应该遭到烹煮的罪刑。请您把我扔到边疆蛮荒之地,是死是活皆由您处置。”范睢问:“你究竟犯了几条罪啊?”须贾答:“把我的头发拔下来,一根根连在一起,也不足以丈量我的罪过。”范睢道:“你所犯的罪行只有三条而已,第一,我的祖先坟墓都在魏国,你却无故怀疑我里通外国,在魏齐面前说了我很多坏话。第二,魏齐把我扔在厕所,让我遭受侮辱时,你没有站出来阻止。第三,你喝醉酒后还在我身上小便,你怎么忍心做得出来这种事呢?不过你虽然犯了这三条罪,却最终能够免于一死,是因为你在送我那件绨袍时,还有故交依恋的情义,因此我才放了你。”由此可见,范睢虽因须贾而惨遭大难,但仇人相见时的思路还是很清晰的,他所斥责须贾的三条罪状也非常合理。范睢最终没有处死须贾,甚至没有损伤他的身体,而只是让须贾在堂下吃碎草杂豆,亦可称得上宽宏大量。当初须贾是因为嫉妒而导致天良被蒙蔽,遂在魏齐面前陷害范睢,其内心之动机,只在于挽回自己的颜面和保住自己的权位,倒也未必想把范睢折磨得那么惨。事后回想起范睢被羞辱致死的场景,想必须贾内心也是充满愧疚的。因此,当须贾在咸阳见到范睢而赠衣赠食时,我相信他的关心是真诚的,毕竟他的天良终究尚未完全泯灭,当初只是因嫉妒才被蒙蔽而已。现在嫉妒的环境既已不复存在,则人性中善良的那一面就显现出来了。正是由于这残存的一些善良,为须贾保住了性命,但也还是要感谢范睢的宽宏大量。如果换做别人,只怕就没那么好运气了。

  【原文】赵惠文王薨,子孝成王丹立;以平原君为相。

  【白话】赵惠文王赵何去世,其子赵丹即位,是为赵孝成王;以平原君赵胜为宰相。

公元前265年 丙申
周赧王 五十年

  【原文】秦宣太后薨。九月,穰侯出之陶。

  【白话】秦国宣太后去世。九月,穰侯魏冉离开咸阳,返回封地陶邑。

  【姚注】

  《史记·秦本纪》记:“(秦昭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阳骊山。九月,穰侯出之陶。”秦历以十月为岁首,故自宣太后去世至穰侯离开咸阳已有近一年时间。《史记·穰侯列传》记:“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秦复收陶为郡。”《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收穰侯之印,使归陶,因使县官给车牛以徙,千乘有余。到关,关阅其宝器,宝器珍怪多于王室。”足见穰侯之财力确实已达到富可敌国的程度。

  【原文】臣光曰:穰侯援立昭王,除其灾害;荐白起为将,南取鄢、郢,东属地于齐,使天下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强大者,穰侯之功也。虽其专恣骄贪足以贾祸,亦未至尽如范睢之言。若睢者,亦非能为秦忠谋,直欲得穰侯之处,故扼其吭而夺之耳。遂使秦王绝母子之义,失舅甥之恩。要之,睢真倾危之士哉!

  【白话】臣司马光认为:穰侯魏冉拥立秦昭王,为他消除灾祸隐患;举荐白起为大将,向南攻取鄢、郢,向东将领土扩张到齐国,使得天下诸侯向秦国俯首称臣。秦国能够变得越发强大,这些都是穰侯的功劳,虽然他恣意专权和骄纵贪婪的程度已经足以惹祸上身,但也还没有到范睢所说的那种地步。至于范睢这个人,也不是忠诚地为秦国谋划,他只是想取得穰侯的地位,所以才扼住穰侯的咽喉而予以抢夺,遂使得秦昭王断绝母子之间的情义,失去舅甥间的恩情。总而言之,范睢真是个善于颠覆他人的高手!

  【姚论】

  穰侯为拥立秦昭王,为秦国开疆拓土,立下了卓著的功勋,这是事实。但平心而论,秦昭王已经足够对得起他了。秦昭王能够容忍穰侯执掌朝政长达四十二年,将其免相后还允许他安享荣华富贵,带着上千辆牛车装载的财货宝器回到封地陶邑,真可谓是仁至义尽了。想想之前的商鞅,想想之后的李斯,他们为秦国立下的功勋难道会比魏冉小吗?他还有什么好不知足的?秦昭王登基时是十八岁,到现在已经六十岁了,他本该是秦国的最高统治者,可是四十二年来却饱尝太后和穰侯的擅权掣肘之苦。现在他只是夺回本该属于他自己的权力,又未对太后和穰侯进行清算,而是继续让他们安享富贵,可司马光却说什么“遂使秦王绝母子之义,失舅甥之恩”,简直是岂有此理!那么按照司马光的理解,秦昭王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乾纲独断呢?要等到太后和穰侯老死吗?秦昭王自己已经是六十岁了,他还能等几年?如果他自己死在穰侯前面怎么办?如果穰侯死后不还政于昭王,而是交给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或者自己的儿子怎么办?范睢对秦昭王说:“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此言绝非危言耸听,即便穰侯只想当权臣而不打算篡位,那么穰侯的子孙呢?谁敢保证他们不会篡位?曹操也说自己只想当个齐桓公、晋文公,可他的儿子曹丕不就篡汉了吗?至于说姻亲关系,那就更靠不住了。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原是北周宣帝宇文赟的岳父,北周静帝的外祖父,最后不还是篡周自立了吗?更何况魏冉只是秦昭王的舅舅,而且这个舅舅和母亲宣太后还不是一个父亲生的。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魏冉的生年,但秦昭王本年已有六十岁,魏冉作为他的舅舅,当不会小于七十岁。即便是放在二十一世纪,七十岁的年纪也差不多该退出领导岗位了,更何况古人的寿命远小于今人,秦昭王、宣太后和魏冉三人都随时有可能会突然死亡,若秦昭王不趁早夺回政权,则秦国发生政变、甚至异姓的局面也是相当有可能的。范睢为秦国谋划的明明是长治久安之计,却被司马光评价为“真倾危之士”,实在是太过偏颇。且穰侯虽然对秦国有开疆拓土之功,但他并未制定明确的统一天下的大战略,故时而伐齐楚,时而攻三晋,还在远离函谷关的陶邑为自己置下了一份私产。现在秦昭王既然要推行范睢的远交近攻战略,魏冉当然就不适合再担任丞相,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秦昭王将魏冉罢相都是合情合理的,更何况还给他留了条安享晚年的好退路,真不知司马光有什么好为魏冉打抱不平的,又为何要对范睢如此出言诋毁,非要说范睢不是在忠诚为秦国谋划,只是想取得穰侯的地位,又说什么“使秦王绝母子之义,失舅甥之恩”,难道是司马光联想起自己与王安石之间的政治斗争,故而产生物伤其类的感触吗?

  【原文】秦王以子安国君为太子。

  【白话】秦昭王立其子安国君嬴柱为太子。

  【原文】秦伐赵,取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求救于齐。齐人曰:“必以长安君①为质。”太后不可。齐师不出,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②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入。左师公徐趋而坐,自谢曰:“老臣病足,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③而行。”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太后不和之色稍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昧死以闻!”太后曰:“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④贤于长安君。”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岂非为之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王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哉?”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师乃出,秦师退。

  【白话】秦国讨伐赵国,攻取三座城池。赵孝成王刚即位,朝政由赵太后把持,她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复道:“必须以长安君做人质。”赵太后不答应,齐国便不派兵来救。赵国大臣再三劝谏赵太后,太后公然对左右道:“若再有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老妇我一定要把口水吐到他脸上!”左师触龙请求面见赵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进来。触龙慢吞吞地走进来坐下,道歉道:“老臣腿脚不好,已经很久没有来拜见太后了,平常总是以此为由而自我宽恕。又担心太后身体真有什么不适,所以还是希望能够前来面见。”赵太后道:“老妇平常靠乘辇来代步。”触龙又问:“每天饮食没有减少吧?”太后道:“只是喝粥而已。”说着脸上不悦之色稍稍缓解。触龙道:“我有个儿子名叫舒祺,年龄最小,又不成器,而我年纪已经大了,私下里最疼爱他,希望能让他在宫中补个黑衣卫士的缺,在此冒死向您请求!”太后道:“可以,他今年多大了?”触龙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很年轻,但我总想着在自己还没入土前为他做好安排。”太后道:“男人也知道疼爱小儿子吗?”触龙答:“比女人更厉害。”太后笑着说:“还是女人更厉害。”触龙道:“老臣私下认为,太后宠爱燕后胜过宠爱长安君。”太后道:“你这话说得不对!我对燕后远不如对长安君!”触龙道:“父母疼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长远。您当初送燕后出嫁时,抓着她的脚后跟直掉眼泪,想到她要远嫁燕国,心情十分悲伤。待到燕后离去,您不是心里不想念她,可是每逢祭祀之时,您总是祝愿道:‘千万别让燕后回来。’这难道不是为燕后考虑长远,希望他的子孙能够在燕国相继为王吗?”太后道:“是这样的。”触龙道:“从现在起往前算三代,当初赵王子孙被封为侯的,现在还有没有继承人仍然在位的?”太后答:“没有了。”触龙道:“这是因为人的灾祸,近的殃及自身,远的殃及子孙。难道说是先王被封为侯的那些儿子中就没一个成才的?只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而未建功勋,俸禄丰厚而未经辛劳,却能坐享国家的宝器。现在您抬高长安君的地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赐予他贵重的宝器,却不让他为国家建立功勋。一旦您不在世上了,长安君又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太后道:“好吧,一切听您的安排!”于是为长安君备齐一百乘车,前往齐国做质。齐国遂发兵救赵,秦国军队撤回。

  【姚注】

  ①长安君,赵太后的小儿子。

  ②左师,官职名。胡三省注:“春秋时宋国之官有左、右师,上卿也。赵以触龙为左师,盖冗散之官,以优老臣者也。”

  ③辇,音niǎn,人拉的车子。

  ④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因嫁至燕国为王后,故称燕后。

  【姚论】

  中国自古就有“文死谏,武死战”的传统,这种精神固然可贵,但就实际效果而言,最好还是能“文不死而谏成,武不死而战胜”,那么这就需要技巧,需要用心揣摩,不能只顾一时意气,逞匹夫之勇。对于谏言者来说,关键在于能化解冲突点,寻找共通点。以上文所述案例而言,群臣的意见是,必须要让长安君入齐为质;太后的意见是,不舍得让长安君入齐为质,于是就形成了冲突。群臣的想法是,只有让长安君入齐为质,齐国才肯出兵救赵,因此太后必须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作出让步。可太后的想法却是,国家花那么多钱养着你们这些文武百官,国难当头却无一人能设法保护安全,只会欺负我孤儿寡母,我就不让步,看你们能怎样?于是,就将冲突更加激化,如果此时有大臣再进一步,“文死谏”的悲剧只怕就在眼前了。因此,自古以来的昏君虽不在少数,但许多忠臣被杀却也并非皆是因为君王昏庸,很多也是忠臣不善谏言而自找的。上文中触龙的谏言艺术就非常值得效仿,他先是在面见太后前故意放慢脚步,一方面,避免在太后怒气最盛的时候见面,给她一点消气的缓冲时间;另一方面,也是故作老态以激发太后的敬老之心,将谈话的气氛由君臣争执朝政转变成长者闲话家常,也为后来的代少子舒祺求官作铺垫。紧接着,触龙以燕后远嫁为切入口,与太后讨论怎样才是父母疼爱子女的正确方法,得出的结论是“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就是双方的共通点。顺着这个共通点继续阐发,即可得出“为长安君之计深远,就应令其有功于国”的观点,遂使太后非常乐意地采纳了令长安君入齐为质的观点。由此看来,赵太后明明是位深明大义的女政治家,又哪里需要“文死谏”呢?只不过是群臣不善于进谏罢了。

  【原文】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以伐燕,取中阳;又伐韩,取注人。

  【白话】齐国安平君田单率领赵国军队讨伐燕国,攻取中阳(应为“中人”,今河北唐县);又讨伐韩国,攻取注人(今河南汝州)。

  【原文】齐襄王薨,子建立。建年少,国事皆决于君王后。

  【白话】齐襄王田法章去世,其子田建即位。田建年幼,国事皆由王太后(即太史敫的女儿)决断。

公元前264年 丁酉
周赧王 五十一年

  【原文】秦武安君伐韩,拔九城,斩首五万。

  【白话】秦国派武安君白起率兵讨伐韩国,攻克九座城池,斩首五万人。

  【原文】田单为赵相。

  【白话】田单担任赵国宰相。

公元前263年 戊戌
周赧王 五十二年

  【原文】秦武安君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

  【白话】秦国派武安君白起率兵讨伐韩国,攻取南阳(太行山以南,今河南获嘉一带,非在今河南南阳);又进攻太行山道,予以切断。

  【姚注】在《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和《战国策·秦策三》中皆曾记载范睢与秦昭王就韩国问题的讨论,现摘录如下:

  客卿范睢复说昭王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也,譬如木之有蠹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天下无变则已,天下有变,其为秦患者孰大于韩乎?王不如收韩。”昭王曰:“吾固欲收韩,韩不听,为之奈何?”对曰:“韩安得无听乎?王下兵而攻荥阳,则巩、成皋之道不通;北断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师不下。王一兴兵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夫韩见必亡,安得不听乎?若韩听,而霸事因可虑矣。”王曰:“善。”且欲发使于韩。

  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

  客卿范睢又劝说秦昭王道:“秦国与韩国的地形,像刺绣一样互相交错。对于秦国来说,韩国的存在就相当于是树干上的蛀虫,人身上的心腹之病。天下不发生变化也就罢了,一旦发生变化,谁能比韩国对秦国造成的祸患更大呢?大王不如收拢韩国。”秦昭王道:“我也想收拢韩国啊!可是韩国不听我的,这该怎么办才好呢?”范睢答道:“韩国怎么能不听您的呢?您派兵攻打荥阳,则由巩县通往成皋的道路就会被堵住;在北面切断太行山道,则上党的军队就不能南下。只要大王发兵攻打荥阳,则韩国就会被分割成三块(即新郑以南、上党以北和荥阳以西)。韩国眼看自己必将灭亡,又怎么能不听从呢?如果韩国听从了,那么就可以考虑称霸天下之事了。”秦昭王道:“有道理。”于是准备派使者前往韩国。

  前264年、前263年,秦国派武安君白起出兵伐韩,攻取南阳而切断太行山道,便是在执行当初范睢为秦昭王定下的灭韩战略。太行山路既断,遂使上党与都城新郑之间失去联系,被秦军攻克是迟早的事。上党守将不愿降秦而主动归赵,遂引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原文】楚顷襄王疾病①。黄歇言于应侯曰:“今楚王疾恐不起,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不归,则咸阳布衣耳。楚更立君,必不事秦,是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应侯以告王。王曰:“令太子之傅先往问疾,反而后图之。”黄歇与太子谋曰:“秦之留太子,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太子因变服为楚使者御而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太子谢病。度太子已远,乃自言于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愿赐死!”王怒,欲听之。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王从之。黄歇至楚三月,秋,顷襄王薨,考烈王即位;以黄歇为相,封以淮北地,号曰春申君。

  【白话】楚顷襄王病重。黄歇对应侯范睢道:“现在楚王的病恐怕是难以治好,秦国不如放楚太子回国。太子能够即位,必定会厚重地尊奉秦国,而对丞相您感恩不尽。您这样做,既能够与友邦交好,又能够留下个万乘之国做盟友。如果不让太子回去,则他只不过是咸阳的一介布衣而已。若是楚国另立新君,一定不会尊奉秦国,则秦国不但失去了友邦,还断绝了与万乘之国间的和平,这不是个好的谋略。”应侯将此话转告秦昭王,秦昭王道:“先让太子的老师去看看楚顷襄王的病情,回来再做商议。”黄歇与楚太子芈完商量道:“秦国扣留太子,是想以此来交换利益。以太子现在的能力,也无法给秦国什么实际利益。阳文君的两个儿子现在就在楚国,一旦大王去世,太子又不在国中,则阳文君的儿子肯定会被立为继承人,那么太子就不能继承宗庙了。太子不如逃离秦国,与使者一同返回楚国,我留在这里,以死来解决此事。”太子遂改换服装,假扮成楚国使者的车夫而逃出关外。黄歇则守在馆舍,经常谎称太子生病以谢绝来访。等他估摸着太子已经走远,这才亲自告诉秦王道:“楚国太子已经归国,现在走得很远了,我黄歇甘愿领死。”秦昭王大怒,打算照此处理。应侯劝道:“黄歇作为臣子,自愿献身以救其主。等到楚国太子即位,必定会重用黄歇。不如我们赦免黄歇无罪而将他放回楚国,以此来与楚国交好。”秦昭王听从了范睢的建议。黄歇回到楚国后三个月,正值秋季,楚顷襄王去世,太子即位,是为楚考烈王。楚考烈王任命黄歇为宰相,封给他淮北之地,号为“春申君”。

  【姚注】

  ①楚顷襄王疾病:《说文》记:“疾,病也。”。段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玉篇》记:“病,疾甚也。”故本句中的“疾”,指的是“生病”,本句中的“病”,指的是“病得很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7 03:23 , Processed in 0.0937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