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39|回复: 0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21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3 21: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283年 戊寅
周赧王 三十二年

  【原文】秦、赵会于穰。秦拔魏安城,兵至大梁而还。

  【白话】秦昭王与赵惠文王在穰城(今河南邓州)会面。秦军攻克魏国的安城(今河南原阳西),兵锋直抵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后才回师。

  【姚论】《史记·秦本纪》记:“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去。”去年,乐毅率领五国联军伐齐。济西之战后,乐毅以秦韩距离遥远,占据城池后也不便据守为由,赏赐财货后就令两国回兵了。韩国孱弱也就罢了,强秦本是虎狼之国,回师之后的军队焉能不再次对外扩张?乐毅令魏军攻占宋地,令赵军收复河间,自己则率领燕军深入齐境,遂使秦国趁虚而入攻占了魏国的安城,并进一步威逼魏都大梁。此次五国伐齐,秦国既是战略上的主谋,亦是军事上的主力,却因乐毅兼相燕赵而夺取了联军的主导权。若燕国向东占领齐境,向西与赵、魏结盟,则势必将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故秦军伐魏,既是为了攻占魏国土地,亦是为了给乐毅制造麻烦。果然,秦军逼近大梁后,燕赵被迫调兵援魏。

  【原文】齐淖齿之乱,王子法章变姓名为莒太史敫家佣。太史敫女奇法章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因与私通。王孙贾从王,失王之处,其母曰:“汝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汝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①而望。汝今事王,王走,汝不知其处,汝尚何归焉!”②王孙贾乃入市呼曰:“淖齿乱齐国,杀王。欲与我诛之者袒右!”市人从者四百人,与攻淖齿,杀之。于是齐亡臣相与求王子,欲立之。法章惧其诛己,久之乃敢自言,遂立以为齐王,保莒城以拒燕,布告国中曰:“王已立在莒矣!”

  【白话】齐国发生淖齿之乱时,齐湣王的儿子田法章改名换姓,躲藏到莒城的太史敫(音jiǎo)家里做佣人。太史敫的女儿惊奇于田法章的相貌非常,认为这必定不是普通人,遂可怜他,经常私下里给他送衣服和食物,还因此而私通上了。王孙贾本是齐湣王的随从,齐湣王死后,王孙贾回到家里,其母道:“你早出而晚归,我则倚着家门盼望着你回来。你晚上出去而不归,我则倚着闾巷的门盼望着你回来。可现在你侍奉齐王,齐王出走后,你却还不知道他的下落,这种情况下,你回来干什么?”于是,王孙贾来到集市高呼道:“淖齿祸乱齐国,杀害齐王,愿意和我一起去诛杀淖齿的,将右臂袒露出来!”集市上有四百多人,追随王孙贾前去攻击淖齿,将他杀死。于是,齐国逃亡至此的大臣们四下搜寻齐湣王的儿子,想将他立为新君。田法章担心遭到杀害,过了很久才敢承认自己的身份,遂被众人立为新的齐王,据守莒城以抵抗燕军,并对全国宣布:“新的齐王已经在莒城即位了!”

  【姚注】

  ①闾:《周礼》记:“五家为比,五比为闾。”是以二十五家为一闾。闾亦指里巷,或里巷的大门。

  ②此时王孙贾当是已知齐湣王被淖齿所杀,无路可投之下只好回到家中,但恐母亲伤心,故只说齐湣王失踪。其母不知齐湣王已死,遂责怪王孙贾既为湣王随从,何以在不知道湣王下落的情况下回家?

  【原文】赵王得楚和氏璧①,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赵王欲勿与,畏秦强;欲与之,恐见欺。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曲在我矣。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赵王遣之。相如至秦,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乃以诈绐②秦王,复取璧,遣从者怀之,间行归赵,而以身待命于秦。秦王以为贤而弗诛,礼而归之。赵王以相如为上大夫。

  【白话】赵惠文王获得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后也很想要,请求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惠文王感到很为难,不给,畏惧秦国的强大;给,又怕被秦昭王欺骗,遂征求蔺相如的意见。蔺相如答道:“秦国用城池交换玉璧而大王不允许,那是我们理屈。我们给了玉璧而秦王不给我们城池,那是秦国理屈。两相权衡之下,我认为宁可由秦国来承担理屈的后果。臣愿意护送玉璧前往秦国,届时如果秦昭王不交出城池,我也一定能够将玉璧完整地带回赵国。”赵惠文王便派他前往。蔺相如抵达秦国后,见秦昭王并无用城池交换和氏璧的诚意,就将玉璧从秦昭王手中骗了回来,派随从将玉璧藏在怀中,抄小道先潜回赵国,而自己留下来听凭秦昭王的处置。秦昭王认为蔺相如是位贤者,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将他礼送回国。赵惠文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姚注】

  ①和氏璧: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玉璞,将它献给楚厉王。楚厉王派玉匠鉴别,玉匠说:“这只是块石头。”楚厉王觉得卞和是在欺骗自己,就下令砍掉了卞和的左脚。待到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将玉璞献给楚武王。楚武王派玉匠鉴别,玉匠仍是回答:“这只是块石头。”楚武王也觉得卞和是在欺骗自己,就下令砍掉了卞和的右脚。楚武王去世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在荆山下痛苦,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后,眼睛又哭出血来。楚文王听说此事,派人去询问缘故,说:“天下被砍掉脚的罪人多了,为什么就你哭得如此伤心呢?”卞和答道:“我不是为我自己的脚被砍掉而伤心,是伤心我那块宝玉被称为石头。我本是位忠贞之士,却被称为骗子,这才是令我感到悲伤的地方。”楚文王便命玉匠加工卞和的那块玉璞,果然得到了一块宝玉,遂将其以卞和的名字命名为“和氏之璧”。

  ②绐,音dài,欺诈,哄骗。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昭王在章台接见蔺相如,蔺相如献上和氏璧后,秦昭王大喜,将玉璧交给姬妾和左右传看,左右皆山呼万岁。蔺相如看出来秦昭王没有用城池换玉璧的诚意,便上前道:“玉璧上有个小瑕疵,请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秦昭王将玉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接过玉璧,倚着石柱,怒发冲冠道:“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写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着自身的国力强大,想用几句空话就得到和氏璧,说是会给我们城池,恐怕最终是得不到的。’商量下来,群臣一致认为不应将和氏璧交给秦国。然而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在交往时尚且互不欺瞒,更何况是大国呢?况且只为了一块玉璧,就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这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五日,派我手捧和氏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是在对大国的威望表达尊重和敬意呀!如今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只在章台这样普通的地方接见我,礼节极其傲慢。得到玉璧后,就交给姬妾们传看,以此来戏弄我。我观察下来,认为大王并无意送赵王城池,所以才又取回玉璧。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那我的头颅就和这玉璧一起撞碎在石柱上。”蔺相如手持玉璧,斜视石柱,准备撞上去。秦昭王怕蔺相如真将玉璧撞碎,遂向他道歉,再三请求蔺相如不要这样,召来相关负责官员拿来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池都送给赵国。蔺相如估计秦昭王只不过是假装要将城池送给赵国,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遂对秦昭王道:“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害怕秦国,不敢不献给秦国。可是赵王在献出玉璧前曾经斋戒五天,如今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古时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由九名迎宾人员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这样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昭王估计,终究是不能强行夺取,遂答应斋戒五日,安排蔺相如在广成馆舍住下。蔺相如估计秦昭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会负约而不给城池,于是派他的随从穿上粗布衣服,将和氏璧藏在怀中,抄小路逃出秦国,将玉璧送还赵国。

  秦昭王斋戒五天后,在朝堂上设九宾大礼,请赵国使者蔺相如前来。蔺相如上殿后,对秦昭王道:“秦国自从穆公以来有二十多位君主,就没有一个是能够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担心也被大王欺骗而有负于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只要派一名使臣前往赵国,赵国立刻就能奉送玉璧前来。现在以秦国之强大,倘若先割十五座城池给赵国,难道赵国还敢留着和氏璧不给而得罪于大王吗?我知道欺骗大王,论罪是应该被诛杀的,现在我甘愿接受汤镬之刑(即烹刑。汤,沸水;镬,音huò,大锅),请大王与群臣从长计议!”秦昭王与群臣面面相觑,只能是苦笑叹气。左右侍从中有人要将蔺相如拉出去,秦昭王趁机道:“现在就算杀了蔺相如,也终究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邦交。还不如借此机会好好款待他,将他送还赵国,赵王岂会因为一块玉璧而欺骗秦国!”最终还是在朝堂上隆重地接待了蔺相如,大礼完后送他回国。

  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赵惠文王认为他是位贤能的大夫,出使诸侯国可以做到不辱使命,遂拜他为上大夫。秦国最终没有将城池送给赵国,赵国也终究没有将和氏璧送给秦国。

  【姚论】

  完璧归赵,历来被视为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完美体现。然而,人们似乎只注意到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记载的:“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却忽视了文中紧接着的两句话:“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蔺相如此番能够完璧归赵,说到底只不过是秦昭王不愿在朝堂上与他一般见识,转而在军事上给赵国以沉重打击。甚至,秦昭王可能还是利用对蔺相如的以礼相待来麻痹赵国君臣,为军事上能够对赵国突袭创造条件。以结果而论,蔺相如此番使秦,的确是为自己赢得了不畏强暴的名声,可是他为赵国赢得了什么呢?和氏璧原本就是赵国的,只是没有弄丢而已,之后就引来了秦国对赵国的军事打击,这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以过程而论,蔺相如此番使秦,更是有太多混乱错误之处。

  蔺相如对赵惠文王说:“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曲在我矣。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这话其实是有问题的。“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当然在秦。可“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就真的“曲在我”吗?为什么秦国提出以城求璧,我就一定要以璧易城?为什么不能拒绝?且就算我方接受以璧易城,凭什么秦国说是十五座就是十五座,为什么不是十座,或者二十座?难道我方不能讨价还价?更何况蔺相如连秦国打算割让哪十五座城池都没搞清楚,就贸贸然携璧入秦,这岂非太过冒失?秦国历来重视军功,岂有将士浴血奋战得来的城池,为了一块玉璧就轻易拿来交换?蔺相如要等到了秦国,见了秦昭王后才知道他无意割让城池,岂非太后知后觉?为赵国计,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一口回绝。如果要处理得更细腻些,则可将和氏璧奉于宗庙,然后对秦昭王说不愿意以璧易城,除非是以璧易璧,拿一件秦国最珍贵的宝器来交换和氏璧。秦国不愿出让自己的宝器,自然也就不便再索要赵国的和氏璧,何至于惹来后面那许多麻烦?

  蔺相如来到章台面见秦昭王后,见其并无割让城池之意,便用计夺回和氏璧,这事做得还算可以。然蔺相如既然已经逼得秦昭王同意斋戒五日,设九宾之礼,却还要派随从将和氏璧藏在怀中,偷偷送还赵国,这就是言而无信了。蔺相如的说法,是他看出来秦昭王并无割让城池之意,所以才这么做的,可那只是他个人的想当然耳。事实上,秦昭王依蔺相如之言,在地图上指明割让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池,又依蔺相如之言斋戒五日、设九宾之礼,至少从已经表现出来的行为看,秦昭王该做的都做了,没有任何值得挑剔之处。当初,蔺相如对秦惠文王说:“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可现在,理屈的是蔺相如,故而也只好对秦昭王说:“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貌似不畏强暴,貌似视死如归,可是孰令致之?这都是蔺相如自找的啊!如果秦昭王因此而处死蔺相如,天下人又能说他有什么不对?甚至因此借题发挥,指责赵国背信弃义而出兵伐赵,天下人又能说他有什么不对?蔺相如出使前无知无畏,见到秦王后无赖耍横,不但使自己的性命,也使国家的安全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只因秦昭王的一念之差,侥幸逃得性命归来,却因此获得赵惠文王的赏识拔擢,却因此获得后人的顶礼膜拜,实在是有够可笑!

  【原文】卫嗣君薨,子怀君立。嗣君好察微隐,县令有发褥而席弊者,嗣君闻之,乃赐之席。令大惊,以君为神。又使人过关市,赂之以金,既而召关市,问有客过与汝金,汝回遣之;关市大恐。又爱泄姬,重如耳,而恐其因爱重以壅己也,乃贵薄疑以敌如耳,尊魏妃以偶泄姬,曰:“以是相参也。”

  【白话】卫嗣君(名不详)去世,其子(名不详)即位,为卫怀君。卫嗣君在位时,喜欢窥察别人的隐私。有位县令掀起被褥时,露出了下面的破席子。卫嗣君听说了此事后,便赏赐给他一条新席子。县令大惊,将国君视为神人。卫嗣君又命人路过关卡,故意用金钱贿赂守关的官员。既而将守关官员召来,说有客人在路过关卡时给你塞钱了,你赶紧退回去,守关官员大为惊恐。卫嗣君宠爱一位叫作泄姬的姬妾,器重一位叫作如耳的大臣,但又担心这两人因宠爱器重而蒙蔽自己,故而又拔擢一位叫作薄疑的大臣,以此来与如耳匹敌,尊崇一位叫作魏妃的姬妾,来与泄姬相抗,道:“这样就可以让他们相互制衡。”

  【原文】荀子论之曰:成侯、嗣君,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

  【白话】荀子评论道:卫成侯、卫嗣君,都是聚敛钱财、斤斤计较的君主,但没能做到争取民心。子产,能够争取民心,但没能处理好政事。管仲,能够处理好政事,但没能修明礼义。因此,修明礼义的能够成就王业,处理好政事的能够让国家强大,争取到民心的能够让国家安定,只知道聚敛钱财的会导致国家灭亡。

  【姚注】这段文字出自《荀子·王制》。

公元前282年 己卯
周赧王 三十三年

  【原文】秦伐赵,拔两城。

  【白话】秦国讨伐赵国,攻占两座城池。

  【姚注】据《史记·赵世家》记:“(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前283年),秦复与赵数击齐,齐人患之。苏厉为齐遗赵王书(建议赵国不要伐齐,内容略)。于是赵乃辍,谢秦不击齐。十七年(即前282年),秦怨赵不与己击齐,伐赵,拔我两城。”盖秦国最初本想由自己来主导伐齐联盟,无奈燕国乐毅横插进来,遂使伐齐的主导权被燕国夺走。秦昭王为此次伐齐花费不少力气,可最大的好处被燕国占据,其次是赵、魏、楚三国。堂堂虎狼之秦,竟然只能像弱韩一样分得些许财货,秦昭王心中十分不甘,遂趁魏军向西攻占宋地之机伐魏,占领了魏国的安城。燕赵出兵救魏后,秦国只好被迫回师,之后又撺掇赵国与其一道再次联兵伐齐。遭到赵惠文王拒绝后,秦昭王遂下令伐赵。此事明面上的理由是赵国不肯与秦国一同伐齐,然其时间上距离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不久,亦很难说不是由于蔺相如的所作所为彻底激怒了秦国君臣,所以他们才会决心伐赵。

公元前281年 庚辰
周赧王 三十四年

  【原文】秦伐赵,拔石城。

  【白话】秦国再次讨伐赵国,攻占石城(今河北石家庄西南)。

  【原文】秦穰侯复为丞相。

  【白话】秦国穰侯魏冉再次出任丞相。

  【原文】楚欲与齐、韩共伐秦,因欲图周。王使东周武公谓楚令尹昭子曰:“周不可图也。”昭子曰:“乃图周,则无之;虽然,何不可图?”武公曰:“西周①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名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国,得其众不足以劲兵。虽然,攻之者名为弑君。然而犹有欲攻之者,见祭器在焉故也。夫虎肉臊而兵利身,人犹攻之;若使泽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也必万倍矣②。裂楚之地,足以肥国,诎楚之名,足以尊王。今子欲诛残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传器,器南,则兵至矣!”于是楚计辍不行。

  【白话】楚国打算联合齐国、韩国共同进攻秦国,顺道把周王室也消灭掉。周赧王派东周武公游说楚国令尹昭子道:“周王室是不可侵占的。”昭子道:“我们没有要侵占周王室啊!不过,既然说到这里,我倒是很想知道,为什么周王室不能侵占呢?”东周武公答道:“西周现在的地盘,截长补短,亦不超过百里,可是它名义上还是天下的共主。占据了这里的土地,不足以使国家富强。得到这里的百姓,不足以使军队强大。可是谁要是敢进攻它,那就是弑君。虽然如此,还总是有人想要攻占它,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这里有古代传下来的祭祀宝器而已。老虎的肉腥臊,又有爪牙护身,人们尚且还会攻击它。如果是山泽中的麋鹿蒙上虎皮,则人们攻击它的欲望必定会增加万倍了。楚国现在的情况正是如此,占据楚国的土地,足以使国家富强,讨伐楚国的行为,足以赢得尊崇周王室的名声。现在楚国想要残害天下共主,独占夏、商、周三代传下来的宝器。等你刚把宝器运回南方,天下诸侯的讨伐大军就会跟着到了!”于是,楚国放弃了原计划。

  【姚注】

  ①《史记·周本纪》记:“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关于周王室、西周和东周的关系,详见前353年注。

  ②老虎的肉腥臊难吃,又有爪牙护身,可是老虎的皮非常值钱,所以人们愿意冒风险去攻击它。麋鹿的肉好吃,又没有尖牙利爪,攻击起来比较容易。若此时麋鹿身上还披着虎皮,则人们对它的攻击欲望会增加万倍。

  【姚论】

  这段文字记载于《史记·楚世家》,之前还有一段文字,说的是楚国有位善射者,能够用弱弓细绳射北归之雁。楚顷襄王听闻此事后,就将他召来询问射箭的经验。善射者没有细说射雁的技巧,而是以射雁为喻,谈论夺取天下之道,将各诸侯国皆比作大雁小鸟。又以楚怀王客死秦国之事激怒楚顷襄王,以挑起他的复仇之心,遂使楚顷襄王派出使者,与各诸侯国缔结盟约,准备再次合纵伐秦。这样,才有了本段开头时所谓“楚欲与齐、韩共伐秦,因欲图周”的说法。

  虽然《史记》的记载言之凿凿,可姚尧仍然对其真实性深表怀疑。首先,楚顷襄王并非慷慨激昂的血性男儿,在秦军的持续军事打击下,他早已对秦国畏惧如虎。父亲客死异乡之仇固然是不共戴天,但这么多年的忍辱负重都已熬过来了,也没有任何迹象显示楚顷襄王正奋武强兵,准备伐秦报仇。屈原等忠贞爱国的贵族都做不到的事,何以民间一位善射者就能令楚顷襄王血气上涌,居然敢主动出兵伐秦?且观其说辞,亦并无多少特别之处。

  其次,就算楚顷襄王受到刺激后想要伐秦报仇,那他合纵的对象也不应该是齐国和韩国。齐国原是东方大国,可是在乐毅率领诸侯联军破齐后,齐国全境几乎完全被乐毅的大军占据,齐湣王亦被淖齿杀死,其子田法章虽然被立为新任齐王,但所拥有的只剩下莒城和即墨两座城池。此时齐国想要复国尚不可得,哪里还能派出军队与楚、韩合纵伐秦?韩国则素来是七雄中的弱国小国,又不幸而与秦国接壤,是秦国东征的门户,向来对秦国畏惧如虎。伊阙之战后,韩国元气大伤,从此更是对秦国俯首帖耳,他怎么敢轻易与楚国结盟而讨伐秦国?倒是赵国近两年来与秦国不睦,楚国若真要合纵伐秦,何以不找实力还算强大的赵国,却偏偏找的是自身难保的齐、韩?

  再次,就算楚顷襄王真的要与齐、韩合纵伐秦,可为什么要消灭周王室?难道真是要争夺九鼎吗?东周武公说的话没有错,可是这么浅显的道理,难道楚国君臣上下都不明白吗?合众弱以攻一强,必定要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必定要历数秦国的种种无道之举。可若是消灭周王室,岂非是最大的无道?出兵的正当性何在?且以秦国武力之强大,尚不敢在此时灭二周而夺九鼎,楚、齐、韩这等连吃败仗的国家,怎么敢有如此狂妄的想法?楚国若夺走周之九鼎,又拿什么好处来给齐、韩,难道分几个鼎给他们吗?就算楚国肯给,齐、韩敢接吗?他们守得住吗?齐国此时被乐毅围困到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哪里还有兵力去将九鼎运送至齐,必定是要被乐毅夺走。秦国早就垂涎周王室之九鼎,秦武王甚至还因为举鼎而丧了性命,若是此次九鼎到了韩国手里,秦国岂会不前来争夺?也许顺带着就把韩国给灭了。如果楚国不将九鼎分给齐、韩,只是给他们一些土地财货,而将九鼎尽数迁往郢都,则必定会招致天下诸侯的共同讨伐,届时楚国将如何面对?当年楚国极盛时期,楚庄王也只敢问鼎而不敢夺鼎,何况此时国弱兵疲、意志消沉的楚顷襄王?至于齐国和韩国,以他们的国力,全力自保尚且战战兢兢,岂敢一方面去招惹实力最强的虎狼之秦,另一方面又要承担犯上作乱、消灭周王室的罪名?

  因此,姚尧完全不相信《史记》所载之“楚欲与齐、韩共伐秦,因欲图周”的说法,推测下来有两种可能:一是,司马迁在写《史记》时采纳的史料有问题,存在穿凿附会或夸大其实之处。二是,此事本就是秦国方面故意造谣,因为秦国一直存在对外用兵征战的想法,只是苦于找不到好的理由。现以“楚欲与齐、韩共伐秦,因欲图周”为由恐吓周王室,则周王室害怕被灭,只能全力倚赖秦国,授予他征讨诸侯的大权。没想到周赧王并未在惊惧交加之下求救秦国,而是派东周武公前往楚国游说令尹昭子,所以昭子才会有“乃图周,则无之;虽然,何不可图”之问。否则以周王室之弱小,根本没有能力在各国安插大量情报人员,等到周赧王都能得知楚国要与齐、韩合纵伐秦灭周,此事必定已经闹得动静非常大,又如何能够抵赖得了?且楚国从开始谋划合纵,到后来决定终止合纵,史书上皆未记载楚国与齐、韩两国之间有任何沟通互动,可见即便楚国有合纵伐秦、伐周的想法,那也是在酝酿之中,何以周赧王能够料敌先机,派东周武公来伐交,齐、韩、秦三大国却没有外交动作?次年,秦国即派白起率领重兵伐楚,先是占领了楚国的黔中,接着占领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倘若楚国果有伐秦灭周之举,为何不见秦国打出尊王的旗号?可见,秦国重兵伐楚本就是计划之中的事,能通过恐吓周王室来为自己争取到有利的出师之名固然是好,如果争取不到,该采取的军事手段也还是照样按计划进行。

公元前280年 辛巳
周赧王 三十五年

  【原文】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献汉北及上庸地。

  【白话】秦国派白起率军击败赵军,斩首二万人,攻占代邑(今河北蔚县西北)、光狼城(今山西高平西)。又派司马错调动陇西(陇山以西,即今甘肃)的军队,经蜀地(今四川)进攻楚国的黔中郡(今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予以攻占。楚国被迫献出汉水以北及上庸(今湖北竹溪东南,在汉水以南)的领土。

  【姚论】秦国的对外兼并,主要有两个战略方向,一是东征三晋,二是南下攻楚。这两个战略方向是交替进行的,欲攻三晋时,则与楚修好;欲攻楚时,则与三晋修好。济西之战后,乐毅安排燕、赵、魏三国继续略齐,秦、韩的军队被遣回。此时韩国已经唯秦国之命是从,秦昭王不能伐齐,遂趁赵、魏继续伐齐之际入侵赵、魏。据《战国策·魏策四》记载,此时有人给秦昭王写了封信,认为秦国不应该伐魏。譬如这里有一条蛇,击其尾,则首来救;击其首,则尾来救;击其腰身,则首尾皆来救。而魏国,正是山东诸侯的腰身。秦国攻打魏国,就是要告诉天下诸侯,秦国正准备斩断他们的腰身,则天下诸侯必定会“首尾皆救”,必定会合纵以伐秦,那么秦国就危险了。为秦国计,莫不如去伐楚,因为楚国兵力弱,天下诸侯又不会去救他。这样,秦国就可以通过伐楚来使领土扩张,国家富裕,兵力增强,君主尊崇。秦昭王采纳了这封信的建言,遂调整兵力部署,舍魏而南下伐楚。

公元前279年 壬午
周赧王 三十六年

  【原文】秦白起伐楚,取鄢、邓、西陵。

  【白话】秦国派白起攻打楚国,攻占鄢(今湖北宜城南)、邓(今湖北襄樊)、西陵(今湖北宜昌北)。

  【原文】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愿为好会于河外①渑池。赵王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以绝秦望。”王许之。

  【白话】秦昭王派使者告知赵惠文王,表示愿意与他在黄河以南的渑池(今河南渑池西)相会和好。赵惠文王本不打算前去,廉颇、蔺相如建议道:“大王如果不去,会显得赵国懦弱而胆怯。”赵惠文王于是赴会,由蔺相如随行。廉颇将赵惠文王一行送至边境时,与赵惠文王诀别道:“大王此次赴会,路程往返加上举行会议的时间,估计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大王还没有回来,则请允许我们拥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拿您来作为要挟的念头。”赵惠文王同意了。

  【姚注】

  ①河外,即黄河以南,相对于黄河以北的“河内”而言。

  【姚论】廉颇是百战名将,不愿意示弱于强秦,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蔺相如身为谋臣,竟然也这样冒险,就令人纳闷了。当初秦国提出以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时,蔺相如都不敢一口回绝,似乎是很畏惧秦国的武力,何以这次竟丝毫不肯示弱?前番奉璧使秦,蔺相如已知秦昭王是无信之人,难道他就不担心赵惠文王会像楚怀王那样一去不返吗?难道他真的以为自己张目呵斥就能吓退秦国的虎狼之师吗?

  【原文】会于渑池。王与赵王饮,酒酣,秦王请赵王鼓瑟,赵王鼓之。蔺相如复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相如曰:“五步之内,臣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王不怿,为一击缶。罢酒,秦终不能有加于赵;赵人亦盛为之备,秦不敢动。赵王归国,以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白话】双方在渑池相会,秦昭王与赵惠文王饮酒。饮酒正酣之时,秦昭王请赵惠文王为他表演鼓瑟,赵惠文王便依言鼓了。蔺相如也请秦昭王为赵惠文王表演击缶(瓦器),秦昭王却不肯击。蔺相如道:“五步之内,我将以颈上鲜血溅洒在大王身上。”秦昭王的左右打算对蔺相如动刀动枪,蔺相如张目呵斥,左右皆吓得畏缩而不敢行动。秦昭王非常不高兴,勉强敲了一下缶。直到酒宴结束,秦国终究未能占到赵国什么便宜,再加上赵国人也早有戒备,秦国不敢轻举妄动。赵惠文王回国后,加封蔺相如为上卿,排位在廉颇之上。

  【原文】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素贱人,徒以口舌而位居我上,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之,不肯与会;每朝,常称病,不欲争列。出而望见,辄引车避匿。其舍人皆以为耻。相如曰:“子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至门谢罪,遂为刎颈之交。

  【白话】廉颇道:“我身为赵国大将,有攻城略地、沙场征战之功。蔺相如原本身份低微,只是凭借口舌之利,便位居在我之上。对此我感到非常羞耻,实在是忍不下这口气!”遂放出话说:“等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说此事后,不肯再与廉颇会面。每逢上朝时间,蔺相如就常常称病,不愿意与廉颇争排位顺序,出门远远望见廉颇,就命自己的车马躲开回避。蔺相如的门客都对此感到羞耻。蔺相如道:“你们认为廉将军的威势比得上秦昭王吗?”门客回答道:“比不上。”蔺相如道:“以秦昭王这样的威势,我蔺相如尚且能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不才,又岂会单单怕了廉将军!只是我考虑到,强秦之所以不敢以武力侵犯赵国,只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两个人在而已。一旦出现两虎相争,则势必不能全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先考虑国家安危,而后再来考虑私人恩怨啊!”廉颇听说此事后,赤裸上身,背负荆条,来到蔺相如门前谢罪,于是二人结为生死之交。

  【姚论】与前番奉璧使秦一样,此番渑池之会,蔺相如并没有为赵国争取到半点实际利益,只是在面子上让秦昭王下不来台,为自己争取到了不畏强暴的好名声,便能在回国后加官进爵。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蔺相如本是赵惠文王时的太监总管(宦者令)缪贤的门客,赵惠文王正为是否应该接受秦昭王的以城易璧发愁时,缪贤向他推荐了蔺相如,遂有了后来的完璧归赵。蔺相如仅凭两次与秦昭王当面吵架就得以加官进爵,排位甚至居于百战名将廉颇之上,也难怪廉颇心里不高兴。蔺相如能不与廉颇争锋,这是其品德高尚的地方;廉颇能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更是其难能可贵之处。然而,我们仍然要质疑,蔺相如仅凭这两场所谓“不辱使命”的吵架,就能够升迁如此之高之快,难道是合理的吗?廉颇说蔺相如“徒以口舌”,其实“徒以口舌”的方式并不丢人,关键是你用口舌获取了什么样的成绩。张仪也是“徒以口舌”,可是他的“徒以口舌”为秦国争取到了巨大的利益,而蔺相如的“徒以口舌”,却只是让赵国看起来没有在强秦面前丢面子而已,并没有能为赵国夺得一寸土地。就算廉颇愿意负荆请罪而与蔺相如“将相和”,那么其他文臣武将呢?他们会服气吗?这也就是赵国虽经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却最终不得不为秦国所灭的原因所在。商鞅为秦国建立了严格的军功制,而赵武灵王却没有。赵惠文王今天可以让“徒以口舌”的蔺相如位居于廉颇之上,明天就可以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廉颇的统帅之位。长平之战的惨败,难道是没有原因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3-29 14:1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