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13|回复: 0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19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7 15: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297年 甲子
周赧王 十八年

  【原文】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①。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

  【白话】楚怀王逃脱看守。秦人察觉后,派兵封锁其回楚的道路。楚怀王只好走小路逃到赵国。此时赵国主父正在代地,赵人不敢做主收留楚怀王。楚怀王又准备逃往魏国,结果被秦人追上,挟持着回到秦国。

  【姚注】

  ①《史记·楚世家》记:“赵主父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王。”这一年,赵惠王年仅十二岁,国政由宰相肥义统领。肥义是赵武灵王的心腹,曾鼎力支持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胡服骑射后,赵武灵王基本不参与中原争斗,而是集中精力对付东边的中山和北边的胡人,皆取得极大进展。前299年,赵武灵王曾计划从云中和九原向南袭击秦都咸阳,为此他还伪装成使者前往秦国,想要借此来侦察秦国的地形和秦昭王的为人。前298年,赵武灵王又运作赵、秦、宋同盟,且由其心腹楼缓接替孟尝君出任秦国宰相。肥义深知赵、秦之间必有一战,只是不确定赵武灵王伐秦的具体规划,而一旦收留楚怀王就等于立刻与秦翻脸,故肥义不敢擅自做主。

  【原文】鲁平公薨,子缗公贾立。

  【白话】鲁平公姬旅去世,其子姬贾即位,是为鲁缗公。

公元前296年 乙丑
周赧王 十九年

  【原文】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白话】楚怀王发病,死在秦国,秦人将其灵柩送还楚国。楚人都对怀王感到同情,就像自己的亲人去世一般悲痛。各诸侯国也因此而对秦国不满。

  【原文】齐、韩、魏、赵、宋同击秦,至盐氏而还。秦与韩武遂、与魏封陵以和。

  【白话】齐、韩、魏、赵、宋五国共同出兵攻打秦国,兵锋推进至盐氏(今山西运城)而撤兵。秦国将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归还韩国,将封陵(今山西芮城西南)归还魏国,以寻求和解。

  【姚注】

  因赵之楼缓接替齐之孟尝就任秦国宰相,赵、秦、宋三国结盟以抗衡齐、韩、魏三国同盟的格局遂正式形成。然赵武灵王选择与秦结盟,本意非是亲秦,目的旨在制齐,而制齐之目的在于孤立中山。孟尝君归齐后就任齐国宰相,发动齐、韩、魏三国联军伐秦,赵、宋虽与秦结盟,却未对秦做出实际援助。之后三国联军攻入函谷关,赵、宋见秦国势颓,遂弃秦而与三国结盟,进军函谷关以北四十公里的盐氏。秦国无奈之下只得献地求和,归还前303年所攻占的韩之武遂与魏之封陵。赵国拿到的好处,则是齐国同意其吞并中山。

  【原文】赵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

  【白话】赵主父巡视新获得的领地,遂离开代地,向西在西河遇见楼烦王,收编了他的部队。

  【姚注】

  前306年,赵武灵王以“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是招募林胡之兵。本年,赵武灵王又招募楼烦之兵,遂使赵国的军事力量不断增强。

  【原文】魏襄王薨,子昭王立。

  【白话】魏襄王魏嗣去世,其子魏遫即位,是为魏昭王。

  【原文】韩襄王薨,子王咎立。

  【白话】韩襄王韩仓去世,其子韩咎即位,是为韩釐王。

公元前295年 丙寅
周赧王 二十年

  【原文】秦尉错伐魏襄城。

  【白话】秦国国尉司马错进攻魏国襄城(今河南襄城)。

  【原文】赵主父与齐、燕共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归,行赏,大赦,置酒,五日。

  【白话】赵主父与齐国、燕国联合灭掉中山国,把中山国王迁移到肤施(今陕西榆林南)居住。收兵回国后,赵主父论功行赏,大赦罪人,设置酒宴,欢庆五天。

  【原文】赵主父封其长子章于代,号曰安阳君。

  【白话】赵主父将其长子赵章封于代郡,号为安阳君。

  【原文】安阳君素侈,心不服其弟。主父使田不礼相之。李兑谓肥义曰:“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田不礼忍杀而骄,二人相得,必有阴谋。夫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徒见其利,不顾其害,难必不久矣。子任重而势大,乱之所始而祸之所集也。子何不称疾毋出而传政于公子成,毋为祸梯,不亦可乎!”肥义曰:“昔者主父以王属义也,曰:‘毋变而度,毋易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义再拜受命而籍之。今畏不礼之难而忘吾籍,变孰大焉!谚曰:‘死者复生,生者不愧。’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乎!子则有赐而忠我矣。虽然,吾言已在前矣,终不敢失!”李兑曰:“诺,子勉之矣!吾见子已今年耳。”涕泣而出。

  【白话】安阳君赵章平素傲慢自大,内心里对弟弟赵何被立为赵王心中不服。赵主父命田不礼担任安阳君的家相。李兑对肥义说:“公子赵章身体强壮而志气骄傲,党羽众多而野心极大,田不礼则残忍好杀而骄傲蛮横,这样的两个人聚集在一起,必定会图谋不轨。小人一旦有了野心,不会深思熟虑,他们眼里只看到诱人的利益,而不顾可能招致的祸患。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引发一场大的灾难。您现在责任重而权势大,将来要是发生动乱,必定是从您这里开始,而灾祸也必将集中在您的身上。您何不称病不出而将朝政交给公子成,不要去招揽祸患,这样不是很好吗?”肥义道:“当初赵主父把赵惠文王托付给我时,说:‘不要变更你的法度,不要改变你的志向,坚守一心,至死效忠!’我再拜而接受任命,并由史官记录在案。现在如果因为害怕田不礼的发难,而忘却我当初记录在案的承诺,这种改变不是太大了吗!俗话说:‘即便托付者死而复生,活着的人也能毫无愧色’,我要保全我的诺言,又怎能只保全我的生命!您对我赐予了许多忠告,可是我已有承诺在先,终究不敢背弃!”李兑说:“好吧,您勉力而为吧!我看您的性命也就只剩今年了。”说罢流泪而出。

  【原文】李兑数见公子成以备田不礼。肥义谓信期曰:“公子章与田不礼声善而实恶,内得主而外为暴,矫令以擅一旦之命,不难为也。今吾忧之,夜而忘寐,饥而忘食,盗出入不可以不备。自今以来,有召王者必见吾面,我将以身先之,无故而后王可入也。”信期曰:“善。”

  【白话】李兑数次会见公子赵成,以讨论如何防备田不礼。肥义对信期说:“公子赵章与田不礼表面上言语和善,实际则内心险恶。在内迎合君主,在外恣意暴虐。如果他们矫托主父的命令,擅自突然发动政变,是不难做到的。现在我忧虑此事,已经到了晚上睡不着觉,饿了吃不下饭的程度。对于盗贼的出入,不可以不设防。从今以后,若有人奉主父之命来召见大王,必须先来见我的面。我将先亲自前往,确定没有变故,大王才能前去。”信期道:“好。”

  【原文】主父使惠文王朝群臣而自从旁窥之,见其长子傫然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公子章于代。计未决而辍。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田不礼以其徒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杀之。高信①即与王战。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是时惠文王少,成、兑专政。

  【白话】赵主父让赵惠文王会见群臣,自己则在旁边窥察,只见赵章身为长子,反而只能俯首称臣,失意地向其弟行礼。赵主父心中不忍,于是打算将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在代郡称王,但该计划还没最终形成决定就被搁置了。赵主父与赵惠文王出游沙丘(今河北平乡),分别住在两座行宫内。公子赵章、田不礼率领党徒作乱,诈称赵主父的命令召见赵惠文王。肥义先进去,被杀死。高信便与赵惠文王率兵与叛军作战。公子赵成与李兑从都城邯郸赶来,发动四邑的军队入宫平叛,杀死赵章及田不礼,消灭其党羽。公子赵成担任宰相,号安平君;李兑担任司寇。当时赵惠文王年纪还小,赵成、李兑掌控朝政。

  【姚注】

  ①高信:《史记索隐》注高信与前文之信期为同一人。

  【原文】公子章之败也,往走主父;主父开之。成、兑因围主父。公子章死,成、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之,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雀鷇而食之。三月馀,饿死沙丘宫。主父定死,乃发丧赴诸侯。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之。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

  【白话】赵章败退时,往赵主父的方向逃跑,赵主父开门接纳他。赵成、李兑遂带兵包围赵主父的行宫。杀死赵章后,赵成、李兑商议道:“我们为了追杀赵章,竟然包围主父的行宫,如果现在撤兵回去,我们都会被灭族的!”于是又继续围困赵主父的行宫,下令:“宫里的人,晚出来的一律格杀!”宫里人听到命令后全部逃出。赵主父想出宫不被准许,又无法获得食物,只能是捕捉初生的鸟雀充饥。三个多月后,赵主父饿死在沙丘宫。直到确定赵主父已死后,赵国才向各国通报丧事。最初,赵主父以长子赵章为太子,后来得到吴娃,对她非常宠爱,为了吴娃而数年不出宫门。吴娃生子赵何,于是赵主父废太子赵章而立赵何。吴娃死后,赵主父对赵何的宠爱也随之减少,又怜爱原太子,遂想把两个儿子都立为王,但又一直拖着犹豫不决,因此引发了祸乱。

  【姚论】

  因废立而导致国家动乱,这似乎是赵氏的家族遗传病。自《资治通鉴》开篇,即记载赵简子在赵伯鲁和赵无恤这两个儿子之间选择的是弟弟赵无恤作为继承人,即赵襄子。赵襄子因自己的哥哥赵伯鲁未能继位,故不肯立自己的儿子作继承人,而执意要立赵伯鲁的儿子代成君为继承人。代成君早逝,赵襄子又立代成君的儿子赵浣为继承人。赵襄子死后,他的弟弟赵桓子驱逐赵浣,自立为国君,在位一年后也死了。之后,赵氏族人又将赵桓子的儿子杀死,而将赵浣重新迎回,立为主君,这就是赵献子。赵献子传位其子赵籍,即赵烈侯。赵烈侯传位其子赵章,即赵敬侯。敬侯元年,公子赵朝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往魏国。赵敬侯传位其子赵种,即赵成侯。成侯元年,公子赵胜发动叛乱,与成侯争夺君位。赵成侯传位其子赵语,即赵肃侯。当年,公子赵绁与肃侯争夺君位,失败后逃往韩国。赵肃侯传位其子赵雍,即赵武灵王,而赵武灵王时期又出现此夺位之乱。商鞅变法,为秦国确立了法治至高无上的原则,自国君以至于庶人,皆不能悖逆法律而行事。赵武灵王虽然在赵国推行以胡服骑射为核心的深度改革,但却从未重视法治和制度的重要性,行事全凭自己的喜好,这是赵武灵王远不如商鞅,而赵国终为秦所灭的原因所在。

  【原文】秦楼缓免相,魏冉代之。

  【白话】秦国罢免楼缓的丞相之职,由魏冉取代。

公元前294年 丁卯
周赧王 二十一年

  【原文】秦败魏师于解。

  【白话】秦国在解城(今山西临猗西南)击败魏国军队。

公元前293年 戊辰
周赧王 二十二年

  【原文】韩公孙喜、魏人伐秦①。穰侯荐左更白起于秦王以代向寿将兵,败魏师、韩师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级,虏公孙喜,拔五城。秦王以白起为国尉。

  【白话】韩国派公孙喜联合魏国军队攻打秦国。秦国穰侯魏冉向秦昭王推荐左更白起,由其代替向寿统率秦军,结果在伊阙(今河南伊川北)大败韩魏联军,杀死二十四万人,俘虏公孙喜,攻占五座城池。秦王任命白起为国尉。

  【姚注】

  ①公孙喜是魏国将领。《史记·韩世家》记“釐王三年,使公孙喜率周、魏攻秦”,《资治通鉴》遂以公孙喜为韩将,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作注时,道:“魏书人,其将微也。”意指魏国将领身份低微,故未能留下名字,则更是错上加错。其实,《史记·穰侯列传》记载非常清楚:“秦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阕,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公孙喜本是魏国大将,前301年当齐、韩、魏三国伐楚时,公孙喜就曾率军与齐将匡章、韩将暴鸢在垂沙大败楚军,斩杀楚将唐昧。此次伊阙之战,公孙喜担任韩魏联军的主帅。

  前294年,秦昭王命向寿领兵攻占韩之武始,白起攻占韩之新城。新城,即新建之城,在今河南伊川。《吕氏春秋·开春》记:“韩氏城新城,期十五日而成”,盖新城修筑之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防卫其北面五十里处的伊阙。故新城之战亦可理解为伊阙之战的外围战役,白起攻克新城后,魏冉即推荐由其统一指挥攻占伊阙。《水经注》上说:“当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可见伊阙战略位置之重要。新城失守后,韩军退守伊阙,魏国则派公孙喜领兵相助。伊阙向北二十里即今河南洛阳,也就是周王室的领土所在地,故周亦不愿伊阙为秦所占,只是其自身实力相当有限,真正能够抵御秦军的只有韩、魏联军。

  《战国策·中山策》曾记载范睢和白起的对话,据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当时的交战情况:

  (范睢)曰:“……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

  武安君曰:“……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

  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

  范睢道:“韩魏两国联合出兵,动用的兵力很多,您所统帅的人数还不到对方的一半,而您却能在伊阙之战大破两国联军,死伤者流的血将作战的盾牌漂起,斩下敌人二十四万首级。就是因为这一战,韩魏至今仍自称是秦国东面的藩国。这都是您的功劳,天下没有不知道的。”

  白起道:“伊阙之战,韩国势单力孤,只想着利用魏国,而不愿意先动用自己的军队作战。魏国则依赖韩国的精锐部队,希望由韩国军队打前锋。两国军队为了争利而不能同心协力,于是我才得以设疑兵与韩军对阵,然后集中全部精锐部队,出其不意突袭魏军。魏军失败后,韩军不战自溃,我则乘胜追击,由此建立战功。这些都是衡量地利形势之后顺理成章的事,哪里又有什么神奇可言呢!”

  【原文】秦王遗楚王书曰:“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楚王患之,乃复与秦和亲。

  【白话】秦昭王致信楚顷襄王,道:“楚国背叛秦国,现在秦国将率领各诸侯国来讨伐楚国,希望大王整顿好军队,我们痛痛快快地打一仗!”楚顷襄王对此十分恐惧,只得再次与秦国讲和结亲。

公元前292年 己巳
周赧王 二十三年

  【原文】楚襄王迎妇于秦。

  【白话】楚襄王迎娶秦国女子为妻。

  【原文】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雠!乌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善乎荀卿论之曰:“夫道,善用之则百里之地可以独立,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雠人役。”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白话】臣司马光认为:秦国真是太无道了,杀死其父(楚怀王)又逼迫其子(楚顷襄王);楚国也太不争气了,忍下杀父之仇而与仇人通婚!呜呼!倘若楚国君王能够坚持正确的治国之道,倘若楚国的大臣可以是合格的社稷之臣,则虽然秦国很强大,又怎能肆意欺凌它呢!还是荀卿说得好:“对于治国之道,善于运用它的人,可以凭借百里之地而独立自主,不善于运用它的人,即便像楚国那样拥有六千里土地,到头来也只能是被仇人奴役。”因此,君主不讲求治国之道而只会扩张声势,这就是国家危亡的原因所在。

  【原文】秦魏冉谢病免,以客卿烛寿为丞相。

  【白话】秦国丞相魏冉因病辞职,以客卿烛寿为丞相。

公元前291年 庚午
周赧王 二十四年

  【原文】秦伐韩,拔宛。

  【白话】秦国讨伐韩国,攻克宛。

  【姚注】前292年,《史记·秦本纪》记“(秦昭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复予之。攻楚,取宛。”《史记·穰侯列传》记“(秦昭王十五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前291年,《史记·韩世家》记“(韩釐王)五年,秦拔我宛。”《资治通鉴》或以二者相矛盾,故从《韩世家》,认为宛属韩,前291年为秦所攻占,而不采前292年秦攻楚取宛的说法。其实,这两处记载并不矛盾。宛地原为楚国所有,楚国曾在此设置宛郡,后齐、韩、魏三国伐楚,韩国夺取了一部分楚国在宛郡的土地(见前301年注)。故前292年,秦国攻占的是宛郡仍由楚国控制的部分,前291年,秦国攻占的是宛郡由韩国占领的部分。

  【原文】秦烛寿免。魏冉复为丞相,封于穰与陶①,谓之穰侯。又封公子巿于宛,公子悝于邓。

  【白话】秦国免去烛寿的职务,魏冉再度出任丞相,封于穰(今河南邓州)和陶(今山东定陶),称为穰侯。秦国又把宛(今河南南阳)封给公子嬴巿,把邓(今河南济源南)封给公子嬴悝。

  【姚注】

  ①《史记·秦本纪》记“(前291年),封公子巿宛,公子悝邓,魏冉陶,诸侯。”《史记·穰侯列传》记“(前291年),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资治通鉴》因此记魏冉“封于穰与陶”。可事实上,魏冉本年绝不可能封于陶,因为此时陶根本就不为秦所有。陶在今山东定陶,原属宋国,是当时中原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前286年,齐湣王灭宋,定陶为齐所有。前284年,乐毅统帅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伐齐,秦尉斯离率军攻占定陶,至此定陶方为秦所有,随后成为魏冉的封地。

公元前290年 辛未
周赧王 二十五年

  【原文】魏入河东地四百里、韩入武遂地二百里于秦。

  【白话】魏国将河东之四百里土地、韩国将武遂之二百里土地献给秦国。

  【原文】魏芒卯始以诈见重。

  【白话】魏国人芒卯以善用诈术而开始受到重视。

公元前289年 壬申
周赧王 二十六年

  【原文】秦大良造白起、客卿错伐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

  【白话】秦国派大良造白起、客卿司马错率兵讨伐魏国,兵锋抵达轵地(今河南济源东南),夺取大小城镇六十一座。

公元前288年 癸酉
周赧王 二十七年

  【原文】冬,十月,秦王称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欲约与共伐赵。苏代自燕来,齐王曰:“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对曰:“愿王受之而勿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伐赵孰与伐桀宋利?今王不如释帝以收天下之望,发兵以伐桀宋,宋举则楚、赵、梁、卫皆惧矣。是我以名尊秦而令天下憎之,所谓以卑为尊也。”齐王从之,称帝二日而复归之。十二月,吕礼自齐入秦。秦王亦去帝,复称王。

  【白话】冬季,十月,秦昭王自称西帝,派遣使者立齐湣王为东帝,希望约定两国共同讨伐赵国。苏代从燕国来,齐湣王问他:“秦国派魏冉来劝我称帝,您以为如何?”苏代答道:“我认为大王可以先接受建议,但暂不对外称帝。若秦王称帝后,天下人均不表示反对,那时候大王再称帝,也为时不晚。若秦王称帝后,遭到天下人反对,则大王就不要称帝,以收买天下人心,这是个极大的政治资本。况且,讨伐赵国和讨伐像夏桀一样的宋国,究竟哪个更有利呢?大王不如暂时放弃称帝以收取天下之名望,发兵讨伐像夏桀一样的宋国。只要拿下了宋国,则楚、赵、魏、卫诸国都会感到害怕。这样一来,我们名义上尊奉秦国,而实际上却让天下人憎恶秦国,这就是所谓反卑为尊的办法。”齐湣王听从苏代的建议,只称帝两天就恢复旧号。十二月,吕礼从齐国到秦国,秦昭王也去掉帝号,仍旧称王。

  【姚论】

  伊阙之战后,韩魏元气大伤。在秦国的持续打击下,韩魏连续损兵折将,国土大面积沦丧。北方的赵国,则因胡服骑射改革以及对中山和胡人的攻占而国力大振,遂使天下形成秦、齐、赵三强鼎立之势。当时赵惠文王年纪尚幼,赵国朝政由奉阳君李兑把持。前288年,魏昭王因不堪秦国持续打击,遂主动向北臣服于赵国,将葛孽、阴成献给赵惠文王,将河阳、姑密献给奉阳君。当时赵国内部分成两派,一派以宰相奉阳君为代表,主张联齐抗秦,一派以大将韩徐为为代表,主张联秦攻齐。秦昭王派魏冉使齐,建议齐、秦并称东帝、西帝,就是希望能与齐国连横以攻赵。齐湣王则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灭宋,故时而助秦攻赵,时而助赵攻秦,目的在于诱导秦赵相争,使之无力干涉齐之灭宋。宋虽是小国,但却处在中原膏腴之地,经济非常繁荣,故有“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的说法。除齐湣王外,秦之宰相魏冉和赵之宰相李兑亦觊觎宋国之繁华,尤其是想把定陶夺来作为自己的封地,而欲夺定陶,就必须与齐国合作。是以在与齐国的外交纵横中,亦夹杂牵涉到秦、赵宰相的私人利益。

  【原文】秦攻赵,拔杜阳①。

  【白话】秦国攻打赵国,攻克杜阳。

  【姚注】

  ①《史记·赵世家》记:“(前288年),秦取梗阳。”梗阳在今山西清徐县。《资治通鉴》误将“梗阳”记作“杜阳”,杜阳在今陕西麟游西,位置在秦都咸阳西北方向直线距离110公里处,不可能为赵所有。本年,赵国派董叔联合魏军伐宋,秦遂得以趁虚攻占赵之梗阳。

公元前287年 甲戌
周赧王 二十八年

  【原文】秦攻赵,拔新垣、曲阳。

  【白话】秦国攻打赵国,夺取新垣(曲阳附近)、曲阳(今河南济源西)。

  【姚注】《史记·魏世家》记:“(魏昭王)九年,秦拔我新垣、曲阳之城。”《资治通鉴》将“秦攻魏”误记为“秦攻赵。”《史记正义》记:“曲阳故城在怀州济源县西四十里,新垣近曲阳,未详端的所之处也。”

公元前286年 乙亥
周赧王 二十九年

  【原文】秦司马错击魏河内。魏献安邑①以和,秦出其人归之魏。

  【白话】秦国派司马错率军攻击魏国河内,魏国献出安邑(今山西夏县)以求和,秦国将安邑城内百姓赶回魏国。

  【姚注】《战国策·燕策二》记:“秦欲攻安邑①,恐齐救之,则以宋委于齐。”盖安邑是魏国旧都,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为防止齐国出兵干涉,秦国与齐国达成协议,齐国允许秦国攻占安邑,秦国允许齐国灭宋。

  【原文】秦败韩师于夏山。

  【白话】秦国在夏山(地不详)击败韩国军队。

  【原文】宋有雀生(鸟旃)于城之陬①。史占之曰:“吉。小而生巨,必霸天下。”宋康王喜,起兵灭滕,伐薛,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与齐、魏为敌国,乃愈自信其霸。欲霸之亟成,故射天笞地,斩社稷而焚灭之,以示威服鬼神。为长夜之饮于室中,室中人呼万岁,则堂上之人应之,堂下之人又应之,门外之人又应之,以至于国中,无敢不呼万岁者。天下之人谓之“桀宋”。齐王起兵伐之,民散,城不守,宋王奔魏,死于温。

  【白话】宋国都城睢阳的城墙拐角处发生了有鸟雀生下鹞鹰的怪事,太史就此事卜卦,道:“吉利。小的生出大的,预示宋国必将称霸天下。”宋康王大喜,起兵灭掉滕国,攻占薛地,向东击败齐国,夺取五座城池,向南击败楚国,夺取三百里地,向西击败魏军,一时间成为与齐、魏势力相匹敌的国家,宋康王对自己的霸业愈加充满信心。为了能够快速完成霸业,宋康王射天鞭地,砍倒社稷的神主而后将其烧毁,以示自己的威势能够制服鬼神。他在宫中整夜饮酒,宫内的人山呼万岁,堂上之人听闻跟着响应,堂下之人接着响应,门外的人又继续响应,以至于国中没有人敢不高呼万岁。天下的人都咒骂宋康王是“桀宋”。齐湣王趁机起兵伐宋,百姓四下逃散,弃城不守。宋康王遂逃往魏国,死于温地(今河南温县西)。

  【姚注】

  ①(鸟旃),《新序》作“鹯”,音zhān,鹞类猛禽,青黄色,食鸠、鸽、燕、雀。陬,音zōu,角落。

  【姚论】宋国本是居于齐、楚、魏三国之间的小国,实力虽稍强于卫、鲁,但仍远不足与七雄相抗衡。这种小国之所以能够在七雄相争的纷乱中生存,很重要的因素不在于自身国力的强弱,而在于其遭某一国入侵时,总有其它大国相救。如卫国数次遭到赵国入侵,皆因魏国出兵相救而免遭亡国。当五国忙于在宛混战而无暇他顾时,中山遂为赵国所灭。同样的道理,宋国之所以能够存活至今,不是邻国无力吞并宋国,而是各国不愿意让某一国独吞。宋康王能够连败齐、楚、魏三国,不是因为自身实力强大,而是因为三国根本就不对宋国设防,没想到此等小国居然敢主动出击。且以秦之强,在出兵略地时也会集中兵力,而不敢四面出击。宋国地小国弱,何至于竟敢连续对齐、楚、魏三大国开战?遂导致齐、楚、魏三国联军灭掉宋国,瓜分了宋国的土地。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满清末年,中国在遭到欧美日列强的压迫时,明明连一个国家都打不过,却居然同时对十一国开战,遂导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沉痛的《辛丑条约》,两者之间何其相似!《中庸》上说:“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宋国将亡之时,有“小而生巨”的怪雀,满清将亡之时,有“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大抵就是这样吧!其实,宋康公未必真的相信鸟雀“小而生巨”,慈禧未必真的相信义和团“刀枪不入”,多半还是因为执政者在强敌环伺的环境待得太久,长期的内心压抑令其产生苦闷烦躁的情绪,甚至于想要自暴自弃,放手一搏以逞一时之快。然鉴于敌我实力相差实在太远,所以才需要借助此等神鬼妖孽之事来给自己壮胆。前329年,宋康王通过发动政变而自立为君,至前286年对三国开战时已经执政四十三年。慈禧于1861年发动辛酉政变而执掌大权,至1900年对十一国开战时已经执政三十九年。孔子说:“老而不死是为贼。”用来形容他们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太史,本应是国内最善于占卜预测的人,然宋国太史的占卜结果却导致宋国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今时之人,常昧于江湖术士的妖言而恣意妄为,又岂不更加可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3-29 14:21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