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13|回复: 0

云石:为什么德国称霸世界的梦想注定无法实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9 22: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二战初期,纳粹德国的军队在欧洲所向披靡,不仅横扫波兰、法国等七国军队,还将英国远征军赶回不列颠,占领了西欧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一时主宰了西欧大陆;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再次凭借闪击战的利剑将苏联巨人刺得遍体鳞伤,其中基辅战役更是战史上空前绝后的合围战。到1942年,纳粹德国发展到了顶峰,势力范围北到列宁格勒附近,南达北非,东至伏尔加河,西临大西洋。

  可仅仅三年后,德国便在西方盟军和苏联红军的联手打击下土崩瓦解,德军在东西两条战线上全面溃败。在苏联红军越来越逼近的脚步声中,帝国元首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中自杀,同他一手炮制的“第三帝国”化为历史灰烬。

  作为欧洲工业技术的典范和战争新游戏规则的开创者,为什么德国的两次大战都注定以失败收场?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可谓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希特勒缺乏战略头脑,不懂军事却喜欢越级指挥,导致德军在战场上失利;也有人说德国与意大利和日本这两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结盟,尤其是“猪队友”意大利各种拖后腿,导致德国被迫改变战略部署。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这些答案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总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并不能真正让人信服。毕竟,战争不仅是武器层面的PK,更是背后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要解答德国因何战败这个疑问,云石君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自然是德国地缘区位的劣势。

  从整个欧洲大陆的地缘格局来看,德国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夹在东西欧两大地缘势力中间,周围都是法国、英国、俄国等实力雄厚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这种独特的地缘结构,对德国形成了天然的限制,使其很容易陷入四面受敌的不利境地。

  当然从现实层面来看,德国的处境或许还没那么糟糕。虽然夹在东西欧之间,但德国由于自身实力强大(一战前德国经济已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加上纳粹集权体制的加持,也有机会改变——毕竟中国古代据中原讨平四方的王朝不胜枚举,所以中原也不是完全不利于成就大业。

  而对德国来说,如果能够一鼓作气,先搞定东西欧中的任何一个,然后再加以整合,反手去干另一个,同样也有得胜的希望——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也都是这么构画的。

  只不过,欧洲的地缘结构,实在是太奇葩了些。西欧方面,除了法国,还有一条英吉利海峡,海峡对面有个不列颠岛存在——这使得德国搞定西欧,不光要取得陆上优势,还得取得海上优势。

  可问题是,在海洋时代,英国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霸主,拥有强大的海军。至于德国虽有海,但受制于波罗的海的钳制,通向外洋的通道受到极大限制,再加上是后发国家,在海军方面根本无法与传统海上强国媲美。

  纵观德国海军在一战二战的表现,对英国海军的极度畏惧是自始自终的,德国海军在一战的多数时间是龟缩在军港内钓鱼,等到最后上级命令他们出去与英国海军战斗时,德国海军拒不服从命令,还向命令他们的指挥官开火!鉴于德国海军如此差劲的表现,德军将领鲁登道夫送给了他们两个字:无能!

  而往东,苏联虽然在两次大战的中前期都很被动,但国土面积广大,东西长1万多公里,拥有极大的战略纵深,这就意味着苏联一旦在西线上面临军事进攻,可以充分发挥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依靠战略纵深和恶劣的气候来拖垮对手,靠消耗和时间来赢得胜利。这是苏联最大的地缘优势,在对抗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入侵时,苏联屡试不爽。

  往西,要穿越英吉利海峡,往东,要面临苏联的战略纵深和恶劣气候,这些都意味着德国对东西欧的战争,必须是长期性的。如果对单一方向,那长期性还能维持下去,两面作战的长期性,这绝非德国可以承受,最后的失败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其次,德国石油资源极度紧缺,军工业产能不足。

  德国统一后,乘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春风,迅速成长为工业强国,到一战前,德国经济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按理说,有这样一份殷实的家底,德国无论如何都不会与资源紧缺、军工业产能不足扯上关系。其实不然。

  战争是一场烧钱的游戏,到了现代战争,更是变成了烧能源的游戏,石油和煤炭就是支撑德国战争机器的两大能源。

  德国最丰富的战略资源要数铁矿和煤矿。鲁尔工业区以煤矿闻名整个欧洲,这对德国的军事工业和其他工业非常重要,众多重工企业如克虏伯兵工厂强大的生产能力就证实了这一点。

  与铁矿和煤矿的富足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石油资源的极度匮乏。

  二战初期,德军石油矿物储备相对较为充足,补给主要靠卡车,因此德军能够轻松从法国打到南斯拉夫,并在希腊挫败英国人。随着战事持续,石油消耗越来越多,再加上盟军空军对德国所控制的油田和石油工业进行了毁灭性轰炸,德国石油资源极端匮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严重影响了德军的后勤补给。

  德国本土石油年生产能力只有几十万吨,而和平年代每年就要消耗上千万吨石油,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德国只能将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拉下水,借以控制两国境内的油田。即便如此,两国油田仍不能满足德国的战争需要,更不能掩盖德国石油短缺的问题,于是苏联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石油便成了德国觊觎的目标,侵苏战争一定程度上是一场资源争夺战。然而在高加索方向的失败,彻底断绝了纳粹德国摆脱能源瓶颈的希望,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成为苏德战场的重要转折点。

  另一方面,德国的军工业产能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军在战场上的发挥。

  侵占法国后,德国虽然控制了大半个欧洲的军工业,但与主要对手苏联、美国等相比,德国的军工业产能仍显得相对不足。战争开始后,为了削弱德国的军事、经济和工业实力,盟军对德开始了漫长而又持久的战略轰炸,不但打击了德国的军工业和战时经济,还间接地扼杀了德军优势的机械化部队和强大空军,与地面进攻相辅相成,对德国最终的失败起到了很大作用。

  再次,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其实要挑战的是整个国际秩序,而这又等同于和世界上所有强国为敌,这是德国有限的国力所承受不起的。

  正如云石君在之前的德国系列中提到过的,德国由于长期分裂,导致国家统一较晚,已经在起步期输给了大西洋沿岸的英国、法国等老牌欧洲国家。待到国家统一之时,列强已瓜分了世界上大部分的殖民地,提早完成了工业化,并在相互竞争和博弈中重塑了国际关系和秩序。德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要想突破地缘格局的限制,只能向旧有的国际秩序发起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敌人已不仅仅是某一个特定的国家,而是所有强国联合起来构建的新型国际秩序,这种秩序如同蛛网一样将各大强国紧紧粘连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德国作为秩序挑战者,不得不面对整个现有秩序的受益者的压制和反击,而以德国有限的国力和地缘劣势,根本不可能与这么多强国为敌,这就注定了德国的挑战注定是要失败的。

  从德国内部来讲,纳粹集团的执政理念过于极端,德国国民受够了物质上的困窘和政治上的屈辱,急切需要改变现状,但这个民族的性格过于刻板,缺乏必要的妥协和转圜的应对,所以无法以柔克刚。这就给纳粹的上台提供了契机。

  纳粹上台后,大搞极端中央集权,虽然短期内确实做到了集中资源用于发展,但其背后却是对民众的过度剥夺。这种剥夺靠鼓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可以支撑一时,却无法支撑一世,时间久了民众情绪就会消退,进而发起反抗。所以纳粹要维持政权,只能继续在国内维持高压统治,对外发动战争掠夺资源和剥削他人,并以此来缓解民众苦难,丰富民众物质生活。

  更何况,纳粹上台靠的就是给民众许愿。希特勒许诺,如果纳粹党上台,德国政府将拒付赔款,撕毁凡尔赛条约,走出经济困境,使德国恢复大国地位。在他上台后,一系列政策确实惠及民众,但国内资源来源毕竟有限,这么多福利和优惠总要有人埋单。德国要想维持国内的统治,只能转移剥削对象,通过战争去掠夺他国资源填补自己。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通过战争凝聚国内人心和力量,继续给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打鸡血,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物质的弥补来进一步增进民众的爱戴和支持,巩固纳粹党的执政合法性。而以德国有限的国力,根本承受不起战争的持续扩大化,也无法保证国内民众福利不断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德国从一开始,踏上的便是一条不归路。

  战争结束后,德国对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了全面和深刻的反省。通过反思历史和战争赔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与日本的死不认账形成了鲜明对比。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认罪的镜头,已成为德国反思历史的经典象征。

  为什么二战后的德国对纳粹反思会如此彻底?这除了外力的强制与自身认识的变化,其实也与德国战后的国情密不可分。与日本死不悔改,依然能逍遥快活不同,德国的国情决定了,它想继续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无止境的忏悔是不得不做的选择。关于这一点,下一节中,云石君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第163章——德国之第7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6 04:35 , Processed in 0.0781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