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93|回复: 0

唐如松: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5 20: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是关于农民退出宅基地和农耕田,由国家回收,然后再用得到的款项用来养老。

  这样的新闻报道,我其实是有点担心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事是如何操作的。

  据新闻报道,这项政策的实施地来自于宁夏平昌县。当下,大部分年轻人都已经走出农田,奔向城市,农村的耕地大多由一些年近花甲的老人耕作。面对着繁重的农务,很多老人已经是力有不逮,但又不甘心地荒,于是各地都有了出租自己承包权,用来换取一定租金的做法。然而这还不够,因为租金是相对微薄的,而且也是有年限的。于是地方政府干脆推出更进一步的措施,那就是收购农民手里的承包权,甚至宅基地。然后让出让人用卖地所得的款项进入老年福利院生活。

  这在当地,在当下似乎是一个一劳永逸的事情。土地被国家收回统一安排,老人也获得了足够的养老保障,双赢。但我以为这很是不妥。特别是不宜大面积推广,更不宜由此而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

  中国是个具有数千年传统的农业大国,即便当下我们正在大踏步的进入到工业社会,但农业思维仍然具有很深的存在。虽然很多年轻人甚至中年人都已经在城市里安家落户,但大部分人都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农民身份,无它,就是因为农村的一亩三分地是每个人心中最后的保障。而这也的确是他们的最后保障。现在智能工业蓬勃发展,工业4.0早已经提上了规划日程。各种产业的升级改型更是我们最高级别的任务。由此就淘汰下来的大量的产业工人需要安置。

  最为重要的是,随着以房地产为支撑的城市经济在市场逐渐饱和,房屋建设尘埃落定之后,能够吸纳很大一部分低端就业人员的房地产市场也将不再成为务工人员的乐园。能不能在城市里继续需找一个养活自己的职业,其实已经是很多人的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就是他们最后的一根定海神针。如果失去这些,这些游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就真的会老无所依了。因为他们的父母用最后的一块地用来给自己养老了,他们在自己的家乡将无法养老。这就断了他们的回乡之路。

  这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如果大面积推广此类政策,就会产生大量断了回乡之路的人,这些人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就业,那么在城市里必然会聚集起一大群无事可做,无业可就的人群,好一点的结果是在大城市里会形成类似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印度孟买那样的贫民集聚区,坏一点的结果就是。。。。。。这个我就不说了。说白了,农村宅基地和基本农田是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柔性弹簧,可以抵消和吸纳一部分工业化进程中的冲击和压力。如果失去这个柔性装置,那么我们就只能一往无前的向着工业化迈进,只许胜,不能败,失去了转圜的余地。

  而如果自己的手里还有土地的话,那么凑合着也还能保证自己的最低生活需求,或者城市农村二者兼顾,绝不止于最后无家可回,只能流浪。

  这样的事情在宁夏那样人少地广的地区进行实验也无不可。可是如果一旦推广到人多地少的东南部地区,我可以想见,那造成的后果就会被无限度的放大,大到了政府绝对顾不过来的地步。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再者,依照这样的养老模式,当前这种情况下老人们自保生活自然不成问题,可是随着物价的通胀以及对于生活医疗品质的进一步追求,所需费用必然会进一步加大,而以当下这种养老模式,最终所增加的费用必然会全部压到国家财政上来。长期以往,也是对国家财政造成很大的负担。

  当然我们会说,国家收购看了土地,利用手里集约化的土地增加了收入,这部分收入完全可以抵消由此带来的负担。这话很靠谱,但也很不靠谱。

  我们知道,土地集约化之后,很多土地还是会承包【这是最好的结局了】给企业来做,甚至会转让【这就不太好了】给企业来做。那么这些如何保证这些企业把土地增加的收益用来保障老百姓日益扩大的养老需求?这恐怕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实质上,说得不好听一点,只怕会最终形成中国历史上新一轮的土地集中。当资本的力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社会对于他们就会缺少必要的制约手段了。

  但中国城市化的步伐依然要进行,土地集约化有助于生产效率提高的功效也是非常的明显。如何在城市化,土地集约化与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富足安康之间找到一条稳妥的道路,是我们需要审慎思考的。

  当然,或许我的思考只是杞人忧天,因为在大部分时候,对于城镇化的改造都是在优厚的拆迁补偿下进行的。人们还是居有所,老有养。我所担心的不过是怕一件看似很好的但却有着隐忧的事情会突然大规模铺开,以至于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变得难以收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0 20:26 , Processed in 0.1878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