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33|回复: 0

超级潜龙:破解人类社会前进的“密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2 22: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破解人类社会前进的“密钥”

  万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于18日开幕。与历史上党在紧要关头召开的历次党代会一样,在中华民族无比接近伟大复兴的时刻,这次决定党和国家最终走向的大会,必将载入光辉史册。

  当第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即将到来,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就在眼前,国情、世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党将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举措,引领中国向第二个百年的目标稳步前进,所有的答案都将在这次大会上解开。

  掌舵拥有13亿多人这个前所未有巨大体量的国家,不偏航、不触礁,向胜利的彼岸高速前进,无疑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成熟、更加沉稳、更加有力的领航人,是一个破解了人类社会前进密码,手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钥匙”的强大的政党。

  而这把宝贵的“钥匙”,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勇于自我革命,把握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基本规律。通俗的说,就是既能做大蛋糕,又能分好蛋糕。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讲,是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能够激发和保持社会的活力。

  人类历史发展的密码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自从有国家的政治形态和地理形态出现以来,无论一个帝国多么强大,疆域如何辽阔,还没有一个政权逃脱历史周期律的魔咒,都是经历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最终走向人亡政息的结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条件下,人类所建立的政权各有特点,但发展历程和结果却基本没有两样,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颠扑不破的密码?

  从中国历史这个纵轴上看,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历经5000多年,绵延至今,硕果仅存,中华民族屡遭劫难,生生不息。但自中华文明诞生之初的奴隶社会夏、商、周,到大一统的第一个封建社会制度的秦帝国,再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覆灭,历经2200多年十余个朝代,每个朝代或长或短,但结局大同小异。

  从世界范围这个横轴上看,在古老的欧亚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除中华文明外,曾经出现了数个比较强大的帝国,从西向东有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阿拉伯帝国、萨珊波斯帝国等,也都无一例外的销声匿迹。从表面上看,这些帝国亡于外族入侵,如萨珊帝国被阿拉伯帝国所灭,阿拉伯帝国又被蒙古铁骑踏平。它们的倾倒,貌似由于外部武力的征服,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帝国内部已经腐烂,外力给它的仅是是轻轻一击。

  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解释,当一个朝代或帝国初建,由于生产关系的大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就促成了其国力的上升、帝国的扩张;而当帝国进入阶层固化阶段,既得利益集团把持国家权力,必然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审视拉长的历史画卷,我们可以发现,政治上的兴衰,都可以找到经济上的根源。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社会财富分配趋向公平,也就能够反过来激发社会生产的积极性,提升社会效率;当生产关系造成社会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公平,其结果必然是社会生产效率的下滑。当“不公”与“下滑”反复交替互相强化,最终将会动摇政治根基,这个政体即使没有外力的摧毁,也会内部瓦解。

  由此可见,“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隐藏在人类社会兴衰更替过程中的密码。

  世界近代史上,在西欧先后发展起来数个资本主义强大帝国,先是西班牙,中间有荷兰,最后是大英帝国,它们各自的辉煌与古代帝国相比更加短暂,其陨落的具体原因各有不同,但归纳起来它们衰败的深层次原因也是一样的,即社会效率和公平的双丧失。

  我们以英国为例来简单剖析一下。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迅速“由盛转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极其重要因素,那就是工业革命期间,广大工人阶级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在18、19世纪英国工厂制度下,工人们遭受工厂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广大工人劳动强度大,生活贫困,激化了社会矛盾,社会公平尽失。

  此外,英国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社会因素,如王室制度,贵族阶层影响较大,这使英国社会比较保守,在技术创新和管理方面存在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倾向。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世界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以重工业为主和以电气为动力的新时期,英国面临着美、德等国的强劲竞争,没有及时跟上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脚步,逐渐丧失了工业领域的领先地位,在社会生产的效率上很快落后于后发的美、德等国。

  英国的兴衰史,提供了令人深思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即使得到快速发展,甚至实现了崛起,如果在社会生产效率和分配公平上失衡,也不能做到“长盛不衰”。

  效率和公平哪一个重要?

  在政治经济学上的效率,是指经济总资源的投入产出比,是社会活力的体现;公平的涵义则十分广泛,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效率”在经济方面主要体现为经济增长,“公平”在经济方面主要体现经济成果的分配。公平与否没有绝对的标准,它体现的是社会成员的精神感受。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二者既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改善收入分配的必要前提。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特别是通过二次分配,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激发社会的活力,反过来促进效率的持续提升。

  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而经济主体在社会中的公平,也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这两大目标构成了现代经济社会的两难选择。谁处理好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掌握了人类社会前进的密码和钥匙。

  历史上,西方先发国家为此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各路经济学者也开展了深入研究,从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亚当.斯密,到国家干涉主义的鼻祖凯恩斯,再到新古典主义学派的哈耶克等众多经济学家,都对效率与公平问题进行了论述。到底是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各派学者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即使是同一学派的研究者,其观点也往往相左。

  环顾今日世界,西方先发国家纷纷陷入危机,经济增长停滞,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形成效率和公平的负循环,在民粹主义的沼泽地里越陷越深,凸显了社会体制的缺陷。标志着资本主义体制根本无法解决效率和公平的矛盾问题。

  笔者在上一篇公众号《美帝国的终结》一文中,断定作为帝国形态的美国,必将很快走向终结。从历史发展的逻辑,以及美国现行政治体制无法克服的社会“负循环”的困境,这个结局无法避免。

  回望世纪之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扛在肩上,带领人民前仆后继、不懈努力,在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过程中,找到并掌握了这把打开中华民族复兴之门的“钥匙”。

  为了寻找这把“钥匙”,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也走了不少弯路,付出了惨痛代价。

  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我们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在分配上追求绝对的平等,结果窒息了社会经济的活力,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改革开放后,曾经有一个阶段过分强调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造成了收入分配的不公,滋生了消极腐败现象,影响了经济社会的稳定。

  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总结,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把“金钥匙”。

  适合中国的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指导中国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理论,并由此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机制,是这把“金钥匙”的核心要素,破解了困扰人类发展的效率和公平两难问题。

  “金钥匙”开启民族复兴新征程

  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富强之路,关键是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形成了一套正确的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理论。这套理论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经过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断发展、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今天更加科学、更加丰满成熟、更加具有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开幕,是一个节点,标志着党和国家、民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结束,也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站在这个关键历史节点上,回望68年来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谋幸福谋振兴的艰难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后39年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党在建国之初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正在实现,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当中,解决温饱问题和达到小康生活水平这前两步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在报告中,全面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从理论到实践上,深刻把握和解答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以及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习近平在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定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断,科学准确,充满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理。

  十九大成功召开,既标志着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战略,已经进入了决战全面小康阶段并向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新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越来越接近揭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

  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作出了进一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部署,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吹响了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的新号角,开启了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展望未来,手握“金钥匙”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打开通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大门,中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时代的序幕,正在徐徐拉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1 09:47 , Processed in 0.1876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