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01|回复: 0

云石:德国为什么会长期四分五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4 22: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德意志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众多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当我们翻开古代欧洲的地图,追溯德国的历史源头时,会发现一个响亮的名字——神圣罗马帝国。

  乍一看,这两个帝国名字很类似,但严格地说,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帝国没有合法的直接关系,甚至有人称之为僭越,正如十八世纪法国公知大V伏尔泰所言: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公元962年,史称“第一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正式成立。然而,在经过短暂的统一后,曾经盛极一时的德意志帝国迅速分裂衰落,从此开启了光荣与苦难交替的历史。历史的时针拨向13世纪,德国开始陷入四分五裂、诸侯混战的漩涡之中。当资本主义席卷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开启殖民和大航海时代时,德意志仍然苦陷于分裂的泥潭,沦为400多个大大小小的邦国,迟迟不能统一。

  古代德国在历史上一直四分五裂,除了像查理曼帝国,腓特烈一世等强势人物,能凭强大无力将其一时捏合,但一旦政治强权稍微衰落,立刻又分崩离析。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其实只是连周天子都算不上的形式领袖,实际权力比较有限。

  为什么会这样?在云石君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世纪文明发展水平低下,导致德国的山区各板块之间难以构建紧密发达的交通体系。

  翻开欧洲的地图不难发现,德国内部地缘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南面山地和北面平原两大块,东西两面没有天然疆界,可谓是一马平川,北欧海盗、西欧法国、乃至于东部带更多游牧属性的斯拉夫部族没事儿就来打个秋风。想要往南扩张跟意大利握个手?可以,先爬上高原,翻过海拔3000米的阿尔卑斯山脉再说。从海域来看,只有西北部的北海和英吉利海峡是其出海口,这一点决定了德国在地缘区位上处于劣势地位,远不如隔壁邻居法国混得开。这种长期被夹击的格局,难以形成有效的中央强权,何况周边邻居(以毛熊和法国为主)也不希望隔壁出现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暗地里没少给德国佬使绊子。关于这一点,云石君会在后面的德国系列中重点扒一扒。

  云石在前几节的文章中提过,早期的欧洲文明主要集中在南欧地中海一带,大陆北部的平原基本上处于蛮荒地区,算是一片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受限于农耕时代落后的文明发展水平和技术积累,当时的人类对这些地区的开发能力相对受限,交通工具和设施落后,这才使得中北欧长期落后于中南欧。

  都知道北部平原地缘潜力巨大,可惜锄头不给力啊!这也就不难理解德意志的农业区相对贫乏,南部山区各诸侯国交通不便,加上诸侯国独立性非常之强,难以建立有效的联系了。一句话,古代德国的地缘区位在天然上就存在着处于劣势,难以建构便捷的交通网络,以便支撑各区域或各板块间的经济政治交流。

  其次,民族成分复杂,难以形成统一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心理。

  我们都知道,德国有时也被叫做日耳曼民族,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统称日尔曼人,但实际上,即便是日耳曼人也是要分好几支的,早在公元前1世纪时,遍布多瑙河以北和莱茵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的日耳曼人就有五支:

  1、温底尔人,居住在现在德国的西北部,说哥特语;

  2、印盖窝内人,他们是最早进入大日耳曼尼亚德日耳曼支,居住在今德国北部日德兰半岛和北海沿岸;

  3、伊斯泰窝内人,居住在莱茵河下游右岸到威悉河;

  4、厄尔米诺内人,居住在易北河畔;

  5、佩夫金人,居住在易北河地区东面,现已绝迹。

  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德意志人也是不同种族的混合体,其民族的形成是很复杂的,民族思维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我们很难想象,被希特勒吹嘘为最高贵、最纯粹血统的德意志民族,其渊源竟是如此庞杂多样;我们也很难想象,这种民族的“分崩离析”会对德意志人的民族心理、文化认同产生多大的影响。正如尼采说:“德意志人的灵魂首先是多重性的,多源头的,混合重叠的,而不是实实在在建立起来的,这是由于它的起源:德意志民族是多种族民的最特殊混合体……”

  举个栗子:阿尔萨斯和洛林虽然大部分人说德语,但是经过了法国自由、平等、博爱的洗礼,对封建等级森严的普鲁士并不感冒,一度想独立,喊出“我们既不是不是德国人,也不是法国人,我们是阿尔萨斯人、洛林人!”

  从中世纪算起,一直到俾斯麦统一之前,德意志民族实际上也是不完全统一的,民族之中的各种族都有自己的邦国,种族邦国之间也仅仅是邦联关系,松散、独立,各邦国与欧洲其他国家有着不同的关系,国际地位也不尽相同。总之,民族成分的复杂,是德意志统一的一个重要阻碍。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王权与教权的相互钳制,使得各诸侯国趁机坐大,形成了内部稳定的邦国制。再想打破二次元壁垒搞联合统一,难度系数堪比指数函数。

  由于德国政治的天然分裂性比较强,离心率较大,突出表现在各公国的BOSS都握有很大的自治权利。长期的内外战争致使事实上独立的封建主锻炼得十分强大,实力可与国王权力不相上下。王权这种世俗权力,不足以强大到能够压制各地的次级地缘势力,混得比中国古代的周天子还不如。那么,王权该如何扳回这一局呢?

  很简单,找帮手,结盟。

  其实也不用找,帮手自己主动找上门来了。

  公元962年,教皇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一世加冕称帝。从这一时刻起,这个帝国就将其存在的基础置于基督教及教会关系的宗教使命之上。同时,这一事件又是教权与世俗权相互依托的明证。云石君曾经说过,中世纪欧洲天主教的影响力十分强大,甚至压过世俗治权,成为欧洲权力架构的第一等级。而罗马教廷,以及教皇作为天主教的直接领导机构,更是站在欧洲权力金字塔的顶端。

  教会有钱有势,控制民众思想,奥托需要罗马帝国皇冠的光环,以此证明他是整个罗马帝国的皇帝,教皇需要皇帝的保护,双方时相互需要又相互借重的。只要教权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那王权在面对公国、侯国时不就更有底气了?

  就这样,奥托一世顺利和教权实现了短暂的结盟。教权与皇权之间虽有矛盾,但是体现的多为合作的一面。德意志王权集权的理论是君权神授思想,表现形式就是由圣彼得的代表罗马教皇为国王主持加冕礼,这种加冕礼是对普世的一种宣言,是表明皇帝权威必不可少的形式。因此,德意志国王和皇帝都与教皇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国王通过掌握对主教和修道院长任命权控制教会,主教如同伯爵一样隶属于国家政权甚至比伯爵的隶属程度更大。

  随着教权的不断扩大,教会的凝聚力和实力在不断的增强,甚至有了自己的军队,这进一步增强了教皇建立教会神权政治统治的野心。哥里格利七世甚至鼓吹教权至上,教皇高于皇帝的论调,而这一点时德皇绝对无法容忍的,双方就此开撕。

  围绕主教授职权的问题,德皇与教皇开始正面PK。关键时刻,德意志贵族给教皇打了一次辅助,教皇与德意志贵族相勾结,迫使亨利四世踏上了向教皇认罪的“卡诺莎”之路,其内心的悲惨可想而知。这件事一直被认为是中世纪皇帝在教权面前的最大耻辱,德意志皇权随后也逐渐没落。

  伴随着皇权和教权的权力争夺陷入白热化,帝国政治也动荡不安。各大公爵为了扩大本邦的独立性,暗中努力发展他们在帝国内部的势力和影响。他们反对一个强有力的王权,反对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这种割据势力的成型也是导致德意志长期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此,中欧大地一片废墟,德意志诸邦永久性地分裂为数百个小国,陷入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境地。

  几百年后,当欧洲强国掀起一波瓜分世界的狂潮、欧洲文明席卷全球时,德意志各邦国依然有如繁星般散落其间,久久未能聚合为一体。德国的出路在哪里?经历了数百年分裂的阵痛,这个承载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美名的帝国该如何才能完成统一,进而获得新生?云石君将在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第157章——德国之第1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 16:19 , Processed in 0.10941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