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64|回复: 0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14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6 22: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313年 戊申
周赧王 二年

  【原文】秦右更疾①伐赵,拔蔺,虏其将庄豹②。

  【白话】秦国右更嬴疾率领军队讨伐赵国,攻克蔺(今山西离石西),俘虏赵将赵庄。

  【姚注】

  ①右更疾,即樗里子。《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记载:“樗里子者,名疾,秦惠王之弟也,与惠王异母。母,韩女也。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右更,为秦二十等爵制的第十四等级,较左庶长高四等,见前352年事。

  ②庄豹:《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记作:“秦惠王二十五年,使樗里子为将伐赵,虏赵将军庄豹,拔蔺。”而《史记秦本纪》记作“庶长疾攻赵,虏赵将庄。”《史记·赵世家》记作:“(赵武灵王)十三年,秦拔我蔺,虏将军赵庄。”姚尧以《秦本纪》与《赵世家》记载为准。

  【原文】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白话】秦惠王想要讨伐齐国,又担心齐楚之间存在合纵盟约,于是派张仪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道:“大王若真能采纳臣的建议,与齐国断绝邦交、终止盟约,则臣愿意献出商於之地六百里,并奉送秦国美女作为替大王洒扫的侍妾,秦楚两国互相通婚,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怀王听后很高兴地同意了张仪的建议。为此,群臣都来向楚怀王道贺,只有陈轸表示忧伤难过。楚怀王愤怒道:“我不用一兵一卒就能获得六百里土地,还有什么值得难过的?”陈轸道:“话不是这样说的。在臣看来,楚国不但得不到商於之地,反而会因此而促成齐秦联合,齐秦一旦联合,则楚国必将面临灾祸。”楚怀王问:“你这样讲,有什么说法吗?”陈轸答:“秦国之所以看重楚国,是因为楚国有齐国作为其盟邦。现在楚国与齐国断交,则势必将处于孤立无援之境,秦国又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已经被孤立的国家,而送出六百里的商於之地呢!张仪回到秦国后,必定会背叛大王,这样一来,大王您在北面与齐国断交的同时,西面又将招致秦国的祸患,齐秦两国的军队必定会同时到来。为大王考虑,不如暗地里仍和齐国保持同盟,只是在表面上与之绝交。同时派使者随张仪前往秦国,若真能接收到土地,届时再与齐国绝交也不会晚。”楚怀王道:“陈先生你闭嘴吧!不要再废话了,等着看寡人是如何获得商於之地的!”于是,楚怀王把相印授予张仪,又重赏他许多财物,遂与齐国断交,并派遣一名将军随张仪前往秦国。

  【姚论】

  楚怀王为张仪所欺之事,数千年来遭到后世无尽的嘲笑和讽刺。楚怀王的决策固然是愚蠢至极,可更加值得我们探讨的是,为什么楚怀王会做出这样愚蠢至极的决策。这一年,楚怀王四十二岁,本是为政者最年富力强的黄金年龄,所以他既不会是因为年幼无知而被骗,也不会是因为年迈昏庸而被骗。这一年,怀王继任楚王已经十六年,所以他也不会是因为执政经验不足而被骗。且在楚怀王执政的前十年,楚国的国力一直保持蒸蒸日上的势头,并逐渐达到顶峰,成为当时全世界幅员最辽阔,人口最众多,兵力最强盛的国家,所以他也不会是因为能力低下而被骗。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能力不错、经验丰富而又正值壮年的楚怀王,为什么就犯下了如此愚蠢至极的错误呢?不仅如此,楚国作为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朝堂之上也必定是人才济济,就算是楚怀王本人一时利令智昏,为什么就没有几个重臣来劝他呢?何至于出现“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的局面?其它人呢,就再没有个脑子清楚的吗?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合纵伐秦,以楚怀王为从约长,这大概就是楚怀王,乃至整个楚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巅峰时刻了,只是没想到五国联军很快在函谷关前遭到失败,此后秦国东征三晋,南收巴蜀,北伐义渠,势力日益强大。反观当时的东方六国,三晋在秦国强大兵锋的连续打击之下,不得不与之连横。燕国正处于子之之乱,齐国则因为出兵干涉而深陷泥淖不能自拔。至于楚国,这几年虽然在对外作战方面没有大的动作,但内政上却应该是出现了重大权力更替。就在本年的前一年,即前314年,屈原遭到楚怀王的罢黜。

  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开篇,是这样记载屈原的: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屈原是受到楚怀王极大信任和重用的。其所担任的左徒一职,后世史家争议较多,姚尧倾向于认为其相当于副宰相,盖日后春申君即是从左徒而升任令尹的(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史记·楚世家》),且观屈原所处理之政事,亦差不多需要副宰相的职权才能参加。

  接下来,《史记》继续写道: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按照《史记》的说法,屈原是因遭上官大夫诬陷为居功自傲、藐视君王,所以才会惹恼楚怀王,被罢黜左徒一职,然姚尧对此事却极为怀疑。据郭沫若在《屈原考》一文的推算,屈原生于前340年正月初七。浦清江在《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一文中,将郭的推算结果延后一年,为前339年正月十四。因二者本就相差不大,故我们此处不予深究,且依浦清江之前339年的说法。屈原就任楚国左徒是在前319年,是年仅二十岁。屈原能以弱冠之龄官拜左徒,不仅是因为其自身条件突出,既有与楚王同姓的高贵身份,又有远超凡人的绝世才华,更是因为楚怀王的慧眼识才和大力拔擢。我们亦不难想象,这项任命必定会遭到诸元老重臣的抵制和嫉恨。当时的屈原年轻资浅,根本还来不及培植自己的班底和势力,因此无论是从怀王的知遇之恩,还是从现实的政治氛围而言,都决定了屈原必须紧紧依赖楚怀王的信任和支持。要说他因年轻气盛而在元老重臣面前恃才傲物,这或许是有可能的,但要说他藐视君王则是绝不可能的。不仅事实上不可能出现,楚怀王也绝不会相信。怀王长屈原十六岁,在屈原二十岁那年将其拔擢至左徒的高官,二人的关系,不仅是君臣,亦可谓师徒,甚至亲如父子,两人之间的沟通本应是没有障碍的。当初大力拔擢年方弱冠的屈原,或许正是怀王有意推动政治改革的一部分,试图以年轻人的理想性、正义感和战斗力,来冲击那些腐朽保守的元老重臣对朝政的把控。现在经过五年的磨炼,屈原在政治上已经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能担当大任,与怀王之间的配合理应越来越默契。退一步说,就算楚怀王一时误信谗言,认定屈原曾经口出妄言,则将他唤来责骂一顿就是了,何至于为此事就免他的左徒之职?后人因怀王连续被张仪耍弄于股掌之间,故而想当然地认为怀王昏庸愚昧。事实上,在执政的前十年,楚怀王还是位有为之主,只是碰到张仪后才昏招连连。之所以前后会出现如此悬殊的反差,除交手双方的水平高低外,亦是因前318年的五国伐秦而出现转折。

  前319年,屈原担任楚国左徒。从其日后的政治活动可以看出,屈原是非常坚定的合纵抗秦派。楚怀王会提拔屈原,或许也是因为怀王自身主张抗秦,而朝中元老重臣皆主张联秦,故不得不重用屈原这个既有才华,又有风骨的坚定抗秦派。按照《史记》的说法,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可以想见,当苏秦、公孙衍等人筹划五国伐秦时,屈原就是作为楚国方面的全权代表与诸侯协商的,且成功为楚怀王争到了从约长的身份,可谓居功至伟。然而,随着五国伐秦的失败,以屈原为代表的抗秦派必将遭到以元老重臣为代表的联秦派的强力反扑,致使屈原在前314年被免去左徒之职,外放到出使齐国。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楚怀王误信张仪所谓商於六百里地时,竟会是“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的局面,因为抗秦派已经在张仪使楚之前被清理干净了,朝堂之上全部都是联秦派。所以楚怀王不仅是被张仪所骗,而是被张仪和楚国的联秦派合伙所骗。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屈原是不可能因居功自傲、藐视君王而被贬的,毕竟在五国伐秦失败之后,作为抗秦派领袖的屈原根本就没有居功自傲、藐视君王的资本,他必须紧紧依靠楚怀王才能够在险恶的政治斗争环境中求得生存。这一点,不但屈原自己心里清楚,楚怀王也应能看得明白。

  就在五国伐秦失败的第二年,合纵派领袖苏秦遇刺身亡,秦国由樗里子率兵在修鱼大败韩军,斩首八万,接着由张仪通过外交手段诱使魏襄王与秦国交好。至此,天下大势的主流立刻由合纵转为连横。之后数年间,秦国南平巴蜀、北伐义渠,东征三晋,接壤的国家中还没有交战的就只剩下楚国了。其实,早在前315年,秦国就有意与韩国联军进攻楚国,只是被楚国用陈轸之计诱使韩国叛秦,秦国为征韩而暂时搁置了伐楚。现在韩魏既已臣服,则秦军的伐楚也必定会排上日程。

  对于楚国来说,虽然抗秦派在政治斗争中被清洗,但其面临的秦军威胁是客观存在的,不得不在秦楚边界驻以重兵。齐国在五国伐秦时是没有参与的,但此时秦国实力快速扩张,韩魏皆已向其臣服,使得齐国的危机感急剧增加,遂派兵协助楚国抗秦。前313年,齐助楚攻秦,取曲沃(《战国策·秦策二》)。曲沃在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其西南十五公里处就是函谷关,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十余年来,曲沃多次在魏、秦之间来回易手,前314年再次由秦军攻占。如今齐楚联军拿下曲沃,就仿佛是扼住秦军的咽喉一般,秦国无论如何都要予以破除。姚尧猜测,此次齐国愿意出兵帮助楚国占领曲沃,很有可能是屈原在被罢黜左徒之职后,奉命出使齐国赢得的外交成果。

  《资治通鉴》上说:“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其史料来源当有两处,一处是《史记·楚世家》,记为:“(楚怀王)十六年,秦欲伐齐,而楚与齐从亲,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张仪免相,使张仪南见楚王。”另一处是《战国策·秦策二》,记为:“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虽然先贤史书言之凿凿,但姚尧认为,秦惠王真正想讨伐的不可能是齐国,而应该是楚国。司马错在前316年与张仪在御前辩论时说的很清楚:“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故秦惠王南平巴蜀,北伐义渠,之后东征三晋,皆是按照此战略规划逐步推进。如今秦惠王远征齐国,能广什么地?能富什么民?且当时,秦楚边界屯有重兵,齐楚联军更是在不久前攻占了函谷关前的曲沃,在这种危急存亡之秋,秦惠王和张仪怎么可能置眼前的强敌于不顾,劳师远征到千里之外去攻打齐国?故秦惠王患“齐楚从亲”是真的,然原因并非如前述史料所说的秦王欲伐齐,而是因为秦王欲伐楚。张仪以六百里商於之地诱惑楚怀王,目的不是为了伐齐而断齐之羽翼,恰恰相反,是为了伐楚而劝楚怀王自断羽翼。

  《战国策》是由西汉末年的刘向整理编辑,他还编写了本书叫《新序》,在《新序·节士》一文中,是这样记载屈原的: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大夫。有博通之知,清洁之行,怀王用之。秦欲吞灭诸侯,幷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张仪因使楚绝齐,许谢地六百里,怀王信左右之奸谋,听张仪之邪说,遂绝强齐之大辅。楚既绝齐,而秦欺以六里。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印证我们之前的两点猜测,第一,秦惠王不是要伐齐,而是要伐楚。第二,齐助楚攻秦,是屈原出使的结果。文章说得很清楚,秦惠王想要兼并天下,但是屈原向东出使齐国,为楚国找来了强大的盟友,这才导致“秦国患之”,才有了“张仪之楚”。张仪抵达楚国后,通过贿赂上官大夫等人,共同诬陷屈原,从而导致屈原被放逐。因此,张仪才能够用六百里地诱使楚怀王主动断绝了自己的强援。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还原当时的历史进程大致应该是这样的:

  前319年,楚怀王任命屈原担任左徒,成为楚国抗秦派的领袖,负责与诸侯联络合纵之事。

  前318年,五国合纵伐秦,楚怀王担任从约长,在函谷关前兵败而走。

  前317年,樗里子率秦军在修鱼大败韩军,张仪说魏襄王背从亲秦,屈原遭到楚国联秦派政敌的攻击。

  前316年,司马错在御前争辩中,为秦国定下“广地富民,先易后难”的战略,秦军南下收复巴蜀,东征夺取赵国的西都及中阳。

  前315年,秦军北伐义渠,得二十五城。东征三晋,夺取韩国的石章,又击败了赵国军队(《史记·秦本纪》记:“伐取韩石章。伐败赵将泥。”《史记·六国表》之赵国栏记:“秦败我将军英”)。

  前314年,秦军东征三晋,降魏之焦、曲沃,又大败韩军于岸门。燕国发生子之之乱,齐国因出兵干涉而深陷其中。屈原在联秦派的持续攻击之下被迫免去左徒一职,但楚怀王仍对其信任有加,命其出使齐国以促成齐楚联盟。前313年,齐国出兵助楚国夺取曲沃,秦惠王患齐楚从亲,遂派张仪使楚。张仪重金贿赂楚国的重臣、王室和宠妃,联手诬陷中伤屈原的联齐抗秦战略,遂使屈原完全被排挤于朝政之外,遭放逐后愤而作《离骚》。由于楚国朝堂上下都被张仪买通,故而楚怀王才听信了张仪的邪说,自己斩断了齐国这个有力的臂膀。

  最后,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陈轸,他似乎是当时楚国朝堂之上唯一的明白人,可为什么他对楚怀王的劝谏竟丝毫不起作用呢?

  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陈轸曾与张仪共同侍奉秦惠王,两人之间互相攻讦。后张仪胜出,被秦惠王任命为宰相,陈轸只好投奔楚国。然而楚怀王亦不重用陈轸,又派他出使秦国。当时正值韩魏两国交战,持续了一年还没有和解。秦惠王本打算出兵解救,朝臣中有人说应该解救,有人说不应该解救,秦惠王一时也不能决断。正在此时,陈轸来到秦国,秦惠王遂问计于陈轸。陈轸以“卞庄子刺虎”为喻,言两虎相争,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可一举而得二虎。秦惠王从其计,待韩魏交战两败俱伤时再出兵讨伐。可见,与张仪是坚定的连横派,苏秦、公孙衍是坚定的合纵派不同,陈轸并没有固定的政治立场,是纵横家中的投机派,只会四处逢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也是楚国的联秦派必须除屈原而后快,却能够容纳陈轸的原因所在,因为陈轸从来就不是坚定的合纵抗秦派,否则他一定会极力劝阻韩魏自相残杀,而不会坐视韩魏两败俱伤后让秦国收获渔翁之利。陈轸劝楚怀王不要相信张仪的六百里地,我们甚至很难说清楚他究竟是为了反对秦国,还是只为了反对张仪。张仪出使楚国时,楚怀王给予他非常高的礼遇。将楚国最好的馆舍空出来给张仪住,并且亲自到馆舍去接待张仪。(虚上舍而自馆之。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史记·张仪列传》)张仪离开楚国后,怀王将楚国相印都授予张仪,又馈赠了大量礼物。可见,早在张仪抵达楚国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大量铺陈工作,甚至屈原的免职和放逐都有可能是张仪同楚国联秦派共同努力的结果。反观楚怀王对陈轸的态度,则相当不客气,先是愤怒地质问“何吊也?”,接着又冷漠地询问“有说乎?”,最后粗暴地喝止:“愿陈子闭口,毋复言!”可见在楚怀王的内心里,陈轸的地位和分量是很低的,怀王连最起码的尊贤之礼都不愿意给他。既然得不到君王的信任和器重,则陈轸想劝谏楚怀王自然就很困难了。那么,陈轸劝谏的内容对不对呢?其实,陈轸的前半段是对的,秦国之所以看重楚国,是因为楚国有齐国做盟邦,一旦楚国与齐国断交,则秦国必定不会送给楚国六百里地。然而,陈轸后半段提出的解决方案却是有问题的,他说:“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可是,这话在楚怀王听来,六百里地相当于半个韩国的大小,秦惠王和张仪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见你只是表面上与齐国断交,就送出六百里地?他们难道不会调查的吗?如果采取这种阴阳两面的手法而又被秦国察觉,致使秦国认定楚国反复无信,不愿意再送六百里地,那该如何是好?更何况,如果秦惠王和张仪真那么好骗,只需要做点表面文章就能获取六百里地,又何必再与齐国断交?继续以齐国为要挟,再向秦国敲诈六百里地岂不更好?因此,在楚怀王看来,陈轸的方案是完全不可行,连逻辑上都站不住脚的,故而粗暴打断,令其闭嘴。前314年,韩宣惠王采纳公仲的建议,欲主动献上名城与秦求和,并与秦联军攻打楚国。为此,楚怀王纳陈轸之计,派使者告诉韩宣惠王,谎称楚国愿与韩国生死与共,抵抗秦国。可当韩国信以为真,停止与秦议和,从而招致秦国讨伐时,楚国又迟迟不肯派出援兵,致使韩国遭受岸门惨败。陈轸之计虽使楚国暂时免于刀兵之祸,却也使得韩国从此死心塌地与秦国连横,帮助秦国对付楚国。曾经被诸侯奉为从约长的楚怀王,更是因此信誉扫地,可谓因小失大。如今陈轸又要故技重施,再行此无信诈术,让楚怀王如何不恼?楚怀王本是有为之主,其战略要么就是与秦连横,攻占中原之地,所以他会任用以上官大夫为首的联秦派;要么就是合纵抗秦,与各诸侯国一起攻占秦国之地,所以他也会任用以屈原为首的抗秦派。可陈轸算什么?堂堂幅员六千里、带甲上百万的超级大国,竟然无法对外扩张,争取到尺寸之地,却只能在各诸侯国面前坑蒙拐骗,算是怎么回事?陈轸常年视张仪为对手,可在楚怀王眼里,陈轸有哪一点比得上张仪?故而其不被怀王看在眼里,也就不足为奇了。

  【原文】张仪详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以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力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白话】张仪假装从车上摔下来,之后三个月的时间不上朝。楚怀王听说此事,道:“难道张仪是在怪寡人与齐国的绝交还不够彻底吗?”于是,派一名叫作宋遗的勇士,假借宋国的符节北上齐国,辱骂齐宣王。齐宣王大怒,遂放下身段臣服秦国,与其达成盟约。张仪这才上朝,对楚国使者说:“你们怎么还没有接收土地?从某地至某地,共六里的广袤土地。”楚国使者愤怒,回国报告楚怀王。楚怀王闻言大怒,准备发兵攻打秦国。陈轸道:“我可以说句话吗?攻打秦国还不如拿一座名城来贿赂秦国,与其合力攻打齐国。如此一来,我们虽然在秦国这边损失了土地,却可以齐国那边补偿回来。如今我们已经与齐国绝交,现在又要出兵向秦国发难,这会促成齐秦结盟而引来全天下的兵锋,楚国必将遭受重创!”楚王不听,派屈匄(音gài)率军攻打秦国。秦国也派出军队,命庶长魏章领兵迎击。

  【姚论】

  六百里商於之地,不仅幅员极其辽阔,而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就算楚王一时利令智昏,相信张仪献地是真心,但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也该明白兹事体大,必须派人先去咸阳打探虚实,看秦惠王是否真心愿意献地,看秦国其它重臣是否支持献地,看商於百姓是否愿意归顺,若交接出现阻碍或差错,当以何种方式沟通解决。一般企业做生意,都知道要签订合同;甚至平民百姓借点钱,还知道要打个借条。张仪口称要献上六百里土地,以换取楚国与齐国断交,楚怀王居然不让张仪留下只字片语的契约文书!倘若张仪当初曾写明所献六百里土地是从何处到何处,需要楚怀王做到哪一步,才肯献上多少地,继续做到哪一步,才肯再献上多少地,则又岂会有日后六百里变成六里之说%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7 18:15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