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28|回复: 0

王鼎杰:中国全面抗战对二战的最大贡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2 15: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之前的两篇公号文章中,鼎杰老师从大历史和大战略的双重视野,检讨了日本帝国由兴起到全面战败的历史教训。很多读者留言询问,在这场强者逐鹿的大棋局中,作为弱国的中国,究竟对二战同盟国阵营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什么贡献呢?今天的文章将回答这个问题。

  战争艺术的核心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相比于空间,时间更珍贵。

  ——拿破仑

  英苏美作为同盟国阵营的三大主力,分享了二战胜利的几乎全部功勋章。但在二战前十余年间,这三大强国无不陷入内外交困的状态,最终全部是依赖了中国的全面抗战,获得了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时间,才转危为安、化弱为强,变被动为主动,最终成为塑造战后秩序的三巨头。

  如果说不清楚这中间的时间问题,就难以看清真实的二战史。

  ☆暮气深沉的英国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堪称内外交困。

  在外部,德国和日本的威胁越来越大。德国谋求再崛起,在西方世界推行所谓的新秩序,其实就是要先拆掉大英帝国日不落霸权的承重墙。日本则打着种族平等、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的旗号,表面上说是要解决东方兄弟,实则是趁机建立日本的全面霸权。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就是要取英国而代之,将日不落帝国在东方的殖民资产全部清零。这就使得英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局之中。

  在内部,厌战情绪严重,帝国离心力越来越强。

  1934年,牛津大学的学生们居然公开集会,发布“牛津决议”,拒绝在任何情况下为“英王和国家”而战。

  当捷克危机一触即发之际,南非总理赫佐格公开宣布,如果英国在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卷入对德战争的话,他不能担保他的国家会给予支持。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对于再一场欧洲大战,同样丝毫不感兴趣。后两个国家更担心的是迫在眉睫的日本威胁,为此,他们不惜向美国靠拢。

  受此影响,英国的战备极其不足,战斗意志更是低迷不振。反潜、反空袭的准备工作尤其不足。对作为岛国的英国而言,这是致命缺陷。在张伯伦执政时期,终于开始半遮半掩的开始军备的再整合,尤其注重战斗机部队的强化和雷达警戒网的布设。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1940年8月,英国战斗机司令部与本土防空雷达网络的部署态势,但形成这一态势却花去了漫长的时间

  ☆一片焦土的苏联

  苏联雄踞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有着广大的战略纵深,是天然的霸主备选国。可是,在一战惨败、内战惨胜之后,却是焦土一片,百废待兴。

  正如两位美国学者(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与马克·斯坦伯格)指出的那样:

  “到内战结束时,苏俄已是精疲力竭、奄奄一息。1920年和1921年连续两年的干旱和1921年出现的可怕的饥荒更是雪上加霜。‘不流血’的十月革命过后的几年内,流行病、饥荒、战乱、屠戮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崩溃夺取了超过2000万人的生命。”

  内战还制造了数以百万计的流亡者。英国学者吉尔伯特认为,大约200万人逃离俄国,其中法国接收了六十万人,位居首位,中、美、波、德四国紧随其后,各流入十万人。“流亡者中有相当大部分受过教育或者具有一技之长。”这种人口流失,显然非常不利于俄国的发展。

  ※内战后一片残垣断壁的俄罗斯城市

  战争对经济的破坏更是有目共睹。“战时共产主义也许挽救了内战中的苏维埃政权,但同时也极大地摧毁了国民经济。私人产业和贸易纷纷受到严格限制,而国家又无力提供足够的生产和贸易能力,国内经济因而进入停滞状态。据估计,1921年时全国的矿山和工厂的产量只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20%的水平,一些重要工业和生活产品的生产能力萎缩更为惊人,当时棉花的产量只有战前的5%,而钢铁产量更是跌到战前2%的水平。作为对余粮征集制的一种回应,不满的农民甚至拒绝耕作。到1921年,可耕作地面积只达到战前平均水平的62%,而收成更是只达到正常水平的37%。马匹的数量从1916年的3500万头骤减至1920年的2400万头,同期,耕牛的数量则从5800万头减少到3700万头。俄国货币卢布对美元的汇价从1914年的2卢布兑1美元暴涨到1920年的1200卢布兑1美元。”

  俄国学者也不得不承认:“俄国国内战争是以前所未有的残酷血腥的方式进行的。国内战争的后果在很多年内影响着俄罗斯国家生活和社会状况的方方面面。国家遭到了破坏。武装干涉所带来的损失高达500亿金卢布。工业生产水平缩减到俄国革命前的20%-40%,而农业生产则减少了 50% 。”(佐洛塔廖夫主编:《俄罗斯军事战略史》)

  伴随着俄国国力的跌入谷底,尤其是其军事形象的持续下降,周边的反俄反苏势力无不蠢蠢欲动。芬兰、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纷纷独立。连小小的波兰也一路东进,险些拿下大半个乌克兰。日本更是趁机出兵,有鲸吞西伯利亚之势。

  ※日军在俄内战期间出兵西伯利亚

  虽然波兰和日本的进攻最终退潮,但随着德国的再崛起,苏联陷入德国和日本两大军事强国的夹击之中,面临严重的两线作战问题。而德国和日本,也乐于通过打反共牌,迷惑、利用英法美。英法美也乐于祸水东引,让德日与苏联先打成一团。这样一来,苏联也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局之中。

  苏联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快速建立重工业体系,就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界大战。正如斯大林所言,“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但我们不愿挨打。”可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尤其要先解决两线作战问题,否则,苏联就会继沙俄帝国崩溃之后,再次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惨境地。

  ☆改革走到尽头的美利坚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大萧条时代随之开幕。为解决经济危机,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

  但是,直到二战爆发的那一年,美国经济尚未根本好转。美国陆军居然只有十七万五千人,“规模不如保加利亚,还因为步枪供应不足,很多单位只能用木棍进行新兵训练。”(杰克·乌德瑞克,《马歇尔的领导统御经验》)在最关键的坦克、火炮、飞机三大件的生产上,美国的产量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陆军都处在员额、经费极其匮乏的状态下

  虽然罗斯福口头上高喊新政,高喊和平。主张对内改革,对外远离战争。但是,他心里已经看清了一个重要事实:只有利用这场世界大战,美国才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才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大国地位。

  但是,要参战,就需要时间。

  只有充分的时间,方能让美国重整军备,并且保证不被孤立出局。

  美国最大的地缘战略优势是远离欧亚大陆,最大的地缘战略劣势也是远离欧亚大陆。

  因为远离,所以可以当离岸平衡手,可以卞庄刺虎,可以黄雀在后,可以隔岸观火,还可以趁火打劫。而且不怕别国之间打的凶。别国打的越凶,美国利用的抓手越多。其他地区破坏越严重,美国的本土安全越具备相对优势。

  但是,同样因为远离欧亚大陆,美国又最容易被孤立在棋局之外,空有一把好牌,却没有机会出牌。

  如果日本建立了大东亚共荣圈,德国实现了欧洲新秩序,又或者德日苏三强联手瓜分了大英帝国,都将让美国彻底遭到孤立,从而无法在牌局中得到出牌机会。当美国既要面对德国制造的大西洋问题,又要面对日本制造的太平洋问题时,就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局。

  ☆反轴心国统一战线同样需要时间

  英国需要时间,苏联需要时间,美国需要时间。

  英国面临两线作战,苏联面临两线作战,美国同样面临两线作战。

  当然,英苏美三强如果能够联手对抗德意日,就可以发挥联盟的地理优势。到时候,苏联雄踞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可以切断轴心国阵营的陆上交通线。英美控制海洋,可以切断轴心国阵营的海上交通线。

  这样一来,三国的两线作战困局就变成了德意日的孤军苦战、多线作战。

  但是,英苏美三国成见极深,互相不服。要让这三国建立统一战线,更是一个需要时间的大难题。

  稍一不慎,就会让轴心国先下手为强,将三强逐个击破。

  ☆中国的贡献

  中国全面抗战的价值,就在于,当英苏美三强最需要时间的时候,我们给了他们时间。在三国都面临两线作战难题的时候,我们解开了这个难题。

  正是中国的全面抗战,极大限制了日本在其他方向上的战略行动。同时,随着中日战争的全面化、持久化,日军重整军备的步伐彻底乱套,日本经济进一步恶化,日本战略部署的重心也持续失衡。

  1939年底,日本陆军已意识到,要逐步削减在华兵力,逐渐缩小占领区范围,从而大幅度降低军费开支,进而用节约出的资源提升陆军的质量,以完善对苏战备。

  1940年3月,日本陆军最高军政机关陆军省和最高军令机关参谋本部的要员,在省部联席会议上明确决定:如果日本不能在1940年内结束中日冲突,则日军应于1941年初断然进行战略收缩。至1943年,应仅保留上海周边地区和华北蒙疆地区。

  这样日军就可以集中精力“建设”伪满洲国,寻找传说中的石油资源,降低对美能源进口的依赖性,也增强日本在大国之间采取军事冒险行动的自由度。

  但是,就在1939年的冬季和1940年的春季,正面战场北起太行山脉,南至昆仑关,发起全面反击。冈村宁次日后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中日交战八年,此为最接近决战状态的时刻。为了压制中国军队的攻势,日军被迫暂停原定计划,反而增兵展开了一连串的攻势行动。(稻叶正夫,《冈村宁次回忆录》)

  ※百团大战发动后的战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面战场的胜负尚未决出,到1940年的夏秋,敌后战场又发起声势浩大的百团大战。“对山西、河北的全部及蒙疆的一部分地区,果敢地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的、有组织的出击。破坏铁路、公路、通信线路以及袭击日军的小部队。”(《华北治安战》)迫使日本增兵华北,反复展开扫荡作战。

  经过两个战场的交相打击,日军在中国战场的战略收缩计划不仅彻底泡汤,反而陷的更深。

  所以,中国战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牵制了百万日军,更在于中国抗战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全局性的影响。

  如果没有中国战场,英苏美就难以在德、日的夹攻中,从容应对。同样,如果没有中国战场,日后美国在太平洋上就将遭遇装备更加现代化、数量更加庞大的日本陆军。

  ※准备对中国村镇发动袭击的日本军队

  为了这个贡献,中国付出了惨重代价。不要忘了,英苏美都是底子较厚,玩了两百多年大国政治的大国、强国。中国却是个挨打一百多年的弱国、穷国。时间,可以让英苏美打通任督二脉,炼成神功,却让中国元气大伤,军事力量越来越弱。如果用战争后期的军事表现来作为书写历史的标准,只能说是一种欺负外行人的耍流氓做法,一种赤裸裸的不利于中国的双重标准。

  ☆为何中国功勋遭到无视

  在英苏美把握话语权的二战研究领域,长期以来,恰恰奉行的就是双重标准。中国战场的重要性长期遭到无视,甚至出现了所谓中国战场是盟军负担,抗战胜利全靠苏(联)武(力)、屈(服)原(子弹)的怪论。

  但仔细一想,又会发现,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所谓大国政治,本质上属于无政府状态下的组织与组织的关系。人际关系的诚信忠义,并不适用于这个领域。

  黄仁宇先生曾经很形象的比喻,中国的抗战与二战的关系,就相当于一个遭遇困难的穷人,提前预存钱款到银行,以备日后之用。

  但是,现实的复杂性也正如真实世界的经济波动。当年,一对中国父母持续多年将大额钱款存入银行,以待儿子成年后做大学学费。但是,一场抗战造成的恶性通胀,却让他们的巨款只够在儿子十八岁生日那天买一个蛋糕。

  货币会贬值,功勋同样会贬值。

  国际政治的残酷更甚于此经济领域的货币贬值。大国之间,不仅推卸责任,谋求最后参战,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而且惯于扬己之威,贬人之功。讲的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所以苏俄喜欢讲斯大林格勒,英美喜欢讲诺曼底登陆。其实讲来讲去,都不是二战的全息景象。即便把双方的故事拼在一起,也只算半部二战史。讲没有的另外一半,就是中国军民的血泪抗战史。

  ※雅尔塔会议上的罗斯福与斯大林

  雅尔塔会议上,苏联和美国,一个指着日本叫价,一个抓着中国割肉,可曾有一个国家顾及到中国的感受,还记得中国的功勋?

  然而,这就是大国政治。

  对此,我们不仅要在历史研究层面澄清事实,讲好中国故事。更应该深度反思国际棋局的玩法。不要把自己的未来寄托于别国的善意。而要预先做好防范贬值的办法,更要善于及时取出本金和利息。这种短线变现的策略,是大国合纵连横中的高水平棋路。如果搞不懂这中间的弯弯绕,就难以深入参与大国棋局。

  今天的中国,在物质上已经不再是弱国、穷国,但在思想上、认知上,还没有真正做好做大国的精神准备。

  指望英美俄来对我们曾经的贡献感恩戴德,披红挂彩,是不切实际的,也没有多少现实意义。要真正想清楚,当年哪些因素造成了我们巨额存款的贬值。今天我们再度手握另一种意义的巨额资源时,如果存,往哪里存?取,如何取?用,又如何用?如果看不清这些问题,以为只要手中的钱够多,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恰恰让别有用心的国家利用,成就别人借力打力的新案例。

  归根结底,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当下、塑造未来。所以,要学会换一个角度重新看历史。比如,从强国的立场上重看二战史。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完全认同这些强国的做法,也不代表我们要亦步亦趋地重复他们的历史。但至少,我们要知道真实的历史究竟是什么。

  理想越高远,手段越要务实,这样才能真正超越历史,改变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9 19:3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