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587|回复: 0

从“德”字的演化看人类如何提升素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1 16: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字的演化看人类如何提升素质


人类对德的认知,在历史上本身就是不断下滑的,而且在文字上留下了显而易见的记录痕迹,人们可以从中获得回归德与道的启迪。

1.慧识悊学文化时期的“德”字



“德”字在不同悊(哲)学文化时期,具有不同的修身治理境界的解释。例如,在慧识悊学文化时期,也就是在两千五百年以前,德的直观性象形表意就是“”,这在金文里还有保留。它的象意:上面一个箭头是通天的,表明要用我们的智慧之眼与天道相通,去了解自然的法则,恪守天地的客观规律与秩序。运用天道的法则来确立人类的行为和举止,并且把这种观察所得告诉给“”所表示的众人、群众百姓,即部落里的所有人,让大家共同遵守天地大道的自然法则来做人做事,也就是治理人、治理事。

甲骨文金文时代的“德”字结构里没有“心”,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心无其心,身无其身,湛然寂静,还是处于性识治事阶段,尚未下滑而出现“去性从心”,因此德未生心;能够迅速将自己的智慧之眼与宇宙大道和自然法则紧密地联系起来,全面地掌握,并且很好地加以运用,服务于社会和众生。

由此可见,慧识悊学文化时期的“德”字非常具有直观性,就是由慧识之眼、天人合一、传播天道法则而宣传教育天下众人这三部分组成。这个德需要我们处在一种内外皆明的通透状态才能具备;必须具备慧识的眼睛,能透过物相观察到质象,才观察得到。德是属于质理学领域中的内容,只有通过修身治理一性一命,摆脱物相的制约,才能明德。德本身不是物相,而是质象;不是仅供人们口头说的谈资,而是应当实证的能量。所以,在《大学》当中也有一句名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要达成这样一个目的,就必定要修身治理生命,严格进行长期实践而明德。

2.智识哲学文化时期的“德”字


历史上的智识哲学文化时期,人类去性从心,性识、慧识退化,心中智识需要“正善治”才能维护慧识的直通大道而天人合一明德,智识心从此而起。

正如《庄子·缮性》中记载:“德又下衰,及唐(尧)、虞(舜)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人类有一个去性从心、去心从脑的迷失过程,从性识至慧识,从慧识到智识,智识再被意识取代,霸治形成,这些改变滑落的过程,从“心”参与到“德”字的构形中时即开始出现。

智识哲学文化期,德的字形结构上将慧识之眼与尊道贵德置于心识和服务天下人之上,仍为明智之举。但是,在这个阶段,智识心从此生成,心里面有了污浊,就要正善治地修心了。要使心平静、宁静,通过静而达到定,才能充分地展开慧识,确保智慧之眼能够与天沟通,去与天地和合,“以俞甘洛”,获得德的能量并且观察她的规律,及时地掌握自然的法则、提醒、警示等等,调整自己的行为,服务于社会大众。

人类的性识又称为“真我心”;而智识心又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阳我心,一种是阴我心。阴我心具有私我和贪求的特征。中国有句成语叫“三心二意”,“三心”就是指真我之心、阳我之心、阴我之心,“二意”则指阳意识(潜意识)和阴意识(显意识)。要把“三心二意”变成“一心一意”,就需要用德来规范心身,用德来修持内在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使之综整归一;同时使外在的眼、耳、鼻、舌、身五行都“得一”,这样才能够与德相接近,实现走入德境。

3.意识哲学文化时期的“德”字

  到了汉代以后,“德”字的构形就完全堕落到意识哲学文化的层面了,需要具备“十”种善心,遵守“四”种行为准则,而且要“一心”做到为众生“彳”服务,广积善行,才能具备德。德,在意识哲学文化时期显而易见地被人格化和矮化,所以现在的德与古人所说的德存在着巨大的量级差别,现在社会所提倡的德育,严格地说只是进行正确的、善治的教育而已。

正体“德”字所包含的四种行为准则,就是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形成的“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四原则,属于典型的品格品行规范。所以,只有把慧识悊学文化时期和智识哲学文化时期两种“德”字的本质抓住,整体认识,才能真实而完整地认识中国的传统道德根文化。

只有“修之身”才能实现真正的德治

对照三个文化时期的“德”字,我们现在处在什么层级上也就不言而喻了。无论是教育还是治理,只有逆向回归,修身明德,才能实现真正的德育,达到真正的德治。

首先要把意识哲学时期的这个“德”字掌握好,对我们的意识重新进行全面的规范,在品行上加以制约,在品质上进行提升,在品格上进行再造;恪守四种行为准则,通过修身治理性命,将“三心二意”尽快地调整到“一心一意”,正确地认识德,守住德,实践德,然后才能真正上升到智识哲学文化时期的德的状态。否则,我们穷其一生,都将可能局限在物相境里面,难以知晓色象境里面德的能量的真相。不通过修身治理生命是没办法明白的,只有通过这个艰苦的实践过程,逆向式地回归,才能够达成这一目的。

德由道所化生,既是人类必须具备的做人品格,同时又是滋养生命活力与健康的能量,这个能量需要我们主动打开自己的身心去认知,而并不是像现在这样,简简单单用言语能够说清楚的。性命的修身治理没有达到一定阶段与层级,人们就难以真正认识与明白黄老文化所揭示给人类的“德”。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常规的伦理,而是一种自然质象的虚态能量现象。

获得真正的德,实行德治,唯有通过修身治理实践,“修之身,其德乃真”才能达成。离开修身治理生命的实践,不在身体内完成内圣外王的再造,不在“身”内升华无为而治的品格与品质,不在“体”上全面正善治于品行,就不可能获得真实意义的、本义的德。

中国人的道德观具有内求文化的显著特征。对于根文化中所揭示的这些肉眼暂时还看不到的质象物质,我们需要首先在意识层面上将其肯定下来。要恭敬、尊敬古代圣贤们大智慧所发现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为以和”原则,不要因为我们暂时看不到而否定它的客观存在,因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来源和体系框架,如果把这个基本原则推翻去进行道德实践,就是在隔靴搔痒,与传统文化必然是绝缘的。


节选自《东方治理学》第62-66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2 11:07 , Processed in 0.09376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