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92|回复: 0

徐明天:1962年告诉2017年的印度五个教训,55年后又重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7 08: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6月18日印军越境进入中国洞朗地区100多米阻挠中国军队修路已经接近50天,有人说越境就要打,不打就是不敢打,打不过,中国完了,吵吵嚷嚷。

  真的好像印度不是1962年的印度,已经强大的了不起,中国已经不是1962年的中国,软弱到硬不起。

  老徐6月底开始关注中印边境的冲突,最初的评论说了这么一句话:“回击印度有点伤中国自尊”。

  老徐当过兵,中国军人就是这么瞧不起印度。

  你看看印度又白活了55年,又重复1962年被中国痛击的教训。

  一,中国的忍让不是可欺,是等待战机——印度10年侵占中国领土9万多平方公里

  二、实力对比已经发生变化,现在是中国要求印度撤兵——55年前印度要求中国单方面撤军

  三、中国敢不敢反击?有没有能力反击?——尼赫鲁和莫迪都做出误判

  四、莫迪拖到11月份到了冬季就没事了?——中国军队反击在冬天

  五、印度屯兵20万就胜券在握?——4万解放军打败30万印度军

  一,中国的忍让不是可欺,是等待战机——

  印度10年侵占中国领土9万多平方公里

  这次中印冲突50天,中国按兵不动,有人就说中国软了。

  胜负不在那么几天。1962年的对印反击战,中国忍让了10年。中国这一次容忍了几十天,有什么大惊小怪?

  中印历史上长期交往,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但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以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为由,擅自划定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1947年印度独立,要中国承认“麦克马洪线”,而且侵占中国领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印度趁中国处于抗日战争困难时期,乘人之危派兵侵占了中国瓦弄、噶拉塘等地。1951年2月,新中国成立又抗美援朝,印度派兵100余名越过西山江、达旺河,侵占门隅首府达旺。10月,印军一部又在直升飞机的配合下,侵占了上珞瑜的巴恰西仁,在梅楚卡等地强行建立兵营。到1953年印军基本上侵占了门隅、珞瑜、下察隅各地,侵占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中印边境中段,印军占领桑、葱沙两地外,1954年又侵占了香扎、拉不底、乌热三地;1955年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块草地;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惹两地。这样,印方在中印边境中段共侵占中国约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印边境西段,1951年前后,印军趁中国军队刚进入阿里地区之机,侵占了受泥山江以东的卖争拿马和碟木卓克附近约449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后,印军又侵占了巴里加斯。

  中印边境目前有争议地区总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万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万平方公里。

  1959年3月,中国西藏平叛胜利,印度在中印之间建的“缓冲国”的企图破灭。拉萨战役结束的当天,印度总理尼赫鲁正式给中国总理周恩来写信,提出了大片领土要求。尼赫鲁不仅要求将已被其非法占领的东段边境“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和中段边境2000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入印度,还要把西段边境一直在我国政府有效管辖下的阿克赛钦等地区33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也划归印度。尼赫鲁无理要求的中国领土总面积约有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

  二、实力对比已经发生变化,现在是中国要求印度撤兵——

  55年前印度要求中国单方面撤军

  现在,对于中国要求印度从中国境内撤军,印度方面提出的是中印同时后撤。而1962年,中国提出的是双方从冲突地区同时后撤20公里,而印度却要求中国单方面后撤。

  55年后的这种变化也说明中印实力已经翻了一个调转。

  1952年6月14日,周恩来在中国已完成和平解放西藏的任务后,向印度驻中国大使潘怩加就中国处理印度与中国西藏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个原则和一项措施。周恩来指出:“对于印度在中国西藏的关系的现存状况是英国过去侵略中国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对于这一切,新的印度政府是没有责任的。英国政府与旧中国政府缔结不平等条约而产生的特权,现在已不复存在。因此,新中国与印度在西藏的关系,通过协商重新建立起来。”

  1953年12月,周总理接见中印两国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他说:发展两国友好关系,商谈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谋求解决那些如正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应该按照这些原则进行。

  1959年3月22日尼赫鲁给周恩来写信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1959年9月8日周恩来在给尼赫鲁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双方应根据“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周恩来在信中指出:中国绝不承认所谓“麦克马洪线”,但是为了维持边境的和睦,中国军队从未越过这条线,中印边境出现紧张局势,都是由于印军越境挑衅造成的,应该由印度方面负完全责任,希望印度政府立即采取措施,撤回越境印军和行政官员,恢复两国边界久已存在的状况。

  1959年11月7日给尼回信,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1960年4月,周恩来亲赴新德里,与尼赫鲁举行会谈,未获印方回应。1960年6月到12月,中印两国官员举行会晤,分别提出和审查对方提出的边界主张的论据。从1960年8月至10月,中国曾反复建议中印双方在官员报告的基础上讨论中印边界问题,但印度却坚持要中国从西段自己的大片领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国东段撤出位于“麦线”以北的扯冬地区以北作为同意谈判的先决条件,这就断然关闭了和平谈判之门。

  三、中国敢不敢反击?有没有能力反击?——

  尼赫鲁和莫迪都做出误判

  中国释放善意,尼赫鲁却误判中国软弱可欺。

  印度要求中国单方面后撤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拒绝后,继续推行“前进政策”,使用武力片面改变业已形成的边界状况,并不断制造流血事

  在东段,印度派兵越过“麦线”,于1959年4月25日侵占了该线以北的朗久;4月28日侵占了塔马墩;8月13日侵占了兼则马尼(沙则),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哨所。接着,8月25日印军挑起朗久事件,向我驻朗久附近的工作队开枪射击,在印军遭我还击2人毙命后,于27日仓皇撤逃。

  在西段,1959年10月20日印军3人在空喀山口非法越境侦察,遭我边防巡逻队扣押后,60多名印军于21日越境围攻我巡逻队,我方被迫还击,双方互有伤亡,在我击毙印军9人,俘7名后,印军余部狼狈逃窜。这就是空喀山口事件。

  印度政府借朗久、空喀山口两次事件,掀起反华浪潮,配合当时联合国在辩论“西藏问题”时对中国的诬蔑。从1961年到1962年9月,印军先后在西段边境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侵占中国领土4000平方公里。这些据点,有的距我军哨所仅几米远,有的甚至建在我军哨所的后侧,切断了我哨所的后路。西段形成了印军入侵据点和我军边防哨所犬牙交错的对峙状态。在东段1962年6月印军又越过“麦线”,侵入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的克节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了入侵据点,企图改变“麦线”方向,以线北约11公里的拉则山(印方称“塔克拉山”)嵴作为边界。9月17日至19日,印军30余人向择绕桥头我军位哨疯狂挑衅,以刺刀、步枪、冲锋枪逼我执勤战士后撤。对峙至20日,印军终于首先开枪,打死我军干部1人,打伤战士1人,我被迫还击。双方交火至29日,我择绕桥头哨位主动后撤。印军得意忘形,得寸进尺。10月8日,印军越过克节朗河,于10日进攻我军各哨所。到20日前,共打死打伤我军边防干部战士47人。在西段边境,印军不断包围我巡逻小组,伏击我运输人员,射击我哨所。印军飞机频繁侵犯中国领空,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间,入侵进行军事侦察活动就达120余架次。

  印度媒体后来总结说,那场战斗发生在海拔4250米以上地区,又是冬天,印度军队缺乏冬天作战的装备,又深陷中国人海战术的包围。更致命的是,尼赫鲁和他的国防部长梅农误判了形势,要求部队在中印边界执行“前进政策”,不断安插据点的他们相信中国不会动手,结果伤了心的尼赫鲁在1964年5月去世。将此次战争作以“一个月阵亡3770人”的代价输掉了“天堂门口的战争”。

  今天的莫迪和中国的大V会想到中国会反击吗?

  他们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能力和不敢反击。

  比尼赫鲁更天真。因为他们经历了一场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印度的瑜珈已经无所不能。

  四、莫迪拖到11月份到了冬季就没事了?——

  中国军队反击在冬天

  中国通牒要求印度撤兵之后,莫迪想拖到11月,到了冬天,冰雪封山,中国军队就没有办法了。

  可莫迪忘了,55年前中国军队就是在11月进行军事反击的。

  1962年10月,印度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我西藏、新疆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这次自卫还击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进行。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历时1个月,经历了两个作战阶段。

  第一阶段,自10月20日至28日。主要反击方向为克节朗--达旺地区。战前,印军在东段和西段的兵力为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约22000人。我军投入作战的部队有:西藏边防部队4个多团、新疆边防部队1个多团和昌都、林芝、山南分区的部队。在克节朗方向,我军根据印军布势前重后轻、翼侧暴露、正面宽、纵深浅的特点和地形情况,采取了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敌的战法。自20日上午7时30分开始反击至当天下午,便大部歼灭了该地印军。接着,分兵5路,齐头并进,乘胜追击,于24、25日,先后进驻车新桥、达旺等地。在西段地区,我军于20日8时25分对入侵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发起反击,经1小时战斗,全歼该敌。21日乘胜扩张战果,至23日便全部扫除了班公湖两岸及其以北地区的31个印军据点。随即挥戈南下,反击巴里加斯地区之敌,歼其一部。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也于10月20日实施反击,先后拔除敌据点多处,进占易古通、马尼岗、塔克新和哥里西娘等地。第一阶段作战至此便告一段落。

  第二阶段,自11月16日至21日,主要反击方向为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和瓦弄地区。战前,印度当局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使东西两段总兵力增至3万人。我军投入作战的兵力也增加到13个多团并一部分炮兵。在西山口至邦迪拉方向,我军根据印军布势特点,以部分兵力反击西山口,打敌之头;以部分兵从两翼夹击申隔宗、略马东,击敌背腹;另以部分兵力实施远距离、大纵深的迂回、直插德让宗、邦迪拉之间,断敌退路。这样,便形成了对西山口、德让宗地区之敌的多路向心合击,经1天激战,我军占领西山口、德让宗、申隔宗,歼灭印军一部。19日,占领邦迫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近千名逃敌。尔后,主力即在西山口至邦迪拉地区展开搜剿,一部分兵力继续向南追击,于21日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和鹰窠山口一线。在瓦弄方向,我军一部于16日晨发起反击,歼敌一部,印军第4军军长和第11旅旅长仓皇逃走。我军在当天下午即占领瓦弄,一部就地搜剿,另一部分兵向南追击,至21日,先后进至萨木维尔和金古底,逼近传统习惯线。在西段地区,我军于11月18日至20日,清除了残存在我境内班公洛地区的6个印军据点,歼灭大部守敌。在东段中部,我军也于11月18日开始反击,先后拔除印军据点16处,歼敌一部。1962年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印军“王牌旅”--第四师第七旅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歼,旅长达尔维准将被活捉,印度举国震惊,总理尼赫鲁痛心疾首。印军第七旅原属英国殖民主义的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德、日、意三国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所属的几个营大都成立于18、19世纪,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历经百战,功勋显赫。然而,正是这位尼赫鲁总理执迷不悟,才使“王牌旅”全旅覆没。

  战争后期,我军先头部队推进到了距印度首都新德里不足300公里的战线上,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战争中的彻底失败,使尼赫鲁乱了方寸。他不与任何人商量,独自向美国总统肯尼迪求救,要求派轰炸机和军队与中国作战。印度国民也从未经历过如此失败情绪的冲击,全国陷入一片混乱。新德里城内居民四散逃跑,印度上层领导人苦无对策,印度政府被迫临时将总理府从新德里迁往孟买。可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军队却单方面宣布停火,并主动撤退到1959年11月中印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

  战后中国主将张国华笑了,他说:“这样容易取得的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

  五、印度屯兵20万就胜券在握?——

  4万解放军打败30万印度军

  这次边境冲突爆发后,有人说,印度训练山地部队备战多年,在边境总署20万山地部队,作战装备精良。而中国在西藏兵力精简,准备不足,力量悬殊。印度是有备而来,中国能以迎战。

  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印战争形势?1962年也有明确的答案。

  1962年的中印战争有五个基本特点:

  第一,这场战争是由印度企图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引起的,是政治军事仗。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而印度尼赫鲁政府则坚持扩张主义立场,执意以武力实现其领土要求。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即使在印军蓄意挑衅,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的严重事态下,仍克制忍耐,这就在政治,外交斗争和道义上处于主动地位。只是在印军完全拒绝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才后发制人,实施反击。而在首战告捷后,中国政府却发表声明,申明大义,仍坚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印度政府蛮横拒绝和平谈判,再度发起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再次被迫反击并取得反击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为进一步开展政治,外交斗争赢得了主动,得到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这一次,中国忍让已经50天,才予以坚决的政治反击,占据道义制高点,当然不是中国的软弱可欺。

  第二,中印双方力量对比虽互有优长,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大于印度,中国军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高于印度军队。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敌强我弱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印度军队,原属英国殖民主义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德、意、日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页)。其参战部队主力印军第四师系"王牌部队".印军技术水平好,后方运输线短,后备兵团机动快,补给便利。但印军又是资产阶级的雇佣军队,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士气较低,内部矛盾重重。且战术思想比较保守,害怕近战、夜战。而中国边防部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久经考验的人民军队,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战略战术机动灵活,指挥有方。多数部队具有高原地区作战经验,而且系正义之师,得道多助。这个特点为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客观基础。

  这种比较不是数量和装备,而是比较战力士气。随然过了55年,这种战力士气善并没有多大变化。特别是经历了1962年的战争,中国军队的士气更高,而印度士气更弱,在中国军队面前抬不起头来。

  第三,这场战争,是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该区属于"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东段作战地区,山高谷窄,路险林密,气候多变。西段作战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终年积雪,严重缺氧,气候酷寒。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影响着军队作战行动,部队集结,机动,指挥和协同困难,战场容量较小,容易发生非战斗减员,武器技术性能难以正常发挥,后勤补给十分艰难。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夺取作战胜利的关键。

  当时的战争只是陆地战斗,拼得是士兵的作战能力和意志力。而现在火炮已经覆盖几十公里,上百公里,战机也是主要的作战力量,无人机能加入作战,可能士兵不用临阵,战争就已经决出胜负。从战争的武器装备,中国占有优势。20万山地部队可能还没出动,就被中国的炮火给覆盖掉了。

  特别是青藏高原是两国的天然屏障,但中国空降兵可以跨越高原空降印度腹地。中国也可以从巴基斯坦侧面进攻印度,也能从缅甸北方借道顺利进入藏南。这些都是出奇制胜之策,而印度就没有。

  第四,这场战争,是在地处中国西部边疆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的,刚刚解放不久,战争依托地并不稳固,中国仍能稳稳取胜。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战略纵深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地域辽阔的青藏高原因人口稀少,战争的损失就会小的多,而人口密集的印度在现代武器的打击下就损失巨大。炮弹打到青藏高原的山上和落到新德里的高楼上,损失就是天壤之别。这是对战争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五,这场战争,中国边防部队的后勤补给基本来源于内地,路线长、道路少,运输手段落后,难度大。这对战役规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制约。而印度军队后勤补给基地距战场较近,交通方便,利于持久作战。这些特点,规定着战争的复杂性,影响着战争的规模,进程和结局。

  现在中国对中印边境战争的兵力调动和后勤支援能力已经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已经不是中国军队的制约力。这也是55年中印战争战场的重大变化,也是对印度最不利的变化。

  战争胜负因素很多,但这基本的要素就是战争所必须考虑的。

  55年前,在非常不利的战场条件下,中国以4万之军就打败30万印度军队,何况今天战场形势已经有利于中国,而军力的对比中国也不弱。

  请问莫迪以何取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28 08:21 , Processed in 0.09375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