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41|回复: 0

金道集团匠人故事:让爷爷的手艺潮起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2 10: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副带篷儿的挑子,上面挂着几只大拇指头大小的风筝;旁边挂着几只黄豆大小的花脸面具,几只绿豆大小的空钟;里面格子上摆着一行一行的半个米粒大小的小白鸭子,框盒里放着小米大小的糖球……”这是冰心对郎绍安的面塑《打糖锣》的描述。今日读来,作品的形象跃然纸上、充满趣味。
面塑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起源已不可考,或许来自古人做面点时偶起的巧思。例如,新疆博物馆至今收藏着一套唐代的花式点心,包括宝相花纹的月饼。《东京梦华录》里也提到宋人将面点捏成各种花样乃至人形:“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奇巧百端,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
到明清时期,面塑终于作为一门独立的手艺出现了。郎绍安就是这时候涌现的手艺人。他的面塑作品以民间小贩、戏剧人物、谷米鱼虫为主,浓墨重彩,纤毫毕现,充满了旧时代的京味。建国后,面塑手艺得到政府支持,郎绍安成为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获得了“老艺人”的称号。
中国人讲传承。
郎绍安开创的“面人郎”流派,在儿子郎志春手里得到了发扬光大。他1981年进入雍和宫从事对外面塑表演,多次随文化部门出国交流。2008年,郎派面塑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志春本人则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郎志春的儿子郎佳子彧是面人郎唯一的第三代传人。郎佳3岁就看着父亲捏面人,5岁自己上手独立创作,16岁被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破格吸收为准会员,18岁成为东城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郎家手艺,薪火相传。
中国人也讲创新。
郎志春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但表达的题材却截然不同。他的作品以古典文学及戏曲人物为主,例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并独创性地将京剧脸谱捏成了面塑。


而到了郎佳子彧这里,变化就更大了。你很难想象这个打扮入时、追求潮流的年轻人是一个传统手艺的匠人。提起面塑,他有一番自己的独到见地。
郎佳认为,面塑这门传统手艺表达的内容还停留在过去,与当代生活严重脱节。因此,人们更多将面塑作为一种艺术摆件,而不能与之有内容上的沟通。
郎佳提到的这一点,也是传统手艺共同面临的问题:它们也曾是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潮事物,由于其功用或内涵契合时人的需要而被追捧。例如,郎绍安创作的老北京街景、郎志春创作的样板戏面塑,表现的都是当时人们最熟悉的东西。而当题材无法跟着时代进步,老手艺就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失去广大的受众,成为被放进博物馆供奉的文物。
郎佳子彧希望让老手艺重新焕发生命
他把自己的面塑分为两部分:一半是从父辈那里继承的老故事,另一半则是这个时代的新题材。因此,在捏制传统的孙悟空、兵马俑、八仙的同时,他捏制了更多很潮的作品:史努比、灌篮高手、漫威英雄、小岳岳,以及火爆网络的葛优瘫。他还曾给歌手方大同捏制了一台“大同牌时光机”,并现场教方大同如何制作面塑。
郎佳子彧说,他认为自己生命的意义是承载面塑这一门老手艺。他一直在努力探索继承、创新与传播面人郎的方法。为此,他大学选择了传播专业,还定期到联合大学给学生上面塑课,关于面人郎的纪录片也已经拍摄完成。爷爷辈的手艺借助各种新潮的题材和传播方式,将再一次获得鲜活的生命力。
大型匠人纪录片《讲究》由金道集团联合爱奇艺出品,共记录拍摄了郎佳子彧等24位匠人的故事,该片已于2017年6月15日在爱奇艺上线,每周一、周四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4 14:41 , Processed in 0.10945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