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68|回复: 0

钮文新:股市欢迎央行“收短放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8 19: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我们在评论中提了一句:热烈欢迎中央银行改弦更张——以一年期的MLF置换半年期的MLF和更短期的逆回购。这是明确的“收短放长”,是中国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走向健康的必要而有利的条件,也是股市投资者应有的合理期待。原因很简单,货币操作长期“锁长放短”已经导致中国金融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而这是中国金融“脱实向虚”根本原因。

  实际上,世界发达国家已经放弃了“单纯”依赖短期债券操作、控制短期利率,并向长短传导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这不仅因为传导经常失灵,同时也因为世界已经“从金融资本主导时代再次转向实业资本主导时代”。当然,现在还只是“过渡阶段”,各种迹象已经出现,但还不被人充分认知,尤其对中国的货币当局,许多方法依然沿袭惯性。

  其实在我看来,2009年开始,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收购长期债券、释放长期流动性就是典型特征。这不仅仅因为短期债券不够用,而更重要的因素是“力挺资本市场,降杠杆的同时压低长期资本价格”。但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加快了金融改革的脚步,而改革的目标参照物正是过去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实际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而这样的做的后果很可能将使中国经济再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落后于时代。其实,金融的“脱实向虚”已经造成整个中国经济“脱实向虚”,而经济的“脱实向虚”是经济进步还是倒退?如果我们确信这是倒退,那是不是必将导致中国经济进一步落后于时代?

  毋庸置疑,对于经济社会而言,货币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却是万万不能的。针对中国的现实情况,这句话应当被进一步演绎这样的说法:有货币没资本更是万万不能的。实际上,金融脱实向虚=有货币没资本。货币和资本不是一回事吗?不是。货币是什么?货币是用于交换的价值尺度。资本是什么?用于追求剩余价值的价值。

  当年和李青原女士讨论大型电视专题片《资本市场》的脚本,她希望这部片子的名字就应当叫《From money to capital》(从货币到资本)。李青原女士大家可能都不认识了,她是中国股票市场的创始人之一,股权分置改革最终方案的设计者,曾在美国高盛任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还担任过香港证监会首席顾问。李青原认为,“从货币到资本”是人类经济的一次重大跨越,没有资本就没有现代经济,也不可能有人类经济的快速进步。所以,资本是推动人类经济进步最为根本的动力。

  那货币市场套利的钱算不算资本?算也不算。说它是资本,它的确在追求企业的剩余价值,但却是以间接的方式;说他不算资本,因为它缺少了一个重要的资本要件——风险偏好。美国经济为什么发展快?早年间欧洲经济为什么发展快?因为,无论是“远洋贸易”还是“走向新大陆”都需要强大的冒险精神,都需要强大的风险偏好。有了这样的精神人们才可能不断地探索未来。

  但是,中国未老先衰。经济尚未发达,可人们的风险精神已经严重退化。尤其是这些年的退化速度惊人。为什么?因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可以“无风险套利”的金融市场。这样一个市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在于:第一,中央银行长期“锁短放长”,导致金融短期化;第二,利率改革不到位,构成监管套利和无风险套利的空间,诱发货币市场套利资金规模急速膨胀,弱化国人投资的风险偏好;第三,监管放松导致过多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争抢有限的社会存款,从而严重拉高资本价格。三者相加,金融“脱实向虚”,大量资金更贪图短期的无风险套利,而大大降低了中国国民的风险偏好。

  一方面是中国经济需要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是金融市场推动中国国民降低大幅风险偏好,不断削弱支撑资本市场的四梁八柱,这样的经济诉求和金融现实匹配吗?很多人指责金融杠杆,但殊不知,为放大无风险套利收益,加杠杆是必然的手段;在国民风险偏好减弱,流入资本市场资金净减少的情况下,为支撑资本市场规模必然加杠杆。

  所以,现在不是什么杠杆率高低的问题,而关键要找到导致杠杆率过高的制度因素和机制因素。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我们的金融管理者只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见到金融杠杆率过高就不惜代价去杠杆——做表面文章,那结果不只是中国经济衰退,同时很可能引发危机——去除旧有金融风险的同时引发更大的新风险。

  怎么办?至少三条:第一,央行“收短放长”,向市场提供“安静而长期的流动性”,扭转中国金融短期化趋势;第二,加强监管,大幅度减少准金融机构数量,政府要塑造一个“合理、公平、有序的金融竞争环境”,而绝不是在“金融自由化”的旗帜下去推动一个“恶性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我们必须明白,金融恶性竞争首先是“钱从何而来”的恶性竞争,这个竞争必然导致实体经济资本既少又贵,因为金融机构资金来源贵了,怎么可能通过竞争压低贷款利率?所以,强化金融竞争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判断是错误的。第三,压低货币市场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利率,让二者尽快接轨,去除无风险套利空间,压缩货币投机规模。

  有鉴于此,我们当然应当热烈欢迎央行“收短放长”,当然应当热烈欢迎加强对金融和准金融机构的监管,提高准入门槛,但金融去杠杆不该是金融治理的目标,而正确的目标应当是让金融市场更多地生成资本,让金融资源“弃虚入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9 10:29 , Processed in 0.6108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