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13|回复: 0

王鼎杰:遗忘“止戈为武”的原始含义,就是遗忘大国政治的本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0 22: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为武道精神的衰颓,我们对雄汉盛唐的记忆已经非常模糊,对早期中华文明的精气神,更是遗忘殆尽。在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思路下,我们不仅把曾经打遍东亚无敌手的中华武术,改造成了健身操、广场舞属性的中华舞术,而且对很多历史成语的理解也是完全错误。比如,我们经常说的“止戈为武”。

  什么是止戈为武?据说代表着最高级的武道精神,一种超越了“打”和“胜”的至高境界。很遗憾,这种境界只属于神,而从来不属于人。人如果以为自己可以做神才能做的事,最后一定付出惨重代价。

  从字形上讲,止从足从趾,所谓武,其实就是以站立姿态手持武器的意思。

  手握武器站立意味着什么?请看鸿门宴: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我们知道,司马迁写这一段时,很大一部分依据来自采访舞阳侯樊哙后人所得的口述历史,其中难免夸张成分。但是,项羽“按剑而跽”这个动作本身绝对写实。因为当时在和与谈的状态下,大家席地而坐,哪怕觥筹交错之间暗藏杀机,也不能随便站起来。按剑而跽,就是手按在剑上,直起身子,只保持一个膝盖着地。下一个动作就是全站起来,剑亮出来,那就是要大打出手了。

  什么是武?武就是以站姿握紧武器,就是要一决雌雄。

  既然如此,为什么又会有“止戈为武”这个解释呢?

  原来是因为楚庄王在邲之战后说了一句“夫文,止戈为武”。

  但是,楚庄王的这句话,一定要放在当时的语境中理解。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们知道,在春秋列强中,楚国最为尚武好战,长期以扩张为国策,公然挑衅周天子维系的国际秩序。甚至以“蛮夷”自居,标榜“我蛮夷也”,“我有敝甲,欲观中国之政。”(《史记?楚世家》)

  一部《春秋》,诸侯互斫,累计灭国五十,楚独占二十一,居列强灭国之首。自江汉而北,姬姓之国,为其所灭者,尸骨累累。面临楚国的军事威胁,先是齐国联合诸侯进行遏制。此后终于发展成晋楚争霸的格局。在这个争霸战中,晋国长期占据上风。楚庄王即位后,踌躇满志,其生平两大理想,一是饮马黄河,一是问鼎中原。最终都通过邲之战变成现实。

  这一战,楚军大获全胜,一扫城濮之败的耻辱。晋军死伤惨重,狼狈北撤,很多阵亡者的尸体被遗弃在战场上。战斗结束后,楚庄王巡视战场,楚军猛将潘党建议收集敌军尸体,堆为京观,以示楚之武功。

  对此,楚庄王表示反对。在他看来,这些晋军士兵,都是为国牺牲的尽忠之士,和曾经埋骨于此的楚军将士并无两样。所以他才说出:

  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

  和所有的政治家一样,楚庄王不是考据学究,自然不可能把一个字的真正含义把握精当。但是,和所有优秀的政治家一样,楚庄王又饱含临机发挥,说歪理、办正事的智慧。

  这是一种适可而止的智慧,是一种把面子、里子一起拿走的智慧,是一种把握军事行动和政治目的之间平衡的智慧。

  既然目的已经达成,当然可以展现高姿态。再者,春秋争霸追求的是有限霸权,晋和楚,谁也灭不了谁,谁也不想灭谁。楚庄王心知肚明,满足有限胜利,适可而止,在当时的环境中是非常高明的表现。

  所以,只有像楚庄王这样的雄才霸主,在达成了政治理想,千军席卷之后,才能这么说。未战之前就整天止戈为武,甚至要用止戈为武来直接指导军事建设和武学发展,必然导致用唱高调来代替专业军事研究和武术训练。那就是最大的宋襄公。

  一个国家的精英阶层,一旦染上这种宋襄公病,就会把善良变成懦弱,将和平变质成苟安。这个国家无论如何富足,都难以转变出强大的力量,也无法获取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而只能引发强邻的觊觎,点燃周边小国靠侵略崛起的狂想雄心。

  历史已经留给我们无数鲜血浸泡的教训,希望我们能够深刻的以史为鉴,复兴真正的中华武道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4 00:07 , Processed in 0.5626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