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32|回复: 0

桃李堂:格斗狂人的挑战倒是一件好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3 10: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两天,格斗狂人徐晓冬宣布了15天内打遍中国传统武术各大掌门计划,看了之后,笔者心中有点小高兴——觉得是好事。

  一潭死水之中,终于有条鲶鱼出现,现在只希望徐晓冬千万别缩,或者是收钱假打。

  纵观历史,每当有外力压迫之下,才有中国某个领域的反弹,甚或产生纵横一时的人才来。

  清末以降,受当时的时局影响,在面临国力衰微,屡遭洋人欺凌之际,有无数中国仁人志士们奋起而救国:变法救国、立宪救国、实业救国、医术救国、文学救国、军事救国、政治救国等等,不一而足。强身健体、抵御外侮的国术救国思想,亦产生于此时。或者换句话说,乱世之中,唯有习武交友、聚众互助,方可为自己争取更安稳的生存吧。

  时称国术的中国武术,如同落日的余晖,爆发出惊人的黄昏之美,产生了一大批不弱于古书中传说前人成就的国术大师。其中很多人,甚至还直接参与了抵抗八国联军和抗日的作战。

  比如形意大师李存义,就在53岁高龄,带着弟子——后来的形意大师尚云祥——等人,夜间奔袭老龙头火车站,伏击八国联军,杀死数十名俄军侵略者。还有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的亲授弟子八卦掌大师程廷华,也是牺牲于抗击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乱枪之下——最发人深思的是,程廷华是因汉奸带路,被数十外军用枪避在家门外,当程及时上房脱身时,却因清代人头顶的辫子被卡住从而被乱枪击中。

  今日推想,在那个时代之所以国术昌盛一时,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乱世无序,学武可保护家人。以求在遇到外敌之时有反抗之力,图个平安生存;二是经济凋敝,学武可以谋生。不论是打家劫舍、还是看家护院、或者是从军入伍,都需要有一定的身手;三是人心惟危,学武可以互助。师徒父子、师兄师弟们的传承结社,可以形成更大的群体力量;四是外敌入侵,学武可以强身报国。不可否认,也确实有一批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为了强身报国的更大目标习武。

  经过长时间的实际交手,终于逐渐诞生了现在所广称的国术内家三大流派——形意、太极和八卦。当时有代表性的厉害人物,包括李洛能、宋世荣、车毅斋、李存义、郭云深、尚云祥、董海川、程廷华、杨露蝉、武禹襄、郝为真、孙禄堂、李景林、李书文、杜心五等人(以上人物虽处同一时代,但包括了前后相继的几代人,排名不分先后,也有遗漏,反正想到谁写谁)。

  其中,孙禄堂在杨、董之后的时代,一身集形意、太极、八卦三家之长融为一炉,在他那个时代曾被公推为“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曾于50岁时,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60多岁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70岁时,又一举击败日本5名技术高手的联合挑战,确实实至名归。

  后来,民国的国民政府也希望以此鼓舞人心,由官方出面,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后又为解决南方灾民过冬资金以及给慈善机构筹集善款,于1928至1929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武术大赛。一时之间,掀起了国民习武的风潮。

  可惜,毕竟拳脚不敌枪炮,枪炮不敌笔杆,笔杆不敌实业,实业不敌政治。最终救中国的道路不是国术,而是正确的政治路线,以及在其指导下,把实业、笔杆、枪炮、拳脚结合在了一起的强大组织力量。

  所以,当年秦末的项羽,很聪明的不愿学十人敌的剑法,愿学万人敌的兵法。这里笔者要感叹一下,每次读史书至此,都会有想用书撞头的感觉:项羽这正史记载武力值奇高无比的货,居然还是不愿意学十人敌的,你还让别人怎么活啊。

  但项羽却不敌刘邦,就是前面所说的道理了,即使是万人敌的兵法,也挡不住刘邦的政治手腕和领导能力啊,人家懂政治,会用人。

  但是,罕有人知的是,成为一时的时尚之后,甚至成为一门职业之后。国术就慢慢地演变出几种不同形态,有练法、打法和演法之分。那些看着好看,翻筋斗摆造型打响器械的招式套路,通常都是演法——就是格斗狂人所鄙视的“不能实战”。

  至于武侠功夫片里的漂亮动作,绝大多数都是在演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用特技和镜头,营造出赏心悦目的效果来。

  而真正的国术打法,看上去往往似猫滚狗爬,猴蹿熊蹭,甚至如妇人小儿打架,在手法上什么插眼、踢裆、揪头发无所不用其极。可以说,出手就是为了要人命,一点都不好看。

  如果说中国的事情有人还不相信,那就简单看一下日本的柔道,以前日本柔术的打法也是插眼、捏裆什么手法都使。从嘉纳小五郎开始,才开始创立柔道,试图提升“术”为“道”。经过小五郎的整理,抛弃了危险的打法,但又保留了最大可能接近实战的训练方法;再经过其手下“四大天王”——几个能打能实战的,和日本警视厅等官方的推动,才慢慢地形成有实战训练的体系化武术,有了今天的地位。

  而中国传统国术打法的瞬间爆发,靠得是平时练习中的温养,和对自身肉体与精神的长期全面训练。所以练法与打法又有根本不同,比如形意拳打法十分刚猛,但练法却是慢条斯理,动作简单,看似轻出轻回,绝对不是类似打沙袋那样练出来的伤身武技。

  有一种传说,以能打著称的李小龙之所以盛年暴亡,就是因为长期练法不得当,透支了身体健康,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引发悲剧。

  如今看来,中国传统国术,虽然有杨露禅、董海川、孙禄堂这样不世出的人物,开创门派,甚至著书立说,已经打破了中国历史上师徒口口相传的传统。

  其一,受时代的限制(日本柔道创立是二战日本战败之际),所著书的内容对普通人说来十分晦涩,门槛过高,且多言其大要,描绘其情景,就是缺乏足够的细节、可以一步步操作的程序化指导、特别是最关键的破关诀窍。

  比如说孙禄堂先生的《拳意述真》,虽然已经是开创性历史性的国术著作,高明是真的高明之极了,但如同《易经》、《道德经》一样的高端,非内家高手,莫能读懂,门槛之高,令人望而生畏啊。

  请看此书的开头是这样:“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

  因此,如果没有师徒亲授,就很难学得其中精髓。所以,时间一长,就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往往失传。

  其二,嘉纳小五郎被尊为柔道之父,关键不在于其能打,而在于其教育家的作用。正是他系统地整理和创立了柔道的理论与实战训练体系,并广为传播,才有了柔道的今天。

  而中国传统国术,正缺少善于总结和教育的人才,又受传统门户之见和保守主义的束缚,所以各家的实战性练法都秘而不宣,或者是很难操作。比如,杨露禅为训练其子杨班候的实战能力,曾专门雇了十几个壮汉为其喂手练招,这就没办法成系统、按部就班地普及操作了。

  其三,理念不同。中国自古以来,教育理念就讲究因材施教。所以孔子七十二贤,都是他老人家经常小班化教学因材施教地教出来的。如果上大课,很可能一贤都不贤了。

  如此一来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即使老师愿意教、会教,也是尽量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比如董海川,其教每个弟子的东西都不一样,全是针对个人的身体特点进行的——这对老师的要求无形中就过高。可到了下一代,负责传承和教学的人未必有此能力,于是乎就教不出厉害的传人了。

  所以说到底,还是国术的传承教学体系的问题。一句话——中国人历来喜阐道而不喜术,故门槛高难传承;小日本的柔道创立之时,则是先有术——柔术,再试图阐道,所以先易后难易普及。当然,如果论及博大精深,小日本的东西就差远了,柔道的道,也不过取中国文化中“以柔克刚、修禅悟道”廖廖八字而已。

  因此,也许中国传统国术,需要借鉴当年柔道的思路,把传统国术的精髓部分整理出来,区分练法、打法和演法,把那些不适合普及的危险动作,以及不适合大部分人身体条件的部分剔除,才有普及的可能——这一点其实我们在做,武术动作套路、军警擒拿格斗教学等已经有了,只是需要与时俱进。

  最关键的是,我们缺少类似嘉纳小五郎那样,设计一整套保留了尽可能多的实战化训练、而又能够尽量不伤人的对练方法,这样练习者才能够放得开手脚,能用尽所学手法去对练,最终才能提高实战能力。

  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在本文开头,笔者会觉得格斗狂人事件是好事呢?——那是因为,我们缺乏了太久的尚武精神,现在引领时尚的全是小鲜肉,娘娘腔,中性人,以柔弱为美。就让格斗狂人带一拔节奏,借机呼唤一下民族的尚武精神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4 09:19 , Processed in 0.12531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