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45|回复: 2

扬韬:假如没有毛泽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6 16: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几年,中国东北地区渐成衰落之势。东北的人口出生率是全国最低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最慢的,人才在流失,人心在散乱,东北已不复昔日的辉煌。但在过去一千年的历史中,东北地区却曾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是明朝初期的一场战役,更显示出东北地区的特殊性:

  1399年,朱棣从北京发动“靖难之役”,图皇帝位。结果,除了在济南遇到一点抵抗外,整个战役非常轻松,3年后攻下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称帝,改年号为“永乐”。是为明成祖。

  朱棣的举动,明确无疑地告诉后人:从北京向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中国的华北地区。一旦占据华北,则可直捣南京城,占有半个中国。就算没有占据北京,如果能占据东北,长城并不是不可以逾越的要塞。越过长城、拿下北京,是顺理成章之事。

  事实上,更早一些时候,938年,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以北京为核心的山西、河北等关内重镇)给辽国,从今天的眼光看,就是华北地区尽归辽国,中原腹地门户洞开。宋朝历经北宋南宋319年,始终无法收复这些区域,以至于辽国铁蹄动辄就践踏宋朝国土,轻易就可杀到北宋国都开封。宋朝最终灭亡,与北方地区无法设防有着重大关系。

  朱棣靖难240多年后,满清势力在东北壮大起来,此时,明朝的长城形同虚设,根本无法阻挡满清铁蹄。1644年满清入关后,再次势如破竹屠戮中华大地,并在短时间内重新一统江山。

  满清的成功,无疑在两百多年后给了两大帝国列强以启示:得到东北,自可图谋华夏。这两家列强便是俄国和日本。俄国人本来想占领中国东北从而获得永久的出海口。但日本人的想法是占领东北和朝鲜作为移民基地,并作为日后图谋中国大陆的跳板。两强相争,谁也不肯吐出口中的肉,除了战争,便别无选择。

  1891年,俄国开始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从莫斯科直通海参崴,并且计划在未来直通到大连,从而占据东北。但日本此时却也在觊觎朝鲜和中国东北,眼见得俄国铁路如火如荼地修建,唯恐自己落后,所以1894年的中日甲午之战后,偏偏要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但《马关条约》签署后,俄国却又变着花样,逼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拿钱走人后,俄国加快了铁路修建速度,最终日本人忍无可忍,在铁路通车前对俄开战,是为1904年的“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的结果,是日本人以十万人的生命击败俄国,将俄国势力赶出东北。日本以此“功劳”,将原来的中东铁路长春到大连段更名为“南满铁路”,并以保护铁路权益为名在东北驻军四万人。这就是后来的“关东军”。

  国内有个别学者认为,日本人长期占据东北,要保护东北的利益,并没有意图侵略全中国的计划。所以,当张作霖铁了心要收回南满铁路权益、民国政府可能威胁到其满洲安全的时候,他们才“不得不”实施了“九一八”事变。

  事实不然。日本人最初在东北的驻军不超过4万人,但9.18后逐渐增兵,1933-1936年维持5个师团10多万人的建制。如果不是要图谋中华,频繁增兵意欲何为?1933年占领热河后,直接通过塘沽协定让中国军人退出长城沿线的防守,等于确认满洲被合法占领的同时,又为日后出击北平打下基础。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北平城已经三面被日军占据,仅有卢沟桥一条通道是中国军队把守。此时,无论什么原因引发的宛平城头的枪声,都只有一个可能性:日本人准备动手了。

  所以,从以后的历史演变来推断,甲午海战的时候,日本国的战略规划其实就很清楚了:北边占据朝鲜、日后占领辽东、同时占领台湾。如此三位一体瞄准中国大陆,实施其殖民计划。所以,甲午海战取胜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要攫取的除了金钱,就是中国的台湾与澎湖列岛、辽东半岛,而此时朝鲜已经纳入其囊中矣。

  日本占领东北,不符合俄国的利益,所以俄国才联合其它国家强迫日本放弃东北权益。但俄国占着东北,又不符合日本的战略利益,所以,日本宁可付出10万人牺牲的代价也要把罗刹鬼赶出东北。驱逐俄国出东北,是日本人的利益所在,根本不是为了什么中国利益。所以说,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只是中日全面战争的导火索而已。

  结论一:无论有没有毛泽东,日本都要侵华,国民政府都要面对抗日时期的历史抉择。

  如果有平行宇宙的话,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另一个镜面宇宙的演绎:假如没有毛泽东,国共两党携手抗日的事情会否发生?会以怎样的模式发生?

  如果更极端一点:假如没有毛泽东,还有后来的延安根据地吗?因为众所周知,蒋介石的第五次反围剿之后,红军是被迫长征的。在长征途中,红军几乎是一路被围攻、溃逃,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之后才实现了惊天大逆转,从此取得了主动权。

  那么,问题可能就集中到一点:假如没有毛泽东,遵义会议会选择谁来做领导?这个领导会否同样带领红军走出雪山草地呢?

  平行宇宙的镜像可能告诉你:在遵义选择一个明智的领导人并带领红军走到陕甘宁边区并不是唯一的选项。或者说,就算遵义没有选出毛泽东,未来仍可能因陕北的红军力量强大而促使国共合作一致抗日。

  首先,从1921年起,共产党成长的路程就一直在不断失败中探索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最初的党组织,不重视农民,一味想学习苏联让工人领导革命,后来不断碰壁,不得不重视农民;最初,党是没有武装斗争的准备的,后来在血的现实面前,不得不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党的领导人从高级知识分子转向劳工阶层,后来转向留洋(留苏)群体,再后来转向20多岁的年轻人,转向共产国际派来的人,一次次失败之后,不得不转向土生土长的本土派。

  1932年10月的宁都会议,毛泽东被免除了军事指挥权。1934年1月,中共的六届五中全会,当时选出的书记处书记五人(即后来的政治局常委)没有毛泽东。1月底,第五次反围剿开始。10月,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举行的时候,红军的兵力已经损失90%、苏区几乎百分之百丧失了。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当选为政治局常委,真正进入了中共领导的核心层。所以,红军的转变,就从1935年起。

  如果当时选举的不是毛泽东,而是朱德、周恩来(当时确定的军事指挥负责人即此二人,毛泽东是有军事建议权的),历史会改写吗?

  最坏的一种估计是:假如遵义会议没有选出毛泽东,中央红军也许就彻底被消灭了。

  但问题在于,除了中央红军外,红四方面军当时在川陕一带还有10万大军。就算中央红军全军覆没,红四方面军也可以撑到抗日战争时期。而中央红军之所以后来要到陕甘宁边区,是因为在1933年,刘志丹和习仲勋已经在陕甘宁会师,并于1934年11月成立陕甘边苏区,习仲勋担任政府主席。众所周知,70多年后,习的后代成为中国的新领导人。

  结论二:假如没有毛泽东,中央红军即便覆没,红军的火种也不会熄灭。到日本侵华之后,国共两党的合作也是唯一选项。

  只要日本开始实施其占领全中国的图谋,中国的民国政府或曰蒋介石集团就必须面临抉择:是放任日本人进攻甚至与日本人媾和而集中精力剿灭共军呢?还是与国内包括中共在内的所有的反对力量联合起来抵抗日本侵略呢?就算没有西安事变,蒋介石迟早也会不得不选择第二条路: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因为这是当时的民心所向。

  八年的抗日战争,国共两党都做出重大贡献,这是历史的事实。从历史的过程看,显然共产党的抗日战略更得当:越抗日,队伍越壮大,当日本投降的时候,共产党的队伍从8年前的不足10万扩大到100多万。也正因为队伍的壮大,才能在随后的国内战争中三年而解放全国大部分领土。共产党队伍的壮大,充分显示了其抗日的战略和执政的主张深得民心。内战时期,淮海战役是“小推车推出的胜利”,也深刻反映了民意。

  当然,抗日之后的国共内战都是不可避免的。二战前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二战后独立的国家归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度超过30个。在中国周边,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蒙古、越南、朝鲜等先后进入社会主义阵营。无论民国时期谁当政,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都只会越来越有影响力。因此,无论历史如何演变,1945年之后的中国大地都必然要面临道路的选择。而最终的选择结果,则无论有无毛泽东,都一定是共产主义阵营获胜。

  因为,中国历史的演变规律告诉我们,土地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是无可避免的趋势。从秦朝时期一直到民国,中华大地只要出现了严重的土地集中、地主阶级占有的土地规模大到一定程度、人口繁衍增长到一定规模,就一定会内乱,一定会有大规模的人口消失,从而再次实现土地的分散化。清朝的覆灭不是因为战争,并没有实现土地的平均化。民国政府执政后,贫富两极分化的结果已经导致原有政权无法维持,再一次的平均地权几乎是必然的选择。而当其时也,只有共产党能实现平均地权的民意,所以,共产党最后得天下,也是历史的必然。事实上,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在反省之后,也不得不在台湾搞土改。

  问题是,如果没有毛泽东,国共两党的天下争夺能在3-5年内就结束吗?看看下面这张图:
  过去两千年,中国天下之争的平均年限是17年。其中,秦朝统一之战虽然只有9年,但秦朝此前的准备期却长达百年以上。秦末汉统的混战也历经7年时间,但那时候的天下版图比当代小得多。明清两朝的统一时间分别是31年和18年。而国共内战的有效激战时间其实只有3年。就算完成全国基本统一,也仅仅用了5年时间。

  内战时间短,与毛泽东的天才般的军事指挥才能不无关系。试想,假如共产党内缺乏这样一位天才人物,中华大地出现拉锯战,持续的时间可能会长达数十年,死亡的人口也会更多。再看下面这张表:
  如果按照有些人的设计,国共两党划江而治南北朝,则中国的分裂更可能持续上百年时间。有例为证,东西德国分裂44年,南北朝鲜持续61年,南北越南持续30年。

  有数据显示,明朝末年的中国人口总量可能1.6-1.9亿,而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争,人口下降到只有几千万。康熙24年(1685年)的人口统计才重新回到1亿人口。至于历史上几次改朝换代的人口骤减,稍微查一下史书就能够知道——任何一次朝代更替,都意味着长时期的战乱和人口大规模减少。

  按照目前的有关资料,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国人口才1.017亿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突破2亿人。在没有战争的近80年里,人口翻番。道光十四年(1834),统计人口过4亿人。这次人口数量翻番,用了70年时间。但从此以后,国内迭逢内乱,尤其是太平天国横扫华南和华中,中国人口大量损失。1901年的人口估计是4.5亿人,近70年时间人口总量只增加了12.5%。此后进入战乱时期。

  上面的数据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有好生传统。在没有战乱且自由生育的时候,人口大致可以在70-80年时间翻番。人口复合增长速度略低于1%。(1%意味着70年翻番)

  解放后的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6月底,全国人口6亿人。对比1901年的数据,53多年时间人口增长33%,人口增长速度只有0.53%。如果按照1%的速度,53年后的人口应该是7.6亿人才是。当然,你也可以说,持续40年的内乱使得人口增长速度少了1亿多人。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民国前后的这50年,虽然伴随有改朝换代,但中国的人口总量是缓慢上升的。这是2000年来朝代更替中从未出现过的现象。

  1950年后,中国大陆进入和平时期。人口增长恢复常态。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突破10亿人。这意味着29年时间人口增加4亿人!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没有之一。其后开始实施计划生育,但即便如此,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总数12.4亿人。新中国人口翻番,只用了47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少、人口繁育最快、最多的时期。47年而新增6亿人!

  世界人口的估计,1950-1980年,人口总数从25亿上升为44.3亿人,总计增加77%。到2000年增加到60亿人。相比1950年,世界人口增长140%。同期中国人口增长接近138%。基本与世界同步。

  结论三:毛泽东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在极短时间内结束了内战、建立了新政权,稳定了中国大局,从而实现了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人口增长。

  面对中华民族大繁衍这样的历史大局,任何个人的得失就都是渺小的。相比之下,毛泽东的贡献如此之大,他个人的所得却又那样的少:他的亲人有6人为国牺牲。在他死后,他的位置没有传给他的直系亲属和后代。这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是第一人。仅就这些贡献,毛泽东的作用就超越了历史、创造了历史,遑论其他!

  在毛泽东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史无前例的人口增长。在他去世后30多年,中国经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历史性增长,中国的国力正在恢复到两千年历史中最强势的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当下的人,绝大多数曾直接或间接受惠于毛泽东。那么,毛泽东在我们的心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后记:这是我酝酿和写作历时几个月的一篇文章。少时,我是毛周等伟人的绝对崇拜者。及长,史料阅览增多,对中国近代史持强烈的怀疑和批评态度。再后来,主动搜寻了更多史料,自己也做了深入研究,对毛周等人的历史地位有了新的思考。这篇文章就反映了我近段时间的思考结果。至于建国后毛泽东的功过,我希望有机会再写一下。反思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状况似乎面临很多困难,如果我们一味只是沉湎于困难,只是对照别人的长处诉说自己的短处,那会变得没有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回顾历史,应该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展望未来,应该让我们少一点悲观,多一些乐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6 19: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你是日本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6 19: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没有尼玛,还是可能会有这样的脑残文章的,脑残总是会有的,但是一定没有你,知道吗?
从来只有脑残会假设历史,但是历史不容假设!
假设历史,脑残主要特征之一!
楼主,尼玛喊你回家吃屎粑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7 08:04 , Processed in 0.29706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