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952|回复: 0

昊天经纬:《国际博弈分析框架02(完整版)》2015072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27 11: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际博弈分析框架02》20150726
-------“历史的脉络”续

  目录:

  一、苏东剧变、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博弈:酝酿中的“单级化”与世界格局
  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始末
  三、欧洲国家利益和美国资本利益之间“货币博弈”:
  四、大中东计划:
  五、美国资本利益国运的转折点:伊朗核问题
  六、人民币放弃“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背后的博弈的“中美博弈”:
  七、美国资本利益的南亚战略
  八、地中海计划:
  九、2011的那个冬天,美国资本利益全球战略出现重大调整:欧美合体的概念成型。

  标题六:人民币放弃“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背后的博弈的“中美博弈”:

  一、2006到2007年A股大幅上扬的原因:

  (一)、A股背后的逻辑:

  1、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即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当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A股市从2005年7月21日的1020点为起点,开启了一波“波澜壮阔”的上扬进程,在2007年10月16日达到6124的历史高点。

  上述内容就是当时A股疯狂上扬最核心的基础和要素。

  2、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成交价格在2007年末“开启了一波波澜壮阔的上扬过程”,我还记得当时因为房地产建设的火爆程度:水泥价格从200元/吨多涨到400元/吨多,钢筋价格从3500元/吨上扬到6500元/吨,而且还得要提前预付款。

  3、上述内容的本质是:美国资本利益先是通过各种方法(当时美国商务部以贸易逆差为借口,不断的对中国在WTO框架下实施反倾销之类的调查,并不断的通过政治、经济层面对中国施压)迫使中国政府“放弃联系汇率制度,改为浮动汇率制度”,进而开启了“人民币单向升值的通道”,直至今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从联系汇率制时的8.27一路上涨到6.16左右,升值了近25.5%。

  从取消“联系汇率制”那天起,人民币就进入了“单向升值通道”,从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收益渠道——人民币对美元、欧元必将升值”,于是欧美资本(尤其是美国主力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大举涌入中国内地——反正只要美元换成人民币就能“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套利’空间”。

  这些大举涌入中国内地的欧美资本最终进入了A股市场,从而“推升A股市走出了那一波大行情”。这是当时A股上扬最重要的基础环境。

  注释1:美国主力资本:美国资本利益旗下的带有政治目的的资本。

  (二)、中国房地产市场成交价格两次大幅上扬从别出现在2007年末和2010年初。

  1、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这部分欧美资本就有步骤、有计划的从股市转移到“楼市”,这直接催生了2007年末(2008年上半年)那波中国楼市成交价格的“大幅上扬”。

  时间上的衔接恰到好处。

  2、各位读者千万不要想当然的认为,2007年10月份开始的那波A股暴跌行情将将美国资本的主力“围困在股市内”了,美国主力资本远比广大股民要“先知先觉”。再说以美国主力资本的“情报系统(尤其是潜伏在体制内的)”的能力,也不可能“被深套在A股”。

  注释:美国主力资本——美国资本利益旗下的带有政治目的的那部分资本。

  3、2010年初房地产市场成交价格的“大幅上扬”的原因:美联储的QE1和中国政府对房地产刺激政策。

  4、直至今日,上述这些进入中国楼市的西方资本(尤其是美国资本利益)任然是美国资本利益非常重要的一颗棋子(提前注入中国经济金融重要环节,必要的启动)。

  5、中国推出“不动产登记”的背后除了“准备用‘房产税来取代即将陷入困境的土地财政’”的考量外汇,恐怕也有“防范这部分潜伏资本的意图”。

  (三)、美国主力资本绝对不是来“赚钱”的,它的目的是“对中国进行金融攻击”,确实有一部分“西方资本(那些无组织的投机资本)”被套在中国股市内。

  下面开始“中美博弈”的部分

  二、中美在经济金融层面的博弈:

  (一)、背景:2004年“大中东计划”遭遇“伊朗核问题”而严重受阻后,美国资本利益开始选择中国为解决“伊核问题”的首要对象,其背后的逻辑是:

  1、不知道各位的读者是否还记得一个旧闻:伊朗8月27日播放过一段在波斯湾成功试射一枚由潜艇发射的远程反舰导弹的录像,让世界一惊,而美国《旧金山纪事报》10日公布的一条消息更让人意外,五角大楼的3位官员宣称,该录像是伪造的,实际上是中国曾经发射的一枚导弹的录像。

  事实上从2004年开始,中国就开始给伊朗提供“导弹技术”,伊朗现役的各型导弹都有中国影子,有些甚至是直接“山寨”中国导弹。

  上面旧闻说明:伊朗的导弹产业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2、2004年,伊朗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伊朗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个3000亿美元的石油合同。

  3、作者想说的是:中国是支持“伊朗核爆”最中坚的力量。也是能给伊朗提供“在美国高压下保持伊朗物资充足、社会稳定、技术供给”的核心力量。

  注释:鉴于俄罗斯当时的综合实力,其只能提供“伊朗核爆”时最重要的“安全承诺”和一些“军事装备”。欧洲国际利益由于没有直接影响伊朗的通道(海上通道是美国人的天下),更多的是提供经济金融、政治外交层面的战略支撑。

  (二)、美国资本利益通过解决中国来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方法:发动金融攻击来胁迫中国就范。

  1、方法:美国资本利益通过“人民币放弃固定汇率后形成的‘单向升值套利空间’”引导欧美资本(热钱)疯狂的涌入中国,先进入A股市场推升股指暴涨后(欧美主力原计划将股市推向更高的位置,但受到了中国的强力狙击),开始做空中国,大量的热钱从股市“集中”涌向实体经济(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利用“土地(附着其上的房地产)是当前人民币发行的主锚”的基础作用来引导央行不得不加大投放基础货币供应量,从而引导中国资产价格暴涨,最终引发中国的恶性通货膨胀。

  相信大家对2007年前后中国国内物价水平的持续攀升(尤其是食品和房地产领域)印象深刻吧,当年CPI的最高记录是6.5%。但居民真实的感受应该在20%以上。

  2007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只有1994年可以类比,要知道1994年中国的通货膨胀达到30%左右,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状态。

  从而2005年开始,美国资本利益利用自身掌握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定价体系,持续推高国际原材料价格,尤其是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的石油和铁矿石的价格更是一路飞涨。

  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不断的通过反倾销案(最多时,WTO框架内80%的反倾销案都是针对中国的)、利用舆论诋毁中国制造等手段来恶化中国外部经济环境。

  最终目的是:通过两头挤压(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国际市场环境的持续恶化)来遏制“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从而扼杀中国的“产业升级”的步伐,最终绞杀中国的经济活力。并通过经济层面的困境来引导中国的“颜色革命”。

  注释:美国资本利益引导欧美资本先涌入A股市场的原因是“储蓄能量”——利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中国股市的上扬不断的吸引欧美资本“往中国集中”,以便将来集中释放能量——这样效果才能最大化。

  (三)、中国值得一提的反击手段:2006年10月9日朝鲜第一次核爆的核心逻辑是:中国警告美国资本利益:如果美国资本利益对中国的经济金融攻击得手,从而引发中国的社会动乱,则作为破釜沉舟的手段,中国一定会对“西太平洋安全框架”下死手。尽管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还比较弱小,但与“西太平洋安全框架”鱼死网破的能力还有是有的。

  注释:同时中国官方于2006年12月底正式公布歼10战斗机服役的消息。事实上公布的时候歼十已经装备好几个团了——已经形成战斗力。

  三、本轮博弈的总结:

  1、本轮进攻攻击的核心目标:如果能通过上述方法重创中国是再好不过,如果无法完成重创的任务,则用“经济金融攻击”来胁迫中国放弃固有的“伊核政策”,从而解构“伊核问题”对大中东计划的阻碍。

  2、以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而言,中国的“金融管制”和我党对整个社会的控制能力(能将政策落实到每条街道、每个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死死的抗住了美国资本利益发动的金融攻击。

  3、2007年中,美国资本利益已经意识到“对中国的金融攻击”的核心目标已经无法达成。美国资本利益很快将战略调整为“切断中国的巴基斯坦通道”——美国资本利益的南亚战略。

  标题七:美国资本利益的南亚战略

  一、美国资本利益通过解决中国来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方法2:南亚战略的始末

  2005年到2007年的持续金融攻击“受挫”后,美国资本利益转而采取“切断中国的巴基斯坦通道”的方式来切断中国放手伊朗核爆的能力。

  二、过程:

  1、以2007年12月27日,贝?布托在巴基斯坦被刺杀为标志,美国资本利益正式开始推进所谓的“南亚战略”——切断“中国的巴基斯坦通道”的战略。

  2、美国资本利益推进方式:以挑起“印巴战争”为主轴:

  ①、2008年印度泰姬玛哈酒店遭恐怖袭击,印度和美国将此次袭击定性为巴基斯坦所为,从而美国资本利益公开胁迫、挑起“印巴冲突、甚至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印度正中印边境陈兵百万(这不是虚词,而是真是有100多万军队),从而公开胁迫中国不得“协防巴基斯坦”。

  ②、2008年印度与美国签署了一份民用核能协作和谈,标志着美国正式默许印度为拥核国——即美国正式承认印度的核武。

  2008年5月7日,印度宣布再次成功试射一枚可携带核弹头的烈火-III型弹道导弹(据说射程达5000公里),印度称由此具备打击中国腹地纵深目标的能力。

  注释:印度1974年首次进行核试验后,美国于当年(1974年)对印度所实施的“民用核贸易禁令”。2008年美印签署的这份民用协议实质上取消了自1974年以来对印度所实施的“民用核贸易禁令”——即承认那次“核爆”。

  ③、作者对当时印度叫嚣记忆犹新,这种情况直至2010年1月11日,中国用一次“中段路基反导试验”彻底废除了“印度的‘核战略威慑’能力”后,印度从此彻底失声。

  ④、2011年5月,本拉登巴基斯坦被打死,是美国资本利益所能做最后的努力,也是最疯狂的赌博,其目的是告诉印度:巴基斯坦的核武库根本不可怕,“印巴战争”一开始,美国资本利益就将“拔掉‘巴基斯坦’的核武库”。

  印度当时叫嚣准备学习美军特种作战的方式来“拔掉巴基斯坦的核武库”。

  ⑤、还好印度最高层自始至终都没有头脑发热,仅仅是“引而不发”。

  3、美国资本利益推进方式:权利构建“藏独、疆独安全框架”为辅轴:

  “藏独、疆独安全框架”的本质是阻碍“中国巴基斯坦通道”的效率,从而影响中国放手伊朗核爆的能力的一个“阻碍器”。

  ①、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314打砸抢烧事件;此次事件正式将藏独推向前台,藏独运动在2008年的奥运火炬传递中达到高潮。

  ②、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正式将疆独推向前台,从而疆独在新疆和内地兴风作浪,不断的拓展自己的影响力。

  ③、我们看到藏独、疆独兴风作浪的时间点刚好与美国南亚战略“完全吻合”。美国资本利益构建“藏独、疆独安全框架”的核心目的是:配合“美国资本利益切断巴基斯坦通道的战略”——影响中国“将内地的保障物资、军事装备等运往巴基斯坦通道的效率(中国运往巴基斯坦的所有物资、装备都需要通过新疆和西藏)”,最终将中国的影响力彻底屏蔽在克什米尔以东(即新疆、西藏一线),彻底切断中国往中国方向输出影响力的通道。

  ④、在可预见的将来,只要美国资本利益需要“切断巴基斯坦通道”,则藏独、疆独必将再次兴风作浪。

  4、对巴基斯坦展开金融攻击:从2008年开始,美国资本利益利用手中掌握的“国际金融体系”对巴基斯坦展开经济、金融攻击,当时巴基斯坦卢比的境况比现在的“俄罗斯卢布”的情况惨多了,巴基斯坦的外汇基本告罄,国内通货膨胀已经到了民怨沸腾、怨声载道的地步,2009年上半年,巴基斯坦国内外局势已经到了失控的地步。为了策应“巴基斯坦通道”,2009年5月25日朝鲜进行了“第二次核试验”,这次核试验基本上从东亚方向上缓解了南亚方向(巴基斯坦通道)的压力,其原理是:中国表现出现如果巴基斯坦局势真的进入“中国失去控制的状态”,中国必将在东亚方向对“西太平洋安全框架”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5、“欧洲债务危机”的本质和始末:

  对于俄罗斯和欧洲国家利益对“中国在南亚方向与美国资本利益之间的博弈”的协防(策应),美国资本利益的应对办法:

  ①、美国资本利益胁迫俄罗斯的方法:显示“在北高加索方向通过格鲁吉亚试探性的攻击俄罗斯——即2008年8月8日晚的‘俄格’战争”,俄罗斯的强力军事反击得到中国,尤其是欧洲国家利益(同为北约成员国)的谅解和策应后,美国资本利益转而去攻击“欧洲国家利益”——所谓引爆“欧债危机”。

  ②、2008年9月15日,就在美国资本利益攻击俄罗斯无果后(当时俄罗斯的军事反击取得了中国和欧洲国家利益的谅解、策应),美国资本利益正式引爆“雷曼兄弟”从而正式“开始‘引爆欧债危机’的进程”,从而试图在经济、金融层面不断的给欧洲国家利益施压压力,使其改变自己的“南亚战略”——即配合美国资本利益的“南亚战略”。

  “欧债危机”在2009年下半年“希腊债务危机”时达到了“高潮”。当时,中国不断的通过购买“欧猪国家”的国债来不断的给欧洲国际利益“减压”,防止其因顶不住“欧债的压力”而出现“妥协”的情况。

  最终的结果是:欧洲国际利益死死的“抗住了美国资本利益施加的压力”,最终等来了“美国资本利益可能实质性转移欧洲”的光明前景。

  ③、面对美国资本利益的“大中东计划”,欧洲国家利益有一个“地中海”计划在西亚北非方向与美国资本利益展开“角力”。这也是我们以后的讲解的内容。

  三、2008年金融危机的始末:

  (一)、概述:

  1、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标志,美国“次债危机”最终转化为“金融危机”,从而席卷全球。

  2、“雷曼兄弟的破产”的本质是“美国资本利益‘定向爆破’”结果,这是引发“欧洲债务危机”的前奏。(当然,这里面还有遏制欧元过于强势的意味)。

  注释:雷曼兄弟最大的债权在“欧洲各大银行”。

  (二)、2009年3月份开始,美联储正式推出“QE1”,QE1主要包括1.25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3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1750亿美元的机构证券。

  1、这次危机使得美国资本利益顺理成章的开启“美元量化宽松”政策,从而开启“洗劫全球”的序幕。

  2、此后是2010年8月底至2012年6月美联储推出6千亿美元的QE2;2012年9月18日,美联储退出QE3,直至2014年11月正式结束。

  3、上述美联储量化宽松出来的美元,大部分被“贮存”在美国股市(从而开启了美国股市波澜壮阔的上扬过程,并连创历史新高),等待“欧美合体”后开启“4+1大央行联手、同步、大规模洗劫南方”进程。

  注释:不同于08年以前近30年来的“小打小闹——偷偷摸摸的印美元和引爆局部金融危机”,美联储这次是“大规模的公开的量化宽松(还有非公开的)和准备引爆全球金融”

  最终完成“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的重构——用TPP和TTIP来取代现有的WTO”,从而建立新的“国际产业链分工体系”:将西方永远定格在“产业链的最顶端”,使得其他经济体根本没有“通过产业升级来迈入发达经济体,从而挑战西方主导国际秩序”的可能。

  4、次债危机被成功释放。

  (三)、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固然有“次债危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美国资本利益推进固有战略的方式”:

  1、2004年开始美联储连续加息、直至美国股市暴跌、发端于美国的“次债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可以视作美国推进“大中东计划”的一环。

  2、真正让美国资本利益全球战略受挫的是“南亚战略的失败(中国成功的保证了巴基斯坦通道)”,而不是“金融危机”。

  四、南亚战略失败的“外溢效应”:

  2009年5月25日朝鲜进行“第二次核试验”后一段时间,日本最高决策层看“美国资本利益的南亚战略”推进及其不顺,甚至已显败迹——南亚战略失败意味着“大中东计划”的基本上“失败”,

  此时,日本最高决策层似乎看到了“借机摆脱美国资本利益控制的的战略契机”,从而果断的选择“亲华的民主党鸠山由纪夫出任日本首相”。

  我们看到在中国的配合下,鸠山由纪夫时期的日本要求美军离开日本的“游行示威”一浪高过一浪——美军离开日本等于废除了“西太平洋安全框架”。

  直至2010年“天安舰事件”的发生,美国资本利益才算是在东亚方向扭转了局势:当时美军利用天安号时间形成舆论东海方向最多时部署了3个航空母舰战斗群,从而在物理上完成对“日本亲华派‘安全承诺通道’的切割”。

  五、2011年美国资本利益的“南亚战略”失败后,美国资本利益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的力量已经崛起,单靠美国资本利益的力量已经无法完成“单极化”的目标,得要联合其他的力量了,在全球四大力量中,值得联合的只有自己的表兄弟——欧洲国家利益:

  在“南亚战略”中,美国资本利益始终没有能够通过“欧债危机”被迫欧洲国家利益来配合自己全球战略,既然威逼不行,那就“利诱”吧——这就是2011年开始的、直至今天正在上演的“以‘欧美合体’为主轴”的国际博弈。

  注释:欧美合体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美国资本利益实质性转移欧洲的方式完成‘欧美合体’”;第二种是“美国资本利益实质性控制欧洲平台的方式完成‘欧美合体’”。

  2011年11月1日,以马里奥?德拉吉(曾任高盛集团董事长)出任欧洲央行行长为标志,本轮围绕“以美国资本利益可能实质性转移欧洲(详时事分析10)”为基准的博弈正式展开。

  注释1:2012年初,“欧洲债务危机”在欧洲经济状况没有任何改善的情况下,突然销声匿迹,淡出人们的视野。

  注释2:直至今天,欧洲央行的主导权已经落入美国资本利益之手。

  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详细阐述的内容《国际博弈分析框架02:2011的那个冬天,美国资本利益全球战略调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6-14 05:1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