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11|回复: 0

占豪:政府宏观调控须遵循四个原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3 08: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苹果公司实际是美国的灾难?!》一文引发很多人的评论,发来很多信息。个人认为评价最准确的一句话是【观点奇葩,揭示深刻】。在这些信息当中,大部分都是认可和支持的,这一点从下方点赞率也可看出。不过,在写这篇文章时,就知道一定会惹一些苹果粉和美粉不悦,其中有一个缺点教养,直接开骂了。

  对这篇文章的观点,占豪自己非常自信,因为是酝酿已久深思熟虑多时,自信文中观点不但奇,且足够深刻。从战友们反馈的信息看,共鸣很多,这说明过去这么多年写的关于财经、投资、时事的文章,战友们多都有底子,很好理解,何况这篇文章的观点也是典型的“占豪式观点”。这些都是基于个人多年来对资本、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看占豪观点,经济上绝对不会左,政治上绝对不会右,也更不是左右讨好的中间派,一直以来走得都是中国、人民立场,独立思考和客观思维的群众路线、百姓视角。占豪所论天下事,一定会有坚定立场,也一定是百姓视角,绝不脱离自己本位。

  综合微博、微信的信息,不理解前面文章的有三类朋友:一是认为苹果公司引领科技创新,为美国创造大量利益,科技就是生产力,认为不应如此评价;二是认为不应该批判苹果公司,应该鼓励中国企业追赶苹果公司,因为这样的公司引领者行业;三是类似苹果粉和美粉的观点。

  对于这三类观点,第三类人数极少只是个别,他们缺乏深入思考能力,太过崇洋媚外或对苹果过于迷恋,自不必论。但有必要就前两种观点作以下说明。

  对于第一种观点,占豪非常认可苹果公司的创新能力,也非常认可它创造的价值,所以从公司角度来说个人对其评价非常高;站在国家层面,出现这样的公司也不是坏事,有这样的公司引领创新有何不好?所以,看前面那篇文章可以看到,个人的观察视角既不是公司本身,也不是公司的创新,而是就一个国家的宏观层面而言,苹果公司的现状对整个国家、社会的影响。这个视角不同于通常视角,也容易被大众、政府及市场忽略,但这却是成功事物背后的负面逻辑。作为政府和国家战略,是必须观察到这些负面逻辑的,否则就会出乱子。所以,对这一种观点,没有理解的原因在于没有明白文章观察问题的视角。

  对于第二种观点,其实看那篇文章,满篇也没有批判苹果公司的一个字,赞的内容倒是不少。对于应鼓励中国企业追赶苹果公司,个人也非常认同。因为,对于强者的追赶就是成为强者的必由之路,要突破强者在追赶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精神去超越之、突破之。所以,占豪并不反对企业创新。恰恰相反,个人对科技创新极其支持。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成绩,民企诸如华为、三一这样企业多年来的加速追赶,一直都非常赞赏。

  那么,占豪反对什么?反对的是现在苹果公司所占据过多资本资源的这种现状,反对的是政府在这方面毫无作为。因为,如此下去,对宏观经济就是灾难。故此,苹果公司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本身并非苹果的问题,而是美国政府的责任没有负到位。当然,这个反对是站在客观第三者的角度,并非中国角度。若站在中国视角,当然对这种情况喜大普奔,因为美国衰落的同时中国崛起,那正是占豪一直所期望的方向。

  若有人对《苹果公司实际是美国的灾难?!》一文中的观点还有些不理解,那么咱就有必要拿中国的相类似事件做一个类比以便于大家理解。

  从宏观、资本角度观察,中国房地产之于中国的问题现状与苹果公司等科技公司之于美国的问题现状,本质上是同构的。由于自2004年后中国房地产调控的一系列不合适的政策,特别是2008年后的一系列政策,导致中国房价畸高。如此高的房价,使得中国大量资本被堆积到了房地产行业。如此的结果是,中国央行发了大规模的货币,但实体经济现在却缺钱,房地产行业也因为房价足够高而缺钱,宏观政策因为高房价而受到严重掣肘,宏观经济因为房价畸高而一直存在较大风险。

  如果没有现在高房价,中国的宏观政策调控空间要比现在大得多,实体经济比现在要好得多,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也比现在容易很多,地方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债务压力。试想,若中国早早就遏制了炒房和囤房,房价会有这么高吗?中国仍处于高速城市化当中,本来房地产应该仍然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本不该成为宏观经济的负累,可这一切都因为房价涨得过高而透支了。

  客观上,房地产行业占据过多的资本资源,导致我国资本流动不畅,给宏观调控、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增加了困难。苹果等高科技公司之于美国和房地产行业之于中国从资本、宏观角度看,则别无二致。

  与美国相比,中国有中、西部的发展空间,有产业升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资本输出能力和工业能力还可以与新兴市场进行市场互补对接,所以中国可以转型。同时,由于中国政府的自我修正能力强于美国政府,中国政府又主动转型,这才有了现在中国比美国更好的发展前景。

  为什么美国的情况尾大不掉?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白宫是小政府,根本没那么多社会资源和资本资源供其调动来搞活这一切。另一方面,资本、市场都是逐利的,小政府无法节制华尔街的结果是任由美国资本市场将苹果变成万亿美元市值公司而无能为力。

  其实,莫说白宫,现在中国政府对房地产行业又能如何?不是一样担心房价大跌吗?这客观上也是尾大不掉。好在,中国处在城市化的高速进程当中,政府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更强,又有发展潜力,这才有了中国转型的空间。这些,是中美经济现实方面的本质区别。

  由上我们再转入本文核心正题:政府该如何进行宏观调控呢?在占豪(微信号:占豪)看来,成熟的政府调控成熟的市场应该遵循四个根本原则:

  一、解放市场,正常运行的情况,政府不参与和不干预微观经济。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历史地位,这是大势所趋,也是解放市场、解放生产力的必要举措。只有市场更有活力,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只有继续深化市场改革,市场才能继续维持活性。按照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政府要给予市场足够大的自由度,经济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政府不应直接干预或参与微观经济。

  基于此,政府在未来的深化体制改革中,应遵循充分解放市场,经济在运行正常的情况下不参与和不干预微观市场经济,将微观经济的运行细节交给市场本身,这样的市场才能调动市场各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积极性,才能可持续地发展经济。

  二、依法制定市场规则,规范资本活动空间。

  解放市场,不参与、不干预微观经济是政府需要做的,但政府也不能因为不参与、不干预微观经济而对经济运行置之不理,对市场监管缺位,否则,市场就成了唯利是图、毫无规则的混乱市场,资本也会过于趋于短期利益而将宏观经济搞得一地鸡毛。

  基于此,政府必须行使自身职责,依法制定市场运行的游戏规则,将市场运行的范畴划好,规范资本的正常、合理活动范围,对市场活动、资本运行实施必要的监管。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有对市场管控的抓手,才能维持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才能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市场和资本造福于国、造福于民。

  三、引领发展方向和趋势,引导资本合理流动。

  无论是美国华尔街以苹果公司为首的高科技泡沫,还是中国的高房价导致的地产资产泡沫,当其尾大不掉时政策必受其掣肘,影响国家的战略布局、经济的宏观调控,其结果必是深受其害。学习型的政府,应从中吸取教训,不应在后边的发展中再出现类似情况。如此,即引出宏观调控的第三条原则——引领发展方向和趋势,引导资本合理流动。

  什么叫引领发展方向和趋势,引导资本的合力流动呢?分三个层面:

  一是要研判国内、国际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探寻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增长点,然后通过政策去推动向相关方向和趋势发展,同时要引领资本向这一方向流动。

  譬如,当今世界新兴市场的基础建设投资空间、新兴市场培养起来所制造出来的需求空间就是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国内西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等,中国政府就应尽最大努力将政策向此倾斜,推动资本向这些方向流动。

  如今,我国政府进行的中西部开发和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就是这一趋势的现实实践。类似实践在国际层面上的还有“一带一路”战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及应急基金、亚投行、丝路基金等。

  二是要在国家层面和民间层面同时刺激资本的创新动力,譬如可以用国家资金刺激国家机构和民间科研机构的创新,可以加速推动国有资本在国家战略重器领域的创新。至于私有资本,可以对创新减税或设置各种奖励基金等。总之,就是要充分发挥各个层面的创新能力,然后用这些创新能力再吸引更多资本的投资,从而推动新产业的发展。

  三是在宏观调控层面上,政府不能跟着市场走、跟着资本走,而是要不断寻找国际、国内层面的潜在增长点和发展机会,待资本在一个发展方向上形成大的势能、不再需要政府推动后,政府必须探寻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增长点,然后再加以引导。如此,经济方能维持可持续的发展,国家经济发展才能经久不衰。

  这才是宏观调控之道,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四、调控务必内外兼顾,统筹一盘棋。

  在越来越全球化的今天,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务必国内、国际兼顾,统筹成一盘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切不可只顾国内,否则就可能陷入调控不得要领,难以见效的局面。只有将国际经济形势、发展趋势、其他大国政策趋势研判清楚,再结合国内经济形势和发展方向,才能作出最佳的调控选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 22:17 , Processed in 0.09378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