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武汉模式的推广和复制
第二节 全国城市圈之圈
二、苏联经验:地域生产综合体和国际生产专业化与协作 苏联作为历史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曾一度与美国相抗衡长达近半世纪之久,尽管苏联解体标志着这一社会主义大国的历史性失败,苏联从此成为过去,其政治、经济体制亦饱经世人诟病;但是,苏联在其存在和发展的69年中,无论是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还是在科技进步和政治军事方面,均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因此,苏联是失败者,可它也有成功的地方;美国是成功者,可它也有失败之处。苏联凭借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全国范围的产业分工和地域组合实行了卓有成效的规划建设和组织管理,撇开这一体制的弊端不说,苏联在全国范围的产业分工和地域布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且产生了像“地域生产综合体”这样独具特色的概念和理论。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首先起源于苏联的经济区划和区域规划之中。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进行首次全国经济地带的建设和区划的时候,苏联学者就提出了“区域动力生产综合体”的思想。1921年到1927年间,亚历山大罗夫从工艺、技术、经济和地理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制定了第聂伯水电站的建设方案,并将该方案先后扩大为论证第聂伯动力工业联合企业,和南方采矿工业经济区,首次把“综合发展经济区”的思想推进到兴建和经营相互联系的企业的新阶段。1928年至1932年间,亚历山大罗夫提出了在全国不同地区兴建大型区域联合企业的宏伟纲领,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继亚历山大罗夫之后,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正式完成了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概念。1934年科洛索夫斯基在第聂伯动力工业联合企业方案设计中强调企业组合,形成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的雏形;此后,在乌拉尔-库兹巴斯综合体设计中,进一步提出了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目标、原则和方法;在安加拉河沿岸工程中,他强调规划区内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与组合。通过所有这些区域的规划实践,科洛索夫斯基指明了生产-地域组合要同其它综合体进行协作,并要按工艺联系配置区域的基本生产过程(即专业化主导部门),根据生产过程的前向、后向、旁侧联系发展其它相关部门和相应的区域基础设施,从而形成地域生产综合体。按照科洛索夫斯基的说法,地域生产综合体是指:能达到某一经济效果的许多企业,在一个工业点或整个区域内,根据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和运输关系等,在经济上相互协调的组合体。这种组合体具有显著的计划经济特征,从目标和主导产业的选择、地域结构的安排、建设的规模和时序、经济资源的投入等,都严格按照国民经济计划由国家直接控制、管理。 那么地域生产综合体都具有哪些特点和优势呢?综合上述描述,我们可以概括出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地域生产综合体是由物质和非物质生产、人口、自然资源三部分组成,其中经济生产部门是主体,包括专业化主导部门、配套的辅助部门、基础设施等三大块。地域生产综合体从全局出发,根据地域特点,将各生产工艺和经济职能不同的产业单位依一定关系组织在特定的空间结构里面,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和动力,缩减生产过程从一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运输费用,节约劳动力,同时提高企业间土地和设备的使用率,促进生产专业化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共同使用厂外公共设施和生活福利设施等。 第二,地域生产综合体既不会自发产生,也不会因为各分离部门或单元企业的简单空间聚集而形成,这是它不同于“经济区”或“产业园区”的地方。地域生产综合体不是一般的“产业集聚”,而是社会-自然、生产-生活的“整体组合”,如果前者是企业的集群,那么后者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企业的总企业。 第三,地域生产综合体超越了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的界分,它的形成依据的是整体国民经济关系和区际劳动分工关系,以及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和科学技术条件等。综合体的形成取决于综合体的经济任务,因此综合体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同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其边界并不固定,始终根据一定生产目标下的整体效益最优化而伸缩和调整。这也使综合体具有不同于地方行政机构的综合管理机构。 撇开苏联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过分注重物质生产不说,地域生产综合体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生产力空间组织形式,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劳动分工的产物,也是支撑苏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苏联不仅在国内实践了这种综合地域产业分工的理念,也在国际社会主义阵营中积极推广这一模式。随着二战结束冷战开启,一方面从东欧诞生了一批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美国和西欧的马歇尔经济计划,苏联召集新生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起,于1949年1月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以在各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之间建立密切的经济关系。 以经互会为载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分工体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国际版本。 1962年经互会通过了《社会主义国际分工的基本原则》,标志着以生产专业化和协作为基本形式的国际分工成为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支点。所谓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就是要在一个或几个社会主义国家集中生产某一类或某几类产品,通过相互交换产品来满足有关各国的全部需要,借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水平,并在各国之间建立稳定的经济联系和生产协作。所有这些都通过经互会的国际计划和各经济部门常设委员会来实施。 例如,截至20世纪60年代末,经互会在机器制造业部门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国际计划为基础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保加利亚生产电机、马达和电子设备,匈牙利生产汽车,民主德国从事船舶、化学、纺织机器、锻压设备、客车车厢的生产,波兰制造船舶和建筑机器,罗马尼亚生产石油采掘设备和机车,捷克斯洛伐克生产冶金和化学设备、小汽车、核电站设备,苏联以航空工业和电机产品为主。 经互会的效果是明显的。对于每一个承担了某种“专业化产品”的生产国而言,相关工业领域都实现了飞速发展,一举改变了各成员国战后初期落后的工业结构和生产局面,其中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最为突出,在战后30年间,实现了工业总产值达22倍和30倍的增长,且新兴工业部门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均从百分之十几提高到40%左右,极大地增强了各成员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 然而,其问题也是突出的。对于每一个不得不放弃某种“专业化产品”的需求国而言,其经济发展未必能够得到有效的供应。并且,各成员国之间往往互为供给国和需求国,固定类型产品的固定输入和输出也使经互会的成员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外汇方面的压力(对此经互会一方面采用实物结算,一方面也尝试推行转账卢布等)和利益分配上的不平等,致使国际间的专业分工与协作一点点转化为自身的反面,也是促使经互会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无论是苏联国内的地域生产综合体,还是经互会主导下的国际生产专业化与协作,二者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小的问题。然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苏联之所以能够成功,乃是因为它凭借自身独特的计划经济模式,发现了地域性、区域性、国际性产业分工和空间布局的规律和特点,并且从全局的高度出发,加以贯彻实施。而苏联之所以失败,则是因为其过度集中而导致的僵化的计划管理模式,日益阻碍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吸收其合理成分,而消除和改造其不合理的成分。一方面抓住国际性、地域性产业分工和空间布局的规律性特点,从全局高度出发,有计划地加以引导实施;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的作用,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如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得到较为全面的认识以后,我们搞起自身城市圈之圈的规划和布局,也能更加科学、更趋合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苏联模式发展到后来日益僵化,但是其关于产业布局和全局观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